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考试重点300个

合集下载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C.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 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 、填空题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精选推荐

训诂——精选推荐

训诂训诂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读若2.义界3.声训4.通⾔5.连绵词6.声训7.⽈8.读为9.读⽈10.读如11.读若12.今⽂经13.古⽂经14.《史记三家注》15.三礼注16.⽑传17.貌18.之为⾔19.说⽂四⼤家⼆、问答题1. 举例说明字与词之间的关系?2. 举例说明什么是阴阳对转?3. 简述训诂学与⽂字学、⾳韵学之间的关系?4. 说明《⼗三经注疏》中《诗经》的注解体例?5. 试述戴震对训诂学的重⼤贡献?6. 举例说明什么是“右⽂说”?7. 试述段⽟裁对训诂学的重⼤贡献?8. 试述王念孙对训诂学的重⼤贡献?9. 试述章太炎对训诂学发展的重⼤贡献?10. 试述黄侃对训诂学发展的重⼤贡献?11. 杨树达对对训诂学发展的重⼤贡献?三、辨析题1. “谓”与“谓之”在解词时的异同?2. “读为”与“读⽈”之间的区别?3. “⽂”与“字”之间的区别?四、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 五经正义尔雅⼴雅疏证2. 郭璞《尔雅注》《⽅⾔注》3. 皇侃《礼记义疏》4. 王逸《楚辞章句》5. ⾼诱《淮南⼦注》6. 李善《昭明⽂选注》7. 郦道元《⽔经注》8. 颜师古《汉书注》9. 司马贞《史记索引》10. 张守节《史记正义》11. 裴松之《三国志注》12. 何晏《论语集解》13. 陆德明《经典释⽂》14. ⽞应、慧琳《⼀切经⾳义》15. 李登《声类》16. 陆法⾔《切韵》17. 陈彭年《⼴韵》18. 欧阳修《集古录》19. 赵明诚《⾦⽯录》20. 梅膺祚《字汇》21. 张⾃烈《正字通》22. 顾炎武《⾳学五书》23. 戴震《尔雅⽂学考》24. 刘淇《助字辨略》25. 王引之《经传释词》26. 邵晋涵《尔雅正义》27. 郝懿⾏《尔雅义疏》28. 王念孙《⼴雅疏证》29. 戴震《⽅⾔疏证》30. 段⽟裁《说⽂解字注》31. 桂馥《说⽂义证》32. 王筠《说⽂句读》33. 朱骏声《说⽂通训定声》34. 焦循《孟⼦正义》35.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学答问》《新⽅⾔》《⽂始》36. 黄侃《训诂学讲词》《训诂述略》37.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38.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39. 杨树达《训诂学讲义》《词诠》五、标点翻译题1.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4. 《孟⼦·寡⼈之于国也》:七⼗者⾐帛⾷⾁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5. 《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氓⾪之⼈⽽迁徙之徒也6. 《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7.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益显岩⽳之⼠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不称悲夫9. 《论语·⼋佾》:⼦⽈君⼦⽆所争必也射乎揖让⽽升下⽽饮其争也君⼦10. 《左传·僖公三⼗⼆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拱矣六、分析题1.《诗经·唐风?⼭有枢》:“⼦有廷内,弗洒弗扫。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 )A. 《毛诗诂训传》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 《说文解字》D. 《尔雅》2.魏晋隋唐时期是( B )A. 训诂的产生期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4.《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5.《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二、填空题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9.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古今汉语都有“狼狈”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成两种动物,此说属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三、名词解释题1.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训诂学重难点整理与试题汇编

训诂学重难点整理与试题汇编

训诂学重难点整理与试题汇编1.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

答:(1)训诂不同于训诂学,训诂指的是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2)训诂的基本工作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传统训诂学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要内容。

2、训诂材料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区别?答:(1)训诂材料主要有“词”和“字”;(2)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表意单位,因此也是语义训释的基本单位;字指文字的每个个体,它记录词,承受了在词中已经结合了的音与义,同时又以形体为自己的独有形式。

