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合集下载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训诂学读书笔记怎么写学生读书笔记指导示例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怎样才能把书读好呢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最浅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做读书笔记当是一种传统而又高效的读书方法,只有多记勤写,才能加深对所阅书籍的印象,即所谓“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就在此。

格式要求:1、读书笔记统一用活页纸来做,并在读书笔记的上方注明读书时间,纸张的右边留出四分之一的空间作为自己日后回读写感想。

2、倘若你要做读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笔记,可按以下的格式读书时间_年_月_日书名_文章题目(书的章节或页数)_作者:_1、好词(可以是成语、形容词或生字词,若无则取消该项):形音义2、作品的内容概要3、佳句(1)┉点评:┉(2)┉4、精彩语段(1)┉点评:┉(2)┉5、其他(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读后感)训诂学真大成说“趁”之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帮忙想一个训诂学论文的主题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内容摘要: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

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

这门几成绝学的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

训诂学笔记

训诂学笔记

训诂学笔记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关于许威汉先生《训诂学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关于许威汉先生《训诂学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结词
文字音义关系是训诂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训诂学教程》中,许威汉先生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不够全面和深入 。
详细描述
许威汉先生在书中提到“音义互求”的关系,但仅从字典和辞典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未涉及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 际应用。实际上,文字音义关系涉及到语音和语义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包括古音今音的差异、方言与普通话的差 异、通假借字等问题。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02
03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 入了解了训诂学的内涵 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研
究进行了展望
未来训诂学研究可以进 一步拓展到新的领域和 方向,例如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研究、新技术的
应用等。
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 出现,训诂学研究将会 更加深入和细致,为学 术界提供更多有益的成
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训诂学教程》的改进建议
针对书中存在的商榷问题,我 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对一些术语的界定进行更详细 的解释和说明,以增强其准确 性和可理解性。
对训诂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 更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反 映训诂学的复杂性。
对书中一些表述不清或存在争 议的观点进行修正和澄清,以 确保读者对训诂学的正确理解 。
05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总结
许威汉先生的《训诂学教程》是一部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为训诂学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在对《训诂学教程》的仔细研究中,我们发现 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包括一些术语的界定 、训诂实践的细节以及一些观点的表述。
尽管这些问题看似细微,但它们对于理解训诂 学的精髓以及正确应用训诂学知识具有重要意 义。
校勘和版本的问题
总结词
《训诂学教程》在引用文献和版本选择 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校勘和版本问题 的处理不够完善。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名词解释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2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即今叫做常用示意或以分辨同义词或近义词。

3曰: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

使用这些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词的后面。

4 读为(读曰)这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时或用于注音。

5读若(读如)这术语多用于拟声注音。

段玉裁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6 之言(之为言):这术语和前面讲的“言”不同。

使用这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原有关。

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7训诂:以今语言释古语言之谓也。

或曰:以今语言释语言之谓。

凡以今通古皆曰训诂。

训者,顺也,诂者,古也。

训诂者,谓训顺古语言而通释之也。

8训诂学:今人求古语,或后人求前人语言真义之专门学问。

或曰中国传统小学之语义学分支。

亦为真正语义学之理论体系也。

训诂学之性质实为求真语言、真语义之真正学术或基础学术也。

9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做"正义”。

10传、笺: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11音义:既解释词义,又为文献注音。

12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13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训诂笔记——精选推荐

训诂笔记——精选推荐

训诂笔记第⼀讲训诂概述⼀、什么叫训诂学?【训诂学】1作为⼀门科学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服务的⼀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古代书⾯语的意义,从⽽准确地理解内容表达的意思(许嘉璐)。

训诂学是⼀门研究古代语⾔的语义和字义的⼀种专门学说(齐佩蓉)。

2作为⼀门课程。

训诂学是带有⼯具性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训诂释义1、段⽟裁《说⽂解字注》训、诂是⽀配关系。

《说⽂解字》中训(故⾔也)诂(说教也)是解释古⾔。

2、黄侃:训诂两个语素之间不是⽀配关系,是并列关系。

3、许嘉璐“训诂”是解释语⾔的⼯作,训诂的萌⽣原因是社会语⾔上有了交际障碍。

训诂学⼏乎是和古籍整理同步产⽣的。

今天,⼀直认为产⽣于汉代。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整理古籍的第⼀个⾼潮。

训诂学家的成就容易使⼈误解为训诂学是解释故⾔。

训诂开初⽆时空限制。

三、训诂学任务。

(汉代古⽂经学和经⽂经学的⽃争促使训诂学迅速发展)中国的学术⼀个最⼤的特点是务实。

-------许嘉璐1、研究语⾔的规律2、研究解释语⾔的规律2、研究训诂学本⾝的规律(和古籍整理有密切关系;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训诂学分期(北⼤陕西师⼤郭芹纳)(北⼤)三⼤任务:许威汉1释古今之异⾔2通⽅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也四、训诂学的性质1、【综合性】(1)与语⾔关系密切:⾳韵学、⽂字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被训诂学吸收;训诂学的发展⼜丰富了⾳韵学、⽂字学;⾳韵学、⽂字学是训诂学的两只翅膀(黄季刚)宋陈彭年《⼴韵》----《锯宋⼴韵》按四声编排的(2)与语⾔学以外的学科关系密切(经学史学)2、【实⽤性】所谓训诂学的实⽤性,就是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解放出来,使之为语⽂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作服务,并为⼴⼤读者所欢迎。

