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有配图)讲课讲稿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绿色防控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 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综合治理
加强茶叶种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 茶叶病虫害综合治理。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茶叶 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
THANKS
感谢观看
白粉病
叶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 物,通常导致叶片出现黄褐色 坏死斑,严重时叶片枯萎。
炭疽病
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暗褐 色病斑,边缘有红褐色环带, 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
茶饼病
叶面出现淡黄色或黄绿色的圆 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上形成 灰白色或淡红色的薄饼状物。
茶叶虫害的常见种类与识别
蚜虫
体型小,绿色或黑色,常群集 在嫩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
04
茶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病虫害监测
定期对茶园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 发生规律。
预警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测病虫 害发生趋势,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加强茶园的日常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
根据茶树生长需要,科学 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 素,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影响
茶叶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对茶叶的储存和运输造成影响,如病 菌和害虫会在茶叶中繁殖,导致茶叶品质迅速下降。此外, 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影响茶叶的国际贸易,降低茶叶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力。
茶叶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茶叶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昆虫等媒介。其中,昆虫是传播病害 和虫害的主要媒介,如蚜虫可以携带病毒,在茶树间传播病害。
选择低毒高效农药
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茶园病虫害防治要点

茶炭疽病
病症:叶片出现圆形或 不规则形褐色斑点
防治方法:加强茶园管 理,保持茶树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喷洒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70%甲基 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进行防治
04
茶园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用药,避免产生药害
选用低毒农药,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确保安全用药。 注意农药的存放和使用方法,避免产生药害。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用合适的农药和剂型。
把握防治适期,合理用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严格按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进行施 用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合适的 农药和施用方法
03
茶园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假眼小绿叶蝉
常长3.5-4毫米, 淡绿色,复眼
金绿
发生规律:一 年发生10代, 以成虫在茶树、 白茶树、苦丁 茶及冬芽中越
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
定期喷洒农药,预防病虫害 的发生
保持茶园清洁卫生,及时清 除病枝、病叶和病芽
建立病虫害监测机制,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 敌控制病虫害
合理修剪,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修剪方法:剪去病虫害严重的 枝叶,合理修剪茶树
通风透光条件:通过修剪改善 茶园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 度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定义: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是指 最后一次施药至采收安全间隔的 时期
农药种类:有机氯、有机磷、氨 基甲酸酯类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的:保证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符 合标准
注意事项:在农药包装上查看标 签,了解该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 期,严格遵守。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如杂交育 种、诱变育种等,以培育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茶树品种。
茶树保健与修剪
茶树保健
通过合理的施肥、修剪、采摘等措施,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提高茶树的抗病 能力。
修剪技术
采用科学的修剪技术,如定型修剪、轻修剪等,控制茶树的高度和形状,促进 茶树的分枝和发芽。
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
栽培管理
施肥
不当的施肥可能导致茶叶生长不 良,并增加对病虫害的易感性。
修剪
适当的修剪可以促进茶叶的健康 生长,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采摘
采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卫生,可 能会传播病虫害。
病虫害传播
茶叶病虫害可以通过 风、雨、昆虫等媒介 传播。
远距离传播:病虫害 可以通过运输茶叶或 茶树苗传播到其他地 区。
THANKS
感谢观看
症状综合分析
对茶叶植株的病虫害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有病虫害的混 合发生。
害虫与病原菌的关系分析
分析害虫与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如共生、寄生、竞争等,以及病虫 害之间的相互影响。
诊断与识别技巧
掌握病虫害的诊断和识别技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04
茶叶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Chapter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茶树品种选育
选育抗病、抗虫、优质 、高产的茶树品种,提 高茶树的自身抗逆性。
茶园生态系统平衡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措 施,维护茶园生态系统 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 性,防止病虫害的大面 积发生。
可持续发展
将茶园建设与自然环境 相融合,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统一,促进茶叶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
01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PPT参考课件

(2)轻修剪:
•目的:刺激茶芽萌发, 调整树冠,培养良好的 采摘面。 •时期:每年或隔年进行 一次,在早春(2月下旬 至3月上旬)进行为适宜。 •方法:轻修剪的程度, 以剪去蓬面上3―5cm的 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 上的小桩头、无用新梢 等。
8
(3)深修剪:
目的:使茶树重新抽发新枝,提高茶树发 芽能力,延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 对象:经过多年的采摘和轻修剪的树。 方法:应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树冠上部 10-15cm的一层枝叶。
12
5、锄草
生产茶园每年在非采摘季节进行2-3次 10-15cm的浅耕和去除杂草,10月中旬 深耕20-25cm进行松土。 •除草剂:尽燃(42%草甘膦异丙胺盐) 亩用本品200—400g,兑水15—30公 斤均匀喷洒。
13
6 、采摘 采摘时: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春茶 当蓬面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可 开采。春茶每隔3—5天采一次,夏、秋茶每隔5— 7天采一次。 方法:一般采用手工分批采摘手,工采茶要求提 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 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掐采 。 机器采茶因没有选择性,很难分批采摘,一般每 季茶只采1-2批。
15
二、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茶白星病: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
后渐扩大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 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 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16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 早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人 嫩梢芽叶,2~5天后即产生新病斑,进而产生分生孢 子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每年4~5 月发生最重。高山茶区荫湿多雾最适于病害发生。此 外土壤瘠薄、采摘过度、施肥不足都易诱发此病。
茶树害虫PPT课件

.
