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谈读
名人关于读书文章

名人关于读书文章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书文章,供您参考:
1. 培根的《论读书》:这篇文章讲述了读书的益处,以及如何正确地读书。
培根认为读书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丰富内心世界。
他提出了读书的三个要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正确地使用语言、以及注重实践。
2. 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以作者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追忆。
在文章中,朱自清提到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感悟人生。
3. 鲁迅的《读书杂谈》:这篇文章是鲁迅关于读书的演讲稿,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增强自我意识。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知识,而应该注重思考和理解。
4. 钱钟书的《谈艺录》:这是一部涉及文艺理论的学术著作,钱钟书以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在书中,他通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修养。
5. 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这是一篇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散文,季羡林通过描绘自己家池塘中荷花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文章中,他也谈到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些名人的读书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人们十分注重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或事情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能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读书,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
古代的文化名人还有李白。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就像是涌动的河水,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进步。
再看看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
他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了天赋,有了刻苦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够最终成功。
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可以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Ancient People Talk about Reading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Ancient 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ading. They believed that reading could help people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Confucius said, "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of them who can be my teacher." This means that in daily life, we can draw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rom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us. This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our knowledge and abilities.Sima Qian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he wrote, "Reading ten thousand volumes breaks down the pen tip and inspires one’s spirit." This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keep reading, we can improve our writing skills and write beautiful articles.There were also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ancient times such as Li Bai. He wrote in his work, "Haven't you seen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the sky, rushing to the sea without return?"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reading is like a surging river, constantly flowing and constantly progressing.Let's look at Bai Juyi, a literary writer from the Tang Dynasty. He wrote in his poem, "I was born with the talent that must be useful, even if I had spent all my wealth, it would still come back to me."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have talent and perseverance, no matter how many setbacks we encounter, we can eventually succeed.Therefore, 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By constantly reading, we can absorb knowledge, improve our abiliti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Let's read together!古人通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修养和提升自身境界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古代文化中,读书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和修行方式。
古时候的人们深知读书的益处,他们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他们的一些读书经验。
