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 许 玲 陈 进 李大光 廖景平(80-83)

合集下载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介绍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介绍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介绍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科普展览馆,主要展示植物科学知识和植物相关的文化。

以下是该馆的一些介绍:
1. 馆藏丰富:科普馆拥有大量的植物标本和实物,包括各种植物的种子、根茎、叶片等,以及各种植物的细胞结构、遗传信息等。

馆内还有许多公开展示的植物,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和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2. 展览丰富多样:科普馆展览内容涵盖了植物的起源、进化、生长繁衍、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有关于植物文化的展览,包括植物在历史上的应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展览形式多样,包括实物展示、模型展示、交互式展示等。

3. 科普教育活动:科普馆定期举办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展览导览、亲子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植物科学的最新进展,还能直接参与互动体验,增加对植物的兴趣和认知。

4. 研究交流平台:科普馆还是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致力于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植物
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植物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国家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作者:严冰潘旭涛来源:《科学大观园》2022年第10期每到春天,当暖风吹绿枝丫、唤醒繁花的时候,游人们会来到北京香山附近,踏青赏花、尽享春光。

今年春天,人们发现,曾经熟悉的“北京植物园”5个字不见了,植物园大门前景观石上赫然刻着一个新名字——国家植物园。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

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新组建的国家植物园将收集植物3万种以上,并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

在首都设立国家植物园,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国家植物园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植物资源保护方式可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说。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大约占全球的1/10。

据介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我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00余种。

说到迁地保护,就不能不提水杉。

水杉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在国家植物园南北两园均有大量保育栽植。

国家植物园北园樱桃沟内,种植着北方地区最大面积的水杉林。

水杉林映照着四季的轮转:春季生机勃勃,夏季郁郁葱葱,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静谧萧瑟。

眼下,水杉正吐露新芽,高高地挺起一片嫩绿。

国家植物园北园科普馆馆长王康介绍说:“我们针对植物濒危的原因开展不同的科研活动。

比如有的植物是因为种子传播有问题,有的是因为授粉有问题,有的则是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会研究植物的濒危机制,然后到植物园里进行繁育,并对它的种子、枝条和花粉等进行保存,最后再把它送回到原产地,让它的种群能够健康地繁衍下去。

植物园科普教育

植物园科普教育

植物园科普教育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植物园。

植物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不仅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们了解植物、认识环境、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推广植物园的科普教育,本文将从植物园的定义、植物园的作用、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以及植物园科普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园的定义植物园是专门收集、栽培、保护植物,供人们观赏、研究、教育和娱乐的公园。

在植物园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态、颜色、气味、品种的植物,同时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二、植物园的作用1.保护植物资源植物园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承担着保护和保存植物资源的重要使命。

植物园通过收集、保存、研究和推广各种珍稀、濒危植物,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2.科学研究植物园是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植物的栽培、生长、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植物学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和实验场所。

3.教育和文化宣传植物园是开展教育和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通过展示植物的形态、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植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4.旅游和娱乐植物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具有很高的旅游和娱乐价值。

人们可以在植物园中欣赏到各种形态、颜色、气味、品种的植物,同时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三、植物园的发展历程植物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植物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古希腊。

在中国,最早的植物园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大明宫中的蔷薇园和梨园。

现代植物园的建立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最早的植物园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的教授们创建的。

在中国,最早的现代植物园是1898年成立的南京中央植物园。

20世纪初,中国建立了多个植物园,如北京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成都植物园等。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植物园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昆明植物园、厦门植物园、南京植物园等。

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观后感

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观后感

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观后感正文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是一座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大型植物园,也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设在西双版纳的分支机构。

近期我有幸前往参观了这座植物园,并对其中的景观和植物种类进行了观察和学习。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还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进入植物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我被园内的植物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中。

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行走,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有高大的树木、花朵盛放的花坛、以及各种奇特形态的植物。

