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感受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感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热烈庆祝迎接新年。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作后,春节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团聚亲友、庆贺丰收的时刻。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春节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影响力。
首先,春节期间的大扫除是我感受到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
在这个阶段,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地清理和整理家里的每个角落,扫除旧年的尘埃,象征着新年的来临、新开始的到来。
这个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更是传递了对于家庭和睦、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我很欣慰地看到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热情参与其中,看着家里的一切变得干净整洁,内心也充满了喜悦。
其次,春节期间的贴对联是我深深感受到的另一个传统民俗活动。
对联是由两条由红纸或黄纸制成的对联,分别贴在门框上。
其中一条对联写着新年的吉祥和喜庆的祝福,另一条对联则寓意着希望和福气。
这是一种艺术形式,既美观又有深意。
贴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向祖先传承和表达对家庭的美好祝愿和祈愿。
我看到那些火红的对联,感受到了浓厚的新年气氛和家庭的团聚之情。
此外,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活动也是我感受到的传统民俗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亲戚朋友们彼此走访,互相拜年。
这是一种传统礼仪,不仅表达了彼此间的问候和祝福,更是加深了亲情和友情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人们用真诚的笑容和美好的祝福分享幸福和快乐。
无论是在邻居家中还是亲戚朋友的家里,我都被这种温暖和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最后,春节的传统美食也是我非常喜爱并感受到的传统民俗文化。
从年夜饭到各种传统小吃和糖果,这些美食不仅丰富多样,更代表了团圆和幸福。
我在节日期间享受到了各种口味的美食,品尝到了父母和祖辈们的心意和爱心。
每一口美食都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对传统美食的珍视。
综上所述,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大扫除、贴对联、走亲访友和品尝美食等活动,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感受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8篇)

感受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感受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8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受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受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炮竹声声辞旧岁。
在阵阵鞭炮声中,猪年到来了。
在外为了家,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了一年的人们,难道他们不想家吗?陈星一曲《望故乡》的歌,唱出了这些客居他乡的人们的心声!在这美好的时刻,他们也归来了,与父母一同过新年。
“曾经的我,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美丽。
生活很自由,很潇洒,不受约束。
可是,没有见过,哪能知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艰难啊?”“苍天永远都是那么公平!决不会偏袒任何人的。
在大人的眼中,我们这一代是何等的幸福啊!”“对呀,我们确实是幸运的一代,但我们也是很可怜的一代。
”“社会赐予我们大好的学习机遇,却让我们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当时,我们好多同学对学习没了信心,认识不到社会的发展正向着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敞开着大门。
“今天虽是一个和平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国家需要的是一大批有学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倘若你无德、无知、无能,何以在社会上立足?“既无学历,又无特长的人,只能够从事既繁重,待遇又低的工作。
由此而演绎出的苦、泪、血的故事,有谁听,有谁知、有谁怜?再多的苦,再多的泪也能往肚里咽。
“在两年前,我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出去打工挣钱。
让我白白地浪费了两年宝贵的学习时间,错过了继续提高、深造的机会。
今天,我有了一个来之不易的机遇,重新步入了学校。
我应当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
努力用功,让自己将来走上较理想的工作岗位。
他们还告诉我:“无论你在外多委屈,你都不能够流泪,你只能坚强,因为没有人会相信泪水,流泪只能证明你无能。
生活是不会同情弱者的!”当我离开他们家时,他们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今天,你既然有在校读书的这种机会就要努力把握住,否则等到像我们这样时,则为时晚矣!”在回家的路上,我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如千斤重。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悟作文11篇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悟作文11篇1.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不仅要坚守传统文化,还要让这些文化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春节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 春节传统文化的经典之美春节传统文化是一座经典之山,它沉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春节联欢晚会上舞狮、放炮、贴春联等传统而经典的环节,使我们感受到了春节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如今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能够充分领略到春节传统文化之美,使我们更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
3. 春节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春节传统文化不仅是过去的经典之美,更有着当下现实的价值。
春节亲情、喜悦、祝福等元素彰显出了我们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我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期待。
充分发挥和利用春节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对于促进人的文化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国家凝聚力,推进全民文明素质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春节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承春节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过去的照搬,而是在增加别具新意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从而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春节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生动的宣传和演绎,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
5. 春节传统文化的民间智慧春节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是民间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比如说贴春联、烟花爆竹、舞狮等等,都是民间的智慧和技艺的体现。
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们更加尊重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同时,也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好地弘扬、创新和发扬春节传统文化。
6. 春节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春节是中国民间文化最为浓郁的时刻,而这种浓郁的民俗文化,无疑也是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民俗文化的人情味和闹哄哄的气氛,是那么地贴近人心,也是人们热爱春节的原因之一。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春节习俗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春节习俗心得体会1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
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
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
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
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
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
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
