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政与资政

合集下载

明朝官制介绍

明朝官制介绍

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
至礼部。
协理衙门
明代中后期因倭寇进犯及与西洋人渐渐增加往来,故此在沿海的 三个卫所设立了协理司。其中,台州卫(浙江)协理司及雷州卫 (广东)协理司主官为参议,官正四品;总部驻威海卫(今山东 威海市),称协理沿海卫所事务衙门或威海理事司,主官同为参 议,品级为正三品,管辖其他两个协理司。万历四十五年 (1617),裁协理衙门,并入行人司。
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
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六部
枢 官
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 品)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
制 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员外郎(从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
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
从七品: 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 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 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 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 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

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 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

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

论清末咨议局与资政院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意义

论清末咨议局与资政院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意义

的法典须资政院拥有宪法以外各种新定法典及其 修改的职权,“一切新的法典不经其议决便不成 其为法典,颁布以后不经其议决也不能修改”[8], 这意味着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威将受到限 制。其次,资政院还具备监督权,有权责问大小 臣僚。“有弹勃军机大臣、行政大臣侵夺资政院 权限和违背法律的权限,有核议具奏诸议局与督 抚异议事件的权力。”[9] 资政院还保障了人民的 监督权,使人民有权监督议员的选举,还可以建 言宪政。以上条件充分证明,资政院是一所相对 独立的立法机构,是封建政治向民主政治跃进时 期的过渡性政治机构,立法权与监督权的确立为 日后中国的宪政之路掀开了新篇。
1907 年 9 月和 10 月 , 清廷正式颁诏,开始 筹建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 ,“上谕,著各省速设 咨议局,以为采取舆论之所,俾其指陈通省利弊, 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储才之所。”[1]1909 年 , 清廷颁布《资政院章程》。资政院和咨议局是清 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中国政 治文明割裂传统、开启新轨的新旧冲突中撕开了 一道缺口,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迎来了一道曙光。 可以说中国宪政之路,于此伊始,下面对二者做 分别论述。
咨议局与资政院的议政实践表明,虽然在封 建政权的藩篱中它们职权有限,但并非形同虚设, 更非意义全无。它们不仅为日后中国的现代化政 治发展初创了制度模板,更为当时的民主人士提 供了良好的政治平台,向民众传达了积极的民主 精神,为近代中国的宪政文明点燃了火种。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作者简介:潘梦园(1992 ~ ),女,河北大 学研究生二年级在读,研究方向为民国时期的慈善 救济。 参考文献 [1] 傅美林:《各省咨议局设立》,《清史纪 事本末》[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年, 第 3228 页 [2]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 .《清末筹备立 宪档案史料》[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 667—668 页 [3] 周妤:《中国近代行政组织思想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年,第 140 页 [4] 黄福寿:《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逻辑》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5 页 [5] 刘莎莎:《立法、监督与实效:晚清江西 咨议局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 第 13 页 [6] 吴剑杰:《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657 页 [7] 廖治《: 咨议局经过大事记》[J]《. 宪政新志》 1909 年,第 1 期,第 11 页 [8] 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年,第 158 页 [9] 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年,第 159 页

发挥资政育思考

发挥资政育思考

2023-10-30contents •引言•资政育概述•资政育实践案例分析•资政育的挑战与对策•资政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政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发挥的途径和方法,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资政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资政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02资政育概述资政育的定义资政育的思想起源于古代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探索,如亚里士多德、孔子等。

在现代,资政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展资政育工作,提高公众的治理意识和能力。

资政育的历史与发展VS1资政育的重要性23通过资政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提高治理能力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提高公众治理意识和能力资政育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进步。

推动社会发展资政育培养人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培养人才03资政育实践案例分析案例一: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总结词教育政策是资政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充分体现教育公平、质量和效益。

详细描述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全面分析教育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效果。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案例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资政育的核心目标,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信息化等。

同时,还需要通过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优化教育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案例三: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04资政育的挑战与对策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政府与民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竞争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理念差异03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现象01城乡教育资源差距02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差距1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23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现实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教育质量。

教育的哲学论

教育的哲学论

教育的哲学论赵一豪*(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361005)摘要:悠悠万事,一切前提皆在文化之开创,而文化之开创,皆赖教育之振兴,而后可有人文生长繁荣之土壤,养育智慧德化之果实。

教育之意义,不惟有形而上的教化正道的意义在,亦有形而下的人才之培养、资政之源泉的现实实践意义在。

而欲通教育之道义,正其理而弘其业,必先开通教育之道义根基。

关键词:教育;道义;意义O n Educational PhilosophyZHAO Yihao(Humanity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section is the creation of culture.The basic of the creation of culture is the prosperity of education and art.The fruit of wisdom comes fromthe oil of prosperity of education and art.Education has two holy meaning:the one is su-per meaning of metaphysics;the other is worldly value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development.Before we raise the education,we must research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Key words:education;morality and justice;meaning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 N53-1203/C(2012)1-0002教育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清末资政院,权力有多大

