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

第七章

1、本章主题编号

2、本章内容概述

(1)概述

● 坡面因子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 确定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 提取坡面因子的常用分析窗口

(2)坡度、坡向

● 坡度的提取

● 坡向的提取

(3)坡形

● 宏观坡形因子

● 地面曲率因子

● 地面变率因子

(4)坡长

(5)坡位

(6)坡面复杂度因子

3、本章内容

3.1 概述

(1)坡面因子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 坡面因子的分类

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将坡面因子划分为微观坡面因子与宏观坡面因子两种基本类型。常用的微观坡面因子主要有:坡度、坡向、坡长、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常用的宏观坡面因子主要有: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地表切割深度,以及宏观坡形因子(直线形斜坡、凸形斜坡、凹形斜坡、台阶形斜坡)等。

按照提取坡面因子差分计算的阶数,可以将坡面因子分为一阶坡面因子、二

阶坡面因子和高阶坡面因子。一阶坡面地形因子主要有坡度和坡向因子。二阶坡面因子主要有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因子。复合坡面因子有坡长、坡形因子、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表切割深度等。

按照坡面的形态特征,可将坡面因子进一步划分为:坡面姿态因子,坡形因子,坡位因子,坡长因子以及坡面复杂度因子五大类。

● 提取坡面因子的基本方法

首先将坡面的形态特征或各个坡面因子进行定量化描述,完成求导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以DEM为基本信息源进行提取的技术路线,并通过软件实现形成一套易于计算机操作的方法。

(2)确定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 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表达(如图7.1)

图7.1 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模型

● 基于空间矢量模型的差分计算

算法主要有数值分析方法、局部曲面拟合算法、空间矢量法、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其中数值分析方法包含有简单差分算法、二阶差分、三阶差分(带权或不带权)和Frame差分;局部曲面拟合又有线性回归平面、二次曲面和不完全四次曲面(据刘学军,2002)。

(3)提取坡面因子的常用分析窗口

● 窗口分析(领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栅格数据系统中的一个、多个栅格点或全部数据,开辟一个有固定分析半径的分析窗口,并在该窗口内进行诸如极值、均值、标准差等一系列统计计算,或进行差分及与其它层面信息的复合分析等,实现栅格数据有效的水平方向扩展分析。

● 在坡面信息提取中,按照分析窗口的形状,可以将分析窗口划分为以下几类:

矩形窗口:以目标栅格为中心,分别向周围八个方向扩展一层或多层栅格。

圆形窗口:以目标栅格为中心,向周围作一等距离搜索区,构成一圆形分析窗口。

环形窗口:以目标栅格为中心,按指定的内外半径构成环形分析窗口。

扇形窗口:以目标栅格为中心,按指定的起始和终止角度构成扇形分析窗口。

矩形窗口最为常用,一般采用3×3位基本分析窗口,然而,按照分析的需要,分析窗口也可以扩大为5×5、7×7 或更大。

3.2 坡度、坡向

● 坡面姿态(坡度及坡向)是指局部地表坡面在空间的倾斜程度和朝向。

● 坡度表示了该局部地表坡面的倾斜程度,坡度大小直接影响着地表物质流动与能量转换的规模与强度,是制约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因子。

● 坡向是决定地表面局部地面接收阳光和重新分配太阳辐射量的重要地形因子之一,直接造成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的差异,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诸如土壤水分、地面无霜期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性程度等多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指标。

(1)坡度的提取

● 严格地讲,地表面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坡度表示了地表面在该点的倾斜程度,在数值上等于过该点的地表微分单元的法

矢量与z轴的夹角(如图7.2所示),即:

Slope = (7.1)

图7.2 地表单元坡度示意图

● 基于DEM的坡度提取通常在3×3的DEM栅格分析窗口中,采用几何平面来拟合或差分计算的方法进行。分析窗口在DEM数据矩阵中连续移动完成整个区域的计算工作。

(2)坡向的提取

● 坡向定义为:地表面上一点的切平面的法线矢量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该点的正北方向的夹角(如表7.1中的坡向示意图所示,x轴为正北方向)。

其数学表达公式为:(7.2)

● 对于地面任何一点来说,坡向表征了该点高程值改变量的最大变化方向。坡向值有如下规定:正北方向为0度,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取值范围为0°~360°。

● 坡向可在DEM数据中用式7.2直接提取。但应注意,由于式7.2求出坡向有与x轴正向和x轴负向夹角之分,此时就要根据fx和fy的符号来进一步确定坡向值(如表7.1所示)。

表7.1 坡向值的判断

Aspect

α =

注:上述情况假定所建立的DEM数据从南向北获取的,且x轴与正北方向重合,否则上述公式求得的坡向值,还应加上x轴偏离正北方向的夹角值。

3.3 坡形

● 坡形是指局部地表坡面的曲折状态。宏观上讲,一般可分为直线形斜坡、凸形斜坡、凹形斜坡和台阶形斜坡四种基本类型。从微观角度上,一般可采用地面曲率因子和地面变率因子度量地面表面一点的弯曲变化程度。

(1)宏观坡形因子

● 直线形斜坡:从分水岭到斜坡底部地面坡度基本上不变。

● 凸形斜坡:地面坡度随着距分水岭距离增加而增加。邻近分水岭附近的地面平缓,以后随坡长的增加,坡度亦增加。

● 凹形斜坡:斜坡上半部坡度较陡,下半部坡度较缓。此种坡形常以沉积

为主,较多分别在山区与阶地平原接壤处或河谷的两岸。

● 台阶形斜坡:台阶形斜坡是斜坡与阶地相间的复式,可以看作是凸形坡与凹形坡的组合。

(2)地面曲率因子

● 地面曲率是对地形表面一点扭曲变化程度的定量化度量因子,地面曲率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量分别称为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

● 剖面曲率是对地面坡度的沿最大坡降方向地面高程变化率的度量。数学表达式为:

