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概念
中医养生保健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 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 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 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 保持良好心态。
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 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 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 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补”的说法。食养的关键是保护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若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食养补之。如果脾胃虚弱,功能异常,供给 减少或过多,人体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 • 保护脾胃的重要措施:一是要饮食有节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三 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四是在食补或食疗时要注意食物的辛、酸、 甘、苦、咸五味所禁或忌口 。
四时(四季)养生
夏季(夏长),养生者应继续保持早睡早起,夏季睡眠不足,应以午睡、小憩 补之。精神情绪上切戒急躁。神情愉快,意气舒畅,人体腠理才能宜通。锻炼 时以体肤出汗为宜。 此时应进食益气生津、清暑解热之品,如绿豆汤或绿豆 粳米粥,也可经常喝一些绿茶、菊花茶等。以消阳补阴,符合夏季“养长”的 道理。
自我点穴法
方法按摩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法艾灸保健法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 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 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一、概念解析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对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延长寿命而进行研究的学科。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发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1.前后联系,牢固掌握教材内容2.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1)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发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发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一)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二)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夭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夭寿、衰老等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2.夭寿:“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夭”指人的年龄不足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3.衰老: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认识,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认识1.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2.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3.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概述

补
气
类
3、茯苓 味甘淡、性平。《本经》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品 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渗湿利水之功用。《普济方》载有茯苓久服令人长 生之法。历代医家均将其视为常用的延年益寿之品,因其药性缓和,可益心脾 、利水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去邪。故为平补之佳品。
近代研究证明,茯苓的有较成分90%以上为茯苓多糖,其不仅能增强人体免疫 功能,常食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确实是延 年益寿的佳品。
补气类 人参、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
补气类
滋阴类 枸杞、玉珠、黄精、桑葚、女贞子
滋阴类
常见养生药物
补阳类
养血类 熟地、何首乌、龙眼肉、阿胶、紫河车
养血类
补阳类 菟丝子、鹿茸、肉苁蓉、杜仲
补
气
类
1、人参 味甘微苦,性温。《本经》谓其:“主补五胜,安精神”,“明目开 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品可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对年老气虚,久病虚 脱者,尤为适宜。
养
血
类
1、熟地 味甘、性微温。《本草纲目》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 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本品有补血滋阴之功。
近代研究,本品有很好的强心、利尿、降血糖作用。
2、何首乌 味苦甘涩,性温。《开宝本草》谓其:“益气血,黑髭鬓,悦颜色 。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品具有补益精血,涩精止遗,补益肝肾 的作用。明代医家李中梓云:“何首乌老年尤为要药,久服令人延年。”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养生及中医养生学的概念-PPT

养形——形为神之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形体健康,精神情 志活动正常。 1)药养:用中药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补益正气而养形。提倡吃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
2)食养:药补不如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 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 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 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 的食物。
7、持之以恒
1)养生应贯穿一生,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 懈地持久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达到养生目的。
2)养生(练功)贵在精专 :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3)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代养生家葛洪说: “养生以不伤为本”。健康来自知识,养生来自细节,日常生活的吃、 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都涉及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 法。
只有身心健康,就是形体和精神都健康,才可能真正做到健康长寿。
“生命在于运动”。动以养形。 “生命在于静止”。静以养神。
1)静以养神
“静神”指精神专一。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 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人在“静养”状态下,神经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 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即要尽量排除杂 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静养方法:清心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2)动以养形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吕氏春秋》说常流的水不发 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寿世保元》 “养生之道, 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 生”。
中医养生

