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1]

合集下载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发布时间:2022-05-11T03:52:39.65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月2期作者:张剑楠[导读]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逐渐来临,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当代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张剑楠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逐渐来临,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当代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本文以“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研究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所面临的新要求,并结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做出了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希望可以更好的推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教师培养;教师发展;小学教育专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开展义务教育工作,坚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方针,提高和强化学生在教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师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责任重大,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了当前小学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该学会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学习,并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一、互联网时代对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一)对教师职能的新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贯彻和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方针,教师的职能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

传统应试教育体系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占据主体地位,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当教育和指导的角色,与学生有距离,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还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席琼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席琼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席琼发布时间:2021-08-20T07:55:02.79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5期作者:席琼[导读] 随着我国迈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虚拟化社区、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支持并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化、智慧化、交互化的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交互协作及实操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800摘要:随着我国迈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虚拟化社区、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支持并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化、智慧化、交互化的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交互协作及实操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英语教学;挑战1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1.1将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丰富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往往是采用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方式,而现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渗透,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新的色彩,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的转变。

现如今大学英语学科教学活动可以依靠我们上文所提到的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学习通)、知到等进行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观看相关英语学科的教学视频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如此便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思路,在完成知识的讲解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相关英语视频的观看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他们了解得不太透彻的英语知识。

另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衍生出众多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任课教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英语教学质量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挑战与应对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挑战与应对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挑战与应对摘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给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师角色带来了四个方面的重大的挑战:教师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智能化、教育个性化。

在人机协同成为未来教育趋势的过程中,教师应理性应对,正确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处理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保持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实施个性化教学,由个体发展转向群体发展,以更好的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角色;挑战;应对人类正进入一个以科技驱动发展的全新时代,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清洁能源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其中以人工智能技术最为引人注目,人工智能概念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其后发展三起三落,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和5G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机器证明、专家系统、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应用层面都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人工智能第三波浪潮已经来临(余胜泉,2018)。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也是 AI 时代的国家战略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今年2月13日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我国召开,引发了全球关于数字赋能教育的思考与关注。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了一场深刻可感知的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输方式,教学工作形态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面临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教师角色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人机协同教育成为未来教育趋势的过程中,教师角色被赋予怎样的期待?教师又将如何这些挑战?一、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一)对人工智能理解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给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教育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挑战,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教师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的双向准备,反观教育现实,MOOC、翻转课堂,创客,机器人编程、智能阅卷等各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扑面而来,迅猛发展的在线教育不断挑战的制度化的实体学校,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教育APP达1300个(数据来源教育部教育App备案名单公告),截止2021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达3.25亿(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第48次报告),受疫情影响的推动,实体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将教学转至线上,线上用户规模空前,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学校的教育过程、条件与环境。

“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一点思考作者:姜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6期【摘要】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给教师更多关于自主专业发展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3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66-02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教育”的提出,向每一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基础和条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白板教学、录播课、翻转课堂、慕课、在线学习逐一走进了我们的教学,开启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时代。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顺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致力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探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专业能力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才能与新课程同行、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互联网+”时代下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变革,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更是为教育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在线学习、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微视频等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育”方式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当互联网上海量信息充斥着校园,大数据信息深刻影响着这些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的“00”后的学生们,他们适应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作为教师如果还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已经行不通了。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启发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互联网+”的学习者和践行者。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

科技风2021年4月电子信息DOP10.19392/ki.1671-7341.20211004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杨军1郭艳燕21.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2.烟台大学山东烟台264005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为提升教学质量,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各行各业均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改造,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在“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挑战中,摆着最前面的就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常用办公软件如PPT等的使用,已经无满足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深化,对教育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推动着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的教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让很多未适应“互联网+”教学的教 师顿时感到在线教学的压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必要性的分析,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总结经验,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1.1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做岀了总体部署,随之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2月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这些都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1,$1.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认为只要会使用Word、Excel、PPT或网络教学平台就是信息化教学。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四、信息化时代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挑战之一
• 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特征日趋显著。在新的时代,教育信 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是提高教师培养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学术 地位和办学水平以及转变办学模式和创建品牌项目的关键。
• 如何帮助机构中的教师教育者们能够愿意、自如地整合数字 化教学平台,成为最为严峻的考验。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也就是说,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原始社会---夏代,此时的教师还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学者为师、以吏为师,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些教学人 员还未真正将教师作为职业来源,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在民间兴起,私学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 沿袭到清末,近代也有很多私塾。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塾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中的一些人因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治学严谨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为后 世的教师所批评接受,成为后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型学堂的设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学 校涌现出来。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增多,所教学科门类增加,所以此时有知识同 时掌握所教学科知识并知道如何教的人才能当好教师。此时,人们已对教师职 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将它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训练。
三、信息化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古代教育
近代教育
70-80年代
90年代
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的一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纳入 到他们的课堂,教育界已经开始关心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耗资不菲的技术投入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吗? 这样的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

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

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作者:冯晓英郭婉瑢黄洛颖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21年第11期【摘要】智能时代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

智能技术应从基础规律层、环境设备层、创新应用层综合着力,赋能“智能+教师专业发展”。

智能时代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几个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智能+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内容的新要求、“智能+”专业发展模式设计的新挑战、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应用的新难题。

