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要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7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一十二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中国的历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推动。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

第一代: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
1.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卒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
主要作品:1913年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2.张石川(1890-1953)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

早年曾在洋行任职,1913年与人合组专门承包美资亚细亚影片公司拍片业务的新民公司。

张石川
主要作品:《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
3.但杜宇(1897-1972)原名祖龄,号绳武,祖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

但杜宇
主要作品:《海誓》
4.杨小仲(1899-1969),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著名电影艺术家。

杨小仲
代表作品:《醉乡遗恨》
醉乡遗恨
5.邵醉翁(1896-1979)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人。

其父邵玉轩,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

邵醉翁生于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
杰,号醉翁,在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

他也是邵逸夫的哥哥
主要作品:《立地成佛》、《一夜奢华》。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中国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二代导演•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历代导演

历代导演

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代导演: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

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徐桌呆等。

杰出贡献: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第二代导演: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著名者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都会的早晨》、《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批作品不但以其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多次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在票房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翘楚,而且这些作品也以其浓郁的平民情怀与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得蔡楚生被誉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奠基人。

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及作品还有:吴永刚/《神女》、《浪淘沙》;袁牧之/《都市风光》、《马路天使》;费穆/《小城之春》、《生死恨》;孙瑜/《大路》;沈西苓/《十字街头》等。

卓越成就: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

标志作品为《歌女红牡丹》。

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走向了成熟。

让中国电影确立了自身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声誉。

尝试拍摄了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7,费穆)。

第三代导演: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最杰出的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变》等。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武训传
孙瑜与谢晋
【第二代导演】
活跃于30-40年代的导演群体
蔡楚生《渔光曲》(1934)《一江春 水向东流》(1946与郑君里合作)等; 应云卫《桃李劫》(1934)《塞上风云》 等;袁牧之《都市风光》(1935)《马 路天使》(1937)等;史东山《八千里 路云和月》吕班/郭维《新儿女英雄传》 (1950)等。


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在40年代末国 民党统治区的生活遭遇(通货膨胀、 失业、市民破产),描写了万家灯火 的城市里,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 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叙事结构上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 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矛盾。
【第三代导演】
活跃于解放初到“文革”前
成荫《南征北战》《钢铁战士》 (1951)《西安事变》(1982); 郑君里《乌鸦与麻雀》(1949); 黄绍芬《林则徐》(1958与 曹威业) 《聂耳》(1959);崔嵬《青春之 歌》(与陈怀皑1959)《小兵张嘎》 (1963)等;凌子风《红旗谱》 (1960)《骆驼祥子》(1982)等
张军钊
水华《白毛女》(1950)《林家铺 子》(1960 与王滨合导)《伤逝》 等;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 《今夜星光灿烂》(1980)等;谢 晋《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 《鸦片战争》《芙蓉镇》等。
《祝福》1956年


夏衍改编,保持了鲁迅作品冷峻、深 沉、凝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 术风格,打乱叙述,揉碎后,对原小 说进行了扩充、发展和再创造 影片由倒叙改为顺叙,由“我”的主 观叙述改为由画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称 客观叙述,使人物命运与时代环境紧 密相连,祥林嫂的性格发展清晰明了,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中国电影五代导演 及其代表作
郑正秋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第六代: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
“新生代”导演补了中国当下社会所遗留的话语空白,以探求最真实的人性和最现实的生活为突破口,开始了关注个体的生命诉求和 生存状态为主的边缘化艺术创作之路。 《流浪北京》、《妈妈》、《小武》、《东宫西宫》、《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周末情人》、《邮差》、 《安阳婴儿》、《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边缘化、非常规 《长大城人》、《城市爱情》、《梦幻田园》、《过年回家》、《爱情麻辣烫》、《洗澡》——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第二代:披荆斩棘的乱世翘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涌现出一批艺术水准高、个人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群,他们忠实记录 时代变迁和民生疾苦,在大胆抨击现实生活的同时融入民族传统的美学元素与表现技法,形成中国第二代导演鲜明的艺术 特色。 蔡楚生:“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渔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吴永刚:《神女》(1934)《壮志凌云》(1936) 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 史东山:《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费穆:《小城之春》 第二代导演在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将命运与时代捆绑,直面惨淡的现实,以电影作为 冲锋利器,在枪林弹雨中披荆斩棘,成就了一段电影人乱世翘楚的不朽神奇。 自抗战爆发以来,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和鼓舞抗战热情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概述
目录 1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民族艺术的自觉拓荒者 2 第二代:彼荆斩棘的乱世翘楚
3 第三代:政影相息的风云十七年
4
5
第四代:自然真诚的生活纪实 第五代:历史表意的文化反思
6
新生代:从叛逆走向回归的边缘人
第一代:民族艺术的自觉拓荒者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

