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 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

合集下载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 ___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 ___、儿童 ___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___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 ___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26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过程中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2、年龄特征:个体发展像幼虫吐丝成茧,又变成蛹,最后蛹破茧而出成蝶。

经过一个又一个既连续又非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又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表现出一般、典型、本质的特点。

3、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并成为独立成员。

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掌握了这种差异就能发挥更好的教学。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7、图式(格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8、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发展过程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9、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短时间内发现同龄或者不同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受代群效应干扰、混淆。

10、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反复观察。

优点:系统详尽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试影响被试者情绪,费时费钱。

11、聚合交叉设计:也叫序列设计。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具有两者的优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研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研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一、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男孩在早期数学和空间能力方面,相较于女孩表现更好,而女孩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相对更加出色。

这可能与性别在生理和大脑结构上的差异存在关系。

另外,社会因素在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同龄人以及媒体中的性别角色,不断学习和内化特定性别的行为、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也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二、性别差异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在情感发展方面,女孩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社交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而男孩则更注重竞争和身体运动等。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父母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教育方式有关。

社会化的影响使得女孩更容易接受和表达情感,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冷漠或压抑情感的倾向。

在社会发展方面,儿童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研究发现,男孩在团队合作和领导方面表现更强,而女孩则更擅长细节观察和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期望有关,男孩被期望更具竞争力和领导能力,而女孩被期望更具关怀和合作能力。

三、社会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社会化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儿童出生时起,父母、家庭、学校和媒体等都会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这种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会给予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家庭的角色期望。

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对儿童过分强调性别角色的刻板化特征,可能会限制儿童自由选择和展开自己的潜能。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法 (二)间歇强化 (三)区别强化 (四)消退 (五)隔离 (六)代币制 (七)模仿与示范 (八)行为塑造法
四、行为干预实验方法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干预时,可以 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 定义;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 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 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 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模仿的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第六节
一)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问题行为,这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 同等发展或成熟的幼儿所遵守的标准是否冲突。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 上所表现的偏差,往往显示出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冲突。其一般特征 为: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 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第二节
一、依恋的发展
幼儿亲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 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种类型 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安全 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 较积极,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前, 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十一章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十一章

(二)中年人身体健康的维护
1、合理的营养与饮食 2、运动
二、更年期(p371-372)
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一般是指个体50岁前 后(女性早些,男性晚些)由壮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 这是衰老的起点,即老年期的一切生理和心理开始暴 露的起点。由于男女性别不同,人的体质情况和外界
环境条件不同,每个人进入更年期的具体年龄和更年
(一)职业发展特点
1、从心理角度讲
2、从医疗卫生保健角度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二)职业适应的表现
1、首先取决于成人早期对职业的选择 2、取决于事业心
3、工作中职务的升迁与工作类别的变化
4、人际关系
三、中年人的人际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二)婆媳关系
四、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中年人生理、心理所遭受的威胁
1、生理上
2、心理上
(二)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11章
中年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年龄界定 二、基本特点
(一)中年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时期 (二)中年期是一个负重的时期 (三)中年期是一个有成就的时期 (四)中年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 (五)中年期是一个再适应与欲求发展的时期变化
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一)女性更年期(围绝经期)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变化主要有如下临床表现:
1、焦虑,患者疑虑重重,怕衰老,担心因记 忆力减退而影响工作。 2、悲观,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 一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妇女。 3、个性及行为改变,多疑、自私、唠叨、急 躁甚至不近人情,无端心烦意乱,有过度兴奋与 好斗倾向。抑郁也较常见,伴有身体疲劳和不适, 甚至有自杀念头等神经官能症表现。
(二)男性更年期
第三节 中年期认知的发展

《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发展P278 2.个体发展心理学P279 3.关键期或关键年龄P281 4.横断研究法P2845.纵向研究法P285 6.社会性发展P297 7.道德认知P300 8.认知P292 9.依恋行为P29710. 性别社会化P297 11.第二性征P305二、单项选择题1.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P284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和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P285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3.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这种方法是( )P286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4.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 )P294A.相似的 B.不同的 C.部分相似的 D.无关的5.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P295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皮亚杰 D.乔姆斯基6.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

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 )P278A.发展 B.进化 C.成熟 D.提高7.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是( )P279A.发展心理学 B.个体发展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8.12岁至18岁的学生处于发展的( )P304A.婴幼儿期 B.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期9.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时期?( )P281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10.儿童在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年龄。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文档资料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文档资料