3、清静养神,真气从之 神是生命的主宰,神能御气,只有在神的正确 指挥和协调下,人体的正气才能保持和顺调达, 《素问· 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因此只有清静,精神方可得以养藏,清静养神则正 气调和。用神而不躁动,则精神内守,用神而不耗 神,则真气从之,精气充足,邪气不能侵犯,病无 由所生,则生机勃勃。 4.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中医一方面强调内在正气的主导作用,同时也 不忽视邪气的致病作用。邪气侵犯人体,必然引动 正气抗邪,从而会扰乱脏腑组织功能,耗损人体精 气。因此,养生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天人相应
1、积极主动,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 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 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 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 寿长焉”。指出人应该主动调摄,与自然界的四时、 节气、昼夜、地理环境等变化规律相和谐,做到趋 利避害,就能长寿。 2、协调内外,调内为主 《本草椼义》中讲: “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 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润悦泽,贪欲恣 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 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它强调以 养内为主。《册府元龟》说:“内外相养,形神交泰, 六疾不生”。因此,养生要遵循调内为主,内外相 养的原则。
养生,中医又称之 摄生,养有保养、护养 之意,生即人的生命, 养生即护养人的生命。
养生的根本目的是 保持健康长寿,养性延命。 为达到这一目的,要依靠 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是依靠社会,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是依靠医学,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防 治疾病的作用; 三、是依靠每一个社会成员,发挥个人主观能静,是对事物动态表现形式的高度概括,诚如 《类经附翼· 医易》所说: “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与静,不可分割,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绝对 的运动中包含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 对的运动,并以此形成动态平衡。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 学对动静的认识,并赋予生命科学的内涵。首先,动静 是生命变化的依据。任何生命活动都是在动静的动态平 衡中产生的,绝对的动使生命持续,绝对的静则生命终 止。即《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 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静也……出入废则 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 壮老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 人体生命活动是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处于动静互涵的发 展变化之中。其次,相对的动静是人体生理表现的两种 形式。人体的生理概括而言就是阴精与阳气的功能表现, 是相对的动静。阴精主静,是人体营养根源;阳气主动, 是人体机能的根本。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健康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强
调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为目标。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应该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方法,促进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稳定状
态。
2. 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
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养生保健、调理体质等方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3. 适度运动:中医强调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调整情绪,预防疾病。
但运动过量或不适当的运动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环节。
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中医提
倡合理搭配食物,注重平衡营养,以防止消化问题、体内湿气、炎症等不良症状。
5. 调节心理:中医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关系。
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平衡,对于消除压力、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具有积极作用。
中医养生方法包括冥想、气功、舒缓技巧等。
中医养生旨在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适度运动等方法,提高自身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
这是一种注重整体平衡和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
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概念
顺应四时------------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人体容貌的维护与增进,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
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阴精耗损,中医说"从之则苛疾不起",即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说"逆之则灾害生",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自己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损害人体健美。
防寒避暑------------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
中医认为春有乖乱之邪气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非时之气,乘人体之虚,都可作为邪气而致病,损害人体健美。
因此,中医从美容医学出发,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顺四时、适寒暑的各项措施,做好季节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严寒侵袭,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则发生耳、手部冻疮;避暑无方,则生痱子、日光皮炎,及面部色素斑等。
动静有衡----------就是要求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律地起居作息。
如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散步或做体操,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夏三月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的阳气调和宣达;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很大的劳动和锻炼,保持心情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状态;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应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风寒袭拢。
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妄作劳",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动"的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息,不去发挥"静"的作用,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损害健美。
劳逸适度-----------对每个人来说,劳逸都不能"太过"或"不及",劳逸要保持均衡、适度。
正常的脑力劳动,可促使智力发达、思维健全;正常的体力劳动可使肌肤筋骨强健。
故体力和脑力劳动密切结合,是强身、益智、健美的重要措施。
必要的睡眠和安逸,又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重要因素。
而贪图安逸、不爱劳动、筋骨不肾、骨肉不实、关节活动不灵,将导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丛生。
神劳、体劳、房劳太过者,都将导致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或精气耗竭、真气亏损、精神疲惫等症,损害健康。
因而,中医倡导劳逸适度、动静相宜,创造防病养生、增进健美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