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
化妆品中美白成分的性能评估与应用

化妆品中美白成分的性能评估与应用化妆品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美白成分更是备受追捧。
随着人们对于美白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种美白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如何准确评估化妆品中的美白成分性能,以及如何科学地应用这些成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性能评估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白成分的性能评估1. 快速渗透性测试化妆品的美白成分只有在有效渗透到皮肤内部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对于美白成分渗透性的评估至关重要。
常用的方法有皮肤渗透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
2. 抗氧化能力测试美白成分能否有效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通过测定成分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评估其抗氧化性能,如DPPH自由基方法、ORAC方法等。
3.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测试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酶类,因此,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评估美白成分效果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方法有酪氨酸酶抑制率分析等。
4. 细胞实验通过细胞实验,可以评估美白成分对于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和细胞损伤的程度。
通常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和MTT细胞毒性测试等方法。
二、美白成分的应用1. 美白霜美白霜是最常见的美白产品之一,它能够直接作用于肌肤表面,改善肤色不均。
在选择美白霜时,应该注重成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个人肤质和需求进行选择。
2. 美白面膜美白面膜是通过长时间敷贴在面部,让肌肤充分吸收美白成分,从而达到美白效果的产品。
不同类型的美白面膜适用于不同肤质,应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3. 美白精华液美白精华液通过其细小分子的特性,可以快速渗透到肌肤底层,发挥深层美白的作用。
选择美白精华液时,可以参考性能评估的结果,选择具有较高渗透性和抗氧化能力的产品。
4. 美白乳液/面霜美白乳液/面霜是日常护肤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长时间与肌肤接触,提供持久的美白效果。
在选择产品时,应注重成分的渗透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能力,并结合肌肤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5. 美白粉底/隔离霜美白粉底/隔离霜可以在遮盖肌肤瑕疵的同时,为肌肤提供持久的美白效果。
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

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实验原理】在Lab 色度系统中,以坐标L 、a 、b 之差ΔL 、Δa 、Δb来表示二种刺激之间的色差Δeab,即在色空间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
ΔEab = [ (ΔL) 2 + (Δa) 2 + (Δb) 2 ]1/ 2,式中ΔEab是L 、a 、b 的综合指数,代表了色度的立体变化,所以是评价肤色变化的较合适指标。
L = 116 ( Y/ Yn) 1/ 3 - 16 ; a = 500 [ (X/Xn) 1/ 3 - (Y/ Yn) 1/ 3 ] ; b= 200 [ ( Y/ Yn) 1/ 3 - ( Z/Zn) 1/ 3 ] ; Cab = (a2 + b2) 1/ 2 ;hab = arctg(b/ a) ,式中:L、 a 、b 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统的坐标值;X、Y、Z 为XYZ 表色系统的三刺激值; Xn 、Yn 、Zn 为完全漫反射面的三刺激值。
L为亮度,值越大,颜色越偏向白色,反之,偏向黑色;a为红、绿色品,+ a为红色方向,- a为绿色方向;b为黄、蓝色品,+ b为黄色方向,- b为蓝色方向;c为饱和度,用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h为色调角,表示彩色彼此相分的特性。
【实验仪器】Lab 色度系统光谱光度计(美能达光谱光度计CM- 2002),受试对象:肤型属Ⅳ型,无光过敏史,无化妆品过敏史的年轻女性。
【实验方法】测试对象连续使用某品牌美白化妆品90 d ,每天早晨、晚上睡前洗脸后在面部涂抹指定的化妆品,涂抹量以略见涂抹层即可。
颈部不涂化妆品,作自身对照用。
测试时间:在使用化妆品前1 d、使用后第30 、60 、90 d 使用光谱光度计测量皮肤颜色的变化。
连续测试3 次,取平均值。
测试部位:额部(颊部是美白化妆品人体试验合适的观察部位)【结果】例表1 显示,使用该品牌美白化妆品30 、60 、90 d 后颊部的L 值和b 均升高,与使用前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 t = 21853 ,31998 ,41099 , P < 0105) 。
化妆品中的护肤功效评估方法安全性评估