(郭芹纳)始⼀终亥----《说⽂解字》布局的部⾸从⼀开始到亥结束。

五、训诂学的特点:1、重视语义2、重视语义与语⾔环境的关系3、注意语义的多层次结构(义素--词义--句义--话语义--语段义--篇章义……)4、训诂学的客观性5、怎样学习训诂学6、训诂学注意到语⾔的历史发展,同时注意到共时和泛时,注意到语⾔的宏观,同时也注意到语⾔的微观第⼆讲训诂内容1、解释字义、词义古汉语的特点之⼀:单⾳节词占优势约定俗成的词义⼀般分为三个层次:(1)概括义:词处在存储状态或静⽌状态时,词的意义是概括的(2)具体义:词进⼊⼀定的语⾔环境,有具体所指(3)修辞义:在具体语⾔环境中运⽤,不是具体地指某个事物,⽽是利⽤它所代表语⾔的特点来增加语⾔的⽂采。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 训诂二百例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 训诂二百例

所以兒(貌)之也—兒,“完”误,完全义志—志,草书“者”误股掌—山东方言“巴掌”哀窈窕—哀,爱,怜悯谓行多露—谓,畏辟私怨—辟,除,除了君子安雅—雅,夏,中国劝王行:“”—省“曰”字毋听寝兵,则莫敢言兵—语急省句,省“听寝兵”商君、白公、吴起—白公即白起,避重复富而可求…如不可求—而,“如”字,避重复不足与权变—与,以,避重复室于怒市于色—倒句,于室怒于市色赐尔女士…从以孙子—女士、孙子,倒文以协韵弄之瓦—瓦,陶器通名,指纺锤班邑于从者—班,分玉,分报囚—罪犯服罪之意,報,作为铐,右为服成得药去,五六岁—去,储藏意,应断句为“成得药,去五六岁”门衰祸集,一旦草土,残息复罹—应断为:祸集一旦,草土残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应断为: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以,而白题—题,额头衝—交叉路口虚左—以左为尊;驾者右手执鞭,易伤右人叁乘—sheng,陪乘法家拂士—拂,弼,双声通假无虑—连绵词,不可拆解,大约意虑亡不帝制—虑,无虑;亡,无温蠖—连绵词,急读为污写范蠡之状—写,摹画女子贞不字—字,生孩子;唐以后字义为许嫁暂腾—暂,突然,古义,今失舍于家人—家人,平民百姓,不是家庭采薪之忧—有病的谦称结草—典故桃李…树兰—典故俱为盍各—盍各言志耳,砍尾,但仍用原整句义;友于:兄弟,同理巨滔天—巨,王莽,字巨君,砍君用巨画龙不成反类犬—龙,避李渊祖父李虎讳农力以事其上—农,厚义,勉力;从声求之,戮力亦可提秦王—提,擿通假,掷夫齐,虽隆薛之城—夫,“失”误於邑—呜唈、呜咽鱼价今年逐渐强—强,便宜,吴方言深入不毛—毛,苗通假毋内诸侯—内,使之内月离于毕—毕,毕宿何命焉为—为,有;焉,宾语前置标志不如识一丁字—丁,个误,今从误汉青—历史杀青—定稿有亭翼然临与泉上—临,居高出朝向低处长怕花开早—长,常常,引申义皆以美于徐公—以,谓眈眈相向—相,称代动作行为受事者,单向唧唧复唧唧—唧唧,织布机声出郭相扶将—爷娘相互搀扶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而,表并列诛杀—诛,谴责,引申为杀戮,处死有罪的人,与杀连用,意更重视其行步—视,察看(动作);见,看到(结果)会猎—委婉说法盖以十舰最著前—以,带、率领;著,在从华容道步走—步走,从陆路逃跑钩以写龙—以,于胥怨者民也—胥,相,共同,一起于彼计得—计,打算,考虑;从对方考虑是合适的摩顶放踵—放,至,到吾村亡无日矣—无,没有;无日,不久,常指坏事不久人物略不相睹—略,稍微;略不相睹,看不见为其来也—为,在通假不足以極其深—極,尽达、尽得不为加损—加,更加跳梁—梁,踉通假缺甃之崖—zhou,缺落砖头的井壁適適然—惕惕通假,心跳声,惊讶、害怕样规规然—闚闚通假,偷看样则如勿伤—如,不如,丕如,丕,大获则取之—获,获得;取,取左耳为俘孰与—比较高下、得失而有取舍种树之书—种,种庄稼;树,种树。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

