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标本采集历史纪要-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中国科学院
中国杜鹃花科树萝卜属一新记录种

接收日期:2023-04-07 接受日期:2023-04-28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2B1111230001) *通信作者。
E-mail:***************.cn中国杜鹃花科树萝卜属一新记录种童毅华1,2*,王炳谋3,倪静波1,2(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650;2. 华南国家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3. 番禺中心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2)摘 要:报道了中国杜鹃花科树萝卜属Agapetes D. Don ex G . Don 一新记录种——沃德树萝卜Agapetes wardii W. W. Sm.。
该种原先被认为是缅甸的特有种,最近在中国云南腾冲境内也发现有分布。
提供了该种的彩色照片及特征描述,并讨论其与近缘种的区别。
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关键词:树萝卜属;分类学;形态学;新记录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11中图分类号:Q9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23)02-0164-03A New Record of Agapetes (Ericaceae) from ChinaTONG Yi-hua 1,2*, WANG Bing-mou 3, NI Jing-bo 1,2(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Botanical Garden, Guangzhou 510650, Guangdong China; 2. South Chin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Guangzhou 510650, Guangdong China; 3. Panyu Central Hospital, Guangzhou 511402,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A newly recorded species, Agapetes wardii W. W. Sm. (Ericaceae), was reported. This species was previously known to endemic to Myanmar, which was recently found also distributed in Tengchong, Yunnan, China. The color photographs and description were provided. Differences between A. wardii and its similar speci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voucher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nd deposited in the herbarium of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BSC).Key words: Agapetes ; taxonomy; morphology; new record树萝卜属Agapetes D. Don ex G. Don 隶属于杜鹃花科越橘亚科越橘族Ericaceae-Vaccinioideae- Vaccinieae ,全世界约有112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至中南半岛并延伸至马来半岛[1—2]。
华南植物园

总结
•
考察了华南植物园,了解了世界各地亚热带植物的分布规律,了 解到各种植物的一些特性以及对人类世界所做的贡献,了解到了植物 在装饰上的能给到我们不一样自然清新感 „„联系到我们所学的专 业上来,更使我们受益匪浅。
一 植物对人类 的贡献
• 不时生活中我们有接触着各 种各样的植物,许多观赏植 物除了绿化和观赏功能外, 我们有没有想过植物能给我 们带来什么呢?? • 华南植物园里除了我们平时 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之外还 有好多珍稀的植物,可能平 时我们对那些了解并不多。 • 下面在这例举我们在华南植 物园看到的一些植物对人类 会有什么贡献。
•
华南植物园占地面积300公顷,引种热带亚热带植物6000种,拥有 世界一流的木兰科、姜科植物专类园,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十佳旅 游景点”。华南植物园属下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 面积1133公顷,有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保存着180 0多种植物,500多种真菌,30多种脊椎动物和100多种鸟类,是蜚 声国内外的科研、科普和生态旅游基地。
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 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 国科学院后为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天源路1190号, 占地面积333公顷,建于1929年,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 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 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 • • • •
•
a:净化空气的植物。吊兰就是净化空气的能手,可吸收氮氧化物、甲烷、甲醛、苯 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过氧化氯等多种有害气体。此外,具净化空 气作用的植物还包括:肾蕨、贯众、月季、玫瑰、紫薇„ b:抗辐射观赏植物 。有的观赏植物具有吸收电磁辐射的作用,在家庭中或办公室 中摆放这些植物,可有效减少各种电器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 c:驱虫杀菌观赏植物 。有的植物具有特殊的香气或气味,对人无害,而蚊子、蟑 螂、苍蝇等害虫闻到就会避而远之。这些植物包括:仙人掌、宝石花、景天等多肉 植物。这些植物包括: 晚香玉、除虫菊、野菊花„.. d: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 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e:能杀病菌的植物。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 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