清末资政院,权力有多大

清末资政院,权力有多大?作者:李刚来源:《中国报道》2010年第03期1893年,即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著名实业家、改革家郑观应推出经典著作《盛世危言》,阐述了他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看法,他认为,议会政治有吏治清明、上下同心、选举贤才和政务公开四大优点。

此前半个世纪里,魏源、郭嵩焘等一大批勇于开眼看世界的先辈,已相当及时准确地向国人传输了这一世界进程的脉搏。

郑观应的整合工作,对孙中山、毛泽东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8年之后,亲手扼杀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认为自己有能力继续驾驭这部古老战车,她会鼓励实业家们开办纱厂、修铁路,却绝不容许帝国新秀轻涉政事。

但顽固派招引义和团入京所引发的庚子事件带来的惨痛代价,让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1908年,随着慈禧太后这一政治强人的消失,贵胄所垄断的政治高层对应付危局越发感到疲惫不堪,尽管他们年轻气盛。

摄政王载沣这位“80后”最高领导人(1883~1951年)不得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世界潮流的洗礼。

资政院,是清末政改时期设立的准国家议会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其章程规定议员共200名,钦选、民选各半,囿于现实,新疆谘议局(地方准议会机构)尚未成立,而资政院民选议员须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产生,故民选议员缺2人。

中央资政院和地方咨议局都是过渡性机构,目的在于培养议员议事能力,为建立两院制国会奠定基础。

其得以设置,既有驻外公使的数十载倡导,又有各省督抚前赴后继的连衔陈请,更有大批民间人士的勇于争取,甚至有满、汉开明大臣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深度接触,这一时期,《宪法义解》、《日本议会史》开始进入光绪皇帝所居住的中南海、慈禧太后所长驻的颐和园,并有一批优秀政治思想家对朝廷重臣进行系统性授课。

其中以1906年政府耗巨资派团进行环球政治考察为准备工作的最高潮。

1907年,处于帝国改革前沿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州城发出一道电文奏折,呼吁“速设资政院以立上议院之基础”,并主张“省城咨议局即各省之总议院”。

谘议局与清末中国政治变革

谘议局与清末中国政治变革

谘议局与清末中国政治变革谘议局是20世纪初中国的新生事物,是清末立宪运动中成立的省一级代议机构。

清廷是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这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尽管清廷声称立宪的根本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但它毕竟启动了中国由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转变的进程,开始向现代政治迈进,是个重大的进步,对此我们不应视而不见。

清末宪政改革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设立代议机构,在中央是资政院,在各省是谘议局,按清廷的本意,它们实际上分别是国家议会和省议会的准备机构或过渡形式。

1916年10月19日,清廷下令各省督抚设立谘议局。

翌年7月,清廷公布由宪政编查馆拟定的《各省谘议局章程》和《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对谘议局的人员构成、职责权限及运作、议员和议长的选举等各有关事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使谘议局的建立有了可操作性的依据。

按照清廷谕旨的原则性设计,谘议局是“采取舆论之所”,其职责是“指陈通省利弊,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材之阶”,这样看来,谘议局似乎只是咨询机构,有建言之权,而无立法之权。

但是,仔细分析《各省谘议局章程》的规定,它实际上具备了初级地方议会的性质。

《章程》规定谘议局的主要职权有: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件;议决本省财政预算、决算、税法和公债;议决本省单行法规、章程的增删修改;议决本省权利的存废;接受本省民众的陈情和建议。

具体实施上,谘议局议定可行事件,呈候督抚公布施行,不可行事件,呈请督抚更正,如果督抚不以为然,应说明理由,交谘议局复议,谘议局对交令复议事件仍执前议时,督抚应将全案咨送资政院核议;督抚和谘议局都可提出议案;谘议局于本省行政事件如有疑问,可向督抚质询,督抚应予解释;谘议局会议由督抚召集,但督抚不得参与会议决议(官员等公职人员也没有谘议局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官员不是议员);凡议员于谘议局议事范围内所发言论,不受局外之诘责;会议一般不禁止旁听;会议决议非秘密者均公布之;督抚有监督谘议局选举及会议之权,并对谘议局议定的可行或不可行事件予以裁夺施行。

晚清议员的独立品质

晚清议员的独立品质

晚清议员的独立品质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5年第6期清末资政院与谘议局运行的时间不过短短两三年,清廷逊位之后,多数议员便退出了政治舞台,而转向社会建设。

