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李乐东:一位文化传播者的家国情怀
赵浩生:忘不了家与国

采 的“ 悲剧 ” 思考 和演绎 性 的内涵 。重要的是 , 他的悲
剧 情 怀 是有 根 有 据 的 , 非 并 向壁 虚 构 。
外交史上是很少见的。无论是在罗马大使馆还是 在米兰总领馆,每一次任职期问陶土根都尽 竭 力为侨胞服务, 为侨胞融入意大利社会、 为两国之
间 的友谊 和文化经贸交 流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
成 ,背 景 都 是 白色 。他 说 : 也 许 自 己学 过 版 “
华侨耳熟能详的名字; 一个将三十年人生岁月镌
刻在意 大利 国土上 的中 国优 秀外 交官 。他 见证 了 中 国与意 大利 建交 以来 的历史 , 为华侨 在 意 大 他 利 的进步与 融合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的贡献 … … 陶土 根 ,9 1 生于浙 江省 嘉兴 。 9 1 至 15 年 17 年
4 SCAN 群 像 扫 描 … 眦 Ol I 。
赵浩生, 美籍华人, 著名社会活动家、 专栏作家、 联
合 国注册 记者 , 国耶鲁 大学 教授 、 国武汉 大学 、 美 中 山东 大学 、 郑州 大学 、 暨南 大学 名誉 教授 。 赵浩 生于 12 年 出生于河 南息 县, 90 9岁离 家到开 封 读书 。9 8 , 13 年 胸怀报 国之志 的赵浩生初 中刚毕业 即回到 息县任教 , 抗敌训练 班教师积极宣 传抗 日 国。 担任 救 14 年 , 浩 生 东 渡 日本 , 《 南 日报 》驻 日特 98 赵 任 东 派 员 。1 5 年 到美 国留学 , 92 毕业 后 获博 士 学位 , 受聘 于
同样 是 内心 的夫子 自
道 , 在 画 廊 的 作 品 , 一 他 是
个 主题 下 的 画面 呈 现 , 问及
最初 的创作 本意 ,他 回答 说 : 画是表现 内心挣扎和 “ 心灵痛苦 。我现在觉得, 状 态是在单纯和复杂的阶段 , 我在两者间徘徊 ,实际是 ;
风雪家园一笑同——美籍华人学者赵浩生的家国情怀

论於梨华笔下留学生的灵魂-“寻根”与“归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於梨华在《白驹集代序(归去来兮)》中倾诉着:“别问我为什么回去,为什么回去与为什么出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迷惑。
”当时的迷茫、彷徨、感伤,也正是留学生的苦闷情绪的典型表达。
在思念国家和亲人的苦闷中,他们开始了寻根和归根的旅程。
一、寻根的一代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作品不仅向我们描述了留学生艰辛坎坷的创业经历、痛苦的爱情生活,更主要的是深层次地挖掘了留学生潜藏其后的精神内涵——一种文化的缺失和碰撞。
如果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描绘“无根一代”的复杂情绪,那么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於梨华又将这一题材进一步推深,在“无根”的现实描写中,让主人公自己反思、反省“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作者创作的《傅家的儿女们》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作者用《傅家的儿女们》表现六十年代末期最颓废也是最现实的一群旅美留学生。
小说的前部分和《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情节如出一辙,傅家的儿女们都在家长的逼迫下留学美国,一个个开始了艰难的留学生涯,开始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无根”的生活,他们出国的缘由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求学、寻找理想,而是在社会崇洋媚外的风气下,不得不顺应时尚潮流。
傅家儿女们的留学生活经历,如大女儿如曼、大儿子如杰就是这种留学生类型,但又有所不同。
如曼、如杰并不具备深造的天资和条件,也没有出国的愿望,可是却在父亲固执要求下被迫出国。
面对海外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他们没有牟天磊的意志坚强,经不起打击,不仅彻底失败,精神上也垮了,在社会的底层卑微地生活。
如曼的不幸主要集中在感情方面,作为一位漂亮的女性,事业并不是最重要的,出国前本来有个要好的男朋友,可是因为出国留学被家人拆散。
在异国他乡孤寂的生活中,感情生活成为她精神的依托,在美国期间她与四个不同的人有过感情纠葛,最后染上性病,本是一朵艳丽的花朵,结果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如同她的眼睛,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可是人生还要继续,路又该如何走呢?相对于姐姐的磨难,弟弟如杰的感情还算圆满,但事业方面就不行了。
让孩子学会感恩