(7.3)

● 平面曲率指在地形表面上,具体到任何一点P,指用过该点的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切地形表面所得的曲线在该点的曲率值。平面曲率描述的是地表曲面沿水平方向的弯曲、变化情况,也就是该点所在的微小范围内坡向变化程度的度量。数学表达式为:

(7.4)

● 曲率因子的提取算法的基本原理为:在DEM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其离散的高程数值,把地表模拟成一个连续的曲面,从微分几何的思想出发,模拟曲面上每一点所处的垂直于和平行于水平面的曲线,利用曲线曲率的求算方法的推导得出各个曲率因子的计算公式。

(3)地面变率因子

● 地面变率描述的是地表局部范围内坡度、坡向两个基本的地形指标的变化情况,它包括坡度变率、坡向变率两个基本因子。

● 地面坡度变率,是地面坡度在微分空间的变化率,是依据坡度的求算原理,在所提取的坡度值的基础上对地面每一点再求算一次坡度。即坡度之坡度(Slope of Slope, 简称SOS)。

● 地面坡向变率,是指在地表的坡向提取基础之上,进行对坡向变化率值的二次提取,亦即坡向之坡度(Slope of Aspect, SOA)。地面坡向变率在所提取的地表坡向矩阵的基础上沿袭坡度的求算原理,提取地表局部微小范围内坡向的最大变化情况。

3.4 坡长

● 坡长通常是指在地面上一点沿水流方向到其流向起点间的最大地面距离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其数学表达为:

(7.5)

式中L指坡长,m指地表面沿流向的水流长度,θ指水流地区的地面坡度值。

● 自然条件下,水流向低处流动,遇到洼地,首先将其填满,然后再从该洼地的某一最低出口流出。但在一个连续的栅格中,地形洼地的存在,导致依据水流方向矩阵所提取的排水网络不连续,使自然水流不能畅通无阻地流至区域地形的边缘。因此,对已有的DEM数据,首先要进行洼地填充,生成无洼地DEM。DEM中的洼地可分为凹陷型洼地和阻挡型洼地。一般情况下,对于阻挡型洼地,可降低阻挡物存在处的高程,使水流穿过障碍物;对于凹陷型洼地,采用常规的将洼地内所有栅格单元垫高至洼地周围最低栅格单元高程的方法。坡长提取流程如图7.3。

● DEM数据中的平地,包括原始DEM中的平地和洼地填平产生的平地。平地区域的存在使得该区于水流方向的确定出现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平地区域进行处理。基本的处理方法思想是对平地范围内的单元格增加一微小增量,每个单元格的增量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单元格就有一个明确的水流方向,以便能够产生合理的汇流水系。

● 水流方向是水流离开此格网时的指向。确定水流方向的算法有很多,每一种算法的假设前提都不尽不同,因此得到的结果也有差异。基本的算法根据其基本思想可以大致可以分为:单流向算法(SFD)和多流向算法(MFD)以及其他算法。单流向算法是将某单元格上产生的径流都流向一个最低的相邻单元格,多流向算法将径流按一定的比例流向若干相对较低的相邻单元格。根据流向对每个格网进行追踪,并记录其追踪路径的距离,即坡长结果。

3.5 坡位

● 坡位是指坡面计算单元所整个大坡面的地貌部位。例如,位于正地形还是负地形等;处于沟间地还是沟坡地。从一定意义上讲,DEM单元栅格坡位的提取核心的工作是地貌部位、地貌类型的划分。以黄土高原沟间地、沟谷地的划分为例来说明。

●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堆积地貌特征,从侵蚀地貌形态的坡度组合特征、地貌成因的侵蚀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等三个主要方面,可以将该地区的区域地貌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沟间地、沟坡地和沟底地三种基本类型。沟间地是指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地形结构线(沟沿线)以上相对比较平缓的地形部分。

● 基于DEM提取沟间地的基本方法是先从沟间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原理出发,根据坡度特征提取缓坡图层,再利用沟谷缓冲分析,获得沟谷图层,两层相减,得到沟间地。

3.6 坡面复杂度因子

(1)地形起伏度

●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所指定的分析区域内所有栅格中最大高程与最小高程的差。

● 可表示为如下公

式: (7.6)

式中,RFi指分析区域内的地面起伏度,Hmax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大高程值,Hmin 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小高程值。

● 地形的起伏是反映地形起伏的宏观地形因子,在区域性研究中,利用DEM 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能够直观的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在水土流失研究中,地形起伏度指标能够反映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土壤侵蚀特征,比较适合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地形指标。

(2)地表粗糙度

● 地表粗糙度是反映地表的起伏变化和侵蚀程度的指标,一般定义为地表单元的曲面面积S曲面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S水平之比。

● 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R = S

曲面 / S

(7.7)

● 地表粗糙度能够反映地形的起伏变化和侵蚀程度的宏观地形因子。在区域性研究中,地表粗糙度是衡量地表侵蚀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在研究水土保持及环境监测时研究地表粗糙度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地表切割深度

● 地表切割深度是指地面某点的邻域范围的平均高程与该邻域范围内的最小高程的差值。

● 可用以下公式表

示: (7.8)

式中,Di指地面每一点的地表切割深度,Hmax指一个固定分析窗口内的平均高程,Hmin指一个固定分析窗口内的最低高程。

● 地表切割深度直观的反映了地表被侵蚀切割的情况并对这一地学现象进行了量化,是研究水土流失及地表侵蚀发育状况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提取算法可参照地表起伏度的提取。

(4)高程变异系数

● 高程变异是反映分析区域内地表单元格网各顶点高程变化的指标,它以格网单元顶点的标准差与平均高程的比值来表示:

(7.9) ,其中,标准差

(5)实际应用例证

● 以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定量指标的制定说明。

● 通过对多个地形因子在原理与制图结果上的对比,选择地形起伏度为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定量指标具有最好的结果,主要体现在:

