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名人)
泉州的名人著作及诗歌

泉州的名人著作及诗歌摘要:一、引言二、泉州名人著作简介1.颜真卿《颜勤礼碑》2.欧阳修《朋党论》3.苏东坡《东坡志林》4.陆游《放翁词钞》三、泉州诗歌简介1.晋江诗派2.泉州八景诗3.当代泉州诗人四、泉州名人著作与诗歌的价值1.历史价值2.文化价值3.艺术价值五、结尾正文:【引言】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他们的著作和诗歌不仅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泉州的名人著作及诗歌,带您领略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泉州名人著作简介】1.颜真卿《颜勤礼碑》: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颜勤礼碑》被誉为“颜体”代表作之一。
此碑文书法刚劲有力,结构紧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的《朋党论》针对北宋中期政治弊端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逻辑严密,语言优美,为后世传颂。
3.苏东坡《东坡志林》: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翘楚,他的《东坡志林》是一部诗文杂著。
作品内容丰富,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论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陆游《放翁词钞》:陆游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放翁词钞》收录了其一生创作的词作。
词风清新自然,充满豪放之情,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泉州诗歌简介】1.晋江诗派:晋江诗派是泉州地区明代诗歌的代表,以擅长描写山水、抒发个人情感著称。
代表诗人有陈亮的《晋江集》等。
2.泉州八景诗:泉州八景诗是指以泉州八景为题材的诗作,包括山水、风光、寺庙等多种题材。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泉州的美丽景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当代泉州诗人:在当代,泉州诗歌创作依然繁荣。
诗人如蔡其矫、陈振诠等,他们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情感表达,为泉州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泉州名人著作与诗歌的价值】1.历史价值:这些著作和诗歌记录了古代泉州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为研究泉州乃至全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

泉州历史名人1.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
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
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
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
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俞大猷多才多艺。
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
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
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
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
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
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
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
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
(完整word版)(泉州文化名人)

目录一、泉州文化名人二、个例介绍:弘一法师、朱熹、郑成功、黄春育三、总结文化名人简介在泉州历史中有很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为泉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伟人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泉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为泉州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有朱熹、郑成功、弘一法师、洪承畴、黄春育、林灿、江启泰、潘孝德、苏献杯、苏十万、王然、叶乃矧等。
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李叔同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文化名人赠书中的题签欣赏——以黎明职业大学图书馆黎丁赠书为例

笔签名 、亲笔题词 ,用 以惠赠友人 、典藏单位 的题 款 以及期待指正等 的文字 。赠 书题签 因人而异 ,各式各 样 ,它最能反映赠书人 当时 的心境 、语境 、情境 以及 与受赠人 的关系 。其 中包含着题签者性情睿智的真实
・ 。 1 ¨ 1 .- 。 ¨ ¨ I ’ ‘ - … 一 - _ _ ¨l ・ - - ‘ d 。 。 。 n 一 l ’ ” n l ・ 0 ……・ . ・ ……
“ 黎丁藏书”篆刻 章 ,封 底还 有 阿拉 伯数 字 的编号。
赠书中 ,不仅有 黎丁 本人 早期 代 表作 《 怒 向集 》 的
知名人 士 ,并 与 他 们 结 下 了 深 厚 的 友 谊。 黎 丁从
背后都蕴藏着一个 感人的故事 ,而赠书 中的题签更使 故事永久 留存并为阅读者乐 于探究 、欣赏 。所谓赠书
题 签 ,是 指 编 著 者 或 赠 书 者 在 书 中扉 页 等 处 留下 的 亲
1 9 8 2年至 2 0 0 2年先后 多次 为母校 泉州黎 明学 园、黎
蕴 。 黎 明 职业 大 学 图 书 馆 因 此拥 有 巴 金 等 现 当代 文 化 名人赠书 1 万 多 册 ,其 中不 乏 文 化 名 人 的 珍 贵 题 签 。
流露 ,也反 映了馈赠 者与受 赠者之 问某种 心态处境 、 情感交流甚 至逸 闻轶事 等。 - l 因此 ,题 签既是友情 的
象征 ,也是激励人心 的砥石 。
1 .黎 丁 赠 书题 签 简介 黎丁 ( 1 9 1 8 —2 0 1 4 ) ,原 名 黄恢 复 ,福 建 泉 州人 ,
【名人故事】“天王巨星”苏东坡

【名人故事】“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被誉为“天王巨星”。
苏东坡出生于福建福州,因家族世代福建泉州人,所以在泉州长大。
他从小就显示出文学天赋和对书法的热爱。
年轻时,他读书勤奋,渴望学习,尤其在文学、诗词方面有着非凡的才华。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他取得了高分,被选中为进士,开始了他的政府官员生涯。
苏东坡在政府中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才干和智慧,在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包括江南东路转运使、江阴县知县等。
在这些职位上,他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
他在民间广受赞誉,被称为“民之父母”。
苏东坡最广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他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作通篇自然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尤其是他的田园诗,描绘了大自然恬静美好的一面,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舒畅。
他最著名的诗作之一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诗以大自然为背景,描绘了猎人们在苍山之巅猎兔的情景,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苏东坡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透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琐事和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心。
他的散文作品《祭十二郎文稿》就是对当时敢于正直言辞抗议不合理徭役政策的十二个男子的崇敬之作。
苏东坡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
他能以潇洒飘逸的笔触书写行楷,也能以力透纸背的力量书写草书,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东坡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咏贵乎工而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和波澜。
他在政府中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领域也有着非凡的成就。
他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力求进取,为人民做出许多贡献。
他的名言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赞颂。
他不仅是中国文学的一颗北斗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八闽文化先驱者