3、训诂学如何区别字与词?答:(1)首先,词是语言本身的建筑材料,而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2)其次,文字和语言不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在讨论它们的发展史时,不能混为一谈;(3)第三,在使用过程中,字与词的对当关系是不平衡、不整齐的;(4)第四,即使是古代汉语,也并非所有的词都是单音节的,在多音节的单纯词中,字与词就成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4、词的存储义和使用义有何区别?答:词在存储状态中的意义叫存储义,在使用状态中的意义叫使用义。

例如:“茂”,本义是“草丰盛”,引申为一切植物繁盛,又引申为人才美好,这就是“茂”的存储义。

《毛传》:“茂,美也。

”“茂”在这里指人才美好,排除了“草丰盛”等其它义项,表现了单义,这就是它的使用义。

5、什么是笔意?什么是笔势?答:笔意——能够看出原始造字的意图,也就是说,能用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直接解释的形体,称作这个字的笔意。

笔势——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了,这种形体叫做笔势。

6、什么是溯本?什么是复形?答:溯本——由借字探求本字叫溯本。

复形——由笔势推寻笔意叫复形。

7、“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1)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应以《说文》为基础,要特别注意选用金文、甲骨文的资料,细致地做好复形的工作,才能去伪存真,纠正《说文》不正确之处;(2)《说文》字形有些虽为笔意,而释义不合理、不可信,也应用古文字纠正:(3)《说文》以引申义释形,遂使形不可辨的,要根据笔意,确定其本义。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2、语言在时间内的运动形式形成的类别形式是(古今语的差别),在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形成的差别形式是(方言的差别)3、《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史记集解》的作者(裴骃)《世说新语注》的作者(刘孝标)4、《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书于(晋代),《五经正义》成书于(唐代),《广雅疏证》成书于(清代)5、《诗》“缁衣之好兮”毛传:“好(犹)宜也”6、《诗》“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毛传:“如云,(言)众多也”7、《诗》“彻田为粮”郑笺:“什一而税,(谓之)彻”8、《诗》“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传:“忌,(辞)也”9、《诗》“麻衣如雪”毛传:“如雪,(言)鲜洁也”10、《孟子》“乐岁,粒米狼戾”赵注:“狼戾,(犹)狼籍也”11、《汉书》“亲二宫之饔膳”颜注:“膳(之言)善也”12、《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13、《吕氏春秋》“月穷于纪”高注:“日遇月想合(为)纪”14、《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注:“美人(谓)楚怀王也”15、《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注:“嗜(犹)就甘也”16、《诗》“在河之浒”毛传:“水崖(为)浒”17、《汉书》“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颜注:“倍(读为)背”18、《诗》“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毛传:“大成(谓)致辞太平也”19、《孙子》“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注:“五百人(为)旅”20、《诗》“采采苤芑,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21、《周礼》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郑注:铭(之言)名也”22、《诗》“悠悠南行”毛传:“悠悠行(之貌)”23、《论语》“为政以德”朱注:“政(之言)正也”24、《诗》“道阻且右”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25、《说文》“园(所以)树果也”26、《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27、《湘夫人》“枭枭兮秋风”王注:枭枭,风摇木(之貌)“28、《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注:“半步(跬)”29、《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30、《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为)朋”31、《诗》“不见于都不得,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32、《诗》“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麋”33、《诗》“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无(谓)贫也”34、《孟子》“管仲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注:“许(犹)兴也”35、《诗》“桧楫松舟”毛传:“楫(所以)擢舟也”36、《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谓之)洲”37、《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38、《离骚》“时暖暖其将罢兮”毛注:“暖暖,昏昧(之貌)”39、《汉书》“或有抵梧”如淳注:“梧(读曰)迕,相角迕也”40、《荀子》“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注:“信(读为)仲”41、《礼》“天子皋门”郑注:“皋(之言)高也”42、《礼》“天子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注:绥(读曰)妥“43、《说文》“苑,(所以)养禽兽也”44、《庄子》“天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注:“冷然,轻妙(之貌)”45、《说文解字》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形训)46、《释名》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声训)47、在解释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的古注体式叫(章句)48、《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汉代)49、《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楚辞章句》的作者是(王逸)50、《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和《仪礼》都用(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