化妆品中的护肤功效评估方法安全性评估化妆品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类之一,而护肤功效是人们购买化妆品时最为重视的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化妆品的护肤功效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保证其安全性,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估。
一、护肤功效评估方法1. 细胞实验和组织培养:这种评估方法通过将待评估的化妆品成分与细胞或组织接触,观察其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以评估其对护肤功效的作用。
比如,可以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来评估化妆品是否具有促进细胞再生、延缓皮肤老化等功效。
2. 人体试验:人体试验是评估化妆品护肤功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来进行。
这种评估方法更接近真实使用场景,能够直接观察化妆品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皮肤科仪器对志愿者的皮肤进行测量,以评估化妆品是否具有保湿、美白、抗皱等功效。
3. 皮肤渗透性测试:这种评估方法通过模拟化妆品在皮肤上的渗透情况,来评估其对皮肤的护肤功效。
常见的皮肤渗透性测试方法包括离体皮肤渗透实验和小鼠皮肤渗透实验,通过测量成分在皮肤中的吸收率来评估化妆品的渗透性和功效。
二、安全性评估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估是确保化妆品对人体安全无害的重要环节,常见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LD50实验:LD50实验是通过对小鼠或其他动物进行一定剂量的毒性实验,观察其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或死亡的剂量,来评估化妆品的毒性和安全性。
然而,由于动物实验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现在已逐渐减少使用。
2. 皮肤敏感性测试:皮肤敏感性测试是评估化妆品对人体皮肤产生过敏反应的实验,常见的方法包括人体开放试验和人体闭合试验。
通过观察志愿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来评估化妆品的安全性。
3. 稳定性测试: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成分变质、失效。
稳定性测试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加速评估化妆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长期观察:一些化妆品成分可能在长期使用后才会产生潜在的安全问题,因此长期观察是评估化妆品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化妆品功效评估相关工作流程

化妆品功效评估相关工作流程下面是一个经典的化妆品功效评估的工作流程:第一步:确定评估目标在开始化妆品功效评估之前,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要评估的具体功能,比如美白、抗衰老、保湿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评估的对象,比如是针对特定人群还是一般人群。
第二步:选择评估指标在确定评估目标之后,需要选择适合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对化妆品功效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标准。
比如,对于美白功效评估可以选择测量皮肤色素沉着度、测量黑色素合成活性等指标。
第三步:实验设计在确定评估指标之后,需要设计实验来收集数据。
实验设计应该合理且可重复,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将化妆品与安慰剂或其他对照品进行比较。
第四步: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使用仪器测量等方法进行。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比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第五步:结果解释和评估在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样本组之间的差异,评估化妆品的功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六步: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估除了评估化妆品的功效,还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估。
这包括对化妆品成分的安全性评估,以及对使用化妆品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七步:结果报告最后,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报告应该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和评估,以及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估的结果。
报告可以向相关机构提交,也可以作为产品宣传和消费者参考的依据。
总结:化妆品功效评估是一个综合的工作流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选择评估指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解释和评估、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估以及结果报告等步骤。
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估,可以确保化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信息和选择。
祛斑美白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及起草说明

附件6祛斑美白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一)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美白功效评价法1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评价祛斑美白化妆品美白功效的试验目的、受试物、受试者的选择、试验方案、试验方法、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和评价报告。
本方法适用于对宣称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妆品进行人体试验评价。
2试验依据和来源本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和文献资料,经验证优化后起草。
3方法原理皮肤颜色由黑色素、血红素以及胡萝卜素等共同因素决定。
紫外线可以激活酪氨酸酶促进黑素生成,因此使用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诱导皮肤产生黑化。
对于皮肤颜色变化的判定有多种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有肤色视觉评估,客观评价方法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L*a*b*色度系统,测试后计算肤色个体类型角(individule type angle,ITA°)等。
4试验目的通过招募一定例数合格的受试者建立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采用视觉评估、仪器测试评价产品使用前后肤色变化来评价使用祛斑美白化妆品的功效性,为祛斑美白化妆品的美白功效宣称提供依据。
5受试物5.1试验产品:拟宣称具有美白功效的祛斑美白化妆品或其他需要类似评价的产品。
5.2阳性对照:7%Vc(避光避高温保存)。
5.3阴性对照:黑化区空白对照。
6受试者的选择按受试者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受试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了解试验过程并自愿参加试验,最终确保完成有效例数不低于30人。
6.1入选标准6.1.118~60岁身体健康的男性或女性;6.1.2试验部位肤色ITA°值在28︒~41︒者;6.1.3试验区域近2个月内没有在阳光下暴嗮、没有进行日光浴者;6.1.4能够接受试验区域皮肤使用人工光源进行晒黑者;6.1.5正在使用激素代替治疗或使用激素控制生育的受试者应当能够保证在试验期间维持原使用习惯,无使用该类激素的受试者应当保证在试验期间不使用该类激素者;6.1.6无过敏性疾病,无化妆品等其它外用制剂(产品)过敏史者;6.1.7自愿参加试验,并遵守试验要求,有不适能够及时反馈者。
化妆品主要功效评价及其研究方法 1124