古人谈读书(一)中国古代有许多文化名人对于读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其中一位著名的智者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读书方法和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读书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诵读。
他说:“温故而知新”,指的是通过不断地回顾经典文献,从中获得新的智慧和见解。
孔子还提出了“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即在阅读之后要仔细思考,理解书中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一个古人强调读书的目的是取得智慧和修养。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在《学书》中强调读书的意义在于能够开拓视野、丰富思想。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知识、提高智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此外,古人还善于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
李白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对于诗歌创作和读书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读书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进而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歌作品。
古人谈读书(二)古代的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见解不仅局限于中国,其他国家的智者们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主张将读书视为一种与智者对话的方式。
他认为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可以与各种各样的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另一个古罗马哲学家斯多噶哲学家伊壁鸠鲁则主张读书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通过阅读可以摆脱束缚并开拓自己的思维。
伊壁鸠鲁强调通过读书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总而言之,古人对于读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他们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开启心灵的自由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课文内容概述:本课主要是讲述了古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引用各个古代文化名人的名言警句,课文向我们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2.孔子的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际应用,有所取舍。
他说:“适可而止,则知止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做出选择。
3.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能只追求知识数量的增加,而要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
他说:“名学之路,贵乎实,用乎治民为本,自身为基。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并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4.王羲之的观点: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他认为读书要关注文字的艺术表现和情感的传递。
他说:“文不过饰辞,实则化繁为简之妙。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关注文字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欣赏文字背后的艺术价值。
5.韩愈的观点:韩愈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认为读书要注重实际应用,不能只追求口头的理论知识。
他说:“读书万卷如蜻蜓点水。
常常读书的人,蜻蜓点水,点完一点就飞走,过了很快就飞离水面。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注重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要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
6.杜甫的观点: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他认为读书要注重思考和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
他说:“读书时,随便读,越读越穷。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深入思考,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受益。
7.白居易的观点:白居易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认为读书要善于总结和运用,不能只停留在被动的接受阶段。
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善于总结,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
总结起来,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通过引用古代文化名人的名言警句,传递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品德修养,注重实际运用,关注文字的艺术价值,深入思考和理解,善于总结和运用。
名人评价吕蒙读书

名人评价吕蒙读书吕蒙,行伍出身,又没有什么文化,何以成为东吴的大统帅?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掌管军政事务,不能不读书啊。
”吕蒙以公务繁忙为由推脱。
孙权说:“我不是要你钻研经书,而是要你涉猎古书,了解一些历史经验教训。
”从此,吕蒙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
他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
对于吕蒙而言,应以兵书为主,这好比是他的必修课。
而史书则是他的选修课,属于文化底蕴和人文见识方面的学习提高。
吕蒙读书,既“专”又“博”。
专于“术业有专攻”,博于“强学博览通古今”。
没过多久,鲁肃与吕蒙交谈军政事务时,非常惊讶于他的足智多谋以及博古通今的智慧。
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呀!”。
吕蒙精于“专”,贵于“博”的读书模式,其效果显而易见。
据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非常推崇吕蒙的这种读书方法,还建议高级军官们读《三国志》之《吕蒙传》呢。
他还嘱咐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
”反观现实,有些人只为课程而读,为论文写作而读;为晋升、应聘、挣钱而读。
