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审美精神

合集下载

世界各国的审美标准

世界各国的审美标准

世界各国的审美标准
世界各国的审美标准是非常多样化的,受到文化、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审美标准,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个别人的审美偏好会有所差异:
1. 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注重简约、含蓄、平衡和和谐。

传统的美学观念强调自然之美、内涵的深度和力量,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2. 欧洲国家:鼓励创新和思想的表达。

欧洲的审美标准强调个性、审美观念的多样性和艺术的表达形式。

各个国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偏好。

3. 中东国家:强调装饰性和奢华感。

中东地区的审美标准通常体现在建筑、服饰和艺术中,追求华美、细腻、艳丽的装饰和细节。

4. 非洲国家:多样性与鲜艳色彩。

非洲大陆上的审美标准非常多样,往往体现在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色彩搭配。

5. 美洲国家:多元文化的碰撞。

美洲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族群和文化,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

北美地区往往注重实用性和简约,而南美地区则更加强调丰富热情的色彩和装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般的描述,实际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和个人偏好。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国家的审美标准也逐渐交融和互相影响。

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分区详解

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分区详解

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分区详解(一)东亚音乐文化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以五声音阶为主。

虽然在中国的古代,出现了可以和与古希腊、古印度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相匹敌的以音律论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在理论上对七声音阶作了许多研究,并且在古典的艺术音乐中得到了运用,但是,这种七声音阶的旋法特征仍然强调是五声性的。

另外,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感情有密切关联的民俗音乐中,却十分明显的以五声音阶和旋法为主。

在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传承的音乐也大多数是五声音阶。

朝鲜、韩国、蒙古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日本虽有含半音的都节音阶、琉球音阶和不含半音的律音阶、民谣音阶的区别,但也都是五声音阶。

因此,东亚可以称为五声音阶音乐文化区。

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

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的节拍和节奏;(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3)渐变的音乐结构;(4)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的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二)东南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大陆部和岛屿部两大部分。

东南亚地区在音乐形态方面,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在分布于北部山岳地带的藏缅语族或帝汶岛和龙目岛等岛屿部的多声部民歌和音乐感觉的共同性,横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的铜鼓、铜鼓类的金属打击乐器群的系谱和分布等,都是这一音乐文化区的较为独特的特征。

东南亚地区人民的音乐审美特征表现在对青铜、竹制乐器的朴素、清新、稳健音乐美的喜好。

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如下特点:(1)以青铜和竹为主要制作材料的乐器。

(2)以二拍子、四拍子为基本节拍。

(3)以七平均律为特色的律制。

(4)以注重横向旋律发挥的单音音乐为基本音乐织体。

(三)南亚音乐文化区指的是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一地区也称为印度音乐文化区。

在音乐方面,自古以来,以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为背景的印度古典艺术音乐成为本地区的高峰。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传统美学是一个涉及到众多文化元素的领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邻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异同。

在美学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一、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注重“形、神、意”三者的结合,其中“形”是指对象的形态,指的是“形似之物,类以聚之”,“神”是指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是“神似之物,类以散之”,“意”则是指观看者的主观感受,“意异之物,类以臻之”。

这三者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整体观念。

而日本的传统美学注重“万物有灵”,认为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感性的触感,强调深入理解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二、审美标准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整体的美感和不同对象间的辩证关系。

在审美标准上,中国注重于描绘事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所以在绘画中注重“五大关系,四个统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的关系和主、静、化、变的统一。

在雕塑中,也注重形态与内容的统一,强调环境的综合效应。

相比之下,日本的审美标准则更关注物体的细节和纹理。

在创作中,日本注重于刻劃事物细节,强调造型的细腻和优美,这是与中国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的。

在建筑中,日本注重对材料与空间的探索,力求和谐、自然、舒适、简洁。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差异在于中国讲究的是“内在强大,外在细腻”,而日本更多地是在细节上不断完善。

中国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在雕刻和绘画中,中国的画法要求较多的技巧性和装饰性,具有言之凿凿,步步紧扣,画面很少留白的特点。

雕塑中,中国的雕刻技巧广泛多样。

不同材料上的雕刻方式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都强调“用材必须取其真性情,刀法必须恰似天意”。

与之相反,日本的画风更加简洁、朴素,追求意境和抒情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情感的抒发。

在建筑中,日本则更注重于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力求简约、实用和美感的统一。

四、结语传统美学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了无数的文化元素。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一直被视为东亚文学的一种,其传承和审美观念都十分独特。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是它们都为日本文学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古典文学的传承在日本文学的长河中,最古老的文学是万叶集和古事记。