中国植物分类及标本采集史简述

中国植物分类及标本采集史简述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发展史进行简要回顾,根据人们对植物分类学科的认识程度以及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等,将我国植物分类的发展史大体分为原始、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了简要说明。
植物标本是植物分类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凭证材料,因此我国的植物标本采集史也见证了植物采集人员在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付出的血汗、泪水、甚至生命。
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分类研究人员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个缩影。
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在受惠于身边植物所提供的物种资源的同时,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着。
历史上,人们对植物的认识要早于对植物标本的采集。
早期人们对植物的分类仅局限于一些与其生存密切相关的种类,如可食以果腹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可搭棚建屋的树木、藤条、叶片等,可医治疾病的草药等。
对这些植物简单的功能性分类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繁衍,并在严酷的自然竞争中得到了比其他物种更为快速的发展。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跟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人民一样,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有着相似的过程。
也就是说,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在各自的土地上依赖其周边环境中的植物,与饥饿、贫穷、疾病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作着顽强的斗争。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人们可能不会通过采集和收藏植物标本向他人传授植物识别的经验,但是,为了生存和繁衍,他们对植物的利用活动,如采取食用、药用、颜料植物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传亲授的方法来辨识和利用可食、有毒、药用及材用植物,并在野外从事生活或生产活动时进行代代传承。
华南植物园考察报告

华南植物园考察报告假槟榔,别名亚历山大椰子,原产于澳大利亚,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
中国引种有百余年历史,现遍植华南各城镇。
在香港所种植的棕榈科植物中,以它的外形最为优美与皇后葵并列为棕榈科植物的王者。
因为假槟榔植株高大雄伟,常为装点园林景区。
芭蕉(Basho)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子很大,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跟香蕉很相似。
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木。
茎高达3-4米,不分枝,丛生。
叶大,长可达3米,宽约40厘米,呈长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叶表面浅绿色,叶背粉白色。
入夏,叶丛中抽出淡黄色的大型花。
“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
3.夹竹桃久,遍及南北城乡各地。
性喜充足的光照,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
有红色和白色两种。
4.桂花:5. 羊蹄甲:羊蹄甲,为豆科乔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0米;树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
羊蹄甲与香港市花红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属豆科,该种花淡红色,花后结荚与后者花紫红,花后不结荚相区别。
该种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常作行道树植路边。
药材羊蹄甲为同属植物6. 旅人蕉旅人蕉是一种常绿乔木,高5-6米(最高可达30米)。
树干直立丛生,圆柱干形像棕榈,干面粗糙而干纹明显,外形像一把大折扇,直径约20-30厘米。
旅人蕉虽然高大,但它不是树木,而是一种大型的草本植物。
旅人蕉的老家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
马达加斯加人民将旅人蕉誉为自己的国“树”。
7. 11、苏铁: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
茎干圆柱状,不分枝。
在生长点破坏后,能在伤口下萌发出丛生的枝芽,呈多头状。
茎部宿存于的叶基和叶痕,呈鳞片状。
叶从茎顶部长出,羽状复叶,大型。
小叶线形,初生时内卷,后向上斜展,微呈“V”字形,边缘向下反卷,厚革质,坚硬,有光泽,先端锐尖,叶背密生锈色绒毛,基部小叶成刺状。
雌雄异株,6~8月开花,雄球花圆柱形,黄色,密被黄褐色绒毛,直立于茎顶;雌球花扁球形,上部羽状分裂,其下方两侧着生有2~4个裸露的胚球。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史上最全)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方法(全)植物标本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也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资料。