地形起伏度在提取的算法上所反映的实质是单元地面的起伏特征,地面的起伏变化程度又是直接影响地面径流变化的主要根源所在。采用地形起伏度作为确定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定量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基础。

选用地形起伏度作为确定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定量指标的数据基础,便于在不同尺度信息转换图谱的支持下,实现直接同实际地面的地形特征建立对应量化转换关系。

地形起伏度的计算可采用DEM窗口分析法完成,便于在GIS平台支持下的操作与实现。

4、课后作业及思考题

(1)课后作业

本次无作业

(2)思考题

你是如何理解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属于微观因子的特性。

【期末复习】《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40分) 1.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中,地面测量的主要观测量有、和高差。 2. 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线,是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线。地球椭球面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 地球曲率对的影响,即使在很短的距离内也必须加以考虑。 4. 我国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主要有、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和。 5. 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主要有和。 6. 东经114?51′所在6?带的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和 ;该点所在3?带的 和。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 7. 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985m, y=17321765.211m, 则该点位于第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中央子午线的侧。 8. 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旋转至该直线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三北方向(基本方向)是指、和真北方向。 9. 当望远镜瞄准目标后,眼睛在目镜处上下左右作少量的移动,发现十字丝和目标有相对

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 10. 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b=0.863m,红面读数 b=5.551m,前视黑12 面读数a=1.735m,红面读数a=6.521m,则A、B的高差为: 。 12 11. 水准测量中水准尺的零点差通过方法消除。 1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 在B、A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其水准路线长度为2km,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 hhBAAB高差为=-0.011m,=-0.009m,已知B点高程85.211m,则A点高 程。 14. 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6个测回时,第4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5. 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 90?。今用该仪器观测某个目标盘左读数为90?31′22″,盘右观测得读数269?28′30″,则竖盘指标差 __________,垂直 角__________。 16. 相位式测距仪的原理中,采用一组测尺来组合测距,以短测尺(频率高的调制波,又称 精测尺)保证,以长测尺(频率低的调制波,又称粗测尺)保证。 17. 某全站仪标定精度为m=2mm+2ppm?D,现用该仪器测得某段距离值为1250.002m,依据仪器标称精度,该观测距离的误差约为。 1

地形因子计算详解

第七章1、本章主题编号 2、本章内容概述 (1)概述 ●坡面因子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确定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提取坡面因子的常用分析窗口 (2)坡度、坡向 ●坡度的提取 ●坡向的提取

(3)坡形 ●宏观坡形因子 ●地面曲率因子 ●地面变率因子 (4)坡长 (5)坡位 (6)坡面复杂度因子 3、本章内容 3.1 概述 (1)坡面因子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坡面因子的分类 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将坡面因子划分为微观坡面因子与宏观坡面因子两种基本类型。常用的微观坡面因子主要有:坡度、坡向、坡长、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常用的宏观坡面因子主要有: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地表切割深度,以及宏观坡形因子(直线形斜坡、凸形斜坡、凹形斜坡、台阶形斜坡)等。

按照提取坡面因子差分计算的阶数,可以将坡面因子分为一阶坡面因子、二阶坡面因子和高阶坡面因子。一阶坡面地形因子主要有坡度和坡向因子。二阶坡面因子主要有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因子。复合坡面因子有坡长、坡形因子、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表切割深度等。 按照坡面的形态特征,可将坡面因子进一步划分为:坡面姿态因子,坡形因子,坡位因子,坡长因子以及坡面复杂度因子五大类。 ●提取坡面因子的基本方法 首先将坡面的形态特征或各个坡面因子进行定量化描述,完成求导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以DEM为基本信息源进行提取的技术路线,并通过软件实现形成一套易于计算机操作的方法。 (2)确定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表达(如图7.1) 图7.1 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模型

利用Arc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河网水系的方法.docx

利用Arc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河网水系的方法 DEM包含有多种信息,ArcToolBox提供了利用DEM提取河网的方法,但是操作比较烦琐(帮助可参看Hydrologic analysis sample applications),今天结合我自己的使用将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提取河网首先要有栅格DEM,可以利用等高线数据转换获得。在此基础上,要经过洼地填平、水流方向计算、水流积聚计算和河网矢量转化这几个大步骤。 1.洼地填平 DEM洼地(水流积聚地)有真是洼地和数据精度不够高所造成的洼地。洼地填平的主要作用是避免DEM的精度不够高所产生的(假的)水流积聚地。洼地填平使用ArctoolBox->Spatial Analysis Tools->Hydrology -> Fill工具。 2.水流方向计算 水流方向计算就可以使用上一步所生成的DEM为源数据了(如果使用未经洼地填平处理的数据,可能会造成精度下降)。这里主要使用ArctoolBox->Spatial Analysis Tools->Flow Direction 工具。输入的DEM 采用第一步的Fill1_exam1

3.水流积聚计算 这里主要使用ArctoolBox->Spatial Analysis Tools->Flow Accumulation 工具流向。栅格数据就是第二步所获得的数据(FlowDir_fill1)。可以看到,生成的水流积聚栅格已经可以看到所产生的河网了。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河网栅格提取出来。可以把产生的河网的支流的象素值作为阀值来提取河网栅格。 4.提取河网栅格 使用spatial analyst中的栅格计算器,将所有大于河网栅格阀值的象素全部提取出来。至于这个阀值是多少因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是要大于积聚计算后得到栅格的最低河流象素值。这里采用的是500这个值。最后生成只有0、1值的栅格数据。其中1表示是河网,0是非河网。 5.生成河网矢量 这里主要使用ArctoolBox->Spatial Analysis Tools->Stream to Feature工具.Input Stream raster 为第四步只有0、1值的河网栅格。流向栅格使用第二步所生成的栅格数据。 6.矢量河网处理 由于Stream to Feature工具.将所有栅格象素均转为矢量线段。所以要进行处理,方法是利用属性查询的方法把所有GRID_CODE为1的全部选择出来。