龙源期刊网 让孩子学会感恩作者:梁诵华来源:《孩子·小学版》2019年第11期为进一步推进广州市荔湾区的家庭教育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形成示范带领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工作实现新作为、新突破,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于2018年12月承办了“培育好家风”荔湾区中小学第七届“乐贤杯”家庭教育活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区各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家庭教育导师、师生、家长的热情参与,该活动共收到“好家风家庭教育故事汇征集”作品298份。
在此,希望大家在品读老师、家长的经验分享的同时,能正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家校之间的多向互动,相互促进。
【紊例描述】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曾有一个案例: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中国博士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可刚去不久,美国家庭却要求退回中国学生。
中方对此很纳闷,学生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何要退回呢?问其原因,美国家长说学生在他家生活了一周,美国家庭帮助他很多,可他却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而中国学生却告诉中方代表,美国家庭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像在中国家庭一样,不用客气。
在当今社会,以上案例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名老师,我几乎每天都能在学校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放学走到校门时,家长第一件事就是背过书包。
而孩子呢?面无表情,未曾道谢。
还有很多家长会抱怨说,孩子一点儿也不懂得感恩,只懂索取不懂回报,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
更可怕的是,近几年,子女弑杀亲生父母或者稍稍遇到挫折便草率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类似的新闻不时见于报端,而且愈演愈烈。
由此,为人师者的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今天的孩子怎么了?【原因分析】随着经濟飞速发展,作为我国从古至今体现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感恩图报”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占据多数,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关注与无原则的溺爱。
感知中国 行走浙江

感知中国行走浙江作者:郭熙贤黄江勤来源:《中国报道》2024年第01期2023年11月25日,首届“熊猫杯”外国留学生感知中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赵珺,外文出版社总编辑许荣,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以及獲奖留学生、教师和媒体代表出席活动。
颁奖典礼后,获奖留学生还参加了“在浙里遇见你”感知体验行活动。
高岸明指出,外国青年是中国国情的亲身见证者、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参与者。
中国外文局作为综合性国际传播机构,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外青年交流和文明互鉴,未来将继续与国内外机构加强合作,以翻译出版、学术研究、交流对话等多种形式,增进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他对获奖留学生们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保持探索之心,更加深入地“走进来”,成为“中国通”;保持友好之心,更加积极地“携起手”,共做“好朋友”;保持分享之心,更加广泛地“走出去”,化身“小使者”。
骆莉莉在致辞中表示,浙江一直是世界观察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各国青年青睐的求学之地,目前有来自179个国家的2万多名留学生在浙求学。
“熊猫杯”感知中国征文大赛系列活动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影响重大。
她希望留学生们做浙江发展的“体验官”、浙江文化的“代言人”、民间交流的“连心桥”,用独特的第一视角鲜活生动地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赵珺表示,“熊猫杯”外国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自举办以来得到了多国青年的积极参与,以及外国知名人士、友好机构和驻华使馆的关注与支持。
此次面向留学生的比赛更是汇聚了全球四大洲27个国家的青春朝气与创作激情。
未来要与各界继续携手合作,使“熊猫杯”外国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活动得到更多人参与、更多人喜爱,增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外理解、互信。
许荣表示,每位参赛者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青春力量,每件参赛作品都是促进交流互信的美好见证。
形容为中美文化交流做贡献的人

形容为中美文化交流做贡献的人在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勇气,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针对这些杰出的人物展开深入探讨,并分析他们的贡献对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1. 李约瑟李约瑟是一位对中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他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美国科学家到我国访问,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我国,为我国的科技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他的努力,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得到了极大地促进,推动了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2. 钱学森钱学森是另一位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他是一位著名的航天专家,也是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在上世纪50年代,他作为我国科学家到美国留学,对美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推动下,中美两国之间的航天合作得到了极大地促进,为两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鲁迅鲁迅是一位对中美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
作为20世纪我国文化界的泰斗,他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成就,同时也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为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了我国的文化魅力。
他的作品通过中美文化交流的渠道,使更多的美国人了解和认识了我国文化,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流。
4. 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是一位在商业领域对中美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
作为管理学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的管理理论对我国的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的著作和演讲,他向我国推广了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为我国的管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斯人已乘黄鹤去——怀念李沥青先生