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的季节性以及分布地区的局限性。
为了不受季节或地区的限制,有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活动,也有必要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
第一节国内外主要植物标本馆简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大小植物标本馆(室)2639个,共收藏标本近3亿份。
这些标本的76%保存在15个国家内,其中美国占22.1%,法国占7.4%,原苏联占6.6%,英国占5.7%,德国占5.6%,中国占3.7%。
世界上馆藏100万份以上的标本馆有55个,其中500万份以上的标本馆有7个。
这55个标本馆分布在22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有12个,其次是英国、瑞典、德国和原苏联各4个,再次是法国、瑞士、日本各3个。
上述数据表明植物标本收藏数量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成正相关,不仅发达国家标本搜集起步早、搜集范围广,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
如瑞典自然博物馆以每年16万份的速度增长;美国不仅大标本馆最多、占世界标本总数的比例最高,标本增加速度也最快,5年增加490万,占同期世界增长量的27.7%。
第二节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植物标本因保存方式的不同可分许多种,有腊叶标本、液浸标本、浇制标本、玻片标本、果实和种子标本等。
本书介绍最常用的腊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制作方法。
将植物全株或部分(通常带有花或果等繁殖器官)干燥后并装订在台纸上予以永久保存的标本称为腊叶标本。
这种标本制作方法最早于16世纪初由意大利人卢卡·吉尼(Luca Ghini)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建于1545年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
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有花或果(种子),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苔藓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它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
华南植物园的介绍

亲子游路线
这条路线适合带着孩子的 家庭,可以参观各种有趣 的植物和动物,同时还有 丰富的亲子互动活动。
自然探索路线
这条路线适合喜欢自然和 户外活动的游客,可以深 入到植物园的各个角落, 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文化历史路线
这条路线将带领游客领略 华南植物园丰富的历史文 化底蕴,参观具有历史意 义的建筑和景点。
设施升级与改造计划
提升展览温室
华南植物园计划对现有的展览温 室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温室的展 示效果和环境调控能力,为游客
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完善游客服务设施
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华南植物 园将进一步完善游客服务设施,包 括增设休息区、餐饮区、洗手间等 设施。
建设科普教育设施
华南植物园还将建设一系列科普教 育设施,如科普展览馆、教室和实 验室等,以提升公众对植物科学知 识的了解和认识。
华南植物园介绍
目录
• 华南植物园概述 • 华南植物园的植物资源 • 华南植物园的设施与活动 • 华南植物园的游览指南 • 华南植物园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 华南植物园的未来发展计划
01
华南植物园概述
位置与地理环境
01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 紧邻广东省森林公园,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02
占地面积约400公顷,拥有得天 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 源。
植物科研设施
科研设施的种类
华南植物园拥有先进的植物科研设施,包括植物标本馆、植物分类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这些设施为植 物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设施的功能
植物标本馆收藏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为植物分类和鉴定提供了基础资料;植物分类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则 开展了植物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东省卫矛科植物新记录种——二籽扁蒴藤

第50卷第1期2023年3月福建林业科技JourofFujianForestrySciandTechVol 50 No 1Mar ,2023doi:10.13428/j.cnki.fjlk.2023.01.020广东省卫矛科植物新记录种———二籽扁蒴藤胡喻华,李爱英,钟小山,王 姣(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报道了广东省卫矛科扁蒴藤属植物新记录种,二籽扁蒴藤(Pristimeraarborea(Roxburgh)A C Smith)。