其中,万叶集收集了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日本人的诗歌,是日本文学中最早期的文本。

古事记则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的汇编。

这两本古籍对于后来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典文学主要分为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两个时期。

在平安时代,文学的主题多集中在皇室、贵族和士族生活等权贵的经历和思想,有着浓郁的宫廷文化,其中的作品大多是诗歌和散文。

而在江户时代,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逐渐加深,歌舞伎、俳谐、狂言等流行文艺依次出现。

同时,通俗文学流行,通行于各阶层之间的读书会和文艺沙龙开始在民间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蓬勃的发展。

经典日本文学的审美观念日本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在经典日本文学中得到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节、风格和意象。

细节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日本人传统上注重细节,把每一个细节都看作一个展示美感的机会。

在日本文学中,人物形象、场景和情节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精致,以形成准确的感性印象。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人物穿着和饰品的分类细致到了极致,力求表现出日本贵族社会的华丽和复杂;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铁道的旁边》中,作家通过对人物行路的描述,表现了冬天的孤独和绝望。

风格是具有标志性的审美特征。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特殊,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诗词格律与句法等方面的影响。

日本文学独特的文体体系和语言风格,如俳句、优谷物语、歌舞伎等,不仅凸显出日本文学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意象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质。

日本文学通过使用意象来传达人类情感体验。

意象通常是与自然世界或其他象征物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或意思,用于表达对人情感的反应、心态和心情。

东方美学的理解

东方美学的理解

东方美学的理解东方美学是一种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为基础,融合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体系,强调内在的精神和灵性价值的精神审美观。

东方美学在自然、哲学、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首先,在自然方面,东方美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出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滋养。

东方美学认为,天地之美源于自然万物的生气,自然界中每个物体都有其独特的律动、形态和精神力量。

在东方文化中,很多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都体现了这种“大自然至美”的概念,艺术家们通过描绘风景、描绘草木、描绘水流等方式,表达出深刻的感悟和表现出艺术的灵性内涵。

其次,在哲学方面,东方美学强调对万物的关注,探究人类和宇宙的关系,并倡导审美的内在精神价值。

东方美学认为,万物之中都有其精神,而艺术家的职责就是表达出这些精神的内涵,这种表达不仅包含了对物质的描绘,更多地是对人类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例如,道家思想认为“无为而治”,即不应干扰事物本身的自然流转,而应与之和谐共生;此外,佛教思想强调“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的,恰如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东方美学中,艺术作品不仅表现表面的形态和颜色,更多的是诠释其内在的哲学思考。

再次,在诗词方面,东方美学注重言传身教,用语言传达引人入胜的精神感受。

东方文化中的诗词,往往通过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人类对自然、对人性、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诗词被认为是最纯粹、最准确的文学表达形式,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类情感和精神状态,体现出东方美学追求的内在价值和伦理意义。

最后,在音乐方面,东方美学注重音乐的内在本质和精神意义,通过音乐来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内心感受。

东方音乐没有西方音乐那样强调旋律和和声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强调它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在东方文化中,音乐被认为是最为纯粹、最能反映情感与内心追求的艺术形式。

总之,东方美学在自然、哲学、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和理解方式,并强调内在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

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文化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亚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虽然两国之间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但对于年轻人们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文化有何不同呢?一、社交习惯的区别在日本,年轻人习惯于寻找归属感,而且比较排斥与外界的交往。

他们更倾向于与同龄人保持亲密关系,而对于不熟悉的人则保持距离。

因此,日本年轻人之间的社交场合大多是在同学会、部落格等网上社交平台或者酒吧、居酒屋等小型场所。

与此相比,中国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则比较开放。

他们习惯于通过社交活动来寻求新的机会和新的朋友。

因此,中国年轻人之间的社交场合不仅包括了同学会和聚餐,还有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日本的年轻人喜欢奇特、富有个性的装扮,通常他们的服饰、发型一定要非常独特才会受到其欣赏。

同时,对于喜好文化艺术方面的东西,他们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觉,因此比较欣赏有内涵有思想的作品。

与之相反,中国的年轻人则更倾向于追求更近乎于流行的审美标准。

他们喜欢各种时髦、新颖的时尚元素,而对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欣赏则偏向于外在表现和形式化。

这也是中国年轻人喜欢一些大制作电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三、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日本的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通常比较保守,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铁杆粉丝的情况比较普遍。

他们注重细节和纪律性,通常都会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任务,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追求完美,往往会导致年轻人们过于忙碌而疲于奔命。

相比之下,中国的年轻人则更倾向于追求自由和创造性,对于工作的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不太看重,有些人甚至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生活。