但在这场短暂的晚清议会政治操演中,绝大多数的议员都表现出了不屈服于权势的独立品格。

吴钩/文1905年为清光绪三十一年,危机四伏的清王朝终于下诏“预备立宪”。

作为预备立宪的重要组织部分,各省在1909年(宣统元年)完成了地方议员选举,成立省谘议局;并于次年完成了资政院议员的选举,召开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宣布资政院开院——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中国政治史上第一个最接近于现代议会的代议机构自此诞生了。

我之所以用“最接近于现代议会”的措辞来形容晚清的谘议局、资政院,是因为谘议局与资政院毕竟不具备地方议会、国会的法律地位与权力。

按照《谘议局章程》的设定,各省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项;议决本省财政预算与决算、公债制定;修改本省单行法规、章程;接受本省民众建议、陈情;监察地方行政机关。

但是,各省督抚对谘议局有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对“谘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

而根据《资政院章程》,资政院尽管掌握着议决国家财政预决算、审查税法、弹劾军机大臣等权力,却不具备国会最重要的权力——制宪与修宪之权,而且议员议决的议案要向君主“请旨裁夺”,换言之,定夺的大权还是操于君上。

从“谘议”、“资政”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清王朝的本意是想将谘议局与资政院当成咨询顾问的机关,而不是三权分立构架下的地方议会与国会。

但尽管如此,谘议局与资政院的议员甫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独立品质。

地方谘议局成立前夕,主持晚清预备立宪的机关“宪政编查馆”曾对谘议局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文往来格式作出了规定:督抚对谘议局用“札行”(上级对下属的公文体例),司道对谘议局用“照会”(平级使用的公文体例),谘议局对地方政府用“呈文”(下属对上级的公文体例)。

也就是说,地方谘议局被当成了督抚的下属部门。

资(咨)政报告写作探讨

资(咨)政报告写作探讨

资(咨)政报告写作探讨作者:刘怀兰郑敏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阐述了“资政”与“咨政”的含义,分析了“资政”和“咨政”的使用区别,对资(咨)政研究与学术研究作了比较,探讨了资(咨)政报告写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指出,资(咨)政报告的写作要主题明确,文字简洁,流畅易读;适当利用图表归纳,使之一目了然;尽量避免或不使用专业性强的学术术语。

【关键词】资(咨)政报告;内容;写作技巧资(咨)政服务是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

资(咨)政报告需要解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引导的问题。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制度性改革的细化,以及政府运行中对决策科学化的强调与重视,决策者越来越认可资(咨)政的必要和重要,许多重要决策往往“先资(咨)后决”,汲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让决策更加科学可行;专家学者也热心参政议政,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两者互利互惠,促进当今科研资(咨)政的快速发展,许多科研项目直接把目标成果定位为资(咨)报告,资(咨)政报告的撰写水平直接影响着资(咨)政报告被采用的前景。

我们经过研究,归结出以下一些要义,为资(咨)政报告写作提供参考。

一、“资政”与“咨政”的含义行文著述,题名、关键词等首先要准确,不存在歧义,否则人不知其所云。

所以先把“资政”与“咨政”的含义搞清楚至关重要。

熟悉的不一定明白,“资政”与“咨政”人们耳熟能详,但在写作时,却常会对“资”、“咨”二字反复推敲。

“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资政”就是资助、帮助理政。

“咨”是商量、询问等意思,“咨政”是针对“政”的商量或询问。

“资”、“咨”所向的“政”含义更是丰富:可指政治、政府、政策、政绩、政见;也指某种业务,如财政、民政、市政;还指某种事务,如家政。

二、“资政”和“咨政”都被广泛使用“资政”和“咨政”都被高层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以下情况,一是针对同一件事情分别使用“资政”和“咨政”;二是在中央文件、领导讲话中,“资政”和“咨政” 都曾用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咨政”乎?“资政”乎?
——谈江泽民同志用过的一个词语
龙协涛
近日我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大楼开会,见到该楼大厅里设有一个庄重的屏风,上面刊刻着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1998年10月22日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亲笔信。

屏风底色为红色,字迹为金色。

全信内容如下:
中央党史研究室:
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过,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拿出更多的成果,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迎接建国50周年和新世纪的到来。

江泽民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二日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孙英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上撰文宣传阐释江泽民同志这封信的重要思想时,准确完整地引证了信的全文,他的文章题目就叫《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史资政育人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江泽民同志的这封亲笔信,一下子解决了我头脑里长期
思考怀疑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要谈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肯定是要按照这封亲笔信的正确用法——“资政育人”来论述。

然而,查中共中央文件,查一些部委文件,查《人民日报》,本来应用“资政育人”的地方却变成了“咨政育人”。

至于报刊图书中一些领导人讲话,学者写文章,引述江泽民同志谈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时,用“咨政育人”者比比皆是,错误不胜枚举。

