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生论文
审美与人生的关系作文

审美与人生的关系作文
《审美与人生那点事儿》
哎呀呀,要说审美和人生的关系啊,那就像是面包和果酱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就拿我上个月去逛街买衣服这件小事儿来说吧。
我走进一家服装店,那里面的衣服真是五花八门啊!我一开始看到一件超级花哨的衣服,上面印满了各种大花朵,颜色鲜艳得吓人。
我当时心里就想:“哇塞,这也太夸张了吧!”但店员却说这是当下最流行的款式,很多人抢着买呢。
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不是我的菜呀。
然后我又继续挑,看到一件素素的白色连衣裙,款式很简单,但是穿上特别显气质。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站在镜子前左看右看,越看越喜欢。
这时候我就明白了,审美这东西真的很神奇,它能让我在众多衣服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件。
我觉得啊,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这审美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到我们选择的朋友、追求的梦想。
审美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如果我们的审美很糟糕,那可能走的路也会扭曲变形;但如果我们有好的审美,那人生就像是走在一条美丽的花径上,充满了惊喜和美好。
你看,就这么一件买衣服的小事,就能让我们体会到审美和人生紧密相连呢。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培养自己的审美,让人生也变得美美的哟!嘿嘿!。
审美与人生论文

审美与人生论文什么是审美?审美需要哪些条件?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浅论审美与人生【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对生活与大自然的审美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拂去心里或看到的丑陋。
本文正是通过对审美的概念分析,如何对事物进行审美和发现美的所在, 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去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审美人生美的事物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理解1.1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人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同时只有处在审美的活动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审美人”。
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喜欢或是感觉到美的事物进行精神和心理的洗礼,让美的事物陶冶自己的情趣,得到灵魂的更上一层,倘若一个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美,也很难进入到审美的状态的。
比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着不同的感观,一个喜欢它的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然而一个不喜欢它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朵花,影响到他美好心情。
1.2客体是一切美的事物1.21美的概念美是纯朴的,是一切的真善美,同时美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种“恶”或是“不美”。
在阅读老师的的博客时候,我被《和农人们去卖菜》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触到了,“打开后尾箱,开始装菜,农人们拿来塑料纸铺在里面,说是怕把我的车弄脏。
”,农人们是纯朴和真实,因为怕弄脏别人的车,就把一些塑料纸放上去了,他们这个小细节动作,就体现了他们是美的,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美丽,才让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和感人。
1.22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1.大自然大自然的美是因人而异的,自身是不自觉,不雕塑的,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
大自然的美,美在和谐,让人引发艺术的情怀和人生的感悟。
2.社会美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的,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情感的美。
社会美在普通人老百姓上就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来,如《与农人们卖菜》中的农人们就体现出他们的真善美。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
有人为信仰或者,有人为爱情活着,有人为事业活着,有人为别人活着;有人活得很轻松,有人活得很沉重;有人活得洒脱,有人活得笨拙;有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或。
活着,体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活着也昭示着崇高和猥琐,活着是一种累,活着是一种快乐,活着是一种悲哀,活着是一种享受,活着是一种美丽。
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对活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生命与死亡的冷静描述《活着》其实就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差阳错做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风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病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苦根饿后吃豆撑死,春生自杀而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总是将生命逼向死亡的角落,主要人物的活着和其他人物的死亡成了贯穿文本始终的强大对比法则。
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也正是福贵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之旅后的一种活着状态。
一方面,从亲人的相继离去中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随时性,所以他预先将五十块钱压在枕头底下,随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另一方面,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使得他处于阴阳混界的状态中,这可以从他和那条同是福贵的老牛的对话中看出。
其次,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生与死之间一贯的对立性。
因为这种生死无常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由命运的无常决定的,在巨大的命运苦难面前,生与死只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也正因此,生与死在余华笔下成了一种自然交替现象,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正如作品的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