因此,中国年轻人的生活质量通常会比较高,但缺点是经济独立的能力相对比较低。

总的来说,虽然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在一些观念上存在分歧,但分享共通之处和相互借鉴能推动双方之间的文化互动,进一步提高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水平。

东亚电影赏析

东亚电影赏析

东亚电影赏析——以《千与千寻》为例《千与千寻》是一部以21世纪人口和环境问题为背景的作品,这部电影上映后两个月即成功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日本创造的票房记录,也创造了21亿美元的票房奇迹!除了在国内外获得的20多个奖项之外,更是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动画电影。

一本动画电影何以有这样的魅力能打动全世界的观众呢?《千与千寻》在日本原作名为《千与千寻的神隐》(神隐是指小孩子突然不知去向)。

它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与父母在森林中迷路后,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小镇。

在那里,千寻的父母因吃了神的食物而变成了猪。

为了生存,为了救回父母,千寻在白龙的帮助下,来到汤婆婆的浴场工作,但她的名字被夺走,只剩下一个“千”字。

如果忘记自己的名字,就永远回不到正常的世界。

面对这些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千寻爆发了内心深处的潜力,最终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拯救了父母和朋友,离开了幻境。

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以下几个闪光点:一、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局限于人类共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对于那些陌生的、传统的而独到的文化更为情有独钟。

可以说《千与千寻》能风靡亚洲走向世界于其独具匠心的日本文化背景的设置是密不可分的,它充分满足了现代人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好奇,也潜移默化将日本文化推向了世界。

亲切的时代语言,华美的场景构置,瑰丽的色彩组合。

梦想、爱、魔法、自然和人类的永恒话题贯穿全剧。

《千与千寻》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实质与文化特色。

它们源远流长,不同时代尽管各有不同的审美导向,前朝后代却是一脉相承。

如故事中安排了一个日本古时期的典型建筑——木制的结构澡堂,在其中穿过的鬼怪,穿着和服的女人等,这些无不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展现,也使得本土观念更易回归。

那让我们来看看作品《千与千寻》是怎样袭承日本传统文化的。

1 .动画制作如今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已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但在日本二维动画仍是市场的主流,这似乎已经是日本动画电影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并非说他们制作过程中不用电脑动画(CG)进行修饰,不过所有的电脑动画都只是辅助作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审美精神——在海德格尔与川端康成之间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早期代表作《伊豆舞女》曾被六次搬上荧幕,由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主演的同名影片是其中的第五次尝试。

(东邻对经典注疏孜孜不倦,而非肆意地贪新鹜奇。

此种态度,大多值得吾人效法;此中隐意,或者值得我辈深究。

)而对经典的注疏亦可成为被注疏的经典,解释总是一种无限的过程,比如朱熹之注经,比如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而电影《伊豆舞女》亦如是。

在此,我们希望以此片为引子,在海德格尔洞见的亮光照耀下,去寻求东亚审美的本质。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出发呢?一或许,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前提出发,以开展对东亚审美精神的寻根之旅:文艺必得始于本性而又达致灵魂,尝试人生的终极考问。

然而文艺同样必须以某些感性直观的方式去实现如上的宏愿。

即是,我们必须考察东亚的审美表达方式,而此问题的先行问题乃是对东亚精神的探究。

于是我们必须首先略施笔墨,以尝试勾勒东亚精神的轮廓。

何谓东亚精神?或许,以中日韩为代表的儒文化圈皆属其中。

固然儒家精神端起于中国,然而千百年来巍巍长城未能阻止北方骠勇者入主中原,胡风入汉,激荡交融;后五四文革,重创千年道统。

而在日本圣德太子之后,儒之精神即扎根于东邻诸岛,而且由于其地理的封闭性和自我向心性,儒家精神或许在日本留存更多。

同样因其独守数岛千年,其民族的内在无限反馈(自激,自我指涉)所导致的精神气质可谓一般无二。

日本精神特性并非儒与佛的精神可以概括,而更堪为东亚精神代表。

文化鲜明地区分了东亚人与欧洲人,比如(后期)海德格尔在其名篇《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谈到:“九鬼伯爵偶尔也带他的夫人一道来,他夫人往往着一套华丽的日本和服。

