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读书内容
名人谈读书

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 郑燮《自序》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蔡尚思 引自《治学集》第72页
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事实上,许多书只是备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读的。
——邓拓 引自197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
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萧乾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忙时,你尽可冷落它,丢在一边,它也不气恼。但它随时都准备给你快乐,尤其在你孤寂、痛苦或卧病在床时。”
林语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人们十分注重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或事情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能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读书,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
古代的文化名人还有李白。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就像是涌动的河水,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进步。
再看看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
他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了天赋,有了刻苦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够最终成功。
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可以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Ancient People Talk about Reading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Ancient 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ading. They believed that reading could help people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Confucius said, "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of them who can be my teacher." This means that in daily life, we can draw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rom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us. This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our knowledge and abilities.Sima Qian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he wrote, "Reading ten thousand volumes breaks down the pen tip and inspires one’s spirit." This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keep reading, we can improve our writing skills and write beautiful articles.There were also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ancient times such as Li Bai. He wrote in his work, "Haven't you seen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the sky, rushing to the sea without return?"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reading is like a surging river, constantly flowing and constantly progressing.Let's look at Bai Juyi, a literary writer from the Tang Dynasty. He wrote in his poem, "I was born with the talent that must be useful, even if I had spent all my wealth, it would still come back to me."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have talent and perseverance, no matter how many setbacks we encounter, we can eventually succeed.Therefore, 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By constantly reading, we can absorb knowledge, improve our abiliti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Let's read together!古人通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修养和提升自身境界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书中自有桃花源——谈读书(马德)

书中自有桃花源——谈读书(马德)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是读书一境,亦是人生一境。
一空谷,一几,一茶;书在手,有鸟声静响。
四野动,风动,水动;心不动,无闲事扰人。
大家之大,在于有大心境,大气魄。
感情能沁人心脾,意旨能豁人耳目,无矫揉伪饰之态,所见真,所知深,所言切,绝乃大家之作。
读大家之作,凡六七次,十数遍,方解其中真味。
读书能有忽入桃花源之遇,书藏胜景,书乃该读之书;有闲云野鹤一二,怀抱寂静,在残寺中,在枯树下,在破盏边,能潜心苦读,友必读书胜友。
人读书有如谈恋爱,一时便专注于一人。
爱小说,就厌绝诗歌之晦涩;爱诗歌,就厌绝散文之平白;爱散文,就厌绝戏剧之琐碎;爱戏剧,就厌绝小说之呆板。
因为爱,所爱之物就生出超凡脱俗之美。
而实际上,文体本身并无美丑之分。
尼采曰: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以血书者,积情必久,且历久弥浓,浓久蓄势,终至火山喷发之烈。
此类书,裸灵魂于旷野,凝挚情于胸间,字字泪,声声血。
读此类书,大悲大喜,大彻大悟。
读书人的阅历是一面镜子,可以洞鉴书之矫情、伪情、滥情,可以体察书之虚势、颓势、做势。
故阅历越深的人,眼光越挑剔,可读之书越少。
也因此,阅历亦成了一条绳索,捆绑人之思想。
从而使其拒绝了浪漫到瑰丽之书,幼稚到纯真之书。
井中之蛙观天,能有四角的天空。
平庸之人读书,也有一管的见地。
文学流派纷呈,是文学之幸事,亦是读书者之幸事。
一坡的春色,看久了,无非春色也。
,骤而可见一涧泉飞,一湖水涌,或又听得风敲叶响,炊烟袅动,方可阔人胸襟,开人眼界,悦人身心,怡人耳目。
书实乃医病之良药。
是艰难困顿者的良药,是落魄潦倒者的良药。
一个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杀未遂,是书解开了套在他脖子上的绳索。
一种体制,始盛终衰,自然之变也。
能历久不朽者,盖能注变革于血脉之中,寓新奇于骨肉之中。
化腐朽为神奇,非鬼斧神工者不能为也。
读书有容乃大。
胸能吞吐六合,上下千古,疏梅淡月,苍山流云,心方可宽广博大;书能读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阴阳八卦,稗史野传,学问才可博古通今。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古代文化中,读书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和修行方式。
古时候的人们深知读书的益处,他们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他们的一些读书经验。
古人谈读书(一)中国古代有许多文化名人对于读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其中一位著名的智者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读书方法和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读书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诵读。
他说:“温故而知新”,指的是通过不断地回顾经典文献,从中获得新的智慧和见解。
孔子还提出了“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即在阅读之后要仔细思考,理解书中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一个古人强调读书的目的是取得智慧和修养。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在《学书》中强调读书的意义在于能够开拓视野、丰富思想。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知识、提高智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此外,古人还善于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
李白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对于诗歌创作和读书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读书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进而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歌作品。
古人谈读书(二)古代的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见解不仅局限于中国,其他国家的智者们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主张将读书视为一种与智者对话的方式。
他认为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可以与各种各样的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另一个古罗马哲学家斯多噶哲学家伊壁鸠鲁则主张读书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通过阅读可以摆脱束缚并开拓自己的思维。
伊壁鸠鲁强调通过读书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总而言之,古人对于读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他们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开启心灵的自由等。
25古人谈读书笔记