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从常见的花草树木到稀有的珍奇植物,应有尽有。

我对园内的植物展示区非常感兴趣,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植物标本。

每个植物标本都配有详细的介绍,包括植物的学名、特征、生长环境等。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标本,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园内也设置了一些互动展示,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态和生长过程。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珍稀濒危植物。

这些植物在植物园里得到了保护和繁育,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这让我感受到了植物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提供游览和学习的场所,也是保护植物多样性和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除了植物展示区,植物园还设置了一些休闲区域,供游客休息和观景。

这些区域布置得非常舒适,有草坪、休息亭和湖泊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放松身心,欣赏园内的美景。

我在湖边的一张躺椅上静静地坐下,听着鸟儿的叫声,眺望着湖面上的倒影,心情无比宁静。

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是一座让人心生敬畏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植物学的知识,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奇妙。

这次观后感之旅让我对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增加了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我相信,只有我们保护好植物,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总结来说,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景点,更是一个让人学习和思考的场所。

在这里,我从植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多样性,也更加明白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植物园

中国植物园

植物园是以植物学科研、科普为内容,又融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园地,在一般人眼里,植物园与普通的公园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然而,在植物园浓重的绿色外表下,却记录了人类探索植物世界无穷奥秘的每一个成就,别的不说,光是植物园的选址就有很大的学问。
洪德园:我们国家是气侯多种多样,气侯多种多样,地形多种多样,我们就要分区来保存植物。当时中国科学院建立12个植物园就基本上按照中国植物分区的特点来建立的。
解说:在地球上,有30万种高等植物与人类一起繁衍生息,中国是一个植物大国,它所拥有的植物种类位居世界第三,为了搜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中国的植物工作者已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植物园,而中国科学院下属的12所植物园,构成了中国植物园的国家队。
许智宏:植物园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我们面临困难、危机的客观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护这样自然界植物物种,使它们迁到我们植物园来,能够生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研究它、利用它,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够有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解说:本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剧增,人类向自然界索取植物资源越来越多,甚至是掠夺式的,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致使许多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在江苏省宝华山上,一种珍贵的园林观赏树木宝华玉兰,它的处境就很令人担忧。
贺善安:这一片竹林已经破坏以后,这一片林向,它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在这儿的时候,变得很小几个个体,很可能它就要被竹林压倒,因为它的生态位,如果一旦被竹林抢走以后,它就生存不了,就这一个物种,这一个群体它的死亡的具体原因来讲,很可能是物种竞争。但是,根本原因是整个生态破坏了。
解说:根据这个选址原则,世界上没有几个地方比西双版纳更适合建立植物园。云南省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保存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地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十分完好,从植物种类来说就有五千多种高等植物,被认为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植被的一个北苑类型,因而这里是进行热带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理想地区。西双版纳地区聚居着傣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热带雨林及其生物资源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创建了多样性的民族森林文化,西双版纳由此也成为研究民族植物学不可多得的样本。西双版纳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12个植物园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约九百公顷,栽培和保存了三千多种国内外珍贵的热带植物,这个植物园已成为我国进行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和热带雨林、稀有濒危植物保护的科研基地。云南省的面积虽然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但却拥有一万六千种高等植物,也就是说,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植物种类在云南都能找到,因而除了西双版纳植物园,中科院还在云南省建立了昆明植物园。

植物园游记作文

植物园游记作文

植物园游记作文植物园游记作文(通用4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物园游记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物园游记作文篇1今年秋天,我们全家到西溪植物园游玩。

刚进门,我们便看到了一眼枫树,那枫树近看像一位士兵挺立在那里,又像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前来参观的游客。

站在远处眺望,枫树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再往里走几步,就来到了深受游客们喜爱的.菊花园。

菊花争抢着炫耀自己的风采,有的菊花像开屏的孔雀,有的像张牙舞爪的巨龙,有的像迎风起舞的蝴蝶……多姿多彩,有趣极了!我们沉醉在秋天的景色里,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植物园的后花园,那里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天堂”。