东亚世界于是愈加熠熠生辉,而我们的对话的危险也变得更显赫了。

”(《在通往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89页。

)也许对于一个浸淫于逻各斯终生的希腊人的精神子嗣,海德格尔的如此“知无知”的觉悟已属难得。

(如果更进一步,几乎可以造就文化彩虹主义。

)其实即使对于同属儒文化圈的中国人而言,希图正确的理解东邻亦是一种奢求,毕竟在东亚精神内部,文化也在近乎无限地细分。

在东亚精神的整体疏离于西方精神的背景之下,东亚审美情趣也相应地异疏于希腊人(欧洲人)。

甚至,源于西学的“美学”或许根本无法附会东亚的审美情调,一如作为“爱智”的哲学于中华大地的无根之态。

[1]在海德格尔的那篇著名的对话中,主宾言谈日本“能乐”与“粹”,这位“探问者”(海德格尔)试图从中引出东亚艺术的本质,或者,试图进入这样一种危险之中:即是在无本质中寻求本质。

但是,即使在荷尔德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渡”的低吟中,海德格尔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走入这个他人的“家”——如若“语言是存在之家”,则希腊人与日本人明显居于不同的“家”之中,而且,他人的“家”的大门总是对外人紧闭的。

——但是,我们是否过于谨慎,甚至于丧失了仅仅到别人的“家”去串串门的勇气呢?好,我们暂且不要失却寻求理解的勇气(考虑到解释学的存在论意义,理解的勇气同样是一种此在存在的勇气),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另一种极端的情形:串门的双方对皆对对方的“家”喜爱非常,以至于最终互换居所。

就像祁克果在《论反讽概念》中举出的例子:在一个天主教徒和一个新教徒激辩之后,天主教徒变成了新教徒,而新教徒反而成为了天主教徒。

比如,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的学术语言已然欧化非常,以至于不使用欧化的句法无法完成一篇正规的论文。

而另一种相反的趋势在西方学术世界展开,即是对东亚精神的研究,无论是海德格尔式的自发研究;还是本尼迪克特式的政府计划课题研究,皆表明西方世界对东亚精神——这种殊异的文化——理解的渴望。

但是,是否存有一种可能,即是,存有一种使得东亚审美精神与希腊审美精神以某种直观的形式同时得以展现的可能呢?或许,这种可能就隐藏在《伊豆舞女》这部电影之中。

而在电影《伊豆舞女》中,我们又能从中发掘出什么宝藏,而让东亚审美精神与希腊审美精神以直观的方式交相辉映呢?二在上文数次提到的《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中,海德格尔对这位“日本人”——德国文学教授手冢富雄同样言及一场电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是欧化的。

说实话,我在初次读到此句时,根本不能了解为何海德格尔对这部富有浓郁日本风情的《罗生门》提出“欧化”之说。

但是,“我们十九世纪的标志并不是科学的胜利,而是科学方法对于科学的胜利。

”(尼采《权力意志》第466条)电影的内容是纯粹日式的,并不妨碍其形式是纯粹欧式的。

而形式,或者,相(Idee,Eidos),乃是自柏拉图以降更具有本质性的存在。

或者说,某种存在方式要比某种具体的存在者更为现实。

(而在之后的西方精神发展中,相,多少与基督教的神合而为一。

)简而言之,形式统驭了内容,方法决定了质料。

那么,如同“美学”与“哲学”的本质,“电影”也是一种西方的舶来品?在东亚精神中,无法有电影的位置,而只能有,也许,于扶桑乃是“能乐”与“艺伎”;与中华不过是京剧与黄梅?或者,文艺形式的差异是必然的,但是其中所要表达的人性(内容)可以一般无二?只是,我们如何承接如上的观点,即是如何论证“形式统驭了内容”?而所谓的“本质”,到底居于“形式”还是居于“内容”之中呢?我们可以如此设想:我们用京剧的形式表演凯撒的凯旋;或者用歌剧的形式表达秦始皇的征服。

尽管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是完全殊异(它者)的,但是前者仍是京剧,而后者仍是歌剧。

形式统驭了内容,而非相反。

我们不能将京剧翻译成“China opera”,正如我们不能将“阿弥陀佛”翻译成“God bless you”。

如此,希腊审美精神居于希腊的戏剧之中,而东亚审美精神居于舞女的吟唱之中。

而这两者直观展现于电影《伊豆舞女》中的“戏中戏”,即是在作为希腊逻各斯精神代表的电影形式中表达作为东亚审美代表的日本歌舞。

“戏中戏”的高妙处在于,剧中看戏的观众同样也是被看者,这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之意境。

于是,东亚审美的本质不过是东亚艺术所特有的形式,这种特有的形式正是我们所居住的“家”,一如“渔”与“鱼”的辨证,前者似乎虚渺,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背后统驭后者。