工程测量专业(地形测量)考试试题及答案

工程测量专业(地形测量)考试试题及答案

工程测量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地貌: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变化等自然形态,如高山、丘陵、平原、洼地等。 2.地形:地物和地貌统称为地形。 3.山脊线:山脊是沿着某个方向延伸的狭长高地,沿山脊延伸方向连接山脊上最高点的线称为山脊线。 4.山谷线:沿山谷延伸方向,山谷中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 5.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下凹部位,形似马鞍,称为鞍部。 6.比例符号:把地面上轮廓尺寸较大的地物,依形状和大小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再配以特定的符号予以说明,这种符号称为比例符号。 7.地物注记:用文字、数字或特定的符号对地物加以说明或补充,称为地物注记。 8.等高线:地面高程相等的相邻点会集而成的闭合曲线。 9.等高距:相邻两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10.等高线平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两类,一种是梯形分幅另一种是矩形分幅。 2、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分为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 3、地形图图式中的符号分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和注记符号三种。 4、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包括确定点的坐标、确定两点的水平距离、确定直线的方位角、确定点的高程、确定汇水面积、确定两点的坡度。 5、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目前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个主控站、三个信息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是整个系统的中枢。 6、测绘地形图时,碎部点的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并且应字头朝北。 7、在地图上,地貌通常是用等高线来表示的。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15分)

地形因子

第七章 1、本章主题编号 2、本章内容概述 (1)概述 ● 坡面因子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 确定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 提取坡面因子的常用分析窗口 (2)坡度、坡向 ● 坡度的提取 ● 坡向的提取 (3)坡形 ● 宏观坡形因子 ● 地面曲率因子 ● 地面变率因子 (4)坡长 (5)坡位 (6)坡面复杂度因子 3、本章内容 3.1 概述 (1)坡面因子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 坡面因子的分类 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将坡面因子划分为微观坡面因子与宏观坡面因子两种基本类型。常用的微观坡面因子主要有:坡度、坡向、坡长、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常用的宏观坡面因子主要有: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地表切割深度,以及宏观坡形因子(直线形斜坡、凸形斜坡、凹形斜坡、台阶形斜坡)等。 按照提取坡面因子差分计算的阶数,可以将坡面因子分为一阶坡面因子、二

阶坡面因子和高阶坡面因子。一阶坡面地形因子主要有坡度和坡向因子。二阶坡面因子主要有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因子。复合坡面因子有坡长、坡形因子、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表切割深度等。 按照坡面的形态特征,可将坡面因子进一步划分为:坡面姿态因子,坡形因子,坡位因子,坡长因子以及坡面复杂度因子五大类。 ● 提取坡面因子的基本方法 首先将坡面的形态特征或各个坡面因子进行定量化描述,完成求导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以DEM为基本信息源进行提取的技术路线,并通过软件实现形成一套易于计算机操作的方法。 (2)确定坡面因子提取的算法基础 ● 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表达(如图7.1) 图7.1 DEM格网数据的空间矢量模型 ● 基于空间矢量模型的差分计算 算法主要有数值分析方法、局部曲面拟合算法、空间矢量法、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其中数值分析方法包含有简单差分算法、二阶差分、三阶差分(带权或不带权)和Frame差分;局部曲面拟合又有线性回归平面、二次曲面和不完全四次曲面(据刘学军,2002)。 (3)提取坡面因子的常用分析窗口 ● 窗口分析(领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栅格数据系统中的一个、多个栅格点或全部数据,开辟一个有固定分析半径的分析窗口,并在该窗口内进行诸如极值、均值、标准差等一系列统计计算,或进行差分及与其它层面信息的复合分析等,实现栅格数据有效的水平方向扩展分析。 ● 在坡面信息提取中,按照分析窗口的形状,可以将分析窗口划分为以下几类: 矩形窗口:以目标栅格为中心,分别向周围八个方向扩展一层或多层栅格。 圆形窗口:以目标栅格为中心,向周围作一等距离搜索区,构成一圆形分析窗口。

ArcGIS环境下基于DEM的水文特征提取研究

论文题目ArcGIS环境下基于DEM的水文特征提取研究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109042010006 指导老师 二○一三年一月四日

数字高程模型10GIS姜婷109042010006 ArcGIS环境下基于DEM的水文特征提取研究 ——以闽江流域建溪水系为例 姜婷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福州市350108) 摘要:选择闽江流域建溪水系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 Elevation Models)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的水文分析工具从DEM数据中提取研究区域的流域水文特征的详细过程。主要包括:DEM的生成和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水流累积量提取、河网的提取和子流域的划分。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河网与利用手工方法提取的河网基本一致,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水文特征;ArcGIS;提取;建溪水系 21世纪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水文模型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水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3S”技术的发展,为水文科学注入了新的血液。目前水文模拟技术趋向于将水文模型同GIS 与RS集成,以便充分利用GIS在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及可视性方面的功能。数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Model)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点的平面坐标(x,y)和高程z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它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构成GIS的基础数据,其用途十分广泛,利用DEM可以提取流域的许多重要水文特征参数,如坡度、坡向、水沙运移方向、汇流网络、流域界线等。目前,利用DEM进行流域分析的工具很多,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Hydro logymodel)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ESRI)为ArcGIS推出的一个水文分析模块,主要用于地形和河流网系的提取和分析,实现地形模型可视化,其强大的流域特征分析功能可以满足各种流域DEM处理的需要。 1流域概况 建溪是闽江上游三大溪中最大的溪流,是一个树枝状水系。水系源头在武夷山脉和仙霞岭余脉,南平以上流域面积16396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的27%。河系贯通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建瓯、南平七个县市。河流总长635.6公里,流域内有大小溪流120多条。流域内气候温和湿润,处于高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800~2200毫米。建溪的年均流量每秒521立方米,年径流量164亿立方米,约占闽江总流量的1/3。流域内山区海拔差异明显,因而该水系具有河流比降大、源短流急、易发洪水等特点。本文基于该流域的数字高程提取流域水文信息为不同尺度的水文模型提供参数,并可满足各种水文模拟的应用需求。 2基于DEM的流域水文信息提取 流域水文信息是进行水文模拟的必要信息,提取流域信息也是构建现代化水文模型、进行水文模拟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前提。作为研究水文模型和水文状态变量空间分布的基础数据,DEM 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提取地貌指数。本文采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块进行流域水文信息的提取。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的主要过程包括:DEM 的生成和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汇流累积量的计算、河网的提取和子流域的划分。 2.1DEM数据的来源和预处理 本文的栅格DEM数据采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134080228.html,/index.jsp)提供的SRTM90米空间分辨率基础高程的数据。根据闽江流域建溪水系的经纬度坐标,确定出该数据的列号为60行号为7。 首先利用ArcGIS软件切出建溪流域所在区域的DEM,其中包括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建瓯、南平七个县市,从而生成本实验所需的DEM数据,见图1。