艺术中国 2022 / 2艺林漫谈101李沥青(1921—2022)湖南嘉禾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红鹰社”,1985年离休。
1945年入中山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就读,随钟师敬文学诗及民间文学,随詹师安泰学词、王师季思学曲,1946年曾参加北平南诗歌协会,写旧体诗,也写白话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嘉禾县文教科长、副县长,郴州地区艺术剧院副院长,郴州地区戏剧工作室主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南省湘昆剧团副团长;生前系郴江诗社第一届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华诗词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郴州市诗词协会顾问,湘昆艺术(世界级非遗项目)和嘉禾伴嫁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发现人、挖掘者和组织整理负责人。
著有《绿满楼上吟》、长篇历史小说《湘南起义》等。
斯人已乘黄鹤去——怀念李沥青先生◆ 曹隽平(本刊)新年第六天的清晨,我接到C君的电话,C君告诉我:李沥青老先生逝世了,享年102岁。
我心头一震,良久无语。
2000年秋的一天,C君与我聊到诗词,他告诉我:郴州文联李沥青先生是一位诗联大家。
我虽不擅写诗词,却一直爱好,于是提出请他带我去拜访。
现在已经忘了具体的日子,但到了李老家,我才发现:其实我早就见过老先生。
1999年夏天,李老曾经多次到我的书法班,接他的外孙放学。
此后我们的交往多起来,李老赠我他的诗集《绿满楼吟草》,又抄录一首专门为我做的诗:“自古精英出少年,献之接踵会嵇山。
春来一夜芭蕉雨,笔走龙蛇任尔酣。
”看他的书法,我大吃一惊,太活跳太有味了。
不久,我为李老的书法写了一篇评论《天真烂漫直抒胸臆——李沥青先生书法解读》,原文如下:提起八十高龄的诗词家李沥青先生,郴州文学界几乎无人不晓,但对于李老的书法,知之者却甚少。
20世纪末的一天,我有幸得到李老的两张诗词手稿,立即被诗人那极具个性的书法吸引,反复玩味,不忍释手。
2001年新春,我托C君向李老求字,李老竟爽快地答应了,并给C君和我各写了一幅。
一堂没有上完的课——追记加籍华人专家、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美欢

