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导演分析
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10个导演

1.张艺谋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9 年薪:1亿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
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
“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
”如今电影市场不景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
代表影片:《英雄》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创新作品奖《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电影“华表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活着》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秋菊打官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大红灯笼高高挂》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红高粱》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
2.李安华人电影的骄傲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9 年薪:9千万李安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好莱坞亚裔导演中最成功最特别的一位。
他游刃有余地用电影语言来处理东西方的情感与伦理,并且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同。
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红大紫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居然还能拍出令国际影视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及《与魔鬼共骑》等英语片。
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牌导演来说,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他的作品能触动观众。
代表影片:《断臂山》2006金球奖四大奖项《卧虎藏龙》金球奖最佳导演大奖,73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音乐、最佳外语片奖《理性与感性》奥斯卡影展最佳改编剧本、奥斯卡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喜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男、女配角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几位国内导演的导演风格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
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
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大视觉冲击力。
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
《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
中国十大导演成就及作品

主要成就:
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导演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 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
LOGO
杜琪峰
杜琪峰,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监制,拥有超过25年的电视和电影拍摄经验,曾监制和执导了超过50 部电影,是香港当今最活耀幵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曾三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 是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次数最多、金马奖最佳导演得奖次数最多的导演,作品亦多次在海外影展展出。 其与韦家辉、游达志等人兯创的“银河映像”,更是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纨元,其风格剑走偏锋,独 树一帜,成为新丕纨后香港影市中的一抹亮色,在影迷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他也是开创香港划 时代警匪电影的主力导演之一,经典作品有:《阿郎的故事》、《天若有情》系列、《花火》、《暗 战》、《枪火》、《全职杀手》、《瘦身男女》、《孤男寡女》等脍炙人口的佳片。
主要成就:
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两届中国长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三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奖 四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奖 第1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 奖 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
LOGO
陈可辛
陈可辛(1962年11月28日—),他被誉为香港最具风格、文艺气息的导演之一,是一位集导演、 监制亍一身的电影人。1986年监制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无泪》起正式踏入电影圈;1991年导演处女 作《双城故事》步入导演行列,迄今为止导演或监制的作品包括《甜蜜蜜》、《如果· 爱》、《投名 状》、《十月围城》等,其代表作品《甜蜜蜜》更是斩获金像奖九项大奖,该纨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他导演和监制的作品,被称为“陈可辛制造”,而“陈可辛制造”则成为票房和奖项的保证。2013 年由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引収社会轰动,观众反响强烈,呈现出极好口碑零负评局面,总 票房接近5.5亿元,打破其执导作品票房最高纨录,创新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高度。
中国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美学特征

