2020(荐)每日积累来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汇总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成语,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5条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见《家语》孔子论叔仲会之语。

亦见《大戴礼》及《汉书·贾谊传》、米元章《海岳名言》。

)2、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见《隋书》炀帝赐杨素诏,谓古语也。

)3、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

(曹子建诗。

)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陈后主诗。

)5、得他心肯日,是我运通时。

(见《翰苑名谈》。

本朝太宗诗“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时”。

后唐庄宗每见王庆,则心愤然,李嗣源为之言,庄宗乃引太宗语以答之。

)6、但守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罗大经《鹤林玉露》但以此为俗语,《直方诗话》谓张嘉甫以此为水部贺公所作。

贺于天圣中为郎官云。

郎瑛《七修类稿》又以为宋贺仙翁诗。

)7、在家贫亦好。

(戎昱诗。

)8、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皆杜荀鹤诗。

《坚瓠集》亦载之。

俗语云:势败奴欺主。

)9、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见《古今诗话》。

本大历诗僧元览诗,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10、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曹邺咏李斯诗。

)11、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冯道诗。

)12、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亦冯道诗。

)13、一朝权在手,便是令行时。

(朱湾咏掷笼诗。

一说崔戎酒筹诗。

)14、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诗。

)15、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见《容斋随笔》,盖亦宋人语。

)1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白乐天《简简吟》。

)17、举世尽从愁里过,何人肯向死前休。

(杜荀鹤诗。

韩昌黎亦有“何向死前休”之句。

)18、最恨年年握针线(多作: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蕴玉《贫女吟》。

)19、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成语典故】:哀感顽艳【成语拼音】:āi ɡǎn wán yàn【英文翻译】:to touch the wise and move the dull as well.【成语解释】: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

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成语出处】: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近义词】:哀恸顽艳【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作品哀怨、感伤。

【成语造句】: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这个人写文章既哀婉,又古朴,真是哀感顽艳啊!【成语典故】:哀告宾服【成语拼音】:āi ɡào bīn fú【成语解释】: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

后泛指归顺、服从。

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近义词】:跪地求饶【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服从。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典故】:阿谀谄媚【成语拼音】:ē yú chǎn mèi【成语解释】: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诌媚:巴结,奉承。

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1、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2、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历史故事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

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

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不欺暗室的近义词】:暗室不欺【不欺暗室的反义词】:光明磊落【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不欺暗室】如何造句: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

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

“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

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成语典故】:哀兵必胜【成语拼音】:āi bīnɡ bì shènɡ【成语解释】: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成语出处】:《老子》:“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反义词】:骄兵必败【成语英译】: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is bound to win.【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作褒义。

【成语造句】:不,~!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啼笑因缘续集》一0回)【近义词】:师直为壮【成语典故】:哀感天地【成语拼音】:āiɡǎntiāndì【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哀感:1.谓悲伤感动他人。

2.悲伤的感情。

天地:1.天和地。

指自然界或社会。

2.犹天下。

3.指天地神灵。

4.犹境界﹐境地。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一卷:“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造句】:小名心爱的狗死了,哀感天地。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典故】:阿猫阿狗【成语拼音】:ā māo ā ɡǒu【成语解释】:指任何不值得重视的人。

【成语出处】: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这和名孩子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

”【近义词】:阿狗阿猫【成语英译】:the cat and the dog【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这个职位~都可以担任。

【成语典故】:哀哀父母【成语拼音】:āi āi fù mǔ【成语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