人们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是十分主动的.它不是一种简单模仿式的学习, 而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复杂活动,它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于与一定社会地位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 和了解,也就是对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了解.这是角色社会化的开始阶 段. (2)角色移情阶段: 角色的移情指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体验到他人角色.这时 角色扮演者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即所谓进入了角色的境界,角色扮演 者不再有逢场作戏之感. (3)角色行为阶段: 角色行为是角色的表演方式,它是角色认知与角色移情的结果和表现形 式,它不仅随着个体角色认知和角色移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一个人 的先天素质密切相关.例如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记 忆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个体角色扮演.
(二)角色的社会化
班图拉的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大方面: 1.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 人的因素、行为和环境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2.包括角色行为在内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了解到新行为如何操作,在日后的情景中这一编码的信息 就能作为行动的向导. 注意过程: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 在与原型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和言语编码 (童年后期发展出的)两种表征系统; 动作再现过程: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 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动机过程:这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和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两个 因素: 其一,社会期望的性质; 如果同一角色丛和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间的社会期望的差别越大,冲 突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反之,也就越小. 其二,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 如果个人的角色扮演能力强,自然就比较容易处理因社会期望的相互 矛盾而带来的角色顺应的困难;反之,就难以处理这种困难.

性别社会化PPT课件

性别社会化PPT课件
14
性别社会角色:社会依照人们的生理性别将 某些社会责任和权利交付给男性和女性,形 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家庭制度中的两性 劳动分工,母亲角色和父亲角色分别承担不 同的社会责任和权利。 “好母亲”或“伟大母爱”的期望
性别认同(性别身份或性别同一性):性别
气质与第一性征的一致性状况,是个人对所
属性别群体相对稳定的理解和认知。人们在
55
2、故事书
传统的童话故事,和更多的写给儿童看的现
代故事一样,充斥着性别的刻板印象。在许多童
话里,被动的女性是特别理想的。迪斯尼上映的
儿童卡通片,如“小美人鱼”、“美女和野兽”
和“阿拉丁”,看起来为女性提供了更为积极的
角色,但是,更详细的审查之后,发现它们只是
重复了旧的叙事情节,即无私、美丽的女孩得到
男性的活动与女性也不一样。男性从事更具冒险性 的探索,进行户外活动,要求独立和力量。而在出 现女孩的地方,就会被描绘为被动的,基本上限于 室内活动。
女孩为男孩烧水做饭、洗衣扫地,或者就是等着他 们的归来。
故事书里所体现的成年男人和女人也基本如此。
在所分析的书中,没有一位女性在家庭外面有一份
职业。与此相反,男性都被描绘成战士、警察、法
73
答题要求:
1、以上四个论题任选两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
2、请在答卷上注明答卷人姓名、性别、学号、所在 学院。
3、结合本课程各讲座内容,不抄袭,不写空话、套 话。
4、层次清楚,标点正确,尽量不写错别字。
5、手写版、电子打印版均可。
74
论文提交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12月4日(第13周星期四)晚18: 30之前 地点:1区1教302教室。 注:没有按时提交论文的同学作缺考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 性,或是女性。
4、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 自己。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性 别,选择相适应的角色行为。
5、性别定型化过程:将生物学的性别和社会对性别的
要求融入个体自我知觉和行为中的过程就是儿童性别
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认同过程
第十一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出生第一问:是“男”?是“女”?这既是一个 生物学事实,也是一个社会学事实,个体一出生就被 纳入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其成长过程中也获 得了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所认可的两个性别范畴,即 男性或女性的价值、态度、性格、情绪、行为等等。 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还是女, 还懂得不少关于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 但认识刻板。
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认识与性别有关的心理 成分。
儿童刻板性思考降低了
3、性别偏好:
IT量表(36张卡片组成的投射测验) 测定儿童性别角色的偏好。
3—4岁女子气偏爱,4—10岁男子气偏 爱,10岁以后女子气。
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角色认同过程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男性和女性有什么不同? 男性
女性
性格
行为
情绪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成为男性和女性必须遵循的 性别模式。
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的研究:
A部落
B部落
C部落
无性别角 色差别
男性主动、 男性富于艺术性,精 具有进攻性 通手工艺。
女性独立,具有自主性
男女性别角色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社会文化对其进 行塑造。
在男女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中, 男性的性别角色形成比女性困难。
男性具有女性倾向——贬义 女性具有男性倾向——褒义 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柯尔伯格的研究: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① 性别认同(2—3岁) ② 性别稳定性(4—5岁):知道人的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变化而
变化。 ③ 性别一致性(6—7岁):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服饰、形象、
活动的改变而转变。 2) 伊顿(Eaton,1981)研究发现:儿童性别恒常性沿着 先认识自己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同性别儿童性别恒 常性,最后认识异性儿童性别恒常性的路线发展。 3)皮姆(Bem,1989)关于性别同一的研究表明: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一、性别定型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即“男性”、“女性”,是根据生物学特征 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由染色体和性特征来确定。
2、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 一种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行为 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相对于生物学特征划分的性别,性别角色实质 上是一种社会性划分。每个社会都会对男性和女性 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小到服饰打扮、举止言谈、 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了一套 男女性别有意或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
4、性别角色行为的选择: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的差异 (二)认知差异 1、年龄倾向 2、优势领域 3、社交情绪
二、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 荷尔蒙: 大脑单侧化功能的发展: 染色体
2、社会因素: 家庭的影响 教师的影响 其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