问题思考?小组讨论3分钟 快 开始
1.欧阳詹的出生地在哪? 答案:泉州晋江潘湖。 4.欧阳詹几次考试不如意,后来他又 要怎样?
答案:一连四次考试都不如意,欧阳 2.大家知道欧阳詹与谁一起 詹并不灰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 去哪求学? 于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答案:10岁时,他离开家 5.蔡清认为欧阳詹有什么影响? 乡到数百里外的莆田拜师 求学,与同学林蕴.林藻.王 式等人,在莆田读书15年。 答案:明代理学名臣蔡清认为,没 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 3.欧阳詹写的文章是怎样 “海滨邹鲁”的称谓。 的? 6.《闽政通考》写道? 答案:写出来的文章语言 优美精辟,观点独到新颖。 答案:《闽政通考》写道:“欧阳 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2018/1 神医 与华伦齐名于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病人多以在其宅周围种杏树以示报答。 严高 西晋 生卒不详 福州 开凿东、西湖 任原本(今福州市)首任太守, 勤政爱民,以治城隘,开城北凿东、西湖,溉田 数万亩,被后人爱戴。 王审知 唐 862—925 固始 开闽王 王审知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农业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后人好评。 陈元光 唐 657—711 河东 开漳圣王 他开漳立州,为漳州发展做出卓越 贡献。
这是哪?
2018/11/13
廉溪
在欧阳詹,薛令之之 前,福建一向是被中 原地区忽视的蛮荒之 地,想一想他们的行 为对福建文化发展有 什么样的意义。
2018/11/13
答:唐朝以前,福建在全国 默默无闻,是遥远的化外之 境。欧阳詹、薛令之以个人 的努力,攀登文学殿堂,让 少年文士极受鼓舞,儒学风 气开始振兴,灿烂的中原文 化之花在福建大地开花结果。 他们是少年立志奋发的榜样, 是为官清正廉洁的楷模。
泉州历史人物故事20字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走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以下是其中一位的故事。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嘉靖六年(1527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榕桥乡(今泉州市鲤城区),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自幼聪颖异常,12 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26 岁的李贽中举,他没有参加会试,而是选择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
在任期间,他努力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李贽调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此后又历任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
在为官期间,李贽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
万历五年(1577 年),李贽调任云南姚安知府。
在姚安期间,他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但由于他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当地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排挤和陷害,最终被迫辞官。
辞官后,李贽隐居湖北黄安,专心著书立说。
他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李贽在北京通州被诬入狱,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享年76 岁。
李贽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他的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经典。
李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泉州文化名人二、个例介绍:弘一法师、朱熹、郑成功、黄春育三、总结文化名人简介在泉州历史中有很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为泉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伟人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泉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为泉州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有朱熹、郑成功、弘一法师、洪承畴、黄春育、林灿、江启泰、潘孝德、苏献杯、苏十万、王然、叶乃矧等。
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李叔同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为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作词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评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
“(《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
易学是是如此。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趣事之神笔镇流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
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锺毓之秀,堪称幽胜,即索纸笔,题字以赠。
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
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
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
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问,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谒见林氏祖字,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
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尝玩,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
康熙十年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
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崇,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
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郑成功简介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
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成功评价明朝评价王观光:“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17]朱聿键:"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18]郑鸿逵:“此吾家千里驹也!”[19]钱谦益:“声调清越,不染俗氛。
少年得此,诚天才也。
”[17]瞿式耜:“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20]张煌言:“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
……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
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
……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21]卢若腾:“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
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
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
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22]清朝评价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七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
康熙题撰挽联一副,联云:“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23] 。
郑氏归降后,康熙皇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
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黄宗羲:郑氏不出台湾,徒经营自为立国之计,张司马作诗诮之;即有贤郑氏者,亦不过跻之田横、徐市之间。
某以为不然!自缅甸蒙尘以后,中原之统绝矣;而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
在昔有之:周厉王失国,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系于厉王、下不系于宣王,后之君子未尝谓周之统绝也。
以此为例,郑氏不可谓徒然。
[24]吴延华,清台湾邑令,其联写道:“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25]王凯泰,清福建巡抚,其联写道:“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后人开。
”又一联写道:“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气,莫教成败论英雄。
”[25]周懋琦,清台湾府知府,其联写道:“独奉圣朝朔;来开盘古荒。
”[25]张其光:“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
”[25]沈葆桢:“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
”(1875年作)刘铭传:“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1889年时作楹联)[26]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