又如学人之“思维方式”,一切具体的思维成果不过是在某种“思维方式”下的流射而已,在种种“是者”之后的是常驻不迁的“是”的方式。

我们惯常听闻“形式为内容服务”,但本质的情况却是:种种具体的内容,往往是形式的流射物。

一如每个具体的个体(此在),在海德格尔的洞见下,不过是在非本己本真的常人统治下的产物,而我们反而总要努力地寻找自我(实现本己本真性)。

而在泛政治的中国,个体更被泛化为“沉默的大多数”:拥有自然权利的“公民”总被泛政治化的“人民”所取代。

如上所言,不过是以理论的方式化用一句俗语:“形势(形式)比人强。

”如此,一如法学界的“活法”与“立法”的辨证,审美现象的背后同样有不易的审美方式,那渊源于“生活(生命)方式”。

而在“生活方式”这一更加无时不在的“家”中,语言可以静默,生活总要继续。

在富有天主教神学背景的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之家”背后更有“语言就是上帝”[2]以及“万物(存在物)是神(语言)的流射”(普罗提诺)的推衍。

因此诸存在者不过是语言(神)的流射,所以,“语言是存在之家”。

但对于充满现世精神的中国人(东亚人)而言,我们只能将自己的“家”基建与“活法”(生活方式)之上。

如此,我们已经到达这一阶段,即是认可东亚审美的本质居于东亚特定的文艺形式,而西方的艺术本质与东亚的艺术本质的交相辉映就居于《伊豆舞女》中的“戏中戏”之中。

具体而言,就是在作为西方审美形态的“电影”形式中将镜头聚焦于日本传统审美代表的“舞剧”。

三只是,我们就这样解决了开篇的问题了吗?仅仅在电影的欣赏中,我们就能了达东亚审美的真意吗?当然,我们多少会有所感,多少能有了悟。

但是,真正理解东亚审美的可能又在何处呢?我们只能亲自走进他人的“家”,去经历一种(或更多)别处的生活。

“长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

”(刘禹锡《视刀环歌》)看来,欧洲人如果要正确地理解东亚审美精神,唯有生活在东亚诸国,浸淫于别样的语言文化之中。

但是问题又因此而接踵而至,即使“如果浸淫于东亚世界,就能得到其中的审美真意”是一条真理。

但是,更加根本的问题在于:作为东亚审美精神基础的东亚世界本身还存在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东亚世界多已消亡:灵秀的书法随着打字机的嗒嗒声远去,飘然的长袍随着利落的西装远去,男人们富有仪式感的发辫早已消逝,女人们充满风情的旗袍业已渐行渐远。

作为生活方式,我们更愿意花时间消费好莱坞商业电影,而品味京剧的情调已然边缘;在媒体高歌中国钢琴天才对西洋乐器的征服之时,传统的西皮摇板则声声远去。

学院中勤奋的年轻学子谙熟于西方哲学史的精要,而中华古旧经典则被冷落一边,甚至遭遇合法性危机,头顶封建糟粕的恶名。

如上不正是东亚的西方中心主义吗?西方中心主义固然端起于西欧(比如在英人哈麦金德著作《历史的地理枢纽》所表现出的精神),但是现代的东亚人(即使在潜意识下)同样以为:欧洲精神乃是世界精神中心,东亚不过是其较远的边缘而已。

在“脱亚入欧”之下,日本难道不正是一个西方国家吗?在西人马克思的理论指导(或者,误导)之下,中国人不欲摒除封建糟粕,平地建立富有悠久西方乌托邦传统的社会主义吗?百年现代化(西化)之后,中国的文教制度与高雅文化还能回复往日的风采吗?这是一条现代化的不归路,在路上危机四伏。

科学与技术的霸权在掏空西方(希腊)的精神内核之后,又在步步紧逼悠远的东亚精神。

然而,更显赫的危险在于:我们传统的文化根底与移植的他者之间存在深刻的断层,我们必须直面文化的青黄不接。

“失去的早已失去,该到来的还尚未到来。

”(海子《秋》)抛弃旧日的什物总是方便的,但是我们能否得到足以上手的替代品呢?甚至,对于独一无二的存在者而言,何来替代品呢?如此,在东亚世界的文化真空中,东亚审美精神也随之消逝了吗?我们只能在电影中回忆,在梦境中空想了吗?在佩里叩关之后,在五四文革之后,东亚审美依旧在草根处顽强地生长吗?我们希图一个肯定的答案。

因为诗意的生活(栖居)不能在失忆中实现;因为前行的路途不能抹去身后的足迹;因为在被连根拔起之后,离弃大地的我们将会在枯萎中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