26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第五章 茶树害虫
第一节 茶树 茶树害虫的类别:嚼叶性害虫;吸汁害虫; 枝杆害虫;钻蛀害虫;地下害虫;
• 危害:全国有400多种,常发生的50-60种。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造成的损失不同,一般 达15%左右,同时对品质产生影响。
• 依据害虫分类地位分:鳞翅目、同翅目、 鞘翅目及螨类等
• 田间悬挂性引诱剂诱虫器控制茶毛虫、茶 毒蛾、茶小卷叶蛾等
• 喷施生物农药如控制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 如B.t制剂、鱼藤酮乳油等,安全间隔期4-5 天
.
6
夏茶期防治
• 夏茶期主要害虫: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丽纹象
甲、叶甲等 • 浅耕除草:消灭害虫的蛹 • 强采茶叶:在小绿叶蝉盛发期进行 • 药剂防治:有机茶园只能施用生物农药如白疆菌、病毒制
.
24
茶尺蠖的生物防治
• 防治茶尺蠖高效生物制剂 • 1 茶尺蠖NPV (EoNPV) :核型多角体病毒 • 对茶尺蠖第1、2代和第5、6代的1~2龄幼虫期防治效
果达98 %以上。茶尺蠖于夜间取食,因此在应用病毒杀 虫剂时,采用下午、傍晚或阴天喷施,可以缩短当天喷药 后至幼虫取食的时间或减少紫外光的照射,减轻日照对多 角体的杀伤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使用在7.5亿~15.0 亿PIB/hm2 。Bt 与 EoNPV 混用具有增效作用,加速了杀 虫速度,并且明显减少茶尺蠖的进食量。
.
2
2 发生特点
• 管理粗放的茶园:害虫种类多,以食叶害 虫、枝杆害虫发生重 如茶毛虫
• 管理精细茶园:主要以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发生重,如假眼小绿叶蝉
• 高山区茶园一般发生轻,低山茶园害虫发 生重。
.
3
3 防治技术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茶叶安全生产课件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应用某 些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 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
应用:人工助迁和释放天敌,给天敌创造良好 的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使天敌安全越冬; 保护和利用蜘蛛,发挥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使 用微生物制剂(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治虫 或防病。
第五章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与 茶叶安全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physical control):指利用各种 物理因子、机械设备以及多种现代化除虫工具 来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应用:采用人工捕杀、食物诱杀、灯光诱杀、 异性诱集或诱杀、种子处理、微波处理等传统 的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理论学时分配计划(24学时)
绪论 第一章 农业昆虫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茶树害虫 第三章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第四章 茶树病害 第五章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与茶叶安全生产
第六章 茶树病虫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时 6学时 6学时 4学时 4学时 2学时 自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茶叶安全生产与茶叶农残控制
无公害茶叶(non-polluted tea):是指按特 定的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 属、有害微生物等卫生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有关 标准的茶叶。
有机茶叶(organic tea):是指按有机农业操 作规程生产,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 获得有机茶标识的茶叶。
三、无公害茶园常用农药介绍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有配图

防治方法:①秋茶结束后,于11月下旬前抓紧喷施波美0.5度石硫合剂,减少越冬虫口基数。②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口数。③在发生高峰前喷施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一 3000倍或25%扑虱灵800--1000倍。
防治方法:(1)耕翻松土,可杀除幼虫和蛹。(2)利用成虫假死性,地面铺塑料薄膜,然后用力振落集中消灭。(3)于成虫出土前撒施白僵菌871菌粉,亩用菌粉1--2公斤拌细土施土上面。(4)成虫出土高峰前喷施2.5%天王星800倍或98%巴丹800倍或与 871菌粉0.5—1.0公斤/亩混用。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有配图)
———————————————————————————————— 作者:
———————————————————————————————— 日期:
茶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茶叶有哪些主要虫害?如何科学防治?
