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审美的人生境界:孔子之“乐”——从“吾与点也”谈起

审美的人生境界:孔子之“乐”——从“吾与点也”谈起

摘要: 《 论语 》 中 “ 与点也 ”例 生动形 象地记 载 了孔 子的人 吾 生理想境界 ,一种审 美的 “ 乐”境 ;这种 “ 乐”境 源于 “ 为仁 由己” 的人 生 g 践 。是 一种超 越的 自由感 ;a q 审 美的人 生境 界是仁 者之 - . L- 乐 ,也 是 智 者 之 乐 ,对 后 世 人 们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给 予 人 们 很 大 的
文 史哲
审美 的人生境界 :孔子之 “ ” 乐
从 “ 与点也 ”谈起 吾
鲁丽娜 ( 湖南省 中南大学文 学院美学专业研 究生 40 8 10 3)
“ (e ”涵 括 了审 美 、艺 术与 人 生 , “ (e ”源 于一 种 “ 乐 1) 乐 1) 超 越 的 自由感 ”,是 一 种 “ 仁 由 己” 的快 乐 ;是 一种 按照 自己 的 为 本心 本 性做 人 ,依 顺 自己的 真性 情 践行 仁道 所 得 到 的快 乐 :是欣 然 “ 蔽 ” ,显现 本 真 的存 在状 态 的快 乐 。 “ ( e 去 乐 1 )”是 一种 “ 大乐 ” ,并 非所 有 的 “ ( u ) ” 。所 谓 “ 乐 ye 成丁 乐 ”者 ,成 于大 乐 也 ,只 有在 这个 意 义 上 ,才可 以说 “ ( e ”的境 界是 乐 1) 种 音 乐 的 境 界 , 一种 审 美 的人 生境 界 。 笔者 窃 以 为 ,用 “ 乐 (e ”来 概括 孑 子的 这种 人生 理想 境 界是 比较 妥帖 的 。 1) L
启示。
关键 词:审美;人 生 ;孔子 ;源自;境界 《 语 ・ 进 篇 》 里 有一 处 令 人 动容 的关 于 孑 子和 几 名 弟 子 论 先 L 谈论个 人 理想 的记 载 : 子 路 、 曾 皙 、 冉 有 、 公 西 华 侍 坐 。 子 日 : “以 吾 一 日长 乎 尔 , 毋吾 以也 。居 则 日 : ‘ 吾 知 也 ’ 。如 或 知 尔 ,则 何 以 不 哉 ? ” 子路 率 尔 而 对 日 : “ 乘 之 国 ,摄 乎 大 国 之 间 ,加 之 以 千 师 旅 , 因之 以饥 馑 , 由也 为 之 , 比及 三 年 , 可 使 之 勇 , 且 知 方 也 。 ”夫 子 哂 之 。 “求 , 尔 何 如 ? ”对 日 : “方 六 七 十 , 如 五 六十 ,求 也 为 之 , 比及 三 年 ,可 使 足 民。 如 其 礼 乐 ,以 俟 君 子 。 … ‘ ,尔 何 如 ? ”对 日 : “ 日能 之 ,愿 学 焉 。 宗 庙 之 赤 非 事 ,如 会 同, 章 甫, 为小 相 焉 。 ” “ , 何 如 ? ”鼓 瑟 希 , 端 愿 点 尔 铿 尔 ,舍 瑟 而 作 ,对 日 : “ 乎 三 子 者 之 撰 。 ”子 日 : “ 异 何伤 乎 ?亦各 言 其志 也 。 ”日 : “ 莫春 者 ,春 服 既成 ,冠 者 五六 人 , 童 子六 七 人 ,浴 乎 沂 ,风 乎 舞 雩 , 咏 而 归 。 ”夫 子 喟 然 叹 日 : “ 与点也 。” 吾 暮 春 时节 , 换上 做好 的春装 ,五六 人 一道 ,再带 上 六七 个孩

审美与人生境界

审美与人生境界

自 然界包括物理生命、 生理生命 、 心理生命; 自然界包括 还是近现代的美学, 超 其终极 旨归都是人。中国古代儒、 道、 艺术生命、 道德生命、 宗教生命。这种分类法与美国心理学 禅等都把审美主体与终极的美学价值, 视为审美和艺术的
[ 收稿 日期 】0 9 1 0 20 — 0— 8
[ 作者简介 ] 施江斌(94一)男, 16 , 河北沙河市人, 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E—m isi nb @sacm a:hi gi i .o l j a n n