二选择题:1、“终风且暴”中,“终”又为(既)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中“及”又为(B、涉及)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中,“及”用其(A、始终)4、“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B、培木植树)5、“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A本义B直接引伸C间接引伸D假借义6、“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D、外来词)7、“草肥番马健,雪重拂庐于”中“拂庐”J是(D、外来词)8、“蒲桃可以造”中“蒲桃”是(D、外来词)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浮图”是(D、外来词)10、“媛气早来,虫蝘为害”中“虫蝘”是(D、大名冠小名)11、“宁沫除草茅以为耕乎”中“草茅”是(D、大名冠小名)12、“利涉大川,草茅舟虚”中“舟虚”是(D、大名冠小名)13、“匠石运斤威风”中“匠石”是(D、大名冠小名)14、《礼记》“天子之元士”中“元”义为(D、善)15、《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中“元”义为(A、首)16、《尚书》“汝终耳濡目染元后”中“元”义为(C、大)17、《尚书大传》“元祀代泰山”中“元”义为(B、始)18、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中代语“杨”的使用是为了(C、适应格律)19、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代语“零落”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20、《孟子》“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中代语“采薪之忧”的使用是为了(D、避忌讳)21、张祜《爱妾换马》“忍将行雨换追风”中代语“行雨”、“追风”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22、“将不诚必,则卒不勇敢”中“诚必”是(B、同义连文)23、“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B、同义连文)24、“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是(B、同义连文)25、“仲秋之月,雷乃始收”中“乃始”是(B、同义连文)26、“爱”由喜欢义引申为吝啬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27、“解”由分解动物义引申为松懈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28、“关”由门闩义引申为要塞义,其引申类型为(E、同作用引申)29、“间”由缝隙义引申为短暂义,其引申类型为(B、时空引申)30、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31、乐府诗《行行重重行》中“游子不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32、《资治通鉴》“周有泉府之宫,收不售,与欲得。

”此文“收不售与欲得”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A、不明词义)33、《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僣侈。

”此文断句有误码率,其原因是断句者(D、不明制度)34、《资治通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都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引文“时乎时不再来断句有误码率,其原因是断句者(B、不明古音)35、《尚书》“女则从,龟从,筮从,卿从,庶民从,是谓之大同,其身康强,子孙其逢,吉”引文“子孙其逢吉”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是断句者(C、不识通假)36、《礼记》“二名不偏讳”中(A、有错字现象)37、《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中(A有错字现象)38、“左师触龍言愿见太后”中(B、有两字误码率合为一字现象)39、“恭而莅之,则民有孙心”中(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40、联系同源词的字音应该是(A、语音)41、会通一词多形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42、推求语言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43、识别语转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44、“五月渡芦,深入不毛”中“毛”的正确解释是(C、庄稼)45、裴松之《三国志注》(D、以增补史实祥实而著称)46、李善《文选注》(E、以注明典故词语来源出处著称)47、探索语源适应的最基本方法是(B、因声求义—声训)48、探求本义适应的最基本方法是(A、以形求义—形训)49、因声求义适用于(C、系联同源词)50、以形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探求本义)51、《诗》“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

”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2、《诗》“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3、《诗》“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4、《释名》“腕,宛也,言可宛曲也”其训诂方式是(C、声训)55、《诗》“将仲子兮,无踰我国”毛传:“园,所以树林也”毛传的释义方式是为(D、描述)56、《国语》“田狩毕弋”韦昭注:“毕,掩雉兔之网也。

