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合集下载

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

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

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 1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道自己低、学识道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士书讲究“三到”,即士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士。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士,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士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三则原文 2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人们十分注重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或事情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能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读书,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

古代的文化名人还有李白。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就像是涌动的河水,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进步。

再看看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

他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了天赋,有了刻苦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够最终成功。

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可以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Ancient People Talk about Reading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Ancient 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ading. They believed that reading could help people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Confucius said, "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of them who can be my teacher." This means that in daily life, we can draw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rom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us. This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our knowledge and abilities.Sima Qian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he wrote, "Reading ten thousand volumes breaks down the pen tip and inspires one’s spirit." This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keep reading, we can improve our writing skills and write beautiful articles.There were also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ancient times such as Li Bai. He wrote in his work, "Haven't you seen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the sky, rushing to the sea without return?"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reading is like a surging river, constantly flowing and constantly progressing.Let's look at Bai Juyi, a literary writer from the Tang Dynasty. He wrote in his poem, "I was born with the talent that must be useful, even if I had spent all my wealth, it would still come back to me."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have talent and perseverance, no matter how many setbacks we encounter, we can eventually succeed.Therefore, 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By constantly reading, we can absorb knowledge, improve our abiliti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Let's read together!古人通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修养和提升自身境界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课文1、王安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2、黄鲁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3、陈眉公:天下事利害恒相半,唯读书则有全利而无少害。

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4、曾国藩: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7、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

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
句意: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 。
板书设计
古 《论语》 学习态度要端正


朱熹
读书方法


曾国藩 读书要有品质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这两句话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示意义相近的或 的句子。
【举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
2、满招损,谦受益。
请同学们想想这个句子的特点,仿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言必信,行必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乎?
[宋]
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 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
解释古文
读书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 有识,第三要有恒。
词语积累
描写读书的词语:
敏而好学 专心致志 好学不倦 学富五车 废寝忘食 开卷有益
初读感知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论语》 朱熹(心、眼、口)曾国藩(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描述了三个古人谈读书的方法, 中强调敏而好学、__不__耻__下__问___;_朱__熹___和 也有一套关于如何读书的说法。
恒心。
句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 要有恒心。

古文翻译:古人谈读书

古文翻译:古人谈读书

古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
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25古人谈读书

25古人谈读书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 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 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 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 晦。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 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汉族,初名子城, 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 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 称"晚清四大名臣"。
助读资料
同学们,你们 知道关于论语的 知识吗?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 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 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之一。
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古文,朗读时,注意 韵律,体会教导人们人读书的语气。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参考答案: 孔子、朱熹、曾国藩教导人们读书。
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想一想读书带给你什么好处,有什么心灵感悟,
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谢谢
绝对,一定
下等,劣等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像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
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自我
满足 观,看 全,都
……的人
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 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古人读书二则 课文

古人读书二则 课文

古人读书二则课文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古人谈读书二则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岂:难道。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

赏析:《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背诵课文,感受古人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凭借语感,阅读简短的文言文。
知识 链接点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重点问题指导
及补充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么古人对读书又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2.介绍资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物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中国近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第一部分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学生对照文旁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3.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4.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5.同桌互相说说句子的意思。
6.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部分,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给下列生字注音。耻诲谓诵岂恒窥皆缺
2.把课文自由地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三、精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课文第一部分:
1.简介《论语》及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生于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单元
主题
课题
《古人谈读书》
授课
教师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矣、岂”等生字,会写“耻、诲”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句意,感悟道理。
3.情感与价值
体会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第二部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第三部分: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胆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的人一定不甘心处于社会下层;有胆识的人则知道学无止境,不会因为有一点收获而满足,就像河伯看海,就像井底的青蛙看天,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了。这三个方面,缺一个都不行。
三、复述内容,背诵课文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及自己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一谦虚
二用心
三有恒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