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事迹简介和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李鸿章其人其事的反思

李鸿章其人其事的反思

李鸿章其人其事的反思一,其人: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由于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他组建了淮军,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后又因成功了解天津教案,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一九0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摘自〈李鸿章〉)二、其事:1、军事上:(1)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淮军。

1861年,受曾国藩委派带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太平军据守的苏州、常州。

协助曾国藩最终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

(2)组建北洋海军: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开始筹划海防,在此后建立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以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海军实力最强。

1884年,清政府建立骸军衙门,李出任副手。

2、政治上:(1)支持封建顽固派,反对维新变法:一是在强学会成立后,李要求入会未成,便向慈禧太后进言予以封闭;二是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时,李站在封建顽固势力一边,反对变法,反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执行妥协投降路线:中法战争中,中国人民在黑旗军两次大败法军的鼓舞下,坚决要求抗击法国侵略者。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品,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戴望。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时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外交方面,他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独立。

在军事上,他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曾经在战场上取得过一系列的胜利。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经历了许多风雨,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成就,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清朝末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李鸿章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热爱,都是我所钦佩和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一切。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他的才华还是他的成就,都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读完《李鸿章传》,我深感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是一个为国家民族负有责任感的人,他顾全大局,努力为中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李鸿章生于清朝末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的内忧外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

年轻的李鸿章以文武双全、聪明机智、有魄力的形象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命令炮舰猛烈轰击太平军阵地,保卫了广州。

他还借助外国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开办何止水师,并亲临其上指挥,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正是这种敢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为国家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他晚年时的一个“软肋”。

在与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断强化自己的外交技巧和政治智慧。

他利用外交手段巧妙地在列强之间谋取平衡,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地位。

他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虽然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的国力和国际环境下,无疑是中国取得的最好的结果。

尽管这些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所损害,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李鸿章能够从西方列强手中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也可见他的外交手腕和智慧。

然而,正是这种外交上的成功,让李鸿章成为了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也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攻击。

后来,他被视为“卖国贼”,被排斥于政治舞台之外。

这也让我深感李鸿章在自身的奋斗中,不仅要克服外部困难,还要面对内部的挑战和流言蜚语。

作为一个为国家民族兴旺负有责任感的人,李鸿章在这场较量中体现出了极大的坚忍和勇气。

总而言之,《李鸿章传》让我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更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典范。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勇气和才干,为国家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林达。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分裂的局面,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断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的福祉。

他在政治上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与外国使节的交涉,以及他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斗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力,他曾经多次出使各国,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风采和谈判的技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最后,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议,试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却屡遭挫折。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挣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胆识、才华和魅力,都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挣扎和磨难,他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光辉,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4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

2024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此书写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

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

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

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

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

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

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

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

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

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林觉民。

这部传记详细地叙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家庭生活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读书方面非常用功,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通过自学学习了很多西方知识。

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其次,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同时也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政治理想和努力。

另外,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政治事业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家庭,对妻子和子女都非常疼爱。

他的家庭生活也让我对他这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为人处事和治国理念。

最后,通过这部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经历,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变革。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5至10日,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央视播出专题片《复兴之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十七大政治报告的一种形象解读。

《复兴之路》对一些以前不甚明晰的史实及争议作出重新论述,其中对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中起的积极作用都有新的评价。

总编导任学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李鸿章所带领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却是中国最早发出的自强声音,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始。

从百年“民族罪人”到近代化“进步功臣”,李鸿章,功过究应几分?
“1998年的时候,舆论可没有现在这么包容,正式开馆之前,我们就李鸿章的解说词与中科院及各方人士反复斟酌、推敲,中间曾11次易稿,担心稍有定位不准,就会在社会引起很大的负面影响。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如今回想起那段往事,依然心有余悸。

死忠清帝“罪”的起点
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的李鸿章,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形成忠君国的思想。

在晚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初,李鸿章曾投奔其师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1860年初,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清廷失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的一支主力。

李鸿章奉命回乡收编团练,组织淮军,救援上海。

1862年,他率领淮军与太平军恶战数场,成功守住上海,并一鼓作气收复苏州、常州等重镇。

到1864年,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已被淮军基本肃清。

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战场上的胜利使李鸿章的仕途蒸蒸日上,他先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五口通商大臣,最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挽救晚清这艘破船的“总舵手”。

100多年来,镇压农民起义一直是李鸿章历史评价中的重大污点。

实业富国“功”的开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李鸿章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并认识到装备精良的西方列强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此后,李鸿章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军事,增强国防来抵御列强侵略,他常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在他运筹帷幄之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等一大批现代军工企业、军队纷纷涌现。

在发展国防力量时,李鸿章深感资金匮乏,他认识到“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他开始倡导“求富”,逐渐兴办起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上海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民用实业,垄断当时全国的电报、航运等领域。

程红介绍,李鸿章兴办的近代工业,在铁路、电报、纺织等众多中国近代化事业中创造47项第一,加快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编练淮军枪杆子里出政权
李鸿章历经晚清四朝,纵横捭阖政治舞台40年,跟他手中拥有庞大的淮系力量是有很大关系的。

而淮系是随淮军逐步发展壮大的。

在当时八旗兵已没有战斗力的情况下,李鸿章的淮军成为清廷的国防军,不仅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更曾长期担任直隶及战略重地防务。

军事上的成功,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淮系人物迅速走上政治舞台,他们中有多人分别担任过直隶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以及广西、台湾等省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淮系拥四大军工企业
据统计,在军队中亦有1,300多名淮系成员担任过提督和总兵。

淮系集团成员大都崇尚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较为开放,其中刘铭传、盛宣怀、丁汝昌等都在洋务运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在李鸿章的安排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这中国早期四大军工企业大多落入淮系人员手中,为淮系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随洋务运动的开展,淮系逐渐渗入教育、军校、制造、商业等领域。

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所拥有的强大势力,使淮系在19世纪下半叶时几乎控制中国较富裕的东南沿海及政治中心北京,成为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签订30卖国条约千夫所指
李鸿章是以军事起家的,但其真正为民间所熟知并猛力批判的,却是他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廷的全权代表,他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签订《北京专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0多个不平等条约,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曾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在国际上亦享受盛誉。

日本人评价他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则认为: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人在“历史” 身不由己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表示,目前学术界和民间对李鸿章的看法都正朝客观的方向发展,对于他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行为都逐渐放进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解读,而不再用单纯的「好」或「坏」来评价他,人们亦正在逐渐挖掘李鸿章的历史价值,从李鸿章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的那段历史,而不是单纯的排斥或褒奖他。

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仍待后人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