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劳动强度指标标准.
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第四级体力劳动就是在8小时工作日内,人体的平均能量耗费为2700大卡,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例如,煤厂的煤仓装煤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起实施)全文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15Ⅱ~20Ⅲ~25Ⅳ>25--------------------------------2.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精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 = 3T + 7M 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能量代谢率;
3——劳动时间率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计算系数
• 表1中各级别的8h工作日平均能耗值分别为:Ⅰ
级——3570 kJ/人,相当于轻强度劳动;Ⅱ级—— 5578kJ/人,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Ⅲ级—— 7333 kJ/人,相当于重强度劳动;Ⅳ级—— 11340 kJ/人,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精
• 劳动强度是以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耗量、氧
耗量、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或相对代谢 率等作为指标分级的
• 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量消耗一般不超
过根底代谢的10%,而体力劳动的能量消耗 可高达根底代谢的10~25倍,因此,以能量 消耗或相对代谢率作为指标制订的劳动强度 分级,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 劳动时间率为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
和工作时间持续1min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 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比表示,即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可通率M的计算方法是:将某工种一个工作日
内各种活动和休息加以归类,求出各项活动与休息 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 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合计能量消耗 总值,再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 量代谢率
• 各项活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用式〔4-13〕~
〔4-16〕计算
• 当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4-13〕〔4-14〕式;每分钟肺
通气量时采用〔4-15〕〔4-16〕式;每分钟肺通气量时则 采用两式的平均值
谢谢观看
• 中国于1983年制订了按劳动强度指数划分的体力劳动强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现行标准号为:GB3869-1997[1]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2基本定义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劳动强度指数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3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 基本定义1.1 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1.2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1.3 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2.1 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A.1 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及分级
劳动强度是以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耗量、氧耗、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或相对代谢率等指标分级的。
(1)我国的劳动强度分级。
WBGT 指数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2)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 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体力劳动强度按大小分为4 级,见下表。
(3)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 的计算方法为
I=T •M •S •W •10
式中T 一劳动时间率,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净劳动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
M 一8h 工作日能量代谢率,kJ/(min·m2);
S 一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 一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10 一计算常数。
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描述见下表。
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整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以及概括性地阐述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表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概述劳动强度指数是衡量劳动强度的一种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表作为一种针对劳动强度的分类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价不同劳动工种和工作环境的劳动强度水平。
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日益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加。
因此,研究劳动强度的评估方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表,系统地研究劳动强度的分类和评价方法,为劳动者提供更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劳动管理基础。
本文将先介绍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表的构建思路和方法,然后详细阐述各个级别的劳动强度指数的特征和评价标准。
最后,将总结一二三四级劳动强度指数的应用意义,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指数表来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改善劳动条件。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科学的劳动强度评估参考工具,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劳动强度等级下的挑战和需求。
相信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架构和目录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劳动强度指数及其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一级劳动强度指数、二级劳动强度指数、三级劳动强度指数和四级劳动强度指数四个小节。
在每个小节中,将介绍相应级别的劳动强度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同时可以结合案例或数据进行说明和分析。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劳动强度及其分类

二、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采用体力劳动强度指数(Ⅰ)为分级指标,将体力劳动强 度分为4级,如下表所示。
体力劳动级别 I II III IV
对应劳动 轻劳动 中劳动 重劳动
极重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15
15<I ≤20 20<I ≤25
I>25
二、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
Ⅰ=M·10
式中 Ⅰ—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M—8小时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cal/(min·m2)]。
二、劳动强度分级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n
(Ayi .Ati )
M i 1 T
二、劳动强度分级
耗氧量 能量代谢率
能量消耗量
Hale Waihona Puke 劳动 强度劳动强度指数二、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的分级标准
国际劳工局 分级标准
我国劳动强度 的分级标准
二、劳动强度分级
我国于1983年制订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 3869-83),该标准以劳动强 度指数分级,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标准规定了体力劳 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安全人机工程》
主要内容
CONTENTS
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分级
一、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
静力作业 静力作业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身体和四肢 分 关节保持不动时所进行的作业。 类 动力作业 靠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作业动作的,即经常说的体力劳动。
国家体力劳动强度标准

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2010-03-24 15:04:16 中国安全生产网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2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2.1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A.1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力劳动强度的评价标准
∙工作班制的评价标准
∙劳动紧张程度的评价标准
∙劳动姿势的评价标准
∙工时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的评价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的评价标准
注:a、该标准执行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
b、该标准是通过测定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来计算分级指数
c、为了区别轻体力劳动与较轻体力劳动的差别,根据实践工作需要增设了0.5级,这与国家标准略有不同。
工作班制的评价标准
注:根据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过程所需规定的工作班制分级。
劳动紧张程度的评价标准
注:a、器官紧张时间率指制度工作日内器官紧张持续时间占净劳动时间的百分比。
b、器官紧张一般指劳动过程中引起劳动者紧张的生理器官。
生理器官一般指眼、耳、手、足。
不同类型的劳动引起不同的生理器官紧张。
劳动姿势的评价标准
注:a、姿势所占百分数均为制度工作日内姿势持续时间占净劳动时间的百分数。
b、难适应姿势指容易引起疲劳的慢动作、半蹲、弯腰、仰卧和前俯等姿势。
工时利用率的评价标准
注:有效工时利用率指制度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与制度工时之比。
所谓净劳动时间必须是直接与岗位劳动有关的动作持续时间,而且这种劳动必须是有效的劳动。
该标准可以衡量岗位劳动者纯有效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