中国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美学特征【第一代导演】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①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②代表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张石川《火烧红莲寺》③补充:A背景: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B内容: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艺术技巧: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固有“戏人电影”之称。
D成就:“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第二代导演】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①代表人物:吴永刚、夏衍、费穆、蔡楚生、孙瑜、史东山、沈西苓袁牧之、郑君里、汤晓丹②代表作品: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③补充:A内容: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B艺术技巧:①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分析四位导演:赵宝刚、高希希、冯小刚、张艺谋的代表作品及各自的创作风格

分析这四位导演:赵宝刚、高希希、冯小刚、张艺谋的代表作品及各自的创作风格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荧屏的总负责人。
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1、【张艺谋】 (电影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各自的创作风格张艺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
(1)代表作品:《红高粱》(1987年)、《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有话好好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等作品。
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
(2)创作风格: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他竭尽所能去渲染感情,因而在他的电影中情感的表现往往饱满而炽热的,如《红高梁》。
而且他还注重气氛的营造,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多以悲剧结尾。
同时张艺谋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打破观众的欣赏定势。
①《大红灯笼高高挂》:造型艺术的运用造型方面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如《红高梁》这部影片就运用了造型艺术的特点。
这部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梁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
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青节紧密结合,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地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②《活着》:艺术里的突破把皮影戏引入电影《活着》之中是张艺谋作为导演最匠心独运的一次尝试。
皮影戏使《活着》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事。
中国著名男导演TOP21

谢谢观看
一兆文化
指笑傲江湖》
尔冬升 尔冬升,1957年12月28日出生于香港,香港全能型电影人,年轻时为邵氏电影公司武侠 小生。后转型为编剧及导演,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及最佳编剧,并监制 过十余套电影。
导演代表作:《消失的子弹》《大魔术师》《再世 惊魂》《 癫佬正传》《 真心话》《早熟》
导演代表作:《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 京!》《王的盛宴》等
宁浩
宁浩,男,汉族,1977年9月9日出生于山西。中国电影导演、编剧。2006年,宁浩导演 拍摄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 广受业内外好评,并荣获多项导演大奖,令其成 为青年新锐导演;2009年,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 的票房成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这也使宁浩赢得新生代的“鬼才导演”的称号。
导演代表作:《断背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 漂流》《理智与情感》
张艺谋
张艺谋,1950年11月14日生于陕西西安,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 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 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名美 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2013年张艺谋加盟乐视影业。
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2013年,王家卫获颁法兰西文学艺术司令勋章,并出任柏林国
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导演代表作:《东邪西毒》《堕落天使》《花样年
华》《蓝莓之夜》《上海来的女人》《旺角卡门 》
《一代宗师 》
张
管虎,1968年出生于北京,著名导演,曾被称为第六代电影导演中的怪才,凭借与《沂 蒙》套拍的《斗牛》,管虎拿了2009年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男主角黄渤更是成为金 马奖新科影帝。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顾长卫导演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出现独特而深刻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着不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顾长卫导演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表现和社会意义探讨,深刻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形象对观众产生的影响力,启发了人们对女性角色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形象不仅在情感和审美上引发共鸣,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未来,顾长卫导演可能会继续探索和拓展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的角色和发展,为观众呈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关键词:顾长卫导演、女性形象、电影作品、角色定位、情感表达、审美表现、社会意义、影响力、观众、启发、反思、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顾长卫导演的电影作品简介顾长卫导演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在电影界备受关注。
