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泉州文化名人)
(泉州文化名人)

目录一、泉州文化名人二、个例介绍:弘一法师、朱熹、郑成功、黄春育三、总结文化名人简介在泉州历史中有很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为泉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伟人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泉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为泉州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有朱熹、郑成功、弘一法师、洪承畴、黄春育、林灿、江启泰、潘孝德、苏献杯、苏十万、王然、叶乃矧等。
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李叔同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描写泉州的书

描写泉州的书
关于泉州,有如下一些书籍值得一读:
1.《泉州史料丛刊》:
这是一套关于泉州历史的著作,收录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泉州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泉州文化名人小传》: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的文化名人,包括古代文人、学者、艺术家等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通过对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泉州的文化传统和人文风貌。
3.《皮囊》:
这是蔡崇达的著作,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
此外,还有《刺桐梦话》、《泉州历史地图集》等书籍也是描写泉州的好书。
如果对泉州文化感兴趣,建议多读这些书,获取泉州地区更加全面的了解。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一、万寿塔(姑嫂塔)万寿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姑嫂塔”,“关锁塔”。
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
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
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
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
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
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
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
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
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据介绍,姑嫂塔曾于清乾隆年间大修过,以后的修缮也有多次。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1961年5月公布姑嫂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塔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六胜塔六胜塔又名万寿塔、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
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
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
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
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
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
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
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
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
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三勤堂拓本赏析 二

三勤堂拓本赏析二作者:贺慧宇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9期一、《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三勤堂颜文艺生活馆馆长颜贵中先生酷爱收藏书画,近来转向收藏古代书法拓本,其中不乏珍品。
现介绍其藏品何绍基、沈葆桢等撰、书的《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请同道师友指正!黄香圃,晋江人,咸丰年间曾任泉州、台湾太守。
在泉州任职期间,恰逢倭寇骚扰福建沿海,他慷慨捐资组织乡勇抗击倭寇;在台湾任职期间,他政绩斐然。
福建崇武遭遇“饥馑之荒”之时,黄香圃首先在台湾倡导捐款“以救饥馑”,以低廉的价格向福建灾区运送粮食,以安民心,其善举受到灾区民众与乡绅的一致推崇。
告老还乡后,他又倡导捐资修桥等义举。
晚年,他请人以他的理想生活场景绘制了一幅《采芝图》。
因其善举在海峡两岸广为传扬,当时两岸许多名人都为他撰文赋诗,盛赞他的品行义举。
《采芝图》成了两岸众多文人骚客聚集一堂保留笔墨的平台,演绎了一段难得的两岸人文佳话,更成为历史上两岸双向层面和谐交往的盛举。
笔者查阅藏馆、市场、网络资料,除《厦门日报》于2012年10月7日报道“当时拓本出现,引起两岸文艺界的激情轰动,吸引台湾民俗学家及相关学者跨海前来寻访”,其余未见任何记载。
三勤堂颜所藏《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拓本,共2400多字,由当时的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鹿港同知前署泉州府知府陶庆章撰写序言,诰授奉政大夫云南抚彝府同知李峥嵘,清文化名人黄福潮,清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家、晚清第一书法家何绍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督办南洋水师、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桢等,均有诗词文联题咏。
1.陶庆章题集序《集序》由陶庆章撰写。
陶庆章,字定轩,会稽人,道光十九年封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鹿港同知前署泉州府知府。
《集序》共700余字,笔触细腻、笔墨酣畅,盛赞了政绩卓然、侠肝义胆、谦逊恭谨的黄香圃,也向我们揭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晚清历史图景:倭寇入侵,官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福建地方史

3.洋务运动孕育的船政文化
中国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浓缩反映了中华民族开放 、革新、自强、复兴的一段艰辛历程。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船政文化内涵及主要精神:(1)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3)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4)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船政局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和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5)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局制造出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供应基地,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6)中国航空业的摇篮。福建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7)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体现的自立自强、开放革新、学习进取等等精神,世代传承,永放光芒。(8)精神体现:民族自强、崇尚科学、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学以致用、追求卓越、爱国忘我、当好表率。
赞泉州诗歌散文