1、茶小绿叶蝉: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10、茶丽纹象甲:又名茶小黑象鼻虫。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陆续化蛹,4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出土,5—6月间为成虫为害盛期。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
2、茶叶螨类:茶叶螨类是茶树上为害性仅次于叶蝉的一类重要虫害,因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察觉,需在10倍扩大镜下才能观察清楚。在我市发生种类主要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咖啡小爪螨和侧多食跗线螨。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有配图)

9、黑刺粉虱:在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
该虫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成虫产卵于叶背,初孵若虫爬后,即固定吸汁危害。
4、茶跗线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成、若螨栖息于茶树嫩芽叶背面吸汁危害,被害叶背出现铁锈色,硬化增厚,叶尖扭曲畸形。芽叶萎缩。该螨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在残留芽叶、鳞片、叶柄。缝穴及杂草上越冬。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其发生。一般夏秋茶发生较危严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橙瘿螨。
5、茶叶瘿螨: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被害叶片失去光泽呈古铜色,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蜡质蜕皮壳,叶脆易裂,严重时大,嫩叶、果实、枝条上也可发生。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该病在高温(20℃以上)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
年发生10---20代,世代重叠。多栖息叶面危害。卵散产于叶正面且以主、侧脉两侧及凹陷处为多。早期、秋冬季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短须螨。
8、茶蚜:我市茶园常见但易防治害虫。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一年发生20代以上,全部以卵或无翅蚜在叶背越冬,早春虫口多在茶丛中下部嫩叶上,春暖后渐向中上部芽梢转移,炎夏虫口较少,且以下部为多,秋季又以上中部芽梢为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一、茶叶有哪些主要虫害?如何科学防治?1、茶小绿叶蝉: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在低山茶区该虫年发生12—13代,危害盛期5—6月及9—10月;高山茶区该虫年发生8—9代,危害盛期7—9月。
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
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清除园间杂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卵并恶化营养和繁殖条件,减轻危害。
(2)发生严重茶园,越冬虫口基数大,抓紧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喷洒 50%辛硫磷或马拉硫磷1000倍,以消灭越冬虫源。
(3)采摘季节根据虫情预报于若虫高峰前选用生物农药天霸1000倍或80%敌敌畏2000倍或98%巴丹1000---1500倍。
2、茶叶螨类:茶叶螨类是茶树上为害性仅次于叶蝉的一类重要虫害,因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察觉,需在10倍扩大镜下才能观察清楚。
在我市发生种类主要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咖啡小爪螨和侧多食跗线螨。
3、茶橙瘿螨:在我市发生较为普遍,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
成螨体黄色或橙红色,似胡萝卜形,体前端有足两对,幼、若螨淡黄色至浅橙黄色。
该虫年发生20多代,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
高温、干旱、雨量大、雨期长的环境,茶园虫数少,危害轻。
全年有两次明显高峰,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一般在高温干旱期后发生。
防治方法:①秋茶结束后,于11月下旬前抓紧喷施波美0.5度石硫合剂,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②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口数。
③在发生高峰前喷施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一 3000倍或25%扑虱灵800--1000倍。
4、茶跗线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
成、若螨栖息于茶树嫩芽叶背面吸汁危害,被害叶背出现铁锈色,硬化增厚,叶尖扭曲畸形。
芽叶萎缩。
该螨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在残留芽叶、鳞片、叶柄。
缝穴及杂草上越冬。
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其发生。
一般夏秋茶发生较危严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橙瘿螨。
5、茶叶瘿螨: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被害叶片失去光泽呈古铜色,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蜡质蜕皮壳,叶脆易裂,严重时大量落叶。
该螨年发生10多代,以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
高温干旱季节有利发生,全年以7--10月发生最盛。
防治方法:参考茶橙瘿螨,但分批多次采摘对其无效。
6、茶短须螨:以成、若螨刺吸成叶或老叶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常有紫色斑块,主脉及叶柄变褐,后期霉烂,引起大量落叶。
该螨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以雌成螨群集在土下1—6厘米茶树根颈部越冬,少数在叶背、腋芽及落叶中越冬。
茶园中多数为雌螨,行孤雌生殖,主要栖息叶背危害。
全年以7--9月份高温干旱季节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1)做好茶园抗旱工作,清除茶园落叶及杂草,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