瞧,灯光下有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小溪如同一条银色的腰带。

小溪旁有许多五颜六色的野花,虽然它们平凡,但它们把秋天点缀得多姿多彩。

再然后,我们去了南瓜厅,那里的南瓜胖胖的,如同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小娃娃,摸一摸光滑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啊!我完全沉醉在秋风中,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

植物园游记作文篇2今天,我和妈妈去桐乡市植物园游玩。

刚到植物园门口,我们就看见了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个醒目的大字:桐乡市植物园。

我和妈妈走进大门,在右边的图示牌上画着植物园的示意图。

上面标有:金凤广场、五彩大道、大型喷泉、望凤台、年轮广场、儿童乐园、鱼型舞台、水街等等。

啊,植物园的'景区真多啊!沿着石块铺成的小路,我们一走一边欣赏风景。

我发现了路边的小花、小草和小树却没有了春天那么美丽。

难道它们也怕冬天?走着走着,我们看见在湖边的岸上有一片沙地,就像一片小沙滩。

我在沙滩的不远处发现一个被丢弃的瓶子,我连忙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我心里想这些人可真不一环保。

要是每个人都这样,那么美丽的植物园,就会变成垃圾园。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科普文章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科普文章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科普文章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我们能看到什么?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00多位主创三年制作,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描绘中国植物的模样。

她们从中国而来,到影响世界而去。

l笔记第1集|植物天堂阳光、水分、土壤、温度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同的地质和地貌决定着植物的分布。

中国疆域辽阔,跨越22个经度和20个纬度,北以干旱的蒙古戈壁沙漠为界,西面由终年积雪的大山与西藏高原隔离,南部临近热带,年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全境分布着陡峭的山地、肥沃的谷底和冲击平原,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植物的天堂,中国也成为全球最丰富的温带植物区。

这些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自然的传承。

本集呈现了中国植物分布的多样性。

在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大多古老植被在这里生存下来。

在植物演化过程中,它们的遗留成为了整个植物史上珍稀而宝贵的存在,同时造就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植物天堂,这里也成为了植物猎人重点探索的区域。

中国为什么能被称为植物天堂,它如何被世界发现?中国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完成迁徙,在异域的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命运?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盘点国内各大植物园

盘点国内各大植物园

盘点国内各大植物园探索大自然赋予的无限生机发布时间 2013-4-12 10:48:00 来源:羊城晚报早春四月,赏花、踏青、亲近大自然万物是永恒的主题,汇聚植物种类众多的国内各大知名植物园,此时也将迎来一年中的繁盛季,各种花草树木在春雨如酥的浇灌下,绽放出欣欣向荣的面孔。

若你此时展开城市游览,一定要抽空去一趟那里的植物园,探索大自然赋予的无限生机。

推荐地1: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兴隆温泉旅游度假区内,距离三亚市区不足一百公里,是畅享三亚海滩美景之余最好的联游之所。

这里隶属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是海南最早对外开放参观的热带植物园,园区占地600亩,培育品种达1200多个,当中包括许多独具特色的热带及亚热带作物(植物)。

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包含六大特色展区——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热带名优果树、热带经济林木、热带园艺植物、热带药用植物、热带珍稀植物;收集有12类植物——热带香辛料植物、热带饮料植物、热带果树、热带经济林木、热带观赏植物、热带药用植物、棕榈植物、热带水生植物、热带濒危植物、热带珍奇植物、热带沙生植物和蔬菜作物等。

游客可以在园区观赏到咖啡、胡椒、香草兰、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更能欣赏到“见血封喉”等野生珍稀物种。