赞泉州诗歌散文【篇一:赞泉州诗歌散文】阳光洒满橱窗有一种期盼随海飘荡清晨我倾听寺钟的清脆夜晚我游走在大街小巷佛光顺从晋江流淌时光在老君岩上越拉越长无边的大海敞开殿堂我是自由自在的鱼儿我要去泉州遥望水天一色两茫茫东南交汇碧海连波随处都是远航的波浪我要去泉州遥望古榕参天两茫茫风光旖旎绿树荫荫刺桐花盛开在我的心房【篇二:赞泉州诗歌散文】《泉州文学》2016年第九期目录《泉州文学》2016年第九期封面【卷首语】本期“头条”刊发一组精彩的游记散文。
作者有鲁迅文学奖得主,有著名作家和著名编辑。
今年开春,应泉州和《小说选刊》杂志社联办“中国文学名家看泉州”文学笔会的邀约,他们不辞辛劳走进泉州。
活动结束之后,他们很热情也很负责任,纸上走笔,留取心声,录下身影与笑容,当是一次美文的集结吧。
作为驰誉海内外的名城,泉州题材的佳作难以计数。
这些名家探幽历史演变,描绘现实生活,涉笔更多的是“海丝”的遗存、风情民俗、多元宗教、饮食文化、工艺大观,总体印象是视角独特、感受新鲜、思考精锐,内容结实而富于情趣。
多年来本刊收到一些篇什,记叙泉州的文字,不少作者仍然甩不开老一套,对史料未能很好“消化”,结果写成景区“导游词”,或是某古迹“说明书”、文物“小标签”,分量太轻。
另一种现象是大泼墨山水描写,却缺乏作者的思想表达,等同于失去了“灵魂”,空摆一副“躯壳”,叫人叹惜。
本期或以往推出的一些名家的佳作,在这些方面,给予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勇的《闪小诗的书写情怀》,这是一篇精悍短小的创作经验谈。
旅居南海岛国的王勇先生,相当年月执着于华文写作,致力于促进中菲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做出不小的贡献,在“闪小诗”文学样式创作实践上他也是成功者,在华人华文界产生一定影响。
文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创造创新,精神和成就同在,谨致以美好祝福!【目录】●名家手笔名城春光行走笔写泉州——“中国文学名家看泉州”散文集萃4 佛国与圣人——泉州印象 /刘庆邦6 神的香火,人的烟火 /周晓枫10 刺桐港的繁华及其他 /邵丽13 顽强的修复能力 /东西15 似是故人来 /王十月17 去看一艘古船 /杨少衡18 续蔚蓝记 /肖克凡22 泉州这艘船 /董小酷●小说天地24 萤火虫你慢慢飞 /叶子40 门卫老张的微笑 /张金豹43 一地瓦砾 /寇建斌46 胞衣地 /季仙51 广告制作部 /孙哲●散文荟萃55 郑家父子在海上 /杨国栋58 承载远航记忆的那一抹瓷白 /许燕妮60 古街不再,“海丝”可寻 /戴高山65 重叙一甲子的学谊 /叶海山68 待月西厢 /王燕婷69 那一抹温馨的记忆 /邱燕霞70 母亲 /张百隐72 阿太 /蔡永怀●诗歌在线73 小满抒情(组诗) /许洁74 泉州五咏(歌词) /毛翰75 田埂上的日出(外一首) /毕中林77 午夜摘星(外二首) /李燕77 沙尘暴(外二首) /张励志78 在西湖,我拾到一朵玫瑰 /贺彦豪78 带母亲看画展、摄影展 /芷菡●文学评论79 闪小诗的书写情怀 /(菲律宾)王勇中国诗歌网期刊频道主编牧野,竭诚欢迎您的来稿!原标题:厉害了我的泉州!20位海内外文学名家这样盛赞古城!刺桐点灯红——2018年全国文学名家泉州古城元宵笔会昨日圆满落幕。
优秀名人名言(word版)

优秀名人名言——富尔克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司汤达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歌德欢乐的名字是创造。
——希恩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
——米尔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阿诺德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箴言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优秀名人名言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在你的生命中最荒谬的一天,就算你有一台电动的骗人机器,你也骗不过你的母亲。
--荷马·辛普森(风靡美国的卡通系列片《辛普森一家》中的爸爸)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
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夏加尔(法国绘画大师)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芭芭拉·金索尔夫(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美国女作家)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妈妈你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里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心始终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泉州文化名人二、个例介绍:弘一法师、朱熹、郑成功、黄春育三、总结文化名人简介在泉州历史中有很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为泉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伟人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泉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为泉州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有朱熹、郑成功、弘一法师、洪承畴、黄春育、林灿、江启泰、潘孝德、苏献杯、苏十万、王然、叶乃矧等。
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李叔同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为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作词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评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
“(《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
易学是是如此。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趣事之神笔镇流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
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锺毓之秀,堪称幽胜,即索纸笔,题字以赠。
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
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
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
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问,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谒见林氏祖字,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
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尝玩,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
康熙十年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
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崇,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
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郑成功简介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
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成功评价明朝评价王观光:“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17]朱聿键:"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18]郑鸿逵:“此吾家千里驹也!”[19]钱谦益:“声调清越,不染俗氛。
少年得此,诚天才也。
”[17]瞿式耜:“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20]张煌言:“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
……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
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
……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21]卢若腾:“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
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
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
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22]清朝评价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七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
康熙题撰挽联一副,联云:“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23] 。
郑氏归降后,康熙皇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
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黄宗羲:郑氏不出台湾,徒经营自为立国之计,张司马作诗诮之;即有贤郑氏者,亦不过跻之田横、徐市之间。
某以为不然!自缅甸蒙尘以后,中原之统绝矣;而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
在昔有之:周厉王失国,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系于厉王、下不系于宣王,后之君子未尝谓周之统绝也。
以此为例,郑氏不可谓徒然。
[24]吴延华,清台湾邑令,其联写道:“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25]王凯泰,清福建巡抚,其联写道:“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后人开。
”又一联写道:“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气,莫教成败论英雄。
”[25]周懋琦,清台湾府知府,其联写道:“独奉圣朝朔;来开盘古荒。
”[25]张其光:“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
”[25]沈葆桢:“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
”(1875年作)刘铭传:“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1889年时作楹联)[26]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