25古人谈读书笔记传统文化中,读书的价值被很多古人所重视,一些古人甚至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他的未来。
“知识就是力量”,古人们对读书的热情无法折服。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访25位古人的读书笔记,来深入了解他们对读书的坚定信仰。
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苏轼说:“书籍就像财富,可以解决一切疑难。
”他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收获知识,解决知识上的疑问,这里书籍比财富更有价值。
晋代诗人李白同样热衷于读书,他曾经说过:“书籍就像宝藏,大地上充满了它们。
”李白认为,书籍就像宝藏一样,存在于大地之上,可以给读者带来财富般的收获,口袋里的书籍就有如宝藏般的珍贵。
宋代诗人苏辙指出,“书籍就像音乐,是一座古老的宝塔。
”他认为,书籍就像古老的音乐,它充满了古老的知识,可以给读者带来最好的思想素养。
苏辙希望书籍能够把读者引向一个新的世界,让我们发现更多未知的知识。
元朝东施首诗人秦观也是一位热衷于书籍的人,他说:“书籍就像冬天的朝露,不怕寒冷,春花盛开。
”秦观认为,经过读书,人们的智慧可以像朝露一样持久,而且可以把冷的冬季变成春花般的美丽。
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古人在读书上积累了大量的心得,让我们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唐代诗人杜甫说:“书籍就像马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世界。
”书籍可以把我们带上一段不断变化、不断绚丽的旅程,只要多多读书,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变化。
李商隐曾经说过:“书籍就像千里河,涌向远处的大海。
”书籍可以把我们引向远方,让我们聆听大海的声音,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涨潮般的涌向大海,在大海中发现更多的新世界。
晚唐时期的诗人李煜曾经说过:“书籍就像船,航行在灿烂的天地之间。
”明白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书籍的价值,以及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只要努力读书,我们就有可能走到宇宙的尽头,探索未知的世界。
读书以后,一把梭子,“书籍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送回过去。
”这是宋代大文豪文天祥形容书籍的方式,他想要告诉我们,书籍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带我们重温一些古老的一切。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被广泛推崇和讨论。
许多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效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以文言文原文为主,并附有注释和翻译。
一、鲁迅:读书必须静心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在《伤逝》一文中提到:“非力事之修习,几在读书养性。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是一种培养心性的方法,读书需要静心。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致志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王羲之:笔墨纵横,读书体会自晋代王羲之以来,书法始终被认为是读书修养的一种方式。
他在《谢才知敬真请与之言类》中说:“古者无聊,采若有用之文读,调之若琴剑,必恶于今象。
”这句话意为:“古代人没有业余娱乐,以有用的文章为乐,发挥琴剑之类,不嗜好现代的世俗文艺。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化修养。
三、陶渊明:读书需要有所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爱彼远求之士,怀抱苦思翁。
”陶渊明认为,读书者应该具备远大的心愿和追求,怀抱着苦思之人的心态来读书。
只有足够的渴望和毅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司马迁:读书坚持至死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舍细病,志不能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一些小的健康问题,因为我的心志和追求不能忘记。
”司马迁认为,读书是一种持续的修养过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读下去。
五、杜甫:读书为了修身养性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写道:“花别庭院空纷漫,人间富贵多荣宠。
知君不肯故园别,留取吾初心。
”杜甫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读书初心。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提升。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课文1、王安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2、黄鲁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3、陈眉公:天下事利害恒相半,唯读书则有全利而无少害。
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4、曾国藩: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7、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摆一摆朱光潜老先生谈读书的那些事儿。
你晓得不,读书这事儿,朱老可是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巴适得板!
朱老说啊,读书就跟咱们四川人吃火锅一样,得慢慢品,细细嚼。
不能光是狼吞虎咽,得读出书里的味儿来。
他说,读书要用心,得把自己的心放到书里头去,跟那些文字、那些故事、那些人物交心。
就像咱们吃火锅,得把每一片肉、每一颗菜都烫得恰到好处,那样才吃得安逸,读书也是这样,得读出每个字、每句话背后的意思,那样才读得有味儿。
还有啊,朱老提醒我们,读书不能光读一种口味的,得啥子都尝试一下。
你看嘛,有的书就像麻辣火锅,读起来火辣辣的,让人心跳加速;有的书就像清汤火锅,读起来清清爽爽,让人心平气和。
要是只读一种口味的书,那不就跟吃火锅只吃红汤或者只吃清汤一样,少了好多乐趣嘛!所以,咱们得啥子书都读点,那样才能营养丰富,精神饱满。
最后,朱老还说了,读书得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就跟咱们四川人种田一样,得天天去伺候那些庄稼,才能有个好收成。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得天天读,天天学,才能有所收获。
你看那些大学问家,哪个不是天天手不释卷,才成就了一番事业呢?所以啊,咱们也得向人家学习,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乐趣,那样才能越读越有味儿,越读越有精神!
好了,今天就摆到这里了。
你要是也对读书感兴趣,咱们下次继续摆龙门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谈读书
三性:鲁迅终生酷爱读书,其方法有三:一是目的性,二是灵活性,三是广泛性。
三到:朱熹提出读书应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三回:高士其介绍自学方法时说:“学习的东西,一回见生,两回见熟,三回就成为了朋友。
三心: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学习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三种好学: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五步读书法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
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
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如下: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
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
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
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
离开书本。
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
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名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