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关键词:二籽扁蒴藤;新记录种;广东省中图分类号:Q949 754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23)01-0113-02ANewRecordSpeciesofCelastraceaefromGuangdongProvince———Pristimeraarborea(Roxburgh)A C SmithHUYuhua,LIAiying,ZHONGXiaoshanWANGJiao(ForestrySurveyingandPlanningInstitute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20,Guangdong,China)Abstract:ThenewrecordedspeciesPristimeraarborea(Roxburgh)A C Smith(Celastraceae)fromGuangdongProvincewasrepor tedinthispaper ThevoucherspecimenwaspreservedintheherbariumofIBSCKeywords:Pristimeraarborea;newrecordedspecies;Guangdong 扁蒴藤属(PristimeraMiers)原隶属于翅子藤科(Hippocrateaceae),现改为隶属于卫矛科(Celastrace ae)[1]。
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1, 29(3): 229 ~ 243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郭亚男1, 王刚涛1, 梁丹1, 郭韵1, 曹洪麟1, 王瑞江1*, 曾宪锋2*(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2. 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为摸清广州市植物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变化动态,对广州市的维管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
在种类方面,共记录到广州市维管植物230科1 362属3 508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5科78属174种, 裸子植物8科20属34种,被子植物197科1 264属3 30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2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5种;外来入侵植物有131种;种子植物区系为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表征科为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等7科。
植被调查和评估显示,在严格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都趋向良性发展,并且森林植被继续向地带性顶极群落类型演替。
这为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以及近10年植被变化动态提供了完整的基础资料,并对制定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战略以及保障区域生物安全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城市植被;入侵植物;珍稀濒危植物doi: 10.11926/jtsb.4241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 in GuangzhouGUO Ya-nan1, WANG Gang-tao1, LIANG Dan1, GUO Yun1, CAO Hong-lin1, WANG Rui-jiang1*, ZENG Xian-feng2*(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Food Engineering,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lant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Guangzhou, the vascular plants and vegetation in hotspot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from 2017 to 2019. A total of 3 508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belonging to 1 362 genera and 230 families were recorded, of which 174 species in 78 genera and 25 families are lycophytes and ferns, 34 species in 20 genera and 8 families are gymnosperms, and 3 300 species in 1 264 genera and 197 families are angiosperms. There are 20 national and 5 provincial key protected plants, and 131 alien invasive plant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flora of seed plants has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and the typical families includes Lauraceae, Fagaceae, Pentaphylacaceae, Phyllanthaceae, Aquifoliaceae, Celastraceae and Theaceae. The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had gone through a posit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al tendency and the forest vegetation has been succeeding toward the zonal climax community typ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stric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ese results present the comprehensive basic data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the dynamics of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mak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keeping the local biosecurity in Guangzhou.Key words: Plant diversity; Urban vegetation; Invasive plants;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收稿日期: 2020–04–28 接受日期: 2020–10–09基金项目: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项目(SYZFCG-[2017]032)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Project of Guangzhou Municipal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 (Grant No. SYZFCG-[2017]032).