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
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
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
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1. 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呢!咱们平常见到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都是它的一部分。
走在街头巷尾,有时候你会发现,老百姓的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说,咱们过年时的贴春联,那个红红火火的场面,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更是寄托了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就像“万事如意”这四个字,背后其实是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啊!1.1 节日习俗的深意说到节日,那可是民俗文化中最能体现“年味”的部分了。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习俗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更让我们铭记传统的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不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它代表着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对来年的期盼。
这种习俗,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心中那份最温暖的情感寄托。
1.2 民间艺术的瑰宝再来说说民间艺术,这可真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了。
像京剧、皮影戏、剪纸等等,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
京剧的唱腔,皮影戏的神奇,还有那精致的剪纸,每一项都透露出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美感。
你瞧,那些剧中人物,那些剪纸里的图案,真是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人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魅力。
2. 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咱们的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许多传统习俗经过现代人的重新诠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现在许多人在过节的时候,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贴春联、放鞭炮,但在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的时候,依然会保留一些传统的仪式感。
这样一来,民俗文化就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位置,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说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那可是个大话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纷纷去学习剪纸、书法、国画,这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体现。
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现在也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庆祝方式,比如用手机发祝福,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节日的快乐。
对春节风俗的变迁的理解

对春节风俗的变迁的理解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既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也融入了新的元素和理念。
透过这些变迁,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发展的脉络,感受时代精神的转变。
家家户户年味渐浓除夕之夜,仍是春节氛围最浓郁的时刻。
虽然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等原因,很多人无法亲身回乡和家人团聚,但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表达牵挂,已成为新的团聚形式。
而在一些热闹的大城市,春节期间街头还会有舞龙舞狮巡游,喧闹热烈。
年夜饭作为除夕夜最重要的仪式,从饭菜到餐桌摆设几乎无二致。
传统年菜讲究吉祥如意,食材选择精心,制作工序复杂精细,蕴含着对来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的祈愿。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些地方的年夜饭已简化为方便快捷的外卖或烧烤火锅,但其本质仍是一家人团圆共聚的温馨时刻。
守岁时分,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等待新一年的钟声响起。
年轻人常常会外出狂欢、看焰火,但很多年长者仍习惯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新年一到,亲朋好友就会开始互相拜年道吉祥,年长者祝福晚辈,晚辈则向长辈行三跪九叩的拜年大礼。
如今微信语音视频问候也越来越普及。
传统习俗薪火传承虽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一些春节习俗难以为继,但仍有许多习俗根植于民间。
年前大扫除、贴春联、买岁花添置年味的习俗基本未变。
春节街头永远熙熙攘攘,年货商品琳琅满目。
在一些地方,社区弘扬传统习俗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如宁波农舍新年"插舍"、东北地区"贴门神"、江浙一带的"应节"等。
不过,现代人已很少亲身动手包饺子、制作年糕等民俗活动,更多是在节日期间食用。
一些文雅的传统习俗,如写对联、临春联、吟诗作赋仍有余香。
时下不乏年轻人重拾根亲祖先的热情,流行起DIY手作年货等亲手制作的怀旧情怀。
新时代中的新气象社会发展了,人们对春节也有了新期许。
过去春节以家庭团聚为主旨,现在则更注重亲子时光、体验乐趣。
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与反思

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与反思春节,是中国最具盛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春节古代习俗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
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在古代,春节被视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提前收拾房屋,进行祭祀,以招财祈福。
而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许多年轻人不再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他们更关注事业和个人发展,对于春节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二、从面对面的交流到互联网祝福在古代,亲戚、朋友、邻居之间会亲自拜访,以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人们在一起聚会、赏月、猜灯谜等,增进彼此感情。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微信等社交媒体来发送祝福和问候,这种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逐渐减少了。
三、过年的方式与习俗的改变在古代,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走亲访友,还会举办龙灯、舞狮、划船等传统活动,非常热闹。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许多人更愿意选择在家休息或者出游旅行,以逃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
四、食物的变化古代人们过年时,注重食物的丰盈与寓意。
比如,团圆饭、饺子、年糕等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而现代人在选择食物时更加多样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摆脱了旧有的限制,对于食物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五、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的转变在古代,人们过春节时更多地注重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越来越盛行,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忽视了传统价值和文化认同。
对于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代之以新的方式和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总而言之,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转变。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6篇)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通用6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习俗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1活动背景:第四单元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
我们的家乡春节习俗也很有特色,如果我们不留心,那么这些这么有意思的过年习俗就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改变。
这次我们选取了农历新年这个传统佳节作为研究对象,对家乡的新年习俗作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归纳。