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

中共中央文件2004年第3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引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思想时,用的也是“咨政育人”。

教育部文件2002年第10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第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引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思想时,用的也都是“咨政育人”……
错误的源头在哪里呢?200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题,首次发表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文中出现的是“咨政育人”。

错误由此肇始。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时,精辟系统地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

毫无疑问,江泽民同志在这里讲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功能,同他亲笔信中讲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遣词造句完全一致。

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第二天《人民日报》正式发
表这个讲话时,出现“咨政育人”一词,同江泽民同志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亲笔信中的“资政育人”不相符合。

“资政”者,白话直解就是:提供给治国理政以参照和借鉴。

然而用“咨政”就讲不通了。

“咨”者,咨询、咨访、咨商也,怎么能和“政”搭配在一起呢?词典中也查不到“咨政”这个词。

而“资政”一词并不生僻,当今新加坡政府就设有“资政”一职。

我国宋元二朝还设有“资政大学士”“资政大夫”。

江泽民同志讲“资政育人”,我理解为是继承了我国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的用法,“资政”与“资治”构词法是一样的,意思也相近。

司马光所写史书,书名原叫《通志》,共八卷,呈报宋神宗皇帝,神宗皇帝认为此书有资于治道,于是改书名为《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突出了著史的目的在于资治和鉴照。

神宗皇帝意犹未尽,进而写了一篇有名的《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心领神会,立即向神宗皇帝进呈《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这是历史上的一段著名掌故。

江泽民同志鉴乎古今,纵览中外,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这一重要思想,旨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关乎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的制定,和治国理政息息相关,是万万忽视不得的。

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

如果用“咨政”的话,不但构词法不通,文意上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与作用也贬低了,降格为可有可无的接受“咨询”的地位。

当前,作风浮躁、谨慎缺席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学术界,对社会各层面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

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推敲和正确运用,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发表、引用、出版以及颁发党和政府的文件,更要慎之又慎,严把语言文字关,切不可再把领导人亲笔手迹中明明正确的东西弄错了。

“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

咨政是“谋与国政”、“过问国政”的意思。

从狭义上讲,“咨”是“资”都是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讲,“咨”也是“资”的一种形式,“资”是综合性地主动去帮助执政,“咨”则主要是通过是提出建议帮助执政。

我国古代曾经设有与“资政”名称相近的官职,比如在宋代景德二年(1005)设置资政殿大学士职位,以授罢职宰相,偶授其他大臣,通称资政;在金代设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在元这个职位改为正二品,明清都沿袭这一设置;在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改革开放以后,1982—1992年,我们在中央和省一级设置顾问委员会,在地县级设置“顾问”,作为解决党的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旨在使党的干部队伍年轻化,同时让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线之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

担任顾委或顾问的都有一定资历,比如中顾委要有40年以上党龄,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

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有以政府名义聘任的“资政”一职,相当于省、市政府顾问,一般由非党副省、市长超龄后被聘任,这样,既不违反中组部关于领导干部年龄的限制,又能“发挥余热”,一般排名在省、市政府副省长之后,秘书长之前,属于省、市领导人。

不过,《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没有“资政”这一领导职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条规也无“资政”职务、级别,这种超龄工作的职务尚无统一规定。

在国外有的国家比如新加坡就设有资政,分内阁资政(只设一位)和国务资政,是仅次于国家总统、总理的国家领袖,类似我国1982—1992年的顾委,目前有李光耀为内阁资政、吴作栋为国务资政。

“资政”作为一个词组,是动宾结构,“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

这个称谓较早,据唐代道宣《叙元魏太武废佛法事》载:“帝讳焘,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时年八岁,尚在幼冲,资政所由,唯恃台辅。


咨政就是“谋与国政”、“过问国政”的意思。

咨询一词拉丁语为consultatio,意为商讨、协商。

在中国古代“咨”和“询”原是两个词,咨是商量,询是询问,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复合词,具有询问、谋划、商量、磋商等意思,如《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 汉代的王符《潜夫论•叙录》:“刍荛虽微陋,先圣亦咨询。

”明方孝孺《核咎赋》:“迹虽存而世久兮,欲咨询而未能。

”在当代,咨询逐渐形成一项具有参谋性、服务性、应用性软科学,已成为国家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及企业活动中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

所谓咨政,其实就是针对“政”的一种商量或询问。

咨政也曾作为官位,比如孙中山曾设有总统咨政。

从狭义上讲,“咨”是“资”都是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讲,“咨”也是“资”的一种形式,“资”是综合性地主动去帮助执政,“咨”则主要是通过是提出建议帮助执政。

因此,“资政”与“咨政”,都是为帮“政”,该“资”则资,该“咨”则咨,用得其所,各得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