11 ・ 9
施 江 斌 : 美 与 人 生 境 界 审
最高境界。 在儒家有“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天人合 的 极 的“ 终 关怀, 定了 们存 永恒 而当 社 决 它 在的 性, 今 会的困 更 境, ” 境界; 在道家有“ 上下与天地者同流” 与道冥一” 的“ 境 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界; 在禅宗, 则有洞察本来面目的彻悟境界。不管哪一种境 何谓审美还原?为什么当今社会需要审美还原呢?叶
关系不同程度的理解。
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达到澄明之境。《 老子》 “ 说:大音稀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 然境界、 自 功利境界、 道 声 , 大象无形。借此 , ” 我们也可以把“ 大我之境” 描述为“ 大
德境界 、 天地境界。 …他认为自然境界是被动的人生 ; ” 功 我无我” 的境界。“ 大我” 乃真我;无我” “ 乃无假我。通过

要 : 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 , 审 包含 着丰 富的人文 内涵 , 具有 情感性、 源性 、 根 直接 性的特 点。人 生境界的 意义
在 于实现人 的 自我超越和 生命 的升华 , 从而达到 自我 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 生境界 关 系密切 , 它可 以帮助人们从 小我之境 向大我之境 不断攀升 , 进而 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 的升华 , 最终 目的是走 向人 生的至 高境界 。 当今社会 的 困境 , 更加 重 了

审美与人生的四种境界

审美与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三等级——“道德的境界”。人在这种境界中,以对万物一体相通的领悟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自己“应该”做之事而为之奋斗不已。
第四等级——“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属于“高级的主客体融合”,它包摄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在“审美的境界”中,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尽管这是一种自愿的强制)而做某事,不再是为了“应该”而做某事,而完全处于一种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
这四种境界在个人实际的人生中,彼此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一般地说,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同时具有。大概不会有人低级到完全和禽兽一样,只有“欲求的境界”,而没有丝毫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有人只有最高的“审美境界”,而无饮食男女之事的“欲求的境界”。事实是,各种境界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境界也不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可以是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另一个民族、另一个时代,可以是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例如,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以科学的“求实境界”占主导地位,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则以“道德境界”或“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而且,个人境界的高低层次之分,并不等于就是判定一个民族的文化高低之分,其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彰显真实的的自我
二、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审美中,才能确证自我的创造才能和精神自由
三、审美活动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生境界。人生有多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等等,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通过审美活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人生的四种境、价值的高低标准和 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

-《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

报名序号____ 周一班西南大学2012—2013学年度1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音乐是充实人生的精神粮食姓名田小波学号 222011308011183年级 2011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学院文学院2012年11 月18 日音乐是充实人生的精神粮食摘要: 在现代社会, 音乐审美对于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质, 提升人的精神, 增强人的修养, 通达更高的人生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一直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心声,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有了对音乐的追求,孔子更是说过:“闻齐音,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音乐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做着,感觉就是在永远不停地跑步一样,闲不下来。

这时候,我们说来听两首音乐,想来那感觉一定是很舒适吧!关键词: 音乐审美人生境界心灵享受人生境界理论是中国哲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 历代思想家都有精彩的论述, 在现代化的今天, 人生境界理论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叶朗说: “人生都是有限的, 但同样是有限的人生,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

蒙培元认为, 境界必然与人的心灵相关, 是精神状态或心灵的存在方式, 是心灵存在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一种境地和界域。

冯友兰说: “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 可有不同。

因此, 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 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 因此, 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 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这些分析的角度尽管不同, 但都可以看出, 境界是与人的心灵和精神紧密相关的。

人生境界, 主要是指人生的意义世界, 或者说精神境界, 就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进行体悟而达到的觉悟。

冯友兰区分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其中天地境界最高, 阐释为审美境界。

可见,以审美活动为目的, 就会创造出崇高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沟通——以虚静为中心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沟通——以虚静为中心

以观气 , 通过 气 体 验 自身 和 宇 宙 自然 的生 命 , 气
就 意味 着沟 通 了人 与 宇 宙 的 生命 精 神 。 虚静 的
美 才是至 高 无 上 的 。 但 在 中 国美 学里 , 的审 ① 人
美意 识首 先是从 自然 里发 展 出来 的 , 而不 是从 艺 术里 发展 出来 的 , 如宗 白华 所 看 到 的 , 自然 本 来
这个 特 点就 是 : 文章 统 盘 的人 化 或 生 把
人 的生命 体 验 。人 的生 命 活 动 的意 义 体 现 在他
对 世 界 的不 断感悟 与参 与 即体 验 , 验是 人 对 生 体 命 意 义 的把 握 。在 艺 术 体 验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 就
命 化 。《 ・系辞 》 : 近 取 诸 身 … … 以通 易 云 “
2 3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 界的沟 通
以虚 静 为 中心
刘毅 青
( 州 师 范 大 学 中 国美 学 与文 论 研 究 中 心 , 江 杭 州 3 0 3 ) 杭 浙 10 6