化妆品主要功效评价及其研究方法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化妆品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妆品的功效变得越来越多,其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本文主要叙述了化妆品的美白、祛斑和保湿功效及其评价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化妆品;功效;评价;研究方法1 化妆品的主要功效及评价方法1.1 美白功效皮肤的颜色主要由皮肤色素含量及分布决定,黑色素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黑色素颗粒通过黑色素细胞枝状突起向角质细胞转移,转移至角质细胞的黑色素颗粒随表皮细胞上行至角质层,从而影响皮肤的颜色或形成色斑,最终随角质层脱落而排泄。
目前市场上的美白产品分为物理美白和生物化学美白2种。
物理美白通常用钛白粉和氧化锌等粉体遮盖,以达到美白效果;生物化学美白机理概括来说,就是通过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阻断黑色素的运输,加快表皮细胞代谢速度,阻断黑色素生成过程中的信号通路等途径,达到美白肌肤的效果。
美白功能评价的最重要检测指标,就是细胞中黑素含量测定。
化妆品美白功效体外评价方法有美白成分分析法、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法、细胞中黑色素含量测定法等。
传统的体外实验方法具有测定时间短、操作简便、所需费用低的特点,适用于对美白剂进行大通量筛选。
但是,它不能全面地反映美白作用,从而在应用中受到限制。
通过化学仪器对美白化妆品中美白活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测定,以此推断美白效果。
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以及气质联用等仪器进行分析检测,根据不同物质吸收峰的特点及高度,分析测定美白化妆品中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以推测其美白效果。
1.2 祛斑功效人类的皮肤颜色取决于表皮的色素细胞所产生的黑素数量以及在皮肤最外层的分布怙况。
黑素受阳光或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会向表层细胞转移和增多。
黑素的形成关键是控制其合成的酶,即醋氨酸酶,酪氨酸酶是位于黑素体膜表面的糖蛋白。
根据黑素生成的机理得到两个主要怯斑途径:一是防止黑素的生成;二是促进生成的色素排泄至体外。
护肤与化妆品功效与效果评价

护肤与化妆品功效与效果评价护肤和化妆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肌肤健康和提升外貌美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们很难判断每种产品的真正功效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护肤与化妆品的功效和效果评价方法,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一、护肤品的功效评价护肤品的功效评价主要基于其能否达到产品宣传所宣称的效果。
这包括调理肌肤、保湿滋润、美白淡化斑点、紧致提升等等。
为了评估护肤品的功效,消费者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成分分析:了解产品的成分组成,判断是否含有有效的活性成分。
例如,对于保湿产品,是否含有具有保湿作用的成分如玻尿酸或甘油等。
2. 知名度和口碑:了解该品牌在行业内的信誉度和品牌口碑,可以通过查看消费者的评价、媒体报道以及专业的评测机构等来获取信息。
3. 产品测试和认证:一些高品质的护肤品会进行严格的产品测试和认证,如通过经过ISO认证的实验证明产品的有效性。
4. 研究与报道:查看科研机构或权威媒体出版的研究文章和报道,了解产品的研发背景和科学性。
二、化妆品的效果评价化妆品的效果评价主要基于其对外貌的改善程度和持久度。
这包括遮瑕、修饰肤色、增加光泽、持久性等。
下面是一些评价化妆品效果的方法:1. 观察外观效果:使用化妆品后,观察其效果如何。
判断遮瑕力度、保持时间、是否容易脱妆等。
2. 日常使用感受:了解化妆品的使用感受,如滋润度、舒适度、是否易涂抹、是否易吸收等。
3. 持久性评估:化妆品的持久性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其是否能持续一整天,是否需要频繁补妆等来评估其持久性。
4. 安全性考量:化妆品对肌肤安全性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产品是否经过皮肤科医生或相关机构的测试,并对不同肤质的人群是否适用进行评估。
三、建议与总结在评价护肤与化妆品的功效和效果时,消费者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此外,以下建议可以提供给消费者:1. 了解自己的肌肤需求:根据自己的肤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护肤和化妆品。
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介绍

