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第二章--物质结构基础

合集下载

基础化学第二章

基础化学第二章


态;
2).纯液体(或纯固体)物质的标准态就是标准压力p下的纯液体 (或纯固体)。
3)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是指标准压力p下溶质的浓度为1mol.l-1时
的理想溶液。 必须注意!!!!!!!
在标准态的规定中指规定了压力p,并没有规定温度
(3)标准摩尔反应焓变rHm 标准摩尔反应焓:反应物和产物均处于温度为T的热力学标准态下 0 Δ H 表示,单位是kJ· mol-1 反应进度为1mol时的焓变。用符号 r m (T) 即:对于任一反应:
B 表示B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其对反 式中B表示反应式中任一物质。 应物取负值,对产物取正值,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纯数。
B
3、热化学方程式 表明化学反应与反应热关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叫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如:下列反应中的各物质在热化学标准态及298 K下的热化学方 程式为: C(s) + O2(g)CO2(g) ,rHm = -394.4kJ· mol-1 1 O2(g) H2O(l) ,rHm = -285.85 kJ· mol-1 2 1 H2O(g) H2(g) + O2(g) ,rHm = 241.84 kJ· mol-1 2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书写出化学计量式,同一反应,不同的化学计量方程式, 其反应热的数值不同 C(石墨)+O2(g)=CO2(g) , rHm=-393.509kJmol-1 H2(g) + 1/2C(石墨)+1/2O2(g)=1/2CO2(g) ,rHm=-1/2393.509kJmol-1
C(s) +
C(s) +1/2 O2(g) CO(g)
可以设计如下过程
, rHmø = -110.5kJ· mol-1

物质结构基础知识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课件

物质结构基础知识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课件

• 续表
晶体 类型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不要求)
物导 理电 性情 质况
晶体不导 电;能溶 于水的其 水溶液导 电;熔化 导电
有 如 体 金 电的 硅 , 刚S能是石iO导半不2导导电、,晶溶电水电导体于离溶;电不水的液熔导后,可化能其导不电,晶 熔体 化导 导电 电;
氯化钠、 金刚石、晶 实例 氢氧化钠、 体硅、二氧
5
• 2.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是11 H 。
• (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
素 元 层有素数BHe、2有、倍BA的er、元H,A素el最、有外C、;层S最电外子层数电等。子于数电等子于层电数子的
6
• 3.特殊粒子
• (1)10电子微粒

分子:Ne、HF、H2O、NH3、CH4;阳
32

(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化
学键知识的综合运用)元素A和元素B的原
子序数均小于18,已知A元素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
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
(为a+b),则氧A,元(或两素O种为) 元素形成的,化硅B元学(或素键Si为)
键。
共价
33

当M层有电子时,L层的电子数必
4
电子层序数
1 2 34 5 67
电子层符号
K L MN O PQ
电子层与核的距离 ( 近 )
( 远)
电子能量大小
( 低)
(高)

②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 个
电子。
•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超过8 。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
化学与化工学院
分压的求解
等温等容下:
nBRT nRT pB = nB = x pB = p= B V V p n nB pB = p = xB p n
χ 音:chi 喜
化学与化工学院
例题
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体的混合物。 取样分析后,其中 n(NH3)=0.320mol, n(O2)=0.180mol, n(N2)=0.700mol, 混合气体的总压 p=133.0kPa。 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严格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 气体。
化学与化工学院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pV=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m mRT pV = nRT ? pV = RT ? M = m M pV n=
本文由zyd6891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学与化工学院
自我介绍
邢彦军 副教授,留德博士后 化学与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 Tel: 67792308 (松江校区) e-mail: xingyj@
化学与化工学院
1 物质的量
七个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描述物质性质 基本单位――摩尔(mol)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含的微粒 (基本原体)的数目与12克碳( 12 C )的原子数目相 6 同,则这个系统物质的量为1摩尔。 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微粒类型,它可以是原子、 分子、离子、电子以及其它粒子,或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 阿佛加德罗常数(NA): 6.022×1023
化学与化工学院