他们秉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所谓读书理论,将自己沦为读书的机器。
为生存而勤奋读书,立志改变命运,此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但单纯的“功利式”阅读不可取。
我们不愿看到李泽厚所言“学问家出现,思想家退出”的社会现象。
阅读不仅要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汲取精神养料。
正如巴金所说:“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
”有广博的知识,有温暖的情怀,有高尚的道德,有崇高的信仰,有纯洁的心灵,当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
考上公务员的两名大学生,已经在机关工作了五年。
问曰:“你俩最近都在读什么书?”答曰:“我们在读《史记》呢,应该补上这一课。
”听之欣然。
俞敏洪曾说:“有用之书是肥料,无用之书是土壤,可以让我们茁壮成长。
”既读“有用之书”,又读“无用之书”,这才是完整的阅读模式。
吕蒙式阅读,永不过时!。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3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
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
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4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读书的意义名人素材

读书的意义名人素材读书的意义名人素材: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他曾说过:“教育中并没有比阅读更重要的事情了。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汲取知识,培养思辨能力,并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2.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著名作家,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雨果认为读书是个人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相信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开阔思维,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情感,增强同理心,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3.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美国第一任总统,他说过:“读书是我们自己的事业忠诚的证据。
”乔治·华盛顿强调了个人素质和成就与读书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知识、智慧和道德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领导者。
4.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伟大人物交谈。
”卢梭认为通过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与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进行对话,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5.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爱尔兰著名作家,他说过:“我向你推荐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
”奥斯卡·王尔德强调了阅读对于个人发展和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思考和理解复杂的问题。
6.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他在《时间简史》一书中写道:“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霍金强调了阅读对于理解世界和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发现,掌握科学方法,为人类解决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7. 基斯·威尔森(Keith Wilson):美国教育家,他说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并欣赏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文化名人谈读1

文化名人谈读书(1)梁启超谈读书现历史学家、哲学家梁启超(1873.02—1929.01)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时介绍:读书有两种方式求学有两个比喻做学问有两个条件。
两种方式鸟瞰式。
这种方法在知大概。
令读者于全部书或全盘事能得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却极其清楚不过。
又可以叫做飞机式的读史方法。
解剖式。
这种方法在知底细。
令读者可一章书或一件事能得一个彻始彻终的了解。
好像用显微镜细察苍蝇,把苍蝇的五脏六腑看得丝丝见骨。
这种方法又可以叫做显微镜的读史方法。
两个比喻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
今勿论远者,请以日本留学证之:吾国之游学日本者,其始亦往往志高意急。
骤入其高等学、专门学、大学等,讲求政治、法律、经济诸学;然普通学不足,诸事不能解悟,卒不得不降心以就学于其与中学相当之功课。
苟其能降心焉者,即其他日能大成者也。
不尔,则虽有所成,终亦寡也。
治学如治羹。
调和五味则大厨之技;而采购剪裁之劳亦需藉小厨力焉。
吾与弟子犹是也。
能虽稍异,功则不可偏废。
两个条件一是敬慎。
不敬慎便流为武断,武断是做学问所最忌讳的。
得了一个孤证,而且是未见靠得住的孤证,就随便主张下去,或者对于客观事物,一点不明了,就鲁莽妄下断语,都是不敬慎。
二是密察。
就是《中庸》所谓文理密察,不轻忘,不凿空,仔细观察,并且晓得如何观察的方法,心思缜密,一点不粗索,一点不苟且。
每一问题发生,就搜集材料,不断观察,务求周密,务求圆到。
王树民谈读书历史学家王树民在谈到读书体会时主张“由博返约”要宽博和精深结合,两条腿走路。
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有句名言:“析之者愈精,逃之者愈巧。
”把它运用到治学方面来,便是唤醒人们无论做何种研究工作,不要分得太过细。
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深深感到门路太窄,是不能取得较大成就的。
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内,门类至繁,相互联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一开始便单科独进所能容易取得成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名人谈读书( 5)
姜丕之谈读书
哲学家姜丕之( 1920年 7月—1993年 10月)认
为, 读书不仅要弄懂,而且要弄通,这就要学会读书, 特别是对难读懂的着作,更要在懂和通
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道理,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读书与思
考结合 起来。
会不会读书,善不善于读书,关键就在这里。
