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省优质课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作者写景的精妙,感受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体会作者的家国之思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作者写景的精妙,感受雪后西湖的奇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家国之思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雪是大自然的精灵,它洁白无瑕,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感。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雪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感受他笔下雪后的西湖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3、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学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更定”“挐”“毳衣”“雾凇沆砀”等词语。
5、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品味雪景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精妙之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句子是如何描写雪景的?(1)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广阔的雪景图,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浑然一体。
(2)运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雪后的景物,给人以悠远、脱俗的感觉。
(3)通过量词的巧妙运用,突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渺小、微弱,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在这样的雪景中前往湖心亭看雪,他的心情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
3、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1)“痴”在行为,在大雪三日之后的夜晚,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湖心亭看雪》中的重要词汇及其含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思想。
2、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读读议议。
教学道具:班级多媒体。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张岱《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这个人就是张岱。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及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
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
明末清初人,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
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理解文题:“湖心亭”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代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4、检查重点字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芥()铺毡()三、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品味文章简练朴素、不加雕琢的语言风格。
3. 学习白描手法,感悟作者的雅趣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其雅趣和故国之思。
(2)品味文章语言,领会其简练朴素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今天,我们将跟随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脚步,去领略西湖雪后的独特景致。
(展示西湖雪景图片)二、走近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字词教学1. 展示生字词:崇祯(chóng zhēn) 更定(gēng)___ _________孥(ná)(长堤(dī)喃喃(nán))毳衣(cuì) _________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一芥(jiè) _________ 强饮(qiǎng)2. 解释重点字词:俱绝:都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架:撑(船)。
拥:裹、围。
毳衣:鸟兽的细毛。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痕: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比喻细微、细小。
焉得:哪能。
更:还。
客:客居。
及:等到。
五、翻译课文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提问,检查翻译情况。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品味文章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赏析文章的写景语句,学习白描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感受作者独特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西湖的冬日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最美的雪景是怎样的在雪景中,你们有过怎样特别的经历或感受"明确:学生可能会描述雪景的美丽、寒冷,以及在雪中玩耍的快乐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如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等。
2.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希望达到哪些目标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希望能够读懂文章、欣赏雪景描写、了解作者的情感等。
(三)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张岱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复习相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等。
3. 提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张岱的生平他的创作背景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影响"明确: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早年生活优越,明亡后不仕,隐居著书。
他的经历使文章可能蕴含着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四)整体感知1.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大雪之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以及在湖心亭遇到金陵人的事,可分为看雪和遇人两个部分。
4. 提问:“文章的开头部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营造出一种寂静寒冷的氛围。
部编语文九上第十三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九上第十三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3*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
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夹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核心素养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本文写景中情、事中情的行文脉络,鉴赏作品中高超的白描技巧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本文文字的精妙;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悟其别样的雅趣和复杂微妙的情感,欣赏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激发文学灵性,丰富文化积累,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音、形、义及用法,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借助旧知,梳通文意,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两个写景句。
3.自主探究本文,品味文字的精妙,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赏析雪后奇景,初步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探究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4.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张岱独特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突破文言文教学中,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湖心亭看雪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20/21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 渲染,这种写法就是
——白描。
21/21
17/21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2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9/2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1/21
【唐】 柳宗元《江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dài
张岱
2/21
作者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 庵居士,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 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 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是明亡后所作, 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深沉伤感 情绪。
3 .上下一白 一,全部,整个。白白色(白茫茫)
4 .焉得更有此人 更,还。
5 .客此
客,客居,作动词用。
6 .余强饮三大白 这里指酒杯。
5/21
译一译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 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15/21
渲染例子:(形象、详细)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白桦林,标直漂亮白桦林在 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马群,深夜嗥鸣蒙古狗, 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脆响;我想起绒布似高粱, 金黄豆粒,黑色土地,红玉脸庞,黑玉眼睛,斑斓 山雕,飞驰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煤块,带着赤色足 金;我想起幽远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 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谰语,原野上怪诞风……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熟读成诵,探究白描的写法。
3. 联系背景资料,体会其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1)品读西湖雪景的语句。
(2)补充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
环节一:古诗导入几处早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而亦奇。
——苏轼西湖只有一个,但是每个人的眼中的西湖是不一样的,那么张岱眼中的西湖,又会是怎样的呢环节二:读课文,译文本1.一读课文,正字音、明节奏(1)正字音、划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哺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听范读,边听边跟读。
2.二读课文,译文与归纳(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明确重点字词的解释。
①余孥一小舟(撑(船))②拥毳衣炉火(裹、围)③雾淞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④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⑤客此(客居)(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翻译成果,老师适当指导。
预设: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②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声音都消失了。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落雪有意——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落雪有意——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落雪有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2、难点: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下雪后你们经常会做些什么呢?2、冬季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我们的心绪,也宁静了我们的情思。
雪落无声,落雪有意,雪带给了我们浓浓的冬意,也带给我们无尽的畅想。
3、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明代遗民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4、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雪是晶莹的,是透明的,是冬季的天使。
能在杭州西湖这样的名湖宝地看一场雪,想必也是一场不同的体验吧。
那张岱又是如何展现的呢?2、请看自学提示:自学提示:读准、读顺、读通文句方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顺句子;三读,读通文句;汇报朗读,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内容?自主学习。
3、同学回答,老师点拨(1)同学汇报自读,老师纠正读音,强调断句。
毳(cuì)、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强(qiǎng)、是日更(gēng)定(2)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