大学化学电子课件

大学化学电子课件

Atomic radii (in pm)
Li Be
157 112
B
88
C
77
N
74
O F
66 64
Na Mg
191 160
Al Si P S
143 118 110 104
Cl
99
K
235
Ca Sc Ti V
197 164 147 135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8
第2章 物质结构基础 章
Chapter 2 Basic of Substance Structure
本章教学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明确量子数的取值规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律,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4.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应用该理论判断常见分子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的空间构型、极性等。 的空间构型、极性等。 5.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5
课件内容
第1章 化学的发展 章 第2章 物质结构基础 章 第3章 气体反应 大气污染 章 第4章 热化学 能源 章 第5章 水溶液中的反应 水污染 章 第6章 配位化合物 章 第7章 电化学 金属材料腐蚀 章 第8章 金属化学与材料 章 第9章 非金属化学与材料 章 第10章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章 第11章 表面与胶体化学 章 第12章 生命活动与化学 章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04
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01
实验安全须知
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自 身和他人安全。
02
实验操作规范
03
实验器材使用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实 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 当引发事故。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了解各类器 材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有机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01
02
03
04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 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有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 药、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塑料、合成纤维、农药
等。
高分子材料是指分子量较大的 有机化合物,其具有优良的力
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农业、交 通、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
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制造业
材料合成、表面处理、电镀等。
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的开采和利用。
环保
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
化学前沿科技与发展趋势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等。
绿色化学
环境友好型的合成方法、反应 条件等。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新能源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目录
• 化学基本概念 • 化学反应原理 • 元素与化合物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应用与前沿科技
0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理解化学的本质和特性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大学化学精品课件 结构化学

大学化学精品课件 结构化学

• 黑体辐射实验结果
• 经典理论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这种有极大值的曲 线。 • ⑸ 能量量子化–1900 Planck: • 黑体辐射能量做简谐振动,只发射或吸收频率 为ν ν、数值为ε= h ν的整数倍的电磁能,发 射能量可以等于0 h ν,1 h ν,2 h ν,…, n h ν(n为整数)。 • 黑体辐射频率为ν的能量,其数值是不连续的, 只能是hv的整数倍即能量量子化。
一个带小孔的空腔可视为黑体表面。它几乎完全 吸收入射幅射。通过小孔进去的光线碰到内和部分漫反射 一个吸收全部入射线的表面称为黑体表面。 …… ,只有很小部分入射光有 一个带小孔的空腔可视为黑体表面。它几 机会再从小孔中出来。
乎完全吸收入射幅射。通过小孔进去的光 线碰到内表面时部分吸收,部分漫反射, 反射光线再次被部分吸收和部分漫反 射……, 只有很小部分入射光有机会再从小 孔中出来。如图1-1所示。
结构化学
• 绪论 • 1、结构化学 • 用化学手段和方法研究物质结构的科学称为结 构化学,又叫物质结构。 • 2、研究对象 • 结构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 研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研究物质的结构和 性能关系的科学。
• 3、结构化学的作用 •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ohn和 Pople认为:“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 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 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 学”了。 • ★当我们从自然界或实验室获得一种新的化学 物质时,首要的任务是测定它们的详尽结构。 结构化学还为我们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并进而 进行人工合成打下基础。
• 4、Nobel Prizes ---in structural chemistry • •维兰德(1877~1957) • 德国化学家1924年测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 质的化学结构,于1927年获奖。胆酸存在于 动物胆汁中,在人体内帮助油脂的水解和吸收,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 •H.费舍尔(1881~1945) • 德国化学家1921至1929年测定了血红素结 构,指出血红素参与生物体内氧的输送; 1927至1939年确定了叶绿素的分子结构。 于1930年获奖。

普通化学-物质结构基础 ppt课件

普通化学-物质结构基础  ppt课件
例5.2 写出Z=24的铬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思考:29号元素的的电子排布式如何?
1s22s22p63s23p63d104s1 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称为特征电子构型 P207-8
例5.3 写出26Fe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和特征电子构型以及Fe3+离子的特征电子构型。
元素周期表分区
P205-7 207-3
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4个键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 顶点,键角为109°28'。
例如:
CH4, CX4, C(金刚 石),SiC等。
H
H
CH H
甲烷的空间构型
附图5.16 sp3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的应用(续) P205-11
sp3不等性杂化
氨分子中N原子可以进行sp3杂化形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
N原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思考: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金属铜中铜原子与铜原子之间,H2O
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各有什么键? 答: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金属铜中铜与铜之间是金 属键,在水中, 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 H2O间存在分 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共价键的特性 P205-10


图5.15 s键和p键重叠方式示意图
图5.16 氮分子中三 键示意图
5. 分子轨道理论
当原子形成分子后,电子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原子轨道, 而是属于整个分子的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组合产生,组合前后轨道总数不变。 组合前后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组合前原子轨道中所有的电子在组合分子轨道中重新分布,分 布法则与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类似。
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理论
2) 杂化轨道的应用