等高线地形图试题(附答案)精选.

等高线地形图练习题 1.读下面经纬网图和等高线 图,判断( ) A.甲图全部在西半球,乙图 在北半球 B.甲图比例尺较乙图大 C.甲图实际范围比乙图大 D.甲图实际坡度较乙图大 2.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顶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地形名称的代号填在图中恰当位置。 A鞍部、B陡崖、C山脊、D山谷、E小河 (2)图上的比例尺是l:,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3)甲乙两山顶的图距为厘米,实地距离为千米。 (4)甲山在乙山的方向,甲乙两山的相对高度是米。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陡坡、缓坡、山顶、盆地、峡谷,判断:

甲处是;乙处是;丙处是;丁处是;戊处是。 5.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 成下列各题。 (1)四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 称是: 王村地处;张村地 处;余村地 处;李村地处 (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米。 (3)已知王村气温为11℃,按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丁山的气温应是℃。 (4)王村与大王山的水平实际距离约为 6.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要求。

(1)图中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2)E城为重化学工业城市,该城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有, 此山区要建一疗养院,甲、乙两地选址,以较好,理由是 (3)A、B两座山顶之间有高山电缆车相通,电缆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乘缆车从B山顶到A山顶需约分钟。(4)BD与BC坡度较陡的是。 7.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地形部位在图中标注的代号是:山脊、

题 第七章地形图测绘

第八章碎部测量 8.1试题 8.1.1名词解释题 (1)碎部测量(2)等高线 (3)首曲线(4)等高距(5)等高线平距 (6)地物 (7)地貌(8)地性线(9)地物特征点(10)地貌特征点 碎部测量: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等高线:地面上相同高程的各点依次连接的曲线 首曲线:按测图比例尺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 等高距: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等高线平距: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地物:地面上人工或天然形成的构造物 地貌:地面上的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性线:相邻面的相交棱线构成的地貌的骨干线,一般指山脊线与山谷线。 地物特征点:地物轮廓的转折点。 地貌特征点:地面坡度或方向发生变换的点。 8.1.2填空题 (1)测定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①__极坐标法___; ②_直角坐标法__;③___方向交会法___;④___距离交会法__;⑤____方向距离交会法___。 (2)地形图是_既表示地貌又表示地物__的图。 (3)地物符号包括_比例符号__、__非比例符号__以及__半比例符号、_注记_。地貌符号主要是用__等高 线__来表示的。 (4)不依比例尺地物符号在图上的真实点位是:凡是一个几何图形,其点位在_几何图形的中心__;具有 底线符号,其点位在_底线的中点__;底部为直角形符号,其点位在__直角处_;由几种几何图形组合成的符号,其点位在_下部几何图形的中心___。 (5)测绘地形图时,等高距的大小选择是根据__测绘比例尺_与测区__地形的复杂程度_来确定。 (6)地貌是指地表面的_高低起伏形态____;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主要方法是_等高线法__。 8.1.3是非判断题 (1)地形图测绘时,如果要求基本等高距为5m,则内插描绘等高线可以是10m、15m、20m、25m.....等, 也可以是17m、22m、27m.....等。(F×) (2)关于平板仪的分类,目前应分为大、中、小三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照准部分的设备不同。 ( √) (3)地形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在图纸上打方格网,对于各种不同的大比例尺测图,其方格边长采用 不同的数值。( ×) (4)选择测图的等高距只与比例尺有关。(×) (5)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在于平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地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面的高低 起伏状态。(×) (6)地形图比例尺愈大,表示地形愈详细,其精度愈高。(√) (8)采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碎部测图时,一般使用量角器绘图,经纬仪仅用盘左位置观测水平角,因而 读数要准确,读至秒。( ×) 8.1.4单项选择题 (1)辩认等高线是山脊还是山谷,其方法是 (a)山脊等高线向外突,山谷等高线向里突; (b)根据示坡线的方向去辩认; (c)山脊等高线突向低处,山谷等高线突向高处; (d)山脊等高线较宽,山谷等高线校窄。 (2)在地形测图中,为了测定山顶某一古塔的位置,当不便量距时,可采用: (a)前方交会法;(b)侧方交会法; (c)后方交会法;(d)极坐标法。 (3)碎部测量时,对地物应测定其轮廓的转折点,地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小于下 列数值可按直线处理:

