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研究(精选)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综述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

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与其有效成分并存,可通过炮制加工,配伍使其减毒。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复方通过配伍可以达到减毒作用。

现综述如下。

1 泌尿系统类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1.1 关木通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实验组、正常组,分别灌关木通水煎液、银杏叶和关木通共煎液、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用药后不同时相大鼠的肾功能、肾脏的病理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变化。

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证明银杏叶对关木通引起的肾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

将关木通分别水煮和醇提,及配伍生地黄、甘草并醇提,给大鼠灌胃6 d后,检测肾功能变化,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水煮关木通组的肾功能最差,肾脏的病理变化也最大,醇提关木通组肾功能轻度异常,肾脏的病理变化较水煮组轻微;关木通配伍并醇提组肾功能几乎正常,肾脏的病理改变也轻微。

结论:关木通醇提,配伍并醇提可以减轻或抑制其肾毒性[2]。

动物实验发现复方(包括导赤散、龙胆泻肝丸)组大鼠肾功能的相关指标以及肾组织形态学明显好于关木通组。

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复方中马兜铃酸含量明显低于单味药关木通40%~60%以上。

研究提示,单味药与其复方不仅是药物组成、组分的变化,而且结果也有变化[3]。

采用HPLC法对关木通水煎液和炮附子与关木通的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进行测定,结果炮附子与关木通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的含量比关木通水煎液降低30%,由此可以说明,炮附子可以制约关木通的肾毒性[4]。

关木通与筛选药物配伍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马兜铃酸A吸,判断其含量是否降低。

发现当归、牡丹皮、生地黄、熟地黄、大黄可显著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其中,当归与关木通质量比为1∶1,生地黄与关木通质量比为0.5∶1,牡丹皮与关木通质量比为1∶1是最佳配比。

附子现代药理及配伍解毒机制研究

附子现代药理及配伍解毒机制研究
组织 中生物 碱 的含 量 呈现 明显 的差 异性 。 子根 、 茎秆 、 叶、 须 根 和 据 中 医用 药 特 色 , 使 用药 对 配 伍 , 甘 草 可 以 降低 附子 的 毒 性 , 同
母 根 中 乌 头类 总生 物碱 含 量 分 别 为 : 5 . 5 3 , 3 . 8 1 , 1 4 . 7 7 , 8 . 8 7 时 也可 以增 加 其药 理 活性 , 从 而起 到 增效 减毒 的作 用 , 使 附 子在
乌头 生物 碱 对 药 煎 煮较 单 药煎 煮 提 取量 法, 为 附子 药材 及 其 炮 制 品 中有 效 的毒性 成 分 的 限量 制定 提 供 生物 碱 提取 量 的 影响 (
参 考 。结 果表 明在 生药 材 中双 酯型 生 物碱 的量 明显 高于 单 酯型 下 降 3 2 . 8 3 %) 比乌头 生物 碱 对 蒽 醌 类成 分 的 提取 量影 响 ( 蒽醌
关键 词 : 附子 ; 乌头碱 ; 次鸟 头碱 中图分类 号 : R 9 6 9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一 o 9 7 9 ( 2 0 1 3 ) 0 6 — 0 0 8 6 一 O 1
附 子 为 毛莨科 植 物 乌头 ( A c o n i t u m c a r m i c a d i D e b x ) 的子 根加 效 液相 色谱 法简 便 、 灵敏 、 准确, 可 用于 附子 的质量 控 制 。
剂 组 降 低 阿 霉 素 致 心力 衰竭 大 鼠血 清 T N F — 、 N O水 平及 C H F 『 1 】 王彬 辉,等.附子 中鸟 头类 生物 碱 在 大 鼠体 内的 药动 学研 究
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不显著, 提示附子单昧附子不能直接加强心 【 J 】 _ 中国 药学 杂志 , 2 0 0 9 , 4 4 ( 1 8 ) : 1 4 1 2 — 1 4 1 5 .

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

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

厥逆阳郁证,方选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9g,白芍18g,枳壳9g,甘草片6g,葱白5段,3剂。

水煎服,每日2次。

3d后复诊,自诉服药后效佳,自觉体内温暖,汗出明显减少,精好转,但脐周,排气不顺。

脉细、重按有力。

辨证为热结在里,予大柴胡汤原方(柴胡12g,黄苓片、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3剂,煎服法同前。

3d后三诊:患者诉后大便通畅,胀满不即消失,汗出量正常,已痊愈。

按语:腹痛、肢厥、欲寐、便澹、脉微细,非常类似寒证,但患者虽形寒却不近衣被,脉象为虚,微细欲绝,此乃真热假寒之证。

《伤寒论》云:“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本案患者郁遏于里,难达于外,正所谓“热深厥亦深”。