作者简介: 郭亚男(1990~ ), 女, 硕士,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植物园标本采集历史纪要胡启明,曾飞燕标本是物种名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地理分布等诸多信息的载体,是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最基本资料。
一个标本馆收藏标本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研究工作水平和在学术界地位的重要标志。
我所创建伊始,陈焕镛教授对开展调查采集、建立标本馆十分重视。
在 1934年《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五年报告》中即明确指出,本所之设立,以调查广东植物种类为首要任务,并对采集任务作出全面规划:“为求采集详尽,而无顾此失彼之弊,特将本省本部诸地,依其山脉河流地势,划为四大区,组织采集队四,每队担任一区之工作,常年往来于其所担任之区域内,循环采集,第一年各队就其各该区域内作试探采集,将各区内森林丰富之地,调查清楚,作为采集中心地,然后于第二年开始详细采集,每区每一采集地点,一年之中至少须经过两次,以求得完全之材料。
除本部四区外,另一特别区,即海南岛区;该岛地居热带,植物丰富,惟交通不便,故特拟于第三年全年于该岛作详细采集”。
按此规划,自1927~1933年,已派出采集队109次,前往广东境内各地、香港和海南采集,共采得标本31836号,至1934年初,馆藏标本已达60250号,约15万份,另有液浸标本932号,未登记者477号,种子标本415号,木材标本425号,可供交换的副号标本20余万份,成绩斐然,并与美国哈佛大学标本馆和当时研究东亚植物的权威 E. D. Merrill 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取得这些成绩不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还经历了一场与外国势力的斗争。
当时的美国教会学校——岭南大学已在广州建校多年,生物系的G. W. Groff、F. A. McClure、K. P. Buswell等人也从事植物学研究,而且一直把华南视为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
开始,他们并不在意陈焕镛,认为一个中国人,势单力薄,成不了大事。
及至见到陈焕镛的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在1930年创办和发行了以英文刊印的学术期刊《Sunyatsenia》,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他们,才使这些洋教授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后来者居上,动摇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使他们难堪而又无奈。
当时的生物系主任 William Hoffman 致函 E. D. Merrill,抱怨陈焕镛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并以岭南大学获得中国基金会资助为由,邀请陈焕镛开会,讨论合作,公然提出条件,要与陈焕镛约法三章:1. 双方交换标本;2. 划分势力范围;3. 不得在同一季节考察同一地区。
对于这些无理要求,陈焕镛断然拒绝,当即表示:交换标本与岭南大学获得基金资助无关,其余两项显然是在合作的幌子下强加的限制,并坦然宣称:“我来广东是为了研究广东的植物,只要我有能力,我要走遍所有的地方,在任何时间,进行尽可能多的必要的考察,完成两个目标:出版一本高水平的广东植物志;收集和栽种尽可能多的珍稀植物以保护他们不致灭绝”。
真可谓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此后,农林植物研究所的采集工作不仅遍及广东、海南各地,还逐渐扩展到邻近各省。
陈焕镛在191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即用所得奖学金,只身回国,深入海南岛采集9个月之久,后病倒,高烧至40.6℃,身上满布因蚂蝗叮咬和缺乏营养而形成的疮痂,左手肿大得有如带上拳击手套,最后被人用担架抬出五指山。
可惜此次所采标本在起运美国之前存于上海中国商船公司仓库,几乎全部毁于一次火灾。
后期采集的标本尚有7567号。
1949年前我所进行大量采集工作的人员有:辛树帜(约9000号)、蒋英(5600余号)、左景烈(3300余号)、侯宽昭(4700余号)、张宏达(2400余号)、高锡朋(6300余号)、刘心祈(5800余号)、陈念劬(4800余号)、梁向日(约10000号)、黄志(14000 余号)、刘瑛光(3000余号)、陈少卿(18700余号),为我所标本馆奠定了雄厚基础。
最为重大的事件出现在1936年,也是在中国的采集史中最为悲壮的一页。
“民国25年春,邓世纬君受聘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贵州调查员,负三年调查之责,首在黔中贵阳龙里等县调查,第一批标本业已到粤,佳品比之去年更多。
原定由都匀着手南下至独山等处,后以受军事影响,遂返贵阳。
即扩大组织黔贵交界之贞丰采集队,以邓君为队长,杨昌汉、黄孜文为助理,徐方才等四人为技工,于8月23日启程前往,深入该县山林最密之王母、者香、百层河一带。
该处夏秋之交,盛行时疫,俗称瘴疠,10月13日先死助理杨昌汉、技工徐方才,是时邓君尚将徐等棺木运回,嗣亦染病,至17日与助理黄孜文相继病亡,余三人亦病危。
邓君聪敏勤劳,受职以来,毋旷毋懈,深入瘴区,惨罹恶疫。
噩耗传至,广州同事,无不同声哀悼!盖国内为采集而死,未有如此惨者。
现该所正另调黄志、陈少卿等重行组织前往黔省办理善后,继续三年调查工作”。