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含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43分)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2.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301m,y=19234567.211m, 则该点属于度带,位于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中央子午线的侧。 4.坐标方位角是以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数值在范 围。 5.地面测量几何要素为角度、_________、。 6.交会法测量是测定单个地面点的平面坐标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交会法测量方法主要 有后方交会、、。 7.测量误差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8.试判断下列误差为何种类型的误差: A 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对测距的影响, B 照准误差, C 直线定线误差。 9.距离测量中,L1=300m,中误差为±10cm, L2=100m,中误差为±5cm,则_______的 精度高。 10.水准测量中采用可以消除水准尺的零点差。 11.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a1=0.?957m,红面读数a2=5.?647m,前视 黑面读数b1=1.?857m,红面读数b2=6.645m,则A、B的高差为:。 12.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差的计算公式为。其高程闭合差的分配处理是将 高差闭合差反号按或成比例分配到各观测高差上。 h=-0.007m,14.在A、B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高差为AB h=0.008m。已知B点高程69.666m,则A点高程。 BA 15.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9个测回时,第6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6.整平全站仪时,先将水准管与一对脚螺旋连线________,转动两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再转动 照准部________ ,调节另一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17.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90°,天顶时为0°,今用盘左观测某

ArcGIS Hydrology水文分析-基本原理

ArcGIS Hydrology水文分析功能介绍(1)-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DEM是数字高程模型的英文简称(Digital Elevation Mode),是流域地形、地物识别的重要原始资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流域水文特征,模拟地表水文过程方面,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1.1基于DEM进行流域分析的原理 从DEM提取流域特征,一个良好的流域结构模式是确定算法的前提和关键。1967年ShreveL¨描述的流域结构模式一直被后来的水文学者所引用.并设计了一些成熟的算法。 Shreve使用一个具有一个根的树状图来描述流域结构(如图 1 流域结构模式图所示)。在这个结构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结点集,一部分是界线集。沟谷结合点和沟谷源点共同组成一个沟谷结点集。所有的沟谷段组成沟谷段集,形成一个沟谷网络;所有的分水线段组成分水线段集,形成一个分水线网络;沟谷段集和分水线段集共同组成界线集。 沟谷网络中的每一段沟谷都有一个汇流区域,这些区域由流域分水线集来控制。外部沟谷段有一个外部汇流区.而内部沟谷段有两个内部汇水区,分布在内部沟谷段的两侧。整个流域被分割成一个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好象是树状图上的一片“叶子”。 Shreve的树状图流域结构模型是简单明确的.虽然沟谷网络的结点模型和线模型与在栅格DEM中用于表示沟谷结点和沟谷线的栅格点和栅格链之间存在着拓扑不一致性。但它给出了沟谷网络、分水线网络和子汇流区的定义,明确表达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成为设计流域特征提取技术的基础。

1.2 常用算法 流向判定建立在3×3 的DEM 栅格网的基础上,其方法有单流向法和多流向法之分,但单流向法因其确定简单、应用方便而应用广泛。 1.2.1 单流向法 单流向法假定一个栅格中的水流只从一个方向流出栅格,然后根据栅格高程判断水流方向。目前应用的单流向法是D8法。此外,还有Rho8 方法、DEMON 法、Lea 法和D∞ 法等。最常用的是D8 法:假设单个栅格中的水流只能流入与之相邻的8 个栅格中。它用最陡坡度法来确定水流的方向,即在3×3 的DEM 栅格上,计算中心栅格与各相邻栅格间的距离权落差(即栅格中心点落差除以栅格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取距离权落差最大的栅格为中心栅格的流出栅格。 所谓最陡坡度法的原理是假设地表不透水,降雨均匀.那么流域单元上的水流总是流向最低的地方“窗口滑动指以计算单元为中心,组合其相邻的若干个单元形成一个窗口”,以“窗口”为计算基本元素,推及整个DEM,求取最终结果。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基于流向分析和汇流分析的流域特征提取技术。Jenson and Domingue (1988)设计了应用该技术的典型算法,该算法包括3个过程:流向分析,汇流分析和流域特征提取。 1) 流向分析:以数值表示每个单元的流向。数字变化范围是1~255。其中1:东;2:东南;4南;8:西南;16:西;32:西北;64:北;128:东北。除上述数值之外的其它值代表流向不确定,这是由DEM中洼地”和“平地”现象所造成的。所谓“洼地”即某个单元的高程值小于任何其所有相邻单元的高程。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河谷的宽度小于单元的宽度时,由于单元的高程值是其所覆盖地区的平均高程,较低的河谷高度拉低了该单元的高程。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流域的上游。“平地指相邻的8个单元具有相同的高程,与测量精度、DEM单元尺寸或该地区地形有关。这两种现象在DEM 中相当普遍,Jenson and Domingue 在流向分析之前,将DEM进行填充;将“洼地”变成“平地”,再通过一套复杂的迭代算法确定“平地”流向。流向分析过程如图所示。 2) 汇流分析:汇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流路。在流向栅格图的基础上生成汇流栅格图.汇流栅格上每个单元的值代表上游汇流区内流入该单元的栅格点的总数,既汇入该单元的流入路径数(NIP),NIP较大者,可视为河谷,NlP等于0,则是较高的地方,可能为流域的分水岭。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 (1)计算:tan a=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 (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期末复习】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0**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含参 考答案)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43分) 1.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2. 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 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301m, y=19234567.211m, 则该点属于度带,位于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 中央子午线的侧。 4. 坐标方位角是以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数值在范 围。 5. 地面测量几何要素为角度、_________、。 6. 交会法测量是测定单个地面点的平面坐标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交会法测量方法主要 有后方交会、、。 7. 测量误差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8. 试判断下列误差为何种类型的误差: A 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对测距的影响, B 照准误差,

C 直线定线误差。 9. 距离测量中,L1,300m,中误差为?10cm, L2,100m,中误差为?5cm,则 _______的 精度高。 10. 水准测量中采用可以消除水准尺的零点差。 11. 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a1=0.,957m,红面读数 a2=5.,647m,前视 黑面读数b1=1.,857m,红面读数b2=6.645m,则A、B的高差为: 。 1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差的计算公式为。其高程闭合差的分配处理是将 高差闭合差反号按或成比例分配到各观测高差上。 hAB14. 在A、B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高差为=-0.007m, hBA=0.008m。已知B点高程69.666m,则A点高程。 15. 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9个测回时,第6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6. 整平全站仪时,先将水准管与一对脚螺旋连线________,转动两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再转动照准部________ ,调节另一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17. 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 90?,天顶时为 0?,今用盘左观测某 1 个目标得读数为89?11′36″,盘右观测得读数270?48′12″竖盘指标差 ___________,垂直角___________。