报名序号____ 周一班西南大学2012—2013学年度1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音乐是充实人生的精神粮食姓名田小波学号 222011308011183年级 2011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学院文学院2012年11 月18 日音乐是充实人生的精神粮食摘要: 在现代社会, 音乐审美对于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质, 提升人的精神, 增强人的修养, 通达更高的人生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一直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心声,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有了对音乐的追求,孔子更是说过:“闻齐音,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音乐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做着,感觉就是在永远不停地跑步一样,闲不下来。
这时候,我们说来听两首音乐,想来那感觉一定是很舒适吧!关键词: 音乐审美人生境界心灵享受人生境界理论是中国哲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 历代思想家都有精彩的论述, 在现代化的今天, 人生境界理论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叶朗说: “人生都是有限的, 但同样是有限的人生,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
蒙培元认为, 境界必然与人的心灵相关, 是精神状态或心灵的存在方式, 是心灵存在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一种境地和界域。
冯友兰说: “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 可有不同。
因此, 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 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 因此, 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 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这些分析的角度尽管不同, 但都可以看出, 境界是与人的心灵和精神紧密相关的。
人生境界, 主要是指人生的意义世界, 或者说精神境界, 就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进行体悟而达到的觉悟。
冯友兰区分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其中天地境界最高, 阐释为审美境界。
可见,以审美活动为目的, 就会创造出崇高的人生境界。
审美与人生论文

报名序号:55周---五--班西南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审美可以完善人生价值追求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院2011年 11 月 25 日审美可以完善人生价值追求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
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
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
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
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
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
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
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
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
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
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
审美与人生论文五千字

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审美教育对个体人文品质养成的重要性(一)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
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因为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
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解放思维。
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的首先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
钱XX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对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
钱学森认为,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
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
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好的教育。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
而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缺憾。
所以,培养学生健康和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
实践表明,学校艺术教育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第二,通过欣赏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艺术教育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审美与人生境界论文

审美与人生境界论文摘要: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进入了大我的境界,超越了独立的小我,是把握了生活的真谛,是自我与世界的合一,体会到了世界万物的滋养,把握到世界化生之“道”的境界。
这种境界,便回到了生存本身,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
人生境界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是具有指引的作用。
人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一个有着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门,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是天生存在的,美离不开追求美的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是带有创造性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正是拥有对审美的需求,才促使人类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生活中,仅仅拥有金钱和知识的人生,并不是完美的人生,真正完美的人生是蕴含真、善、美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一个有着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
美与美感的社会性美,不仅仅是单纯的美。
美,包含狭义的美和广义的美。
狭义的美,是一种单纯和谐的美,完整的美;而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有优美的,也包含丑陋的、荒诞的、忧郁的崇高的等各种涵盖所有审美对象的审美形态。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是天生就存在的,美离不开追求美的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是带有创造性的。
美并不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人面前,同一个事物也会显示成为不同的景象,从而呈现不同的美感,同时美也是社会的,历史存在性的,在不同的时期、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也会呈现不同的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观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的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
朱光潜在《论美》中写道,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朱光潜也在《诗论》中说:“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以审美和人生为话题的作文

