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之《谈读书》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有关读书的名言
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3、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4、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莎士比亚
课后作业
1、课外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关于读书的名言。 2、用你喜欢的文中的一句读书名言作为论点,并写一论据, 然后写一段话。
整体感知
3、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人需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比 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本文写作中心是“谈读书”,为什么这里谈起了“滚 球”“射箭”等运动?
这里运用类比论证,间接阐述读书的作用。谈“滚球”“射 箭”等运动,证明各种相宜的运动均有助于消除身体上的疾病, 意在以此类比,形象生动地论述读适当的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 陷。
整体感知
1、本文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主要谈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的作用。
整体感知
2、细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
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和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偏向惰、矫和学究。 (3)读书与经验互补。
深入探究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内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修辞手法:排比
作用:列举六门学问对人的积极影响,正 面阐述了读不同的书能够塑造不同的性格,富 有气势,极具感染力。
深入探究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课件(共32张)语文九年级下册

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的观点;谈
到读书态度问题,作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
出读书不可抱持三种错误态度,均直截了当提出
观点,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不遮遮掩
2.持论严谨。严谨的说理起于周详的思考, 思考全面,认识深刻,说理就透辟、客观,更有 说服力。
新课导入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 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13 短文两篇——谈读书
1.能够把握文章观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等方法。
2.能够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 好的读书习惯。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 《随笔》,《新工具》等。
读 怡情
书
傅彩
目
长才
的
独居幽居之时 高谈阔论之中 处世判事之际
精读文本
3.读书要纠正哪几种不良的态度?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读书注意 事项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应推敲细思。
精读文本
4.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
读
选读
只须读其部分。
书
浏览
只须大体涉猎。
方
精读
法
摘要
咀嚼消化,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TA N D U S H U
mingju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 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 世
判事之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
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谈读书》
运用排比论证,以排比句式阐述阅读 不同书籍的独特作用,使语言气势雄 浑,条理清晰,从而增强论证说服力。
对比论证
思考: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 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说说这样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比明智之士、狡黠者和无知者 的不同,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 突出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使读者印 象深刻,也更加明确了掌握正确读书 方法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作用及答题模式
引用论证:
模式:使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作用:引用语言、格言、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 趣事则能提升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类比论证:
模式:使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把……与……的相同特征(性质)一起进行比 较,推出……也具有同样的…… 作用:富于启发性,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论证思路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
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
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
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 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
《短文两篇·谈读书》

马南邨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笔名马 南邨。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 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 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 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 《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 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 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 《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 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 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排比论证(归纳论证):语言简练,富有气 势,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的观点,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及感染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的论证 了……观点,通俗易懂,说理透彻。
正反对比论证:全面有力的论证了……的观点
质疑解难: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有 疑问或收获吗?结合自我读书 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②读书的方法;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 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的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 药可医)
结构图示
A 读书的目的
论 读 B 读书的方法 书
三种目的 三种偏向
读书与经验、观 察的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读书的作用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品味语句,体会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 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分享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短文两篇-谈读书-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 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力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 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另读数学,盖演题 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验哲学, 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异物阐证另一物,可令 读律诗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 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学问中。他使用随 笔这一体裁,讲述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想 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 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 生态度和处世方式。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洞 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是英 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读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书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的 价 各种运动
举例论证
值 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反对→存心诘难、尽信书、
谈 读书的态度 只为寻章摘句
不同的书,采取
读 书 和方法
主张→推敲细思、可浅尝、 不同读法 咀嚼消化
读书的价值 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精神缺陷
2.译文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运用排比,先分后总,列举六门学问对人的积极影响,正面 阐述了读不同的书能够塑造不同的性格,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
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 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 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短文两篇——谈读书

短文两篇——谈读书第一篇:短文两篇——谈读书课题:《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3、找出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四、将文章中有关读书的经典名句积累下来,看谁背的又快又多。
五、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第二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本站推荐)短文两篇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美点品析
①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点评:作者运用比喻巧妙而形象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这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 ②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点评:句式整齐,论证有力。论述了读书需讲究方法。这 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③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点评: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美点品析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点评:前六个分句分别举例论证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 对前边的论述加以概括。 这里用了两种论证方法: A、先列举个别现象,再由此归纳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叫做 归纳论证。 B、列举充分、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 举例论证。
美点品析
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陶渊明 ——徐特立 ——杜甫 ——颜真卿
——《论语》
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近代 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品为 《随笔》,多为短小的议论文,论述 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真理、 读书、财富、友谊等,往往见解独到 而精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1.小组内交流分享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准备课后制作书签。(温馨提示:
可以从表达方式、论说角度、语言、修辞、句式
等角度品析这一部表分达表之达美之:美。
观点清晰之美 角度丰富之美 修辞多样之美 说理严密之美 句式整齐之美 用语简洁之美 哲理隽永之美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作者: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作者:马南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师语: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出示的一句话,猜猜描述的是什么?(播放)
师问:
生: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语:书获得那么高的赞誉,那么书该如何读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培根与他所著的《谈读书》,一起探寻读书的奥义所在。
二、作者简介
师语:我们先来了解下作者,根据你搜集的资料信息,来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师问:
生: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语:大家课前预习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的对作者的介绍(播放)
三、文体知识介绍
师语: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师问:
生: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语: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播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语:
师问:
生: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问:
生: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语: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一节课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出示的生字词(播放)生齐读: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语:我们已经读过了这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下文章的内容,说说这篇随笔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师问:
生:
师总结评价请坐:
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