地形图

地形图(以下简称地图)则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投影图。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地表平坦起伏的自然状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物:是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的固定性物体。如江河、湖泊、道路、村庄等。 定向越野所用的地图是由地图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指北方向线和图例注记五大要素组成。 (一)、地图比例尺 地图上某线段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即: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例如,某幅地图的图上长1cm,相当于实地水平距离10000cm,则此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

1、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通常依比值大小来衡量,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如1:10000就大于1:15000。 图幅面积相等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其图幅所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如1:1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平方米,1:10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00平方米。 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一般采用1:15000比例尺地图,为适应特殊地形的需要,也可使用其它比例尺地图。根据我国的现有条件,以采用1:10000比例尺地图为宜。 2、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定向越野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是用数字比式表示,如1:10000。个别地图除用数字比式表示外,还绘有图解比例 3、图上量读实地距离 (1)、用直尺量算:先用直尺量取图上两点长度,然后依据地图比例尺按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为: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如在1:10000地图上量取两点长度为1.2CM,则 实地水平距离=l.2×10000=120(M) (2)、目估法:即先估计图上两点长度,尔后按公式计算。 定向越野时,一般是在运动中求实地距离,主要是采用目估法。图上距离越长,估计误差就越大,可以采用分段目估。 图上量取的距离,都是水平距离,而实地总是起伏不平的,实际距离往往大于水平距离。因此在计算实地距离时,须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的改正数。定向越野时通常是按地貌的起伏程度,依据经验数据改正(见表)。地形种类改正系数 微丘地 10%-15% 丘陵地 15%-20% 一般山地 20%-30% 计算公式为:实地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改正系数 (二)、地物符号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报告

淮海工学院实习报告书 题目: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 112 姓名:许艳超 学号: 2011122712 2013年 7月10日

成绩 目录 1 概述·3 1.1实习名称··3 1.2实习时间··3 1.3实地地点··3 1.4指导教师··3 1.5实习目的及要求··3 1.6仪器及工具··3 2测区概况·3 3平面控制测量·3 3.1平面坐标系统··3 3.2导线等级及精度指标··4 3.3导线控制网的布设··5 3.4导线施测方法··5 3.5数据处理、平差计算··5 4 高程控制测量·7 4.1高程系统的选择·7

4.2精度等级及技术指标··7 4.3水准网的布设··7 4.4高程施测方法··8 4.5数据处理、平差计算··8 5 碎部点测量··9 5.1 碎测量的步骤··9 5.2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9 6 成图方法··9 6.1测量数据传输··9 6.2 南方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9 7 分幅与编号··10 7.1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10 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10 7.3 1:500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10 8 实习体会··10 附图、附表··11 1 概述 1.1实习名称: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1.2实习时间:2013.6.17-2013.7.14 1.3实地地点:淮海工学院校区第四测区

1.4指导教师:赵宝锋 1.5实习目的及要求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是《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程所学知识的必要的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次数字地形测量的实习,是对我们数字化测图学习情况的一次实践检验,同时也是一次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融会贯通的难得机会。 实习要求: (1) 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 (2) 掌握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过程与方法、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与方法; (3) 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4) 掌握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5) 掌握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外业测量方法及内业软件的使用; (6) 熟悉大比例尺测图的工作内容及作业过程; (7) 掌握地物、地貌的合理表示与取舍原则。 1.6仪器及工具: (1)水准仪每组一套,包括:水准尺一对、水准仪一台、水准仪脚架一个; (2)全站仪一套,包括:主机、脚架一个、棱镜两个、对中杆两个、充电器; (3)铁钉、斧子 (4)导线测量、等外等水准测量、测量手薄、计算表自备 2 测区概况 淮海工学院第四测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苏北平原,平均海拔高程约3.7米。测区内均为人造河流、湖泊、草地等,另外有体育馆和体育场等。测区属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910-980毫米之间,降雨期集中在7-9三个月。 测区内地势较为平坦,道路通畅,交通便利,视野开阔这都有利于我们测量的进行。实习中,我们使用中纬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作业,同时我们会避开正午的高温天气,利用早出、午休、晚归的作业方法,摆脱酷热天气的影响,使我们的测量实习可以顺利的进行。 3 平面控制测量

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教学设计

彩虹学校秦宝校区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讲授课题: 《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 所属学校: 陕西省咸阳市彩虹学校秦宝校区 授课教师: 计泽鹏