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释例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逍遥游》)古代“马”与“塺”(指尘)同音,可以互借。

《庄子》用“野马”和“尘埃”的重复说法来加强对污浊环境的描写。

释例3: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丘迟《与陈伯之书》)“屈”与“申”(伸)对文。

《玉篇》“伸,舒也”,“舒”有“施”“布”等义。

“吞舟之鱼”是用来比喻梁朝对犯人过分宽大。

“吞舟之鱼”省说成“吞舟”并提到动词“漏”之前加以强调,这一省略和语序的分析,关系到语法学知识的运用。

释例4: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之。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的“曰”、“以为”之间,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有衍文,应删“曰”、“以为”。

这是校勘学知识的运用。

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二、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释例1: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格物”即“来于物”(格,即“”,汉魏之际古文字家邯郸淳《三体石经》以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春秋》《尚书》二经,都有“”)(2015.10)。

朱熹:“格”→“来”→“来”→“至”→“至”→“极”→“穷极”,“穷极”即“彻底研究”之意。

训诂应当揭示词义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意义有其客观性,必须防止臆测。

释例2:兵:(1)擐甲执兵:武器(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3)夫兵,犹火也:战争解释文句(2016.10)1:分析句读释例1: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

墓远。

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

周公曰:“岂不可。

”史佚行之。

“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略说,“不可”是不许之辞。

但召公断为“岂不可”,于是变成了允许的意思。

一年视离经辨志。

(《礼记·学记》)“离经”就是断文章的句读,“辨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释例2: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能教乎?(《淮南子·俶真训》)高诱以“儡身”二字连读,王念孙却说:“‘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

”释例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释例4:微我无酒,以遨以游。

(《诗经·邶风·柏舟》)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毛传的解释表明诗句虽然在音节上分成两截,而意义上只能连成一个整体,“以遨以游”的主语仍然是“我”。

2:疏通句意释例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区也。

释例6: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也。

(《孟子·离娄下》)赵岐注:博,广。

详,悉。

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

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

3:阐明语法释例7: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毛传》说:求矣,言求兄弟也。

“兄弟”是“求”的宾语,结构关系就很清楚了。

释例8: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曰:“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矣。

’非一足矣。

”(《韩非子》)“夔有一”是个语言结构单位,“足”用以陈述“夔有一”的。

分析篇章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在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史记》这样记载:定公五年,……孔子不仕。

退而修诗、书、礼、乐。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可以看出,原来这一章就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的。

“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

分析表达方式说明文章的修辞方式,也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

释例9:牂(zāng)羊坟首,三星在罶(liǔ)(《诗经·小雅·苕之华》)《毛传》: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

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后一句是借喻。

分析时空关系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是训释古书时必须十分重视的。

比如“上古”,按我国现在的历史分期,一般指商周秦汉时期。

可是先秦时期的《韩非子》中所说的“上古”则是指有巢氏、燧人氏时期。

三、训诂的范围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2015.10)传统的训诂的范围,则以经书为中心。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传统训诂学的局限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先秦的字义,差不多成为小学家惟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训诂范围必须扩大王力在《新训诂学》一文中说:“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朱骏声所谓转注假借),固然也是追求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可惜的是,他们只着重在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

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

汉以前的古义固然值得研究,千百年后新起的意义也同样值得研究。

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势力,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

(2016.10)四、训诂实践的形式解释语义的专著(3类,2015.10)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小尔雅》(也叫《小雅》)、《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经籍纂诂》(清▪阮元))、《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平议》(清▪俞樾)、《诸子平议》(清▪俞樾)等等。

(2)专释一书语义的。

《毛诗传义类》(一称《毛雅》,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等等。

(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翟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助语》(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近人章炳麟)。

音义兼注的专著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一是注释群书的音义:《经典释文》(唐▪陆德明)(2016.10)、《群经音辨》(宋▪贾昌朝)、《玄应音义》(原名《一切经音义》,唐代和尚玄应)、《慧琳音义》(原名也作《一切经音义》,唐代和尚慧琳)、《华严音义》(唐代和尚慧苑)等。

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分2类,2016.10)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分为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说文解字》(东汉▪许慎)(2015.10)、《字林》(晋▪吕忱)、《玉篇》(南朝陈▪顾野王)、《类篇》(宋▪王洙、司马光等)、《字汇》(明▪梅膺祚)、《正字通》(明▪张自烈)、《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辞源》(陆尔奎、方毅等)、《辞海》(舒新城等,现修订新版)一是书中包含着说形、说音、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说解形、音、义:《匡谬正俗》(唐▪颜师古)、《通雅》(明▪方以智)。

注释书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周易》、《毛诗》、《周礼》、《礼记》、《论语》等,他都作了注释。

唐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

其他类古人有时以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寄寓训诂的内容而被人们忽视。

比如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之类就属上述情况。

五、训诂的原则历史的1:段玉裁“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2016.10)2: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