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山行》呀!意思就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呢!你看,就像我们看到特别漂亮的东西就走不动道了一样,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枫叶,也忍不住停下来欣赏呢!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特别美的花,不也会停下来多看几眼嘛!2.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是苏轼《赠刘景文》里的诗句哦!说的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哎呀,这就好像比赛中有的人已经不行了,但有的人还在坚持,特别顽强呢!就像我们跑步,有的同学跑不动了,可还有同学在努力向前冲呀!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可是杜牧的又一句好诗呀,在《山行》里呢!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哇塞,这多神奇呀,就好像我们爬山的时候,突然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几座小房子,是不是会很惊喜呀!比如我们去郊外玩,不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意外发现嘛!4.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在《夜书所见》里这么写的呢!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深夜里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
哎呀呀,这让我想起我们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外面找好玩的东西的时候呀!就像我们有时候晚上去抓萤火虫一样呢!5.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的《望天门山》里有这句呀!说的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这多壮观呀,就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什么东西给劈开了一样。
就像我们看到很厉害的大力士能把很厚的木板劈开一样震撼呢!6.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也是李白那首诗里的呢!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驶来。
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就好像我们在江边看到对面的山和远处开来的船一样。
比如我们去海边玩,不也能看到船从远处过来嘛!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古诗的作者和朝代: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朝的杜牧、宋朝的苏轼和叶绍翁。
2.古诗的标题:《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3.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解:(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的山。
(3)径:小路。
(4)斜:倾斜,这里的“斜”需要读xiá。
(5)白云生处:山的高处。
(6)坐:因为;爱:喜欢。
(7)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8)霜叶:枫树的叶子在深秋时会变成红色。
(9)二月花:春天二月的花朵。
(10)红于:比……还要红。
(11)刘景文:人名,是苏轼的好友。
(12)荷尽:荷花枯萎。
(13)擎雨盖:雨伞,这里比喻荷叶。
(14)菊残:菊花凋谢。
(15)傲霜枝:菊花枝干在深秋时仍然挺拔直立,即使霜雪降临时也不屈服。
(1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刘景文。
(17)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这里指深秋时节的景色。
(18)夜书所见:夜晚所看到的事物。
(19)萧萧:风吹梧桐的声音。
(20)送寒声:送来寒冷的声音。
(21)江上秋风:秋风从江面上吹来。
(22)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23)挑促织:捉纺织娘的声音,这里指孩子们在玩耍。
(24)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经深了,篱笆下还亮着一盏灯。
(25)挑:挑弄,这里指孩子们玩耍的声音。
(26)促织:昆虫名,这里指纺织娘。
篱落:篱笆的影子,这里指篱笆外面。
一灯明:一盏明亮的灯。
(27)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古诗的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5.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三首古诗,并且能够准确默写。
6.古诗的鉴赏: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作者和背景、分析意象和意境、体会情感和主题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经典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

(经典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一、古代诗歌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日积月累三年级上学期大家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各种知识和技能。
通过积累,学生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并提高各种技能。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日积月累内容:1. 阅读每天都要进行阅读,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写作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练,例如写日记、写作文等。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数学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练,例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通过数学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简单的社会科学知识,例如地理、历史、科学等。
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看科普书籍等方式来积累社会科学知识。
5. 体育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例如跑步、跳绳等。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体质和促进身体健康。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的内容,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帮助。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1.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 欲:想要。
- 捕:捉。
- 鸣:叫。
3.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 远上:登上远处的。
-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 石径:石子的小路。
- 斜:为倾斜的意思。
-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 坐:因为。
-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3.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把秋天的枫叶与春天的花朵相比,突出了枫叶经霜后的艳丽,展现了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成为千古名句。
1.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 擎:举,向上托。
-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菊残:菊花凋谢。
- 犹:仍然。
-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 须记:一定要记住。
-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内容如下: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0.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建议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以更好地吸收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