【特色看点】1、可可树林兴隆植物园有其他热带植物园没有的一大片可可树林。

可可原产热带美洲,国内仅在海南有小面积种植,当你看到树干上如苦瓜大小的可可果里面蕴藏的可可豆,更觉由这一神奇之物制作的巧克力的奇妙。

2、热带作物及饮料园区内可以免费品尝和购买名闻遐迩的兴隆咖啡、“天然食品香料之王”香草兰以及苦丁茶等特产。

若要购买手信,植物园自产的咖啡、椰香脆饼、胡椒、苦丁茶、香草兰茶、椰子食品以及珍稀花卉都很受欢迎。

Tips:票价:60元交通:从广州搭乘飞机到达海口美兰机场,再乘车从东线高速公路可到达。

推荐联游:兴隆海洋公园、兴隆热带药用植物园推荐地2: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当地人把它称为勐仑热带植物园,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说中,建于2800年前的“神农本草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园雏形。

公元前138年,中国汉武帝刘彻扩建长安(今西安)上林苑时,栽植了远方所献珍贵果树、奇花、异草2000多种,也是世界上早期的植物园雏形。

宋代司马光(1019-1086年)所著《独乐园记》中提到的“采药圃”,记载了“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而揭之”,已类似现代的药用植物园[1]。

为了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笔者收集了国内部分植物园的科普资料,并通过多种渠道深入调查了南京中山植物园(NJBG)、中科院华南植物园(SCBG)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TBG)的科普演变的历史,粗略地归纳出国内植物园科普发展的三个阶段。

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许玲1陈进1李大光2廖景平3(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3Research into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roughThree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sXu Ling1Chen Jin1Li Daguang2Liao Jingping3(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of CAS,mengla,Yunnan666303)1(Graduate University of CAS,Beijing100049)2(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g of CAS,Guangzhou510650)3 Abstract: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botanical garde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popular science of three typical botanical gardens in China,and summarizes three main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in botanical gardens.Keywords:botanical garden;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CLC Numbers:G269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3-8357(2009)05-0080-4收稿日期:2009-04-24作者简介:许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实习员,植物科学传播硕士;Email:xuling@陈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主任,研究员;Email:cj@李大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系科学传播教授;Email:ldaguang@廖景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园艺中心常务副主任;Email:liaojp@801早期起步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是建于1929年,位于南京钟山脚下中山陵旁的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即今天的南京中山植物园。

早期的植物园还有成立于1934年的庐山森林植物园。

在1949年以前,中国只有很少几个植物园,其主要功能是物种收集,南京中山植物园曾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开展科普工作。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植物园的科普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植物园数量增多,出现了中国植物园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高潮,杭州、北京、沈阳、广州及武汉等地先后建立了植物园。

这个阶段,随着植物园的建设,传统的科普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主要是传播植物学和园艺学知识,向人们介绍植物界的珍、奇、美、异。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于远离城市,1959年建园初期的来访者主要是国内外的有关科技人员以及少数参加冬、夏令营活动的中学师生,每年接待人数仅数千人。

此时的科普教育规模很小,主要是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简单的科学技术传播,对入园的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科普效果十分有限。

笔者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这一阶段看作“植物园科普的早期起步阶段”。

2中期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植物园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甚至被誉为“植物的诺亚方舟”,植物园科普工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科普机构初现雏形,笔者将这一阶段称为“植物园科普的中期成长阶段”。

1988年,国际植物园学术会议成功地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召开。

1993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会议上,中山植物园主任、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贺善安教授,当选为国际植物协会的副主席,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被选为该重要的领导位置。

正如1993年在阿姆斯特丹国际植物园会议所宣告的,世界植物园活动已从欧洲转向亚洲。

南京中山植物园是国内最早建立专门科普机构的植物园之一。

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科普组,由3到4名专职人员专门从事科普工作,包括科普讲解、科普展览、科普画廊、标牌制作、编写科普小册子、发表科普文章、出版科普图书、组织夏令营、知识竞赛、与电视台合作拍摄专题片,为早期国内植物园科普树立了榜样。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设置了科普组,工作人员只有美工和摄影,主要手段是展示活植物、佩挂少部分树木名牌、配置简单的说明牌和宣传栏,目的是向游客传播植物学知识。