”韦注文释义方式是(D、描述)57、《淮南子》“发笱门”高诱注:“笱,竹笱,所以捕鱼”高注的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58、“郊,距国百里为郊”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59、用来指明古籍流传过程中误码率增文字现象及术语是(A、衍)60、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文字现象及术语是(C、夺)61、校勘术语“夺”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A、脱漏字)62、校勘术语“衍”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B、误增字)63、所谓“统言不分,析言有别”指的是(D、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64、校勘术语“当作”一般用来(B、改正错字误读)65、训诂术语“谓之”一般用来(F、辩析同义词的差别)66、古人校勘时用“作”一般是(C、指出他书别本之异文)67、下列训诂术语用于声训的是(D、之为言)68、下列训诂术语一般破通假的是(B、读为)69、王引之《经传释词》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70、朱起风的《辞通》的主要讲解古书中的(B、双音词)71、刘淇的《助守辩略》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72、刘熙的《释名》主要讲解词的(C、语源义)73、“堂上谢姑嫜,长跪清离辞”中“离”义为(A、陈述)74、“然善属节离辞,指事类情”中“离”义为(A、陈述)75、嵇康《琴赋》“乍留联而扶疏”中“留联”是(C、联绵词)76、《后汉书·臧洪传》“洪体貌魁梧”中“魁梧”是(C、联绵词)77、《后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中“魁岸”是(C、联绵词)78、“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肃霜”是(C、联绵词)79、《尔雅》“杜,甘棠。

”“杜,亦棠”。

所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80、《尔雅·释草》“櫬,槿”《释木》“櫬,梧”所反映的现象叫(B、同名异实)81、《尔雅》“櫬,槿”“椴,槿”,所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82、《尔雅》“鵹黄,楚雀”“仓庚,鵹黄”所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83、“可怜陌上离离草,一样奉春各短长”中“可怜”义为(C、可怪)84、“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在可怜”中“可怜”义为(D、可爱)85、“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可怜”义为(B、可惜)86、“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中“可怜”义为(D、可爱)三、多选:1、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汉代的有(G赵歧《孟子章句》、C杨雄《方言》、E、王逸《楚辞章句》)2、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有(A韦昭《国语注》、D裴松之《三国志注》、L张揖《广雅》、N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O何晏《论语集解》)3、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唐代的有(F贾公彦《仪礼疏》、K徐彦《春秋公羊传集解》、H杨《荀子注》、M成玄英《庄子疏》)4、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清代的有(I陈奂《毛诗传疏》、B王先谦《荀子集解》、J郭庆藩《庄子集解》)5、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式的有(B、序者,射也C、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D、冢,脱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E、痒,养也H、论,伦也,有伦理也G、咺,威仪行止宣著也)6、下列训诂材料用形训方式的有(A、本,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F、夫文,止戈为武I、哙,咽也,从口会声)7、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式的有(B、消,削也,言减削也F、亡,丧弃也)8、下列训诂材料用形训方式的有(A、瑱,以玉充耳也E、吠,犬鸣也,从犬口G、晶,精光也,从三日H、集,群鸟在木上也,从雧)9、下列属于递训文一组有(B、速,徵也;徵,如也F、诽,谤也;谤,毁也J、匹,合也;合,对也K、惶,恐也;恐,惧也)10、下列属于同训文一组的有(A、相,视也;省,视也C、穆穆,肃肃,敬也I、益蜀,明也;茅也,明也M、解,制也;释,判也N、夕,莫也;夜,莫也)11、下列属于互训文一组的有(D、垣,墙也;墙,垣也E、穷谓之室外,室谓之宫G、走,趋也;趋,走也)12、训诂术语“谓”用于(C、指明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D、串讲文意)13、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辩析同义词的有(B、曰,为E、谓之)14、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辩析同义词的有(A、为B、谓之E、曰)15、下列训诂术语用于注音的有(A读如E读若)16、下列清代学者为《说文解字》作注疏的有(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B、戴震《方言疏证》E、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I、桂馥《说文解字义证》)17、下列清代学者为《释名》作注疏的有(G、王先谦《释名疏证补》H、毕沅《释名疏证》)18、下列清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有(B、戴震《方言疏证》D、王念孙《方言疏证补》F、钱绎《方言笺疏》)19、下列全部是复合偏义A、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