要 : 老 庄 哲 学 而 来 的虚 静 是 人 身 心都 参 与 的 工 夫 修 养 , 人 以 空 无 的 心 灵 接 纳 宇 宙 万 物 的 过 程 。虚 从 是
所 独有 的 品质撷 取 出来 移用 人 艺术 领 域 的现 象 。
这 是 中 国文 艺 与 批评 的 最 重 要 的 特 点 。他 认 为
生命 化 文评 的特 征 是“ 取诸 身 , 近 以文 拟人 ; 以文
拟人 , 斯形 神一 贯 , 文质 相宣 矣 ” 。他说 :
人 的艺术 创 造 和 审 美 活 动说 到底 都 是 源 自
评 论表 现为 艺术 的人 生化 , 国古典 的文 艺 观 只 中 能 是人 生论 的 , 是 知识 论 的 。 中国 的艺 术 与鉴 不 在 中 国古 人看 来 , 美或 日艺 术 产生 于人 对 自然 生

大学美育 第一章 导论

大学美育 第一章  导论
主讲教师:
任务2 王国维:“审美境界论”审美思想
1.美育的内涵:心育论
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首倡著名的“心育论”,并对美育的目 标、内涵、德智体美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构建了中国现代美育的框架,成为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现代美育的学者。
他对于教育宗旨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完全之人物”;第 二,“完全之人物”的含义是“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不可不备真善 美之德”;第三,“美者感情之理想”,“美育(即情育)是也”。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 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美育的发展规划作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 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 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务1 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
2.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终身大力提倡的一个重要美育命题。 蔡元培将美育与宗教进行了比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
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蔡元培的结论是:“总之,宗教可以没有,美术可以辅宗教之不足,并且只有长处没
任务2 王国维:“审美境界论”审美思想
4.美育的目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2)人生境界
有短处,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任务1 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
3.全面地论述了美育的内涵,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些论述是以介绍西方美育理论、尤其是康德美学理论为主,这实际上是现代形态的
美学与美育学科构建的起始。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根据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和精神自由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欲望境界、知识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个领域是“求知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作为主体的自我,有进一步理解作为客体的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和法律,人们的精神自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大大提高。

因此,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过程来看,知识寻求的境界显然比欲望境界高出一个层次,不仅在欲望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生命价值和自由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审美意识超越了寻求知识领域的认知关系。

它将对象融入自身,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不仅超越了认知的局限,也超越了功能、欲望、外在目的和“应该”的局限,成为超越现实的自由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叶朗教授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0年7月4日08:思想者·连载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叶朗思想者小传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兼任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

原北大哲学系、艺术学系和宗教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

著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现代美学体系》等。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这个讲座。

这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过去有一种提法,说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研究高科技,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

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境界”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

最早的“境界”是国土的意思。

到了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今天讲的“境界”就是这个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

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

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一个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

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

张先生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

张先生说,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一、冯先生说的境界,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

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他认为,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由天地万物的无穷关联形成的,这些关联是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境界的客观因素。

所以他说:境界乃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社会体制下,在某些个人的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

也可以说,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联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又指引着一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爱好的风格。

从张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理解的境界,是人精神世界的整体,并不限于理性的层面。

同时,他比较重视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二、张先生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个交叉点,是一个由过去、未来构成的现在,现实的现在,或者说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这就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

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以至于环境、自身等等,都积淀在他的这种现在之中,构成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现在整个的一个人。

他对未来的种种向往、筹划、志向、志趣、盘算等等,通俗点说,就是说他对未来想些什么,也都构成现在整个的一个人。

三、张先生认为,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一种指引导向的作用。

境界指引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

张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论述,可以看作对冯先生论述的一种补充,把他们的论述融合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冯先生说的觉解,对宇宙人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他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当代的法国社会学家称之为“生成心态”。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外在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又称之为“生活风格”。

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的品位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对自己的利益,对于这一点是自觉的,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到的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区分是一种大的分类,实际上人生境界可以作更细的区分。

比如功利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和品位。

同样,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还可以做更细的区分。

而就某一个人来说,这种人生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可以既有功利的成分,也可以有道德的成分,而不一定是纯粹的功利境界,或者纯粹的道德境界。

冯友兰所说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天地境界,是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这个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

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

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人们忙忙碌碌,往往把审美活动忽略了,或者看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对的。

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却是人生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人生的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安排和比例,人不能把个人生活的俗物层面搞得太膨胀,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整天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人也不能把工作和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也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过于膨胀,把生活事业层面都挤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转化。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审美的意味,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为审美的层面。

很多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了审美的层面。

反过来,审美活动可以拓宽人的胸襟,因此,也可以有助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审美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最能反映胸襟和气象。

冯友兰先生在90多岁高龄时,依然在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眼睛不行了,想要翻书找新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他可以从以前掌握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

他说,“我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乐无穷”。

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就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追求审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性格,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