5.闭合小区域高程判读与相对高度计算 【议】(教师帮助学生讨论以下问 题,并巡回指导) 1.陡崖高度的计算 例题1: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中 P点的海拔范围是: Q点的海拔范围是: P点对Q点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例题2: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温度与温差的计算 例题3:已知一地温度,求与另一地温差及温度? 3.流域范围 例题4:画出下图中流域范围: 4.地形坡度陡缓的判读与计算 例题5: ①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 探究,小组之间进行补 充、解疑,发表意见,教 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总 结出方法技巧。 通过小组 合作学习,可 以培养学生之 间的合作意 识,达到突破 本节课的目标 要求,同时可 提高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疏密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 ) ②下列四幅图中比例尺和等高线疏 密相同,坡度最陡的是() 5.闭合小区域高程判读与相对高度 计算 例题6: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 各是多少? 【展】 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并 进行补充。 【评】(教师点评学生讨论的结果。 在点评中,教师要讲规律,讲思路, 讲方法,讲线索,讲知识网络,讲规 小组派代表板展讨 论结果,提出讨论中存在 的疑惑,其他学生发表不 同见解或质疑,相互补充 完善答案。 教师点评学生讨论结果 过程中,学生总结自己的 不足,弥补知识的遗漏 点,做好相应补充,并提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能力和语 言表述能力,让 学生养成合作 学习的习惯,培 养其合作意识。 帮助学生巩 固、复习本节 课所学知识, 加强记忆。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习题答案详解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一、填空题 1、地形图测绘是在控制测量之后,以图根控制点为测站,测定其周围的地物、 地貌的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的位置,按照规定的测图比例尺缩绘在图纸上,并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勾绘出位置、形状和大小,形成地形图。 2、地形图测绘可以选用白纸或耐高温、耐湿、并可直接晒蓝图的聚酯薄膜作图纸。 3、碎部点位应选择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 4、地形图的检查包括室内检查、外业检查,其中仪器设站检查为10%左右。 5、非整倍数等高距的两相邻碎部点间的等高线可采用内插法勾绘。 6、在视距测量公式h=21Klsin2α中,K= 100 。 7、数字测图的数据采集的常用作业模式有数字测记模式、电子平板测绘模式。 8、航测成图过程包括包括航空摄影、控制测量与调绘、测图三个基本过程。 二、名词解释 1、地形图测绘(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2、地物特征点----就是地物轮廓的转折、交叉和弯曲等变化处的点及独立 地物的中心点。

3、地貌特征点---- 就是控制地形的山脊线、山谷线和倾斜变化线等地性 线上的最高、最低点,坡度和方向变化处,以及山头和鞍部等处的点。 4、数字测图-----用全站仪在野外进行数字化地形数据采集,并利用计算机 和绘图软件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 5、航空摄影——从飞机等航空飞行器上采用航空摄影机/仪拍摄地面像片 (对地面进行垂直摄影,获取航摄像片或数字影像)。 6、航空摄影测量——是利用航摄像片测制地形图一种方法所进行的摄影 测量。与白纸测图相比,它不仅可以使绝大部分外业测量工作在室内完成,还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季节限制等优点。 国家测绘部门一般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制1:1万~1:10万中比例尺地形图,工程部门对大面积地形能够,也用来测制1:500~1:5000大比例尺地形图。 7、卫星遥感技术——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收集来自物体的电磁波信 息,经数据处理及分析后,识别物体的性质、形状、几何尺寸和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有(ABC D) A、极坐标法 B、距离交会法 C、直角坐标法D 、方向交会法 2、地形图测绘的方法有(ABCD)。 A、经纬仪测绘法 B、小平板仪与经纬仪联合测绘法 C、大平板仪测绘法 D、摄影测量及全站式电子速测仪测图 3、下列哪项不属于地形测绘常用的方法有(A) A、直角坐标法 B、经纬仪测绘法 C、大平板仪法 D、经纬仪和小

《数字地形测量学》复习题A专升本

《数字地形测量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名词解释 1、等高线: 2、碎部测量: 3、转折角: 4、磁偏角: 5、磁北方向: 二、填空题 1、3S技术指、、。 2、山脊线、山谷线、陡坡骨架线都是。。 3、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地面野外数据采集按碎部点测量方法,主要分为和测量方法。 4、野外数字测图时,测站点的点位精度,相对于附近图根点的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 5、数字地形表达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和。 6、野外数字测图的控制测量包括和。 7、野外数字测图既可采用传统的、的作业原则,也可采用图根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同步进行的“一步测量法”。 8、主要用于1∶500~1∶5000大比例尺测图,而1∶10000~1∶50000比例尺测图目前多采用。 9、野外数字测图技术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现行的有关和。 10、野外数据采集就是在野外直接测定的位置,并记录地物的及其,为内业数据处理提供必要的绘图信息及便于数字地图深加工利用。 11、一切地图图形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图形要素,其中是最基本的图形要素。 12、就是直接测定仪器所发射的脉冲信号往返于被测距离的传播时间而得到距离值。 13、直线定向中的三个标准方向分别为、、坐标北方向。

15、已知水准测量中,后视点A的高程为97.320m,后尺读数为1834mm,前视点B尺读数为1356mm,则视线高程为,B点高程为。 三、选择题 1、数字测图是一种()测图技术。 A、图解法 B、全解析法 C、半解析法 D、图示法 2、点状符号只有()个定位点,对应一个固定的、不依比例变化的图形符号。 A、1 B、2 C、3 D、4 3、大比例尺测图是指()比例尺测图。 A、1/500~1/1000 B、1/500~1/2000 C、1/500~1/5000 D、1/500~1/10000 4、数字测图的野外数据采集采用测角精度不低于()、测距精度不低于5+5ppm。 A、6″ B、2″ C、1″ D、0.5″ 5、目前在大比例尺数字测图野外数据采集方式中,应用最多的是()。 A、摄影测量法 B、全站仪测量法 C、RTK测量法 D、经纬仪测量法 6、对地形图上的地物符号进行数字化,其中独立地物符号(非比例符号)的特征点的采集就是符号的()。 A、定位点 B、几何中心 C、任意位置 D、同比例符号 7、数字测图的()是数字测图系统的关键。 A、软件 B、计算机 C、硬件 D、测绘仪器 8、以下方法中,工作量轻,采集速度快,是我国测绘基本图的主要方法的是() A、航测法 B、数字化仪法 C、野外数字测图法 D、模拟测图法 9. 计算机屏幕坐标系是以屏幕()为原点,左至右的水平方向为x轴,上至下的垂直方向为y轴的直角坐标系。 A、左上角 B、左下角 C、右上角 D、右下角 10、利用扫描仪将原地形图工作底图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是()。 A、栅格文件 B、矢量文件 C、dwg文件 D、文本文件 四、判断题 1、光栅度盘每个位置的刻度值是固定。() 2、相位法测距至少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测距调制频率才能测距。() 3、大部分测距仪(全站仪)都有精测、粗测、跟踪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