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介绍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介绍1.目的(1)对我部化妆品功效评价目前可开展的评价项目进行规范化;(2)让产品试用申请部门了解我部目前可开展的评价项目,从而有助于其有方向性地进行产品试用申请。
2.范围战略发展规划中心的产品与项目规划部目前可开展的化妆品功效评价项目。
3.责任产品与项目规划部执行化妆品功效评价项目的实施;研制开发中心负责对化妆品功效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全面性进行监督指导和反馈。
4.内容化妆品评价可分为感观评价、功效评价和安全评价。
其中,感观评价又可对产品的外观、挑起、涂抹和涂后感这四个阶段进行评价;功效评价主要有保湿功效、防晒功效、美白功效、抗皱功效和祛痘功效评价5大领域;安全性评价有刺激性、抗刺激性、抗敏、抑制光损伤、抑制细胞DNA受损、屏障修复效果、祛红血丝效果检测和贴斑实验。
目前我部可开展的评价项目如下:4.1感观评价4.1.1外观可对产品的光泽度、白度和粘度进行评分。
4.1.2挑起阶段可对产品的挑起性、拉丝感、硬度、粘腻感、附着感进行评分。
4.1.3涂抹阶段可对产品的湿润度、铺展度、粘滞感、吸收性进行评分。
4.1.4涂后感可对产品的光亮度、粘滞感、滑爽感、柔软感、有无残留进行评分。
以上评价阶段可概括为对产品的性状和肤感的评定,因是主观评价,因此无判断标准,评价结果因人而异。
另,在样品制作时,尽量避免添加颜色和香气,以免影响评价者的主观意识,我部可对产品的香气和颜色另行进行评价。
产品的感官评价可于产品移交当天出示结果,但因需与功效评价结果一同发出,而功效评价耗时较长,因此,以功效评价的时长为准。
因结果出示的时间受 1产品特性、试用品数量等的影响,因此,试用结果报告时间以实际情况而定。
4.2功效评价由于我部化妆品检测仪还没到位,因此目前暂时所开展的功效评价方法仍为主观评价,项目如下:4.2.1保湿功效可对产品涂抹后半小时内及涂抹一天后的皮肤湿润度肤感进行评分。
产品试用两次,试用周期2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妆品美白性能的功效性评价
人体实验
Lab色度系统评价美白功效
【实验原理】
在Lab 色度系统中,以坐标L 、a 、b 之差ΔL 、Δa 、Δb来表示二种刺激之间的色差Δeab,即在色空间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
ΔEab = [ (ΔL) 2 + (Δa) 2 + (Δb) 2 ]1/ 2,式中ΔEab是L 、a 、b 的综合指数,代表了色度的立体变化,所以是评价肤色变化的较合适指标。
L = 116 ( Y/ Yn) 1/ 3 - 16 ;a = 500 [ (X/Xn) 1/ 3 - (Y/ Yn) 1/ 3 ] ;b= 200 [ ( Y/ Yn) 1/ 3 - ( Z/ Zn) 1/ 3 ] ;Cab = (a2 + b2) 1/ 2;hab = arctg(b/ a) ,式中:L、a 、b 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统的坐标值;X、Y、Z 为XYZ 表色系统的三刺激值;Xn 、Yn 、Zn 为完全漫反射面的三刺激值。
L为亮度,值越大,颜色越偏向白色,反之,偏向黑色;a为红、绿色品,+ a为红色方向,- a为绿色方向;b为黄、蓝色品,+ b为黄色方向,- b为蓝色方向;c为饱和度,用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h为色调角,表示彩色彼此相分的特性。
【实验仪器】Lab 色度系统光谱光度计(美能达光谱光度计CM- 2002),
受试对象:肤型属Ⅳ型,无光过敏史,无化妆品过敏史的年轻女性。
【实验方法】
测试对象连续使用某品牌美白化妆品90 d ,每天早晨、晚上睡前洗脸后在面部涂抹指定的化妆品,涂抹量以略见涂抹层即可。
颈部不涂化妆品,作自身对照用。
测试时间:在使用化妆品前1 d、使用后第30 、60 、90 d 使用光谱光度计测量皮肤颜色的变化。
连续测试3 次,取平均值。
测试部位:额部(颊部是美白化妆品人体试验合适的观察部位)
【结果】例表1 显示,使用该品牌美白化妆品30 、60 、90 d 后颊部的L 值和b 均升高,与使用前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 t = 21853 ,31998 ,41099 , P < 0105) 。
a 值在使用化妆品60 、90 d 后均降低,与使用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t=3123 ,51865 ,P<0101) 。
c 值在使用化妆品30 d后有极显著变化( t = 41175 , P = 01002) 。
而h 值在使用化妆品30 、60 、90 d 后变化均无显著性( t = 01486 ,01319 ,01419 , P > 0105) 。
指标0 d 30 d 60 d 90d L 63. 11 ±2. 54 64. 29 ±2. 77 66. 45 ±2. 74 66. 79 ±3. 05
a 10. 12 ±1. 73 10. 96 ±2. 16 8. 00 ±2. 14 8. 27 ±1. 49
b 19. 81 ±2. 08 23. 95 ±1. 51 21. 43 ±3. 36 23. 41 ±1. 56
c 22. 15 ±1. 60 23. 59 ±2. 11 22. 51 ±1. 37 22. 84 ±1. 49 h 62. 98 ±6. 49 61. 94 ±6. 28 62. 17 ±7. 42 64. 37 ±3. 29
与使用前比较,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using : *P <0.05;** P <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