应对“智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需要做到:①转变教师培训与研修项目的目标、模式与策略,培养教师核心能力;②为教师教育者提供设计理论、方法与工具支持,促进专业发展模式创新;③提升教师教育者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数据素养;④深化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挖掘的基础研究,加强智能技术工具的教育内涵,强化智能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规律层的赋能。

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变革必将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转变与范式转变。

【关键词】智能时代;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智能教育;“智能+教师专业发展”;“智能+教师培训”【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1)11-0001-08一、问题提出习总书记在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新华社, 2018)。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都大力推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变革创新的驱动力,其中始终有两个着力点和关键词,即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对教师而言,这二者密不可分。

教育科技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既是目标要求,也是方法手段。

一方面,智能时代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0当前,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识别等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信息技术疾步迈入智能化阶段。

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更高发展阶段,会深层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而给未来教师培训带来机会和挑战。

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教师培训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是摆在广大教师培训机构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程与本质特征(一)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从而设计和制造具有更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

(二)人工智能发展历程1.孕育时期(1956年以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孕育时间,从公元前384-32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形式逻辑三段论到20世纪30-40年代,数理逻辑和计算本质的思想的提出,为人工智能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1942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基于生物神经网络的麦卡洛克-皮茨神经元模型于1943年诞生,到诺伯特·维纳在1948发表着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形成时期(1956-1976年)1956年夏天,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大学举办,以麦卡赛、明斯基等为首的一批年青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新兴学科“人工智能”的正式诞生。

1965年,Feigenbaum 专家系统(DENDRAL)诞生,它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专家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的一个新领域——专家系统的诞生。

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于1969年召开,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1970年,《人工智能》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I)创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关于教师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带来怎样的影响?
1)互联网时代教师思维方法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
(1)积极开放的心态。

积极看待互联网+教育,个人思维+互联网思维。

新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样,网络、各种移动终端、各种社交软件、各类在线教育、公开课等,促使教师个体必须与互联网思维融为一体,拥有开放、多元、蜘蛛网式的思维方式。

(2)包容性思维。

信息巨量,既要兼收并蓄,更要精挑细选。

对于紧密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采用建构思维方法,对于联系不紧的领域不必回避,可以采用联通思维方式对待。

(3)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基于世界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系统是细节的有机集合、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等三大基本逻辑原理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跨界思维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更具创意,可以从更高、更广泛的角度看待学科教学、看待一堂课的设计、乃至看到自己课堂设计中的细节问题。

(4)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方式。

好的批判性思考者应当具有批判精神和理性美德,具有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维利于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理智选择信息,加工整合信息,构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5)软性思维。

软性思维是一种有别于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

在我看来,逻辑思维是一种硬思维、线性思维,是环环相扣、探讨因果关系的思维;而软性思维则是一种借助形象、类比、隐喻、联想、直觉、灵感等而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往往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发散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又疏忽不定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它探讨的不是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而是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无法用逻辑来加以说明的,理解这种关联需要洞察力。

培养软性思维则需要音乐、诗歌和绘画等艺术的熏陶,软性思维利于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塑造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课堂,最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走向艺术的境界。

(6)零存整取的思维。

面对信息、知识碎片华时代的到来,教师需要建立零存整取的思维方式。

以自我需要为核心,提高碎片知识收集、整合和整体构建的能力。

(7)平台化思维。

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圈通过互联网构建教研平台,我们就可以开办各类论坛、读书活动;开设网络BBS、QQ、微信圈等进行网络评课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之间增加情感。

平台化思维,更高级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8)迭代思维。

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

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

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迭代思维对于教师发展有很多的启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教师的成长就存在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一点一点的改进之中。

教师平时的磨课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9)免费思维。

让教师学会知识共享,免费思维,就是共享思
维,在教育中就是“知识共享”。

知识需要共享,只有共享才能增值,才能做到双赢。

“知识共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不能共享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共享知识的组织是死组织。

教育工作者,需要这样的一种共享文化。

不可想象,如果每个教师的想法与经验都封闭起来,彼此不进行交流,只有讲话没有对话,那将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纵然每个人都有“独门秘诀”,其组成的组织最终也会变成一盘散沙。

案例学习,是教师进行知识学习与共享的较好方式,也是学校进行知识管理极好的载体。

教学案例,是能体现一定教育教学现象、能揭示一定教学规律的实例,它具有典型性,也是知识管理的典型事例。

学校重视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教师教学探索的时间,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

案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对一般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或课堂片断、实录进行分析等,使之成为教师获取知识、智慧,相互交流、提高的平台。

(10)数据思维。

从数据中认识学生,以前我们也有很多数据,比如平均分、优秀率等,而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教师很有可能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如: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

在被互联网思维不断冲击下,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也逐步被更多人接纳,时代的科技化,产品的多样化,微狐智慧通就是这样一款开放的软件,将课堂联网,随时通过网络发表感想和疑问,同步显示在课件上。

课上,老师可以及时调整课程,课后,老师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精确分析评价,无疑给了在线教育一个更好的选择。

2)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1)信息搜索获取能力;
(2)信息整合构建能力;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
(4)线上线下教学评价反馈能力;
(5)微视频设计、录制和统合运用能力。

3)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1)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习体验;
(2)“学教相长”的理念,教师不是信息的主宰,如何建立学教相长,共同发展的理念值得思考;
(3)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

传统讲授、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电子书包、混合教学等方法需要逐渐被老师认识和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