一般说来,会读书的人,能抓住要害,能深解其意, 能融会贯
通,能作出卓见的发挥。
古今中外许多学问 家、思想家的读书笔记都充分显示了这些特点。
做学 问,一定要学会读书 精力要集
写文章没有什么窍门,既要有可写的内容,还要 有一定的
文字能力。
一般说来,要力求做到三有:有 气魄,即站得高;有见解,即有思想分量;有特色,
下功夫。
孔 。
”这话
o
中。
就是不要分散精力,要把精力用到 主要目
标或课题上来。
用军事术语来说,要学会集中 使用兵力。
人的知识和兴趣是多方面的,需要和爱好 也是多方面的 , 这就更要集中精力搞自己的主要目标 或课题, 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或成就不大。
只有善于集 力,才能掌握主动,从而保证主要目标或课题的
中精 实现。
即不一般化。
周云波谈读书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周云波认 为 , 读书要用好时间的“边角废料
天一月一年累积下来,总量可能不亚
枕上、厕上、 马上),实质上就是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抓好
学习。
心里装着学习,就一定有办法找到时间。
毛泽东 一生酷爱
读书学习,即使每次外出开会视察,也总是 让随行人员带上 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 就可以挤进去
的 够做时间主人的
人,经营管理一些零碎时间也就不在 话下。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艾 丽丝•门罗说:“我20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 婚,有孩子,做家务。
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 时,写作也不成问题。
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 总能找到时间。
”
时间的“边角废料”,往往与一些干扰或诱惑紧密 相连。
” 。
一些“边角废 料”
看起来不起眼,倘若有效累积起来,却是人生中 相当可观的一部分。
无论干什么事,总会有那么三五 分钟的空闲,
于一次短期培训。
古人提倡的“
箱箱的书。
他说过: “忙,就要挤,。
”一个能
在车上,大家都在说笑,到底参加与否;在会场,大家都在议论,到底聆听与否;在家里,家人都
在娱乐,到底加入与否一一这里不是性格是否合群的 问题,而是考验一个人的勇气、毅力和精神。
当然, 在一些零碎时间学习,自然有别于大块时间。
大块时 间可以啃大部头,深入、系统、持续地学习一些高深 的理论和知识。
而"边角废料"较为零散,更适合零 打碎敲。
比如,一次读一个章节,一次学一篇短文, 一次写一个段落,等等。
通过一点一点地逐步消化吸 收,进而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
郭沫若谈读书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将研究工 作比如登
山探险,披荆斩棘者纵尽全功,拾级登临者 仍须自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知勤劳,焉能享 受。
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有两种, 一种是
普通读,一种是细读。
好的书要细读细看。
古 人说“《文选》烂,秀才 了,要考秀
才也就有一半 促使才
能的发展,
“用进废退”的原则
支配。
齐白石拿起笔来在纸上点 几点,就能美妙地画出栩栩如生的、在空中飞着的小 鸟,或是在水中游着的小虾,看来这似乎是奇迹,实 际上是他的熟练。
熟则生巧,使他的手和神经细胞长 期受到训练,有着最完善、最迅速的反应,能够得心 应手,着手成春。
半”。
把《文选》这部书读烂 :可靠了。
勤学苦练看来还能 般说来, 生理上的任何组织都受
我们要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进化,要有科学的头脑、科学的方法与吃苦的精神。
我们要把一切真实的史料搜集起来。
若是没有材料而谈社会史,简直是笑话。
大抵在研究读书上,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使无遗憾;(三)对于资料毫不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绝不放松。
这样去读书,我相信研究是会有成绩的。
赵光贤谈读书
历史学家赵光贤(1910—2003)曾说过,在古史研究中,我很欣赏《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学者治学,贵在心得,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行,有见解又要它不转化为蔽,怎么办?这就需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在古史研究中,赵光贤很欣赏荀子的名言:“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对于这两句话,杨公式的解释是:“信可信者,疑可疑者,意虽不同,皆归于信也。
” 最后的“信”字是“真实”的意思。
相信可信者与怀疑其可疑者并举,虽有疑、信之不同,但最终都达到求真的同一目的。
在古史研究中怎样贯彻这种“信信”、
“疑疑”的精神呢?我的回答是:
据,决不标新立异,以惊世骇俗 须
疑可疑的,这就与盲目泥古者不同;明确可疑者之 不信,也是为了对真实的确信,这又与盲目疑古
者不 同。
而疑信皆取决于切实证据,这就是史学的求真精 神。
赵光贤在古史研究中还很欣赏《荀子•解蔽》,认 为治史都
大患在于蔽。
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及居常与人 论学中,常常反对以某种主观愿望或意志强加于历史, 或曲解历史以达到一己之目的。
在中国过去的统治者 们所修的史书中,这一类的问题就多得很。
如果用荀 子的话来说,这一类的“蔽”,可以说是
“欲为蔽,
为蔽”
常常难免于
有所蔽,只要有任何一点先入为主的影响 或偏见,就很容易看不清事情的全面。
如果用荀子的 话来说,这一类的“蔽”,可以说是“始为蔽,终为蔽, 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
蔽”。
一个人在一方面 的长处有时却成为蔽,使他看不到事情的其他方面。
荀子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就是这 一类的问题。
我强调史学家要力求解蔽,也就是力求 避免对历史的曲解或误解,以存历史之真。
“信必有证,疑必有 。
”为了信其实的,必
般皆有力者所为。
不仅如此,一般史学家也
傅庚生谈读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傅庚生认为,在学习方面, 应该尽量
做到过细。
傅庚生引用《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
学者为人”说道,既然是务在为己之学,当然就 要如荀子所要求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 布乎四体,形乎动
静。
”不能像“小人之学也,入乎耳, 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我还感到,学习的不二法门,应该是如荀子所说的“日 。
积者,是积累知识;一者是“吾道一以贯之”。
甫就曾说过,要
“别裁伪体 ”。
古人在这方面论述极多, 且多鞭辟入里,应该是
我们的座右铭。
傅庚生还认为,理解古人的诗文,应该像章实斋 说的“尽
其旋折”;做这个初步的奠基工作,大略有如 下的过程 处地,四要缘情度
理,五要分清
主从,六要区别正反, 七要疏通比较,八要衡量揣摩,九要辨明辞义, 一以贯之。
大抵能利用这些规矩绳墨,然后融会贯
通, 居高临远,深入钻研,大胆尝试,再识其甘苦,如轮 扁斫轮之得心应手,不疾不徐;或游刃有余,如庖丁 解牛以无厚入有间,官知止而神欲行。
积日一” 当然,还要善于学习,杜 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要知人论世,二要剖判精粗,三要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