《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黎民伟和他的《庄子试妻》》洪深(1894—1955)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

编导作家,戏剧批评家,曾于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做编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英文秘书。

8月与田汉等发起成立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组为“左翼剧作者联盟” ) ,任总书记。

1931年到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34年回到青岛,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

授课之余仍从事戏剧研究和有关活动。

他参加了著名京剧票社“和声社”,带领师生演出了话剧《寄生草》,创作了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就是由他编剧。

他的弟弟洪济,原在上海主持金龙影片公司兼任导演,先后拍摄了《飞龙传》、《黑夜怪人》、《海上女侠》、《荒塔奇侠》等影片。

抗战前夕,洪济应邀赴香港拍片,并创建了华南影片公司。

他的妻子钱似莺是中国电影第一位侠女,他的孙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洪金宝。

第二代导演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孙瑜(1900—1990),早年留学美国,1930年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导演了《故都春梦》等,重要作品《大路》《小玩意》《长空万里》及《武训传》,被称为电影诗人,新中国建立后,他继续电影事业,51年导演的《武训传》被批后,他又相继导演了《乘风破浪》《青年鲁班》等,孙瑜是受西方戏剧结构感染的导演,他的镜头视觉给人轻松流畅之感,这是当时很少见的。

蔡楚生和他著名的《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1906—1965),广东潮阳人,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1933年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其代表作有:《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前程万里》、《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分别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

蔡楚生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香港上映数月达票房最高纪录,当时万街空巷,人们奔走相告这一奇观,至今仍是电影史辉煌的一页。

吴永刚(1907—1982),生于江苏吴县。

1932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的拍摄工作。

1934年编导处女作《神女》,一举成名。

他一生共拍摄了27部影片,有《忠义之家》、《终身大事》、《迎春曲》等。

1936年的国防影片《壮志凌云》,体现了团结抗敌的时代精神,使他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导演。

解放后,他导演了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土地改革的影片《辽远的乡村》。

1961年,他接连拍摄了戏曲片《碧玉簪》和《尤三姐》,堪称戏曲电影的精品。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的《巴山夜雨》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之作。

吴永刚一生治学严谨,素以“艺贵真实”律己。

在导演艺术上讲求质朴、真实,形成了独特的素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

费穆(1906年—1951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

他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

1933年,其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公映,轰动上海滩。

1935年,与罗明佑联合导演的《天伦》开创中国电影的两项第一:第一部从头至尾配上音乐的影片,第一部采用中国传统古乐和民间音乐的影片。

1936年导演的《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代表作《小城之春》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太太万岁》桑弧(1916—2004),桑弧的几个第一,在中国影响极大,桑弧先生作为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下的三个“第一”纪录: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根据鲁迅原著改编);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1962)。

他的《太太万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让观众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极大成功。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1902—1955),编导,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儿孙福》、《同居之爱》、《王氏四侠》等影片。

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胜利进行曲》、《还我故乡》等片。

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

新中国成立后史东山编导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第三代导演“百年六代,影像中国”。

当蔡楚生、费穆等第二代电影人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并创造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后,一群从战争年代过来的革命文艺战士开始在电影艺术创作中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在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努力探寻中国式的表达: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这批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人,被称为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

崔嵬(1912—1979),中国电影演员、导演。

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

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演出,后加入救亡演剧一队。

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5年主演故事片《宋景诗》。

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

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青春之歌》中这一风格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导演的《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等戏曲艺术片。

他导演的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水华,男,原名张毓番,1916年11月在江苏南京出生,中国著名电影导演。

水华17岁就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参加左翼戏剧运动。

1936年赴日本留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武汉,参加了抗敌演剧队。

他与王滨合作将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他们在忠实于原剧精神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电影处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该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多年历演不衰。

1954年,他与梅白等合作完成了影片《土地》,接着,他导演了影片《林家铺子》,该片是水华的一部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充分表现出他在导演艺术上的成熟与功力,影片场景朴实而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色调变化丰富,导演处理上既注意了艺术上的整体性,细节处理又很讲究,1986年11月香港22位影评人在《电影》双周刊第200期上选出中国电影史上10部大片,《林家铺子》名列第五。

六十年代初,水华连续拍摄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

这两部影片在导演处理上深沉含蓄,精致凝练,塑造出周莲、江姐、小萝卜头等颇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