以上文字录自1936年《中国植物学杂志》第3卷第4期,“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消息汇志”,至今读之,犹催人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除继续派遣采集人员赴各地采集外,还与研究课题和国家重大项目结合,组织多次综合性考察和植物资源普查,并将调查的范围扩展到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采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提高,标本的数量也迅速增加,为植物志的编研、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种质资源保存创造了良好条件。
主要的考察项目有:海南岛东路调查1954年4-12月,进行橡胶宜林地考察,我所高蕴璋、黄成就等参加,在海南乐会、文昌、白沙、琼中、保亭、陵水、崖县调查,共采的标本971号。
广福林区调查1955年4~12月,由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广西植物研究所共同组织,对广西龙胜广福林区进行采集调查,我所有何椿年、伍佰年、李志佑等参加,共采得标本1203号(1~1203),新发现甚多,其中包括活化石银衫(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 Kuang)的模式标本(广福林区00198)。
海南岛植被普查1955~1956年,由华南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研究所、复旦大学共同组织,在海南尖峰岭林区及东方、白沙、崖县等地进行调查。
我所有陈少卿、何绍颐、伍辉民、何道泉、姜英等参加,共采得标本862号。
红水河调查(I) 1957~1959年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田林、隆林、凌风山、东兰、龙津、宁明、上思、睦边、靖西、凭祥、德宝、邕宁等地开展调查,张肇骞任队长,具体工作人员有黄茂先、周远瑞、伍辉民、陈树培等,共采集标本5000余号。
中德联合考察1958~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组织的中德考察队在广东、广西、海南进行调查,我所有王铸豪等参加,共采得标本2100余号。
湖南莽山调查1960~1964年,黄茂先对湖南莽山先后进行2次调查,共采得标本2000余号。
海南工作站1960~1968年,我所海南工作站陈伟球、邓良、麦浪天等人在海南岛兴隆、万宁等地采集标本共2538号。
中草药调查1971年,林有润、林邦娟、王学文、程用谦、李泽贤在广东乳源进行中草药调查,共采得标本800号。
广东省补点调查1973~1978年,在广东省境内部分边远和过去采集不足地区进行补点调查,先后参加工作的有陈少卿、陈德昭、谭沛祥、丘华兴、王学文、张桂才、陈邦余、陈伟球、陈忠毅、吴兆洪、龙活等,共采得标本6000余号,标本均以粤字为首,后加年份编号,如“粤-73,粤-74”等。
西沙群岛调查(I)1974年6~7月,屠梦照、陈邦余、伍辉民、陈伟球、曾幻添、李志佑对西沙群岛之东岛和永兴岛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209号。
海岸调查1980~1990年,陈邦余、李泽贤沿广东、海南滨海地区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5147号。
武夷山调查1980~1981年,王学文、张桂才、林有润、林邦娟对福建武夷山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949号。
红树林调查1981~1986年,高蕴璋、陈炳辉对广东、海南境内红树林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975号。
始兴调查1982年,王学文、张桂才、叶华谷、邢福武对始兴樟栋水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1154号。
惠东调查1982~1984年,陈邦余、张桂才、陈炳辉对惠东平山林场、沉水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829号。
和平调查1983~1984年,张桂才、叶华谷对和平各林区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833号。
深圳调查1984年,王学文、徐钦胜、陈炳辉在深圳各地调查,共采得标本551号。
南岭山地调查1984~1986年,叶华谷、陈邦余、张桂才、陈炳辉沿南岭一线,对连山、连县、英德、曲江、乐昌、南雄、阳山、乳源、龙门、蕉岭、平远、五华、梅县、信宜、阳春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4175号。
武陵山地调查1988年,吴德邻、张桂才、刘念、叶华谷对湖南沅陵、新晃、凤凰、芷江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2704号。
红水河调查(II)1989年4~10月,刘念、张桂才、叶华谷、陈海山对广西红水河地区的那坡、凌云、百色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2704号。
广东海岛调查1989~1992年,陈炳辉多次对广东沿海岛屿进行调查,共采得标本1369号。
西沙群岛调查(II)1992年5月李泽贤、邢福武对西沙永兴岛进行第二次调查,共采得标本188号。
阳春调查1990~1997年,刘念、张桂才、叶华谷、陈海山对阳春先后进行多次调查,共采得标本3140号。
香港-深圳调查1996~1997年,邢福武对香港进行了全面的采集,共采得标本约3000号。
2000年后对深圳进行调查,共采集标本1600号。
广东-澳门调查1979~2008年,叶华谷在广东、澳门各地调查,共采得标本18300余号。
缅甸考察 2009年3-5月,夏念和、邓云飞、周联选赴缅甸北部调查采集,共采得标本6000号。
南植地1957~1983年,我所植物生态研究室在广东省境内以及广西部分地区开展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同时采集标本,参加人员主要有伍辉民、何道泉、周远瑞、敖惠修、陈树培、李志佑等。
标本均以“南植地”编号,共约8000号(标本编号:101~8229)。
此外,以主要采集人编号的还有:邓良(11000号)、黄成(5000余号)、高蕴璋(1400余号)、钟义(1300余号)、罗献瑞(1300余号)、卫兆芬(2700余号)、陈泽濂(600余号)、程用谦(890余号)、黄成就(约820号)、黄淑美(约1000号)、陈德昭(980余号)、李学根(约5000号)、谭沛祥(约5900号),陈伟球(约650号)、陈同春(1600余号)、王英强(1300余号)、邓云飞(4000余号)、李世晋(1100余号)等。
标本馆收藏的丰富资料也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我所出版了《广州植物志》,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植物学内容的植物志;1963~1977年又出版了《海南植物志》共4卷,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