《化学高二物质结构》PPT课件

《化学高二物质结构》PPT课件

l = 1, m = 0 , 1
1/2 3p (3)
l = 2, m = 0 , 1, 2 1/2 3d (5)
n=4 ?
16
精选ppt
每层 电子
2 8 8
32
3
4、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 原子半径 • 第一电离能 • 电负性
精选ppt
4
第二章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一.共价键的形成、本质、形成条件、表示方 法、特征、参数、类型
晶体类型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晶体粒子 金属阳离子、 阴、阳离子 原子 自由电子
分子
粒子间作 金属键 用力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 力
熔沸点 一般较高, 较高 少部分低 ,
很高
较低
硬度
一般较硬, 较硬 少部分软
很硬 一般较软
导电性
良导体
固体不导电, 熔化或溶于水 后导电
不导电 (硅半导 体)
3、色散力:原子核、核外电子不停运动, 当分子靠近瞬间,分子之间产生静电引力。
范德华力的实质: 电性作用
范德华力的特征: 无饱和性,无方向性
精选ppt
30
沸点/℃100
H2O
75
50
25 HF
0 -25
NH3 -50
-75 -100 -125
H2S
HCl
PH3
SiH4×
H2Se AsH3
HBr
×
GeH4
Na Mg Al Si P S Cl Ar
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O2-互为 等电子体的分子有: O3 、 SO2 。
精选ppt
21
键的极性 键角 决定 分子的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尔模型是带心铁环状原子,后来实验测定的是球形 原子。
返回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惠更斯的波动学 光是发光体在周围空间里引起的弹性振动而形成
的一种波,不同波长的波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白光 则是各种单色波混合形成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 干涉、衍射和偏振。
§2-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2-4 元素基本性质的论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四、氢原子光谱 五、玻尔理论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 顿(John Dalton)建立了原 子论。几乎统一解释了当时 所有的化学现象和经验定律 。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基本要点: 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为原子,原子不能创造、不能 毁灭、不能分割; 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均相同,不同 元素的原子则不同; 原子以简单的比例结合成化合物。 缺陷: 不能解释同位素的发现;没有说明原子和分子的区 别;未能阐释原子的具体组成和结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如果微粒的运动位置测得愈准确,则相应的速 度愈不易测准,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为:物质的坐 标位置的不确定度ΔX和动量的不确定度ΔP的乘 积,遵循下面的关系式: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E.Rutherford)提出含核原子模型。他 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电子在它的周围旋转,由于原子核和 电子在整个原子中只占有很小的空间,因此原子 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Flash 播放影片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 m,电子的直径约为10-15 m ,原子核的直径约在10-16 m-10-14 m之间。电子的 质量极小,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核上。但卢 瑟福的理论不能精确指出原子核上的正电荷数。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宏观粒子
实物微粒
服从牛顿力学, 不服从牛顿力学,
有可预测的运动 无法预测运动规
轨道

无波动性
有波动性,其分 布具有几率性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能准确 地同时测定一个宏观物体的位 置和动量。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 堡指出,对于波粒二象性的微 粒而言,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 它们在某瞬间的位置和速度(或 动量)。
大学化学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要点: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 性,海森堡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分子结构:共价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关键:电子具有量子性、统计性和波粒二象性
16:50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行星模型的失败在于:按经典物理学,一个绕核急 速旋转的电子,必定要连续不断地发射辐射能,直到 电子落入原子核,使原子失去原有特性,但事实上不 存在这种情形,电子不出现“塌陷”问题。
矛盾:1. 核外电子不会毁灭 2.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是线状的
四、氢原子光谱
1.光和电磁辐射
光的传播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牛顿的微粒说 1887年人们发现了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
子性。光源是微粒源,不同种类的微粒有不同 的颜色,白光则是各种不同微粒的混合物。微 粒性表现有:光的透射、反射和折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
性:波粒二象性,成功解释 光电效应。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当电子从n = 3,4,5,6轨道跳回n = 2的轨道时,可以计算出四个 波长恰好为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波长。
玻尔理论虽然引入了量子理论,但没有摆脱经典力 学的束缚,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固有轨道的观点不符合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不能解释多电子的原子光谱。
一、古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Leu Cippus )和德谟克里特(Domo Critus)提出: 物质是由最微小、最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微粒 组成,并将这种微粒定义为“原子”。宇宙万物是 由不同数目、不同形状的原子按不同的排列方式而 构成的。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黄绿
青蓝

连续光谱
四、氢原子光谱
2. 氢原子光谱实验示意图
16:50
五、玻尔理论
玻尔为了解释原子光谱, 将普朗克量子论应用于含核原 子模型,根据辐射的不连续性 和氢原子光谱有间隔的特性, 推论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也不可 能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
三点假设: ①定态轨道假设: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
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②轨道的能量(量子化)假设:离核最近,能量最
低—基态;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激发态;轨道能量 量子化。
③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假设: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 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玻尔理论
玻尔的假说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 (1)激发态原子为什么会发射出光射线。 (2)原子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氢光谱波长的不连 续性。 (3)比较好地说明了氢光谱线频率的规律性(即里 德堡公式)。
p

h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依的假设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微
粒 (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微粒,如电子、中子、质 子、原子和分子等实物微粒) 也有波动性的假设。 这意味着实物微粒运动也具有波动性,与其相适 应的波长为:
= h/p = h/mv
实物微粒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了德布罗意的假设,后来采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 氦原子等粒子流,也同样能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 明了实物微粒具有波动性。由此可见,波粒二象性是 微观体系的普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