活动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加深对家乡春节习俗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风俗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一、准备阶段:1、成立学习活动小组:按自愿原则组成3个小组,选好组长:第一组:春节的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第二组:春节的衣着、言行习俗调查小组第三组:春节的庆祝活动调查小组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
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实施阶段第一步,按专题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
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象适度函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第二步:集中交流,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
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第三步: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成果展示:1、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手抄报,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2、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
自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中国人就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其中重视家庭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本位”的文化,毋庸置疑,充满浓浓情味的春节正是中国“家庭伦理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
而其中这些都有着深层的蕴义,例如,饺子(饺与交谐音),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交”就意味着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之交,而包饺子这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是吃住福运,由此民间流传着“钱饺”;而扫尘(尘与陈谐音),则隐含着除陈、除旧的意愿;还有如倒贴“福”字,表达福到的含义;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桌上要摆放苹果取得是"平安"的谐音;大家见面要笑呵呵的,过年不能哭的,也不能打架,要放鞭炮和礼花来表达喜悦……记得描述春节人们如何准备的忙碌的场景,都有着非常有趣味的口令,如幼时听我母亲诉说,家乡农村中就留传着有趣的过年俗语,“如二十一打算盘,二十二上大街,二十三拜灶神,二十四扫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坐到吃。
”当然不同地域也许有着不同的口令,故而更准确地表述可以引用民间年节歌中写到的,“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
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一祭祖初二拜年,初三老鼠娶亲初四迎神接,初五破五初六送神,初七人日初八顺星,初九玉帝诞辰,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初七初八干活儿。
”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春节这一既隆重又热闹的节日中忙碌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
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
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当然有些人仍会认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还是按照老法过才有年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
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习俗太麻烦,而且与时代脱节,像正月不能理发这类要求多不合情理。
"总之,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繁琐的春节习俗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却还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保留传统的习俗。
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
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
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
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
习俗。
针对以上,笔者分析认为,人们对春节习俗的繁琐还是可以接受,虽然认为其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可是这一传统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纳。
当然从以上资料分析,也不难看出,如看灯会、逛庙会、祭祖等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这些变化缘何于此,笔者不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分析认为有三种原因。
第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了,而向古时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打牙祭所取代了;而过年的作揖磕头也被高度发达的通讯工具所淘汰出局,转而用发短信、打电话所取代等等。
第二,年味淡了,这也是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
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
第三,年的载体的缺失,因为古时的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却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例如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禁放鞭炮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应注意其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的涵义。
然而鞭炮的燃放又着实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
对此,冯骥才先生就认为“民族情感很多是通过民俗体现出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春节民俗,认识其中的涵义,必须亲身体会到春节民俗。
故此,年味的缺失,不在于没有年的情感,而是恰恰缺乏年的载体"。
那么至于春节习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我们对其应该持以何种眼光抑或态度来看待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传统春节习俗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
就过春节而言,如出现了超市里购买速冻水饺代替了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打电话和发短信拜年代替了磕头作揖拜年等现象,就会导致年味的变异,甚至年味的变淡,因为春节过年,主要是一种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载体,而包水饺不是在于包水饺的结果,而更注重是包水饺的过程,是人们在一年的忙碌中,难得有的空闲中“拉家常式”的闲谈,以此彼此加深了解,促进感情的升华的一个过程,毕竟从超市购买水饺没有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来的自然和亲切。
故而,这种“变异”形式的变化,笔者是对此持保留意见的。
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进步或进化是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生长—分化—整合—重组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转换和不断生成的,关键在于“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保持稳定。
更何况,咱们老祖宗马克思就说过,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运动是绝对的,这也足能说明过年的民俗的确可以“与时俱进”。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通过春节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精神诉求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些过节的习俗和形式而已。
例如中国的春运无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或“车满为患”等现象与其说是验证了交通部门的不作为,毋宁说是验证了现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强烈渴望。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春节的实质及内涵精神仍在延续着,仍然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过年这个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春节民俗在时代变迁中需要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更需要现代的人们精心呵护并挖掘、放大。
总之,笔者认为,春节民俗的继承与扬弃与否,它是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而应象鲁迅先生描述“拿来主义”的态度般,予以面对,既要“吸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