这遭 疑问 。
这个疑问, 医护人员在 ∈ 静病人紧急人院时也曾有过。 天 7
来. 他们 正了中国最精英的一批法律人从全球和全国各地赶
最为出类拨荦的师资, 就—定会有优良的水准。
2O 年明 1 这位 为出类拔萃 的教授到清华法学院 02 日,
改革开放 相关的土型工程的法律工作 18 年 g8
获剑桥大学法学项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香港中 文大学商学院 香港大学法学院。 02 月 2 0 年8 加
盟 清 华大学 法学 院任 奎职教 授 , 08 月起任 2 0 年8 加 拿 大 多伦 多大学 法 学院 教 授和 清 华 大学 双聘 裁 授 , 0O t 月 2 1J9 日因病 逝世
确培养。 而在北京外国律所云集的国贸地区. 几乎每家精英律所
在英美軎大法学院的课程 殳置电 也找不到这样—门没有鞲定专 业领域、 不局限于具梆 门法的范围, 而是着i 对学生进行完 I 盱 整的普通法思维和能力的 练, H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普通 法知讽U 事法律研究襁实务能力的系列 【 程。
她是谁? 何美敢, 清华大学法学院毂授。 作为—位加t犬籍 华^法学家. 她烦力为中国培养优秀法律人 直至生命最后Ⅱ 寸
刻。
他们是谁? 学校领导、 同氧 亲友, 尤其是她在清华工怍8 年
旬每—届毕业 在校生的代表, 最让她骄傲的人
讲普 通法, 不能不为学生 武装 普通法的基本知识、 制度和窭践
文 程曦 胨卓琬 周格格
何美欢,9 8 } 1 年1月生于香港 92 4 I7 年获加
州太学 伯 克利 分校 文学硕 士 学位 ,= 7 葭 多伦 g ̄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美博士李乐东:一位文化传播者的家国情
怀
“春晖使者”开栏语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没有亲朋师长,就少了许多人间真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你是否报答过那生育、抚养你的人?你是否回报过那默默站在你身后的故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扶危济难、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传统美德,本刊与团省委“春晖行动发展中心”联合推出“春晖使者”专栏,展现“春晖使者”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造福桑梓、情系家乡,用智力、人力、物力投身家乡建设的奉献精神和人生壮举,让更多的人投身于“春晖行动”中去,为家乡、为亲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将爱心和奉献的涓涓小溪汇成滚滚洪流。
李乐东,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从贵州走上国际讲坛的学者。
他秉承先祖、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李端棻的遗志,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对外开放默默地奉献着。
他为贵州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也为美国打开了一扇
了解贵州的窗口。
在国外,他,就是贵州!
2007年3月24日,李乐东先生又多了一个新头衔——“春晖文化使者”。
“七七级”,
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1977年8月4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
这天,刚刚恢复工作仅10天的邓小平召集主持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这次会议之后,被废除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制度全面恢复。
12月,全国570万考生参加了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考试。
一个月后,27万幸运学子进入全国高等院校深造,他们被赋予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符号——“七七级”。
本文的主人公李乐东就是一名“七七级”。
因为“文革”,1971年,李乐东还没有接受完整中学教育就被迫辍学,进入贵阳棉纺厂做了一位工人。
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唤醒了他心中冬眠待醒的梦。
作为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李端棻的后裔,李乐东从小就接受着良好家庭教育,十年“文革”破坏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却破坏不了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求,祖辈留下的书籍汗牛充栋,成了他精神上的食粮。
在1977年的高考中,厚积薄发的李乐东考取了贵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成了27万见证中国教育冰破浪千层的“七七级”中的一员。
1982年,李乐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5年,他被
评为贵州师大优秀教师,1986年荣获学校教学科研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变迁给个人带来了新的机遇,1987年秋,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大力支持贵州教育界的对外交流开放,派出首个以大学校长组成的赴美访问考察团,去美国的奥克兰大学考察。
李乐东再次牢牢抓住了这一人生的重大机遇,通过考试选拔,他成为贵州省首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留学地就是美国奥克兰大学。
2007年秋初,他来到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攻读语言教学艺术硕士。
不久,贵州考察团也抵达了奥克兰大学。
先期到达对奥克兰已比较熟悉的李乐东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所有资源,为家乡的亲人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
在各方的努力下,贵州考察团与奥克兰大学签署了长期合作交流协议,奥克兰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所与贵州教育界正式签订交流协议的美国大学,作为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李乐东至今回忆起仍激动不已。
在美国,李乐东结识了许多来自国内其他省市的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中有很多已经完成了学业却不愿回国,“宁愿洗碗也要留在这片冒险家的乐园淘金”是当时一部分留学生的口头禅。
李乐东很困惑:为什么大家当年在国内的远大抱负一踏上美国就荡然无存了呢?远离故土求学难道仅仅是为了在美国活得好吗?这绝对不是我的抱负。
1989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的李乐东婉谢了朋友的劝说,毅然回国。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动荡岁月,我和很多同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使命感,我们努力地学习着,思考着,实践着,希望能为
国家的振兴做些事。
”李乐东说。
浓烈的家国情怀,正是他们那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血性。
把“根”守住,
在繁华美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从美国回到贵州不久,李乐东在继续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同时,于1990年主持了贵州电视台“每日一句”英语电视教学节目,深得社会好评。
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动贵州教育界与奥克兰大学之间的交流活动,成为双方交流最重要的桥梁。
1993年,李乐东再次远离故土,前往奥克兰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经过不断地学习、沉淀和思索,重新走进美国的李乐东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因为文化碰撞而苦闷的青涩男儿了。
成熟的他要换一种方式,为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贵州的对外交流做更大的贡献。
到奥克兰大学不久,李乐东就发起并成立了伍德科克基金会,并出任基金会的常务理事,负责活动每年的组织、策划和实施。
基金会以“重交流,重理解”的理念为宗旨,注重促进中美双方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交往。
曾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杨洁篪应邀参加了伍德科克基金会2004年年会,作了“展望新世纪中美关系”的精彩演讲。
第二次来到奥克兰的李乐东已今非昔比了,读博士的他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结识了不少各个阶层的朋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很快,
在当地督学的推荐下,李乐东获得了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在一所高中教授亚洲文化课程,报酬为每小时60美金。
第一天上课,美国学生的问题就让他震撼不已,一个学生问他:“李老师,你怎么没留长辫子呀?中国人不是都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衣服的吗?”
李乐东愣了一下,笑着回答:“我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男人留长辫子的,我父亲都没有长辫子,至于我父亲的父亲有没有长辫子我就不知道了。
”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老师,中国有没有桥?”
李乐东有点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反问到:“什么桥?”
“就是我们常见的跨越河两岸的那种桥!中国有吗?”学生回答。
李乐东笑了,说:“在你们国家还没建国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桥就已经修建得很发达了。
中国建桥的历史,比美国建国的时间要早上千年。
”环视着讲台下的学生,李乐东说:“我没想到你们会问这些问题,这说明你们对中国确实非常不了解,我们之间还需要增强交流和沟通,如果有机会,欢迎你们到中国做客,让事实回答你们所有的疑惑。
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好!”学生齐声回答。
在美国高中教书的经历,促成了李乐东思想的巨大转变。
他知道,要想让美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他作为一位中国人,必须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促成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回归:身在美国的他反过来加强学习中华文化,在几年的时间里积累下了丰厚的中国文化,增强了
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教书的经历,也促使李乐东开始反思美国和西方教育的弊端,不断把中国儒教思想等一些有益的教育思想介绍到美国的教育界,他的研究得到了教育界同行的认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博士论文被国际语文教育学会授予最高荣誉的博士论文奖,他成了该奖颁发30多年来首位获最佳奖的中国人。
李乐东作出的突出贡献引人瞩目,奥克兰大学破例将他留校任教,担任教育学博士生导师。
李乐东在美国的事业一帆风顺,顺利地融入了美国社会。
从成绩斐然的事业到幸福美满的家庭,李乐东在旅美生涯中走出了一条连美国朋友也赞叹他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