(2)秋茶结束后,害螨越冬前喷施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3)在害螨发生高峰前喷 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3000倍或73%克螨特2000倍或25%喹硫磷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7、咖啡小爪螨:该螨以成若螨吸食危害成叶,被害叶局部变红,后呈暗红色斑,失去光泽。
露水未干时叶面上可见一层细蛛丝,手捏螨数多处叶片即见指染血迹小红点,细看叶上有红色虫体爬动,螨体附近有许多白色蜕皮壳和卵壳。
年发生10---20代,世代重叠。
多栖息叶面危害。
卵散产于叶正面且以主、侧脉两侧及凹陷处为多。
早期、秋冬季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短须螨。
8、茶蚜:我市茶园常见但易防治害虫。
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
一年发生20代以上,全部以卵或无翅蚜在叶背越冬,早春虫口多在茶丛中下部嫩叶上,春暖后渐向中上部芽梢转移,炎夏虫口较少,且以下部为多,秋季又以上中部芽梢为多。
防治方法:(1)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2)药剂通常选用40%乐果、50%辛硫磷、80%敌敌畏2000倍液喷施,尤要喷湿叶背。
9、黑刺粉虱:在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
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
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
该虫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
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
成虫产卵于叶背,初孵若虫爬后,即固定吸汁危害。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结合修剪、台刈、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抑制其发生。
(2)生物防治:应用韦伯虫座孢菌菌粉0.5—1.0公斤/亩喷施或用挂菌枝法即用韦伯虫座孢菌枝分别挂放茶丛四周,每平方米5--10技。
(3)化学防治:根据虫情预报于卵孵化盛期喷25%扑虱灵800倍或25%天王星1000倍或50%辛硫磷1000倍,注意务必喷湿叶背。
10、茶丽纹象甲:又名茶小黑象鼻虫。
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
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
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陆续化蛹,4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出土,5—6月间为成虫为害盛期。
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
防治方法:(1)耕翻松土,可杀除幼虫和蛹。
(2)利用成虫假死性,地面铺塑料薄膜,然后用力振落集中消灭。
(3)于成虫出土前撒施白僵菌871菌粉,亩用菌粉1--2公斤拌细土施土上面。
(4)成虫出土高峰前喷施2.5%天王星800倍或98%巴丹800倍或与 871菌粉0.5—1.0公斤/亩混用。
11、茶卷叶蛾:群众俗称“包叶虫”、“卷心虫”,幼虫卷结嫩梢新叶或将数张叶片粘结成苞,多达4--10叶,幼虫潜伏其中取食危害。
严重时大大降低茶叶品质和产量。
该虫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
各代幼虫始见期常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世代重叠发生,幼虫共六龄。
成虫有趋光性,卵呈块多产在叶面。
防治方法:(1)随手摘除卵块、虫苞,并注意保护寄生蜂。
(2)灯光诱杀成虫。
(3)掌握1、2龄幼虫期喷药防治。
可选用80%敌敌畏1000倍或2.5%天王星或25%喹硫磷800倍。
12、茶枝蠊蛾:又名蛀梗虫,分布我市各茶区。
幼虫蛀食枝条常蛀枝干,初期枝上芽叶停止伸长,后蛀枝中空部位以上枝叶全部枯死。
该虫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枝中越冬。
次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为成虫盛期。
成虫产卵于嫩梢二、三叶节间。
幼虫蛀人嫩梢数天后,上方芽叶枯萎,三龄后至入枝干内,终蛀近地处。
蛀道较直,每隔一定距离向荫面咬穿近圆形排泄孔,孔内下方积絮状残屑,附近叶或地面散积暗黄色短柱形粪粒。
防治方法:(1)在成虫羽化盛期,灯光诱杀成虫。
(2)秋茶结束后,从最下一个排泄孔下方5寸处,剪除虫枝并杀死枝内幼虫。
13、苔藓和地衣:苔藓是高等绿色植物,生活在阴湿之地,地衣是菌和藻的共生体,据外形分为叶状、壳状、枝状地衣,它们都能自茶树根茎部向上蔓延,致使茶树树皮褐腐,长势逐渐衰弱,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春季阴雨连绵或梅雨季节,生长最快,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停止生长。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农闲季节,可在雨后用竹片等工具刮除并随手将其清除出园。
保持茶园清洁,合理施肥,培养旺盛树势。
(2)用1%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喷射,效果可达90%,冬季用草木灰浸出液加以煮沸浓缩涂上,也有很好效果。
二、茶树主要有哪些病害?如何科学防治?1、茶白星病:(1)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
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
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2)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
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
低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
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
土壤瘠薄,偏施N 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②在春茶萌芽期喷药保护,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1000倍,隔7天左右再喷一次。
2、茶饼病又名茶叶肿病,常发生在高海拔茶区,危害嫩叶、嫩梢、叶柄,病叶制成茶味苦易碎。
(1)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
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
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
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①茶饼病可通过茶苗调运时传播,应加强检疫。
②勤除杂草,茶园间适当修剪,促进通风透光,可减轻发病。
③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摘除病叶,可有效减少病菌基数。
④采摘茶园于发病初期喷用70%甲基托布津或20%粉锈宁1000倍,10—15天再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