顾长卫导演的电影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从文艺片到商业片,都有他独特的影响力。
他以《霸王别姬》等经典作品著称,被誉为中国导演中的“文艺才子”。
顾长卫导演的电影作品中通常充满了艺术感与情感的表现,他善于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刻画都达到了极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顾长卫导演旗下的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常常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和复杂的情感表达,让女性角色在作品中显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顾长卫导演展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思考。
1.2 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女性形象在电影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是主要角色或者重要配角,她们的形象和性格塑造直接影响着整部电影的情节发展和氛围营造。
女性形象在电影中常常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意义或象征,她们的行为和言谈往往代表着某种观念或者价值观,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
近25年来最好的10位国产剧导演,柳云龙垫底,孔笙仅第三

近25年来最好的10位国产剧导演,柳云龙垫底,孔笙仅第三有人说,如今的国产剧水准,直线下滑了二十年。
我一点都不能同意。
试想一下,假如往后倒腾二十年,那是新千年前后,正是国产剧神仙打架的年代,和如今有数量没质量的国产剧市场比起来,完全是云泥之别。
毕竟,这些年,张黎拍了《武动乾坤》,康洪雷拍了《陆战之王》,而李少红,则直接来了一部更加雷人的《大宋宫词》。
因此,更让人追忆往昔。
为了重温一下国产剧的黄金年代,充分了解那些年、那些剧、那些人,我将为您带来近25年最好的10位国产剧导演排名。
注明:排名主要参考各位导演代表作品的播出时间,而非导演本身的年龄,因此排除了像杨洁导演、王扶林导演这样的早期“大神”。
此外,评选以各位导演代表作品的评分、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考虑,并且只限于正剧,因此情景喜剧类的英达和尚敬也被排除在外。
话不多说,开始。
TOP10、柳云龙在某次颁奖典礼上,作为主持人的张国立调侃台下的柳云龙,说他这些年就只“钻研”了3个角色,分别是特工、间谍和卧底,更为有趣的是,张国立还说柳云龙住在一个小区长达十几年,就愣是在小区里没见过他。
台下的柳云龙略显腼腆地笑笑,他曾经说过,不是我一定要演谍战剧,别的戏没人来找我。
可不管怎么说,在国内观众的眼中,柳云龙就是不折不扣的“谍战教父”。
他出演过很多谍战剧,作为导演兼主演,柳云龙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暗算》和《风筝》,一部改编自麦家的小说,被誉为“诗意之作”。
另一部,则被许多谍战剧迷认为是国产谍战剧中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品,它摒弃了以往谍战剧中勾心斗角、生死较量的一面,而专注于人性的挖掘。
不过由于导演作品相对较少,所以只能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
TOP9、郑晓龙据媒体前不久报道,直到今天,已经播出了11年之久的《后宫甄嬛传》,每年仍能为剧方带来超过千万的收入,由此可见该剧的影响力之强悍。
该剧的导演郑晓龙,无疑是国内第一流的电视剧导演。
1975年,结束了军旅生涯的郑晓龙,被分配到了北京广播电台的农村部当记者,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分校中文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
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
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大视觉冲击力。
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
《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
影片中加入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书法”、“剑道”等,即所谓的雅文化,同时又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和平、统一”的高度。
但整个影片的形式过于丰富多彩,压得本不精彩的影片内容喘不过气来。
影片中的故事是老掉牙的刺秦,不同的人讲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似乎套用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罗生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同时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似乎也不是很明显,身为赵国人的无名,为报灭国之仇,练剑十年,一意刺秦,其志坚意决可见一斑,而导演却让他这种积蓄良久的决心在残剑的一番劝说中灰飞烟灭,最终放弃刺秦。
其转变之快、思虑之深,已不符合一个侠客的身份,更像一名理性的智者。
即使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具有某种特殊性,而片中对这种特殊性也缺少必要的铺垫和合理的艺术表现,因此其结局显得突兀而可笑,观众被导演的如此设计迷糊的团团转。
2、《黄金甲》中导演更是采用上万盆真实的菊花来做道具,还有演员身上用重金属打造的黄金服装,色彩斑斓的琉璃柱子,场面铺设的如此豪华,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够玩得起这样的大场面。
影片最后两派的大战是“金甲”与“银甲”之间的战争,演绎的完全是人海大战,没有任何场面调度可言,只见满眼都是人,都是用同种姿势挥舞着大刀,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只有庞大的人和满眼的金黄,谈不上任何美感。
冯小刚喜剧的特点冯小刚的喜剧在中国影坛上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用其生活化的诙谐电影语言,调侃着他眼中的社会和生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冯氏喜剧特点。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
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
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高希希《新上海滩》《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结婚十年》《花非花》《历史的天空》《搭错车》。
高导的手中这些作品最集中的特点就是把焦点放在人性身上,人物的魅力大放异彩,每部电视剧都引人入胜高希希导演的不少作品都以大时代为背景,但是他的作品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在他的电视剧中观众看到的每个人物都让人感觉距离自己很近,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做出了不平凡事情的平凡人。