四逆散通利少阴枢机,得行,阳气布护周身,则畏寒、腹痛、肢厥等寒象自会痊愈。

此验案方证相符,治法妥当,故收效迅速。

4小结学用四逆散,必须认清四逆散方证病机与病证表现,了解方证的鉴别诊断。

该方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为辨证要点,现代研究证实亦于治疗慢、扌、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肝胃不者。

四逆简单,但必须的要点,抓住少阴阳郁、气机不利的病机,才可更好地与现学相结合于。

总而言之,四逆散组方严谨,配伍恰当,药简效宏,妙意深存,临证只要严格宗其立方之意,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对证用药,用法妥当,则效如木孚鼓。

参考文献[1]张仲景.伤寒论[M].王淑和,撰次.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孙晓卉,张量.柴胡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0):52-55.[3]李乃谦.探讨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究,2017,9(20):137-138.[4]张霄潇,李正勇,马玉玲,等.中药枳实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85190.CHINA'S 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6[5]张燕丽,孟凡佳,田园,等.炙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8):60-63,66.[6]贾子尧,林瑞超,马志强,等.四逆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6):159162.[7]侯雪楠,张苗,崔赛男,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一方多效”的分子机制[J]新中医,2020,52(11):26-31.(收稿日期=2020-06-18)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严霞,岳国超,肖晏婴(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药研究所,湖北襄阳441000)【摘要】白芍干燥根中提取的白芍总昔具有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及抗炎止痛、保肝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确切疗效,可减轻川楝子、制川乌、雷公藤、马钱子、细辛等产生的不良反应。

白芍药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白芍药的保健与食疗

白芍药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白芍药的保健与食疗

白芍药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白芍药的保健与食疗【科属与别名】白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

处方名:生白芍、炒白芍,处方写白芍,药房付生白芍。

【性味、功效与主治】味苦、酸,性凉。

功效:柔肝养血,缓中止痛,平肝敛阴。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头痛、眩晕等病症。

【传统方剂】(1)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白芍药、甘草,治疗伤寒脚挛急。

又《本草纲目》:白芍、炙甘草,治疗腹中虚痛。

又《本草纲目》:白芍药、甘草,治疗消渴引饮。

(2) 芍药汤(《素问病机保命集》) 白芍药、当归、黄连、木香、槟榔、大黄、黄芩、官桂、甘草,治疗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3) 芍药汤白芍药、桂、甘草,治疗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4) 其他在著名方剂调和营卫,解表退热的桂枝汤,养血调经的四物汤、疏肝和胃的四逆散、逍遥散,调和肝脾的痛泻要方,清肝泻火的大柴胡汤中,在治疗历节痹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均是重要的配伍药。

【主要成分】白芍药主要含芍药苷、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

1. 芍药苷含量达3.3%~5.7%,芍药花苷,丹皮酚;少量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吉酮、(Z)-(1S,5R)-β-蒎烯-1-O-代β-巢菜糖苷等。

2. 挥发油白芍药含挥发油。

油中为苯甲酸、牡丹酚等成分。

3. 氨基酸白芍药含氨基酸达12.3%,其中以精氨酸最多,有6.81%;其次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以及14种氨基酸。

4. 其他白芍药还含倍单宁等鞣质,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1. 调节免疫作用(1) 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作用白芍药水煎剂和白芍总苷(TGP)灌服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芍药酸性多糖和中性多糖均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

(2) 调节T淋巴细胞作用白芍总苷(TGP)对T细胞功能呈双相调节作用。

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

白芍总苷腹腔注射对特异性Ts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拮抗环磷酰胺(CTX)的免疫抑制作用。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概况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概况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概况中药配伍主要是为了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笔者从药队配伍、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成分配伍4个层次介绍了中药配伍的相关进展,并从化学成分含量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对机体各系统的保护作用进行探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对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现状进行思考和展望。

标签: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研究概况随着人类健康需求意识和对药品安全性认识水平的提高,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不时有中药中毒的报道和有关对传统药物安全性的质疑。

因此如何降低中药材的毒性以及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药减毒的传统方法主要有配伍减毒法、炮制减毒法、煎煮减毒法、用量减毒法及服法减毒法等,而配伍减毒法是最常用的减毒方法之一。

1中药配伍配伍是根据证候性质及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2味或2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中药配伍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依据临床,辨证施治,据法处方,把多种有效中药组配在一起,用以治疗疾病,平衡人体阴阳的医疗举措。