由于提供的信息量少和传递手段落后,科普效果不太明显。

1982年科普馆建成后,先后举办了“人与生物圈、花卉观赏、蝴蝶标本展”等科普展览,受到游客欢迎。

1993年尝试将科普工作与旅游服务结合。

1996年后,先后成立“科研科普办公室”、“科普旅游部”、“科普信息部”等专门负责科普工作的部门,配备有文书、摄像、美工、科普导游等岗位,购置了一批科普仪器与设备,增建了宣传橱窗、导游牌等科普设施,科普工作的硬件环境得到优化,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开展了具有植物园特色的科技周、科普冬(夏)令营、青少年创新教育等系列活动。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也于1991年,成立了挂靠园林园艺处的宣传教育组,由4名职工组成,并出现了最早的科普导游/解说员。

为体现热带雨林民族文化特色,早在“九五”期间,就制定和实施了科普教育的“五个一”工程:规划建设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摄制了一套《走进雨林》的VCD光盘,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热带雨林漫游与民族森林文化趣谈》科普书,并建立了一支由50多名傣家姑娘组成的科普导游队伍。

在这一阶段,各植物园科普内容主要还是传播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等知识;随着专类园和科普场馆的建设,综合性科普活动得以开展,科普形式、手段得到拓展;引入了科普旅游的新概念,并在几个大的植物园付诸实践。

国际合作方面,1994年以来,南京中山植物园率81先开展了植物园科普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有效提高了国内植物园科普活动的层次。

如:与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 合作出版了植物园教育通讯《根》的中文版(李梅翻译、编辑);成功举办两次植物园科普教育培训班和两次大型环境教育展览;编译出版全球植物园开展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植物园与环境教育》中文版(李梅译);与英国总领事馆和英国伦敦生态研究所合作建立“自然小径”———国内植物园第一个户外环境教育的小区。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植物园致力于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并热爱大自然、提高科技素质。

植物园被广大师生亲切地叫做“生物学习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理想基地”。

3发展成熟阶段院21世纪以来至今21世纪后,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科普职能部门分别演变为科普组、科普旅游组、科普部。

2001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普旅游部成立,包括科普策划人员、导游/解说员、电瓶车驾驶员在内的科普队伍,最多时已发展近百人。

2008年3月,科普教育组与科技信息中心合并成立科普信息中心。

从几个植物园科普机构的演变过程来看,从最早的1983年开始,大概经历了小规模的科普组、与旅游相结合的科普部、专门的科普信息中心的演变过程。

根据各自植物园的需要,专职科普人员从零星的几个人,发展到具备一定的规模。

在与旅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从兼职演变到专职的科普导游,或称科普解说员,甚至发展成西双版纳植物园近百人的规模。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植物园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实体,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科普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发展,对象、形式、内容、方法、渠道都有了大跨度的进步和完善,创造性、先导性地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须的态度、行为和技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01年开通了国内植物园界第一家宽带网站( ),以大量知识、信息、图片及活动画面展示植物世界的奥妙与神奇。

以华南植物园为例,其积极参与地方各级科普工作,制定科普发展规划;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举办富有植物园特色的科普活动,编辑和出版书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远程网络科普,积极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开展科普研究,建设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以“琪林科普”为品牌的论坛与培训,系统提升科学传播能力。

因此,笔者把21世纪以来的时期称作“植物园科普的发展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宣传和重视,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也相应地把重点转移到了环境科学上来。

以环境问题为中心的环境教育,是原有科普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全人类关注的焦点,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全球性战略问题。

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而如何保护和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则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植物园是从事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机构,因此有义务提高全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使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

植物园科普教育,就是要告诉人们:植物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2]。

植物园是进行生态旅游的天然场所。

生态旅游以自然性、保护性、教育性和精品性为特征。

其中,最基本、最独具的特性只能是教育性———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是一种求知型的高层次旅游活动;而不应把生态消费放在首位,不得以生态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获得经济收益。

它的形式主要有自然保护型生态旅游、文化型生态旅游、科普型生态旅游和生活型生态旅游[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