在高希希导演看来,主旋律下的人也是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
正是秉着“想观众所想,思观众所思”的信念,高希希导演在执导每一部作品时都力求“既养目又养心”。
谢晋导演的艺术风格一、对现实题材的真实描述谢晋的现实主义是对中国的写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不管是早期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还是后来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一以贯之。
或歌咏现实生活的美好,表现英雄人物的伟大,或反思重大历史事件,直面现实的人生困境。
同时,在谢晋电影中“伤痕”题材被提高到了深沉哲理的高度,让人们在伤痕中看到力量,痛定思痛。
比如《天云山传奇》中成功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当时绝大多数人将会牢牢记住,今后再也不能重犯把同志当敌人的错误。
二、对人的关注表现人的觉醒、人性复归、人道精神、人性解放等主题是谢晋电影很明显的特征。
这与整个大时代不同,也与谢晋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在“文革”中的不幸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有颇深的影响。
三、对女性美的表现谢晋的作品关注人,尤其是关注女人,对女性美的描述是谢晋电影的突出特征。
《天云山传奇》中他对冯晴岚倾注了大量的爱,他爱这个角色,他希望“在我们国家像冯晴岚这样的人要多一点,”《天云山传奇》反应的悲剧既是政治上的也是伦理道德上的,冯晴岚则是影片审美理想的正面体现者。
谢晋影片中的女性是朴素无华的,她们只是同样具有这些美德的众多女性中的一个,没有丰功伟绩,默默无闻的工作、学习、生活,但她们内在的力量,真诚善良,坚韧无私有足以证明她们是伟大的。
四、对传统悲剧的革新——以喜写悲谢晋的电影从题材上讲的是现实主义,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表现方法上将浪漫主义融入其中,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谢晋电影长于抒情,浪漫主义色彩成就了谢晋的抒情式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
五、对细节的处理细节在谢晋电影中俯拾即是。
《牧马人》中许灵均为乍到的李秀芝撅根柴棍充当筷子;许灵均用得破旧的饭锅;《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脖子上的那条在风雪中飘摇的鲜红围巾;《女篮五号》中泥娃娃;《红色娘子军》中的四枚银毫子,这些生动的道具在谢晋手中充分显示着它们作为“演员”的身份。
谢晋在导演中极严密的掌握着这个细节的真实的美学原则,从而成功的创造出许多艺术典范。
刘伟强电影的艺术风格“古惑仔”电影时期为刘伟强的第一个创作阶段。
1996-1998年间,刘伟强和其最佳拍档公司的编剧文隽相继推出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古惑仔之猛龙过江》(1996)、《古惑仔之龙争虎斗》(1998)等5部“古惑仔”影片,这些影片全都根据漫画家牛佬的流行漫画改变,更具流行性和动慢性。
“古惑仔”影片延续了香港电影繁荣时期的“黑帮片”的某些主题,表现了街头边缘青少年们对抗社会、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
因此这类影片又不同于面对一般观众的“黑帮片”,它的目标观众很明确,是拍给时下年轻观众的青春化的“黑帮片”。
“古惑仔”影片也始终保留着以往“黑帮片”、“英雄片”中的“忠义”主题,“古惑仔”们靠义气和群策群力打出江湖。
另一方面,刘伟强巧妙地利用了漫画产生的影响,他的人物出场时,都是由漫画的草图开始,黑色人物的勾勒制造出了神秘的引子,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看到了以往漫画的投射,产生了进一步的认同感。
动漫特效动作片的创作,为刘伟强电影的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影片如《风云之雄霸天下》、《华英雄》以及《决战紫金之巅》(2000)等同样改编自漫画。
以《无间道》系列片为代表的警匪片创作,为刘伟强电影的第三阶段。
其中最先引起轰动的《无间道》(2002)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与着力于创新,与传统警匪片有很大不同。
如影片不再以暴力动作和江湖义气为推动力的传统叙事模式,不再从黑社会与警察对立的表面意义去诠释,而是以细腻的内心解剖和人性化的故事情节另辟蹊径。
影片采用全知的视点,开篇便交待了人物的真实身份和被赋予的使命,在《无间道》系列的后两部影片《无间道Ⅱ》(2003)和《无间道Ⅲ之终极无间》(2003)中,这种人文主题逐渐向深度延续,表明刘伟强逐渐完成了从商业到文艺类型的转变。
与韩国影人合作的跨国制作《雏菊》,更是完美体现出了刘伟强电影的风格转变,也以此为分界,标志着刘伟强第四个创作阶段的开始。
影片极力渲染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异国的邂逅与爱情、缓慢的节奏、较多回忆性的抒情画面、迷人的阿姆斯特丹景色等为其赋予了典型的文艺片风格。
同时,影片又以香港类型片中的诸多商业元素进行包装,如警匪动作场景、营造悬念氛围等进一步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刘伟强最新完成的影片《伤城》依然遵循着商业包装的文艺片路线,影片试图以“落难公子风尘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经典传奇模式,来疗救都市深处的黯然情伤。
王家卫电影的艺术风格一、采用意识流手法,形成格言式的独白:王家卫的电影大多是以第一人称散漫的叙说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阿飞正传》那句句经典的台词早已是脍炙人口:“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二、王家卫的电影台词象一种格言,又象一种飘离的诗,里面不乏幽默,文学味很足。
他通过他的人物的讲述,来叙说一种城市疏离的感情、一种过去的缅怀、一种多重视角里的变奏。
三、唯美的画面:王家卫具备着寻找最为特切美妙的传达其理念的画面元素的能力,比如《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那29件旗袍,,包裹着不露声色的女人。
绚烂的颜色热闹着,泄露了女人的内心。
比如斑驳的镜子,比如探戈、比如杂货店墙上的时钟。
当然,寻找到合适的画面内容之做到了第一步,在拍摄中,王家卫有得力的助手杜可风。
在色彩上,影调往往浓郁的统一在一个色系中,比如《阿飞正传》的绿,《花样年华》的红。
四、煸情的音乐:王家卫的电影中使用过的音乐门类很多,恰恰舞曲、探戈舞曲、爵士、Rock、Wave、电子乐、民歌等,而它们的出现都没有参与影片的正常叙事过程,也就是说属于非叙事电影音乐的范畴。
但它们作为影片的构成要素,却担当着增强甚或弥补影片叙事功能的职责。
音乐会将故事情节完全吻合的情感状态很形象地描绘出来,这一点《花样年华》尤为突出。
主题音乐《梦》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凄婉的基调,这是其一;其二,六十年代的香港没有电视,他们每天从收音机里收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京剧、越剧、粤剧、流行歌曲混杂在一起,西方式的渲染营造了种东方化的意境,遗憾与悲情始终弥漫在影片中。
五、细节王家卫把人物和故事中富于情感和情绪的部分抽离并且放大,反过来将人物和故事压缩成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