中药传统意义的配伍,主要包括药队配伍和饮片配伍。

随着现代技术方法的应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组分配伍和成分配伍又成为中药配伍研究的新领域。

从配伍层次来看,中药配伍包括药队配伍、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成分配伍四个方面。

药队配伍并不是指两药配伍,而是指三药以上相对固定的药物配伍形式。

如六味地黄丸三泻(牡丹皮、泽泻、茯苓)、三补(山茱萸、熟地、山药)的配伍。

笔者认为这种配伍主要体现在方剂中,有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对配伍前后复方或拆方药液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与单用关木通组相比较,多种中药可通过配伍降低复方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进而发挥降低毒性的作用。

饮片配伍是最普遍的形式。

如制川乌与白芍配伍是治疗风湿痹症的常用传统药对,具有抗炎、增强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临床有效的名优中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遵循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在基本搞清方剂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组效关系为基础,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进行有效成分剂量的最佳配伍研究,最后确定组成和剂量,成为组分清楚的现代复方。

附子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研究

附子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研究

白芍与附子 0:1 0.5小时
1:10
白芍与附子 1:1 1小时
1:15
白芍与附子 2:1 1.5小时
1:20
白芍与附子 3:1 2小时
1:25
➢ 2)附子与白芍单煎制备:分别以共煎相应的药物含量进行单煎制备, 方法同上。
➢ 二、采用HLPC方法对药液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白芍单煎液
测定
芍药总苷
乙醚:氯仿(3:1)萃取,
《通素过问 研·究痹附论子》与称白二共芍药煎方配合液法伍用平如前,分单后气两煎,血份液附相,子配中,最附主子要得的白有芍毒之成制分,生燥物烈碱之含性量不变著化,,白及芍附得子附与子白之芍助共,煎能液行的血药脉渣而成通分痹,。从而探索白芍中能降低
附子毒性的成分。
五、创新点
药渣:
三、研究内容 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在临床上常用附子与白芍配伍后可达增效减毒的双重效应。
➢ 年7月—— 年9月 ➢ 研究内容:附子与白芍配伍前后,附子中最主要的有毒成
分生物碱含量变化。了解两者配伍比例、煎煮时间对附子 的毒性影响,更好的拓展附子应用范围,指导临床用药。 ➢ 年9月—— 年3月 ➢ 研究内容:探索白芍中能降低附子毒性的成分。
七、预期成果以及成果提交形式
➢ 1、在某个煎煮时间内,附子的毒性越来越低。
➢ 2、白芍与附子配伍,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白芍比率增大,附子毒性 降低的也就越明显。
➢强心、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
➢ 双酯型生物碱结构式: 心肌缺血、扩张外周血管
➢ 在临床上常用附子与白芍配伍后可达增效减毒的双重效应。但与白芍增 效减毒方面的研究很少报道,对于机理方面研究仍不够深入。另外对于附 子与白芍配伍剂量对附子毒性成分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的各种疑难病症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浅析附子的炮制方法及其药对减毒增效特点

浅析附子的炮制方法及其药对减毒增效特点

浅析附子的炮制方法及其药对减毒增效特点摘要:附子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抗击衰老、强心、抗炎、镇痛等功效。

但附子为有毒中药,对其临床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从附子的炮制方法和附子药对角度对附子减毒作用进行梳理,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附子;炮制方法;附子药对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其主要产地有湖北、四川、陕西、湖南等地,如四川江油所产的川附子就是道地药材[1]。

附子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被称之为“乱世之良将,回阳救逆之第一品”,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附子具有强心、抗衰老、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等功效[2-5]。

1.附子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附子成分中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多糖、有机酸、有机碱、蛋白质、醇胺[1]。

其中生物碱是附子所有成分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6]。

生物碱类既是其毒效成分,也是附子有效成分之一。

随着附子化成分学和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附子中的其他成分,尿嘧啶、多糖及微量元素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2,7]。

生物碱类特别是二萜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二萜类生物碱可分为单酯型、双酯型、醇胺型生物碱三种。

这三者中毒性最大的是双酯型生物碱,因此临床中常以双酯型生物碱作为毒性评价的重要指标[1]。

2.附子不同炮制方法对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类生物碱,既是其有效成分,也是其毒性成分。

为了保证附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附子一般需要经过炮制后才能使用。

附子的炮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记载。

东汉《伤寒论》中就记载有“去皮”的净制方法,发展到宋代开始有“去须根”的制法[8-9]。

历代医药专著中有炮、炒、煨、蒸、煮等炮制方法[10]。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附子的炮制都是为了减少其毒性,并增加其疗效。

生附子经过炮制和加热煎煮后,其剧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则会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可以实现减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