以审美和人生为话题的作文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审美似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谈论美,却很少真正去思考审美对于我们人生的深刻意义。
审美,其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鉴赏,也不是那些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画廊里的名贵作品。
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不可或缺。
它是我们对一朵花绽放瞬间的惊叹,是我们对街头艺人悠扬歌声的陶醉,是我们对夕阳西下那一抹余晖的留恋。
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去了一个小镇旅行。
那个小镇并不出名,没有繁华的商业街,也没有热闹的旅游景点,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宁静和美丽。
我沿着小镇的青石街道漫步,两旁是古朴的木质房屋,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有些房屋的门窗已经褪色,却依然散发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突然,我看到了一扇窗户,窗户上挂着一块淡蓝色的窗帘,微风拂过,窗帘轻轻飘动。
那一瞬间,我被那扇窗户吸引住了,它就像是一幅画,一幅简单却又充满诗意的画。
我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小广场。
广场上有几个孩子在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在广场的一角,有一位老人正在卖自己编织的手工艺品。
那些手工艺品并不精致,甚至有些粗糙,但每一个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拿起一个用草编织的小蚂蚱,细细端详着。
老人笑着对我说:“小姑娘,这蚂蚱虽然比不上城里卖的那些漂亮玩具,但也是我用心编的。
”我看着老人那双充满皱纹却又无比温暖的手,心里涌起一股感动。
在他眼里,这些看似平凡的手工艺品就是美的,因为它们承载着他的心血和对生活的热爱。
离开广场后,我走进了一家小咖啡店。
店里的装修很简单,几张木质的桌椅,一面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
我点了一杯咖啡,坐在窗边静静地品味着。
这时,窗外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窗户上,形成了一道道水痕。
我看着窗外的雨景,突然觉得这一刻无比美好。
咖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雨滴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而我则是这场音乐会唯一的听众。
在这个小镇的一天,让我对审美有了新的认识。
美,并不在于事物的外表有多么华丽,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去感受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2016—2017学年度2学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美与人生做伴姓名:***学号: ***************年级: 2014级专业:英语(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年12月3日美与人生作伴【摘要】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从小到大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和美作伴。
可生活中的美究竟是怎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美好?他们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本篇文章将会详细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美、人生、观察、精神素质从小到大,我相信无数人见过无数种不同形式的美。
你还记得这份美是怎样的吗?你还记得你是怎样观察到它的吗?你还记得它曾对你起到过任何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吗?毫无疑问,在我们的人生中,美无处不在,时刻与我们作伴。
今天,就让我们来系统地讨论一下生活中美的形式和它对人生的作用。
什么是美?翻开字典,对“美”字的释义跃然纸上,光是基本释义就多达十二三条,更是涉及到了名、形、动等多个词性。
取几个最通俗常用的来说:指味、色、声、态的好;外表美:外貌长得好看;素质优良(指才德或品质的好);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
这样的四个释义应该是最常见常用的美了。
虽然这个字释义繁多,可是几乎每一条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使人身心愉悦。
大家不妨通过我以下的论述,思考一下是否如此。
说这第一个意思:指味、色、声、态的好,非常的直观明了,我认为即主要是物体给人观感上的舒适愉悦,之所以强调物体,是因为后文会专门提到“外表美”,因此在此专门将物体与人的美区别开来。
以艺术作品中的美术作品举例子,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美术作品的美,需从构图、色彩、光影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其中关于这些要素赏析的学术作品其实多如牛毛,作者旨在通过他们的文章向读者传达类似于怎样的配色、深浅过渡是最美的观点。
我们当然可以参考借鉴学习,可不代表我们需当完全接受并认同作者的观点。
基于油画/水粉画的基本知识和美学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对这两幅画的见解。
说起“态”,我们不免会想到古今中外众多优秀的雕塑作品,尤其是人像,每一个的姿态都各有不同却又能为观赏者带来美的感受。
而其实除了艺术方面,美还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对事物的评价中,像味与色就是检验一道中国菜是否是好菜的其中两个重要标准,“色,香,味俱全”相信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
第二点,说到“外表美”应该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部分。
中国崇尚“古典美”是五官柔和标致,曲线柔美,气质内敛,姿态端庄;而西方人崇尚的美却是五官深邃立体,曲线妖娆,气质奔放,热情大方。
两者中我可以说是没有特别的偏好,只是觉得若一个人的五官身材端正匀称,穿着打扮舒适得体便是美了。
美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男性也可拥有美。
女生若是能着一点精致的妆容,男生能管理好自己的发型眉毛与胡须,再加上些许有技巧的穿衣搭配,那便更是美上加美了。
第三点是所谓的品德美,很多人在夸人美时,其实往往不是在夸他品行好,这意味着其实品德好也是美这一点含义已经在人们的印象中慢慢淡化了。
屈原在《离骚》中称有德行有才华之人为“美人”,这个称谓让我印象深刻。
的确,美不该只浮于表面,更应沉淀在内心。
与这样的人相处起来会觉得轻松自在,并且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在吸收营养,受到正面的影响,仿佛浸润在美里。
由一个人的谈吐见识、德行举止判断去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美人”,应是新社会最应向大众传达的审美标准。
第四点,美学范畴上的基本范畴及中心问题,似乎已经深奥起来了。
但其实这样一个深奥的科学的观点时时刻刻被我们运用在日常审美观赏中。
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不限于狭义的美(优美),而是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而且,美是一个综合主观形态和客观感受的概念,换句话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客观的事物的协调,统一等特质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到。
因为在内心中产生美的体验和认识。
这一点其实在我文章开头就已经提到了。
美学范畴中的美更加的广义,不仅仅是对象的广义,更是我们评价体系的广义。
这个学科中的美似乎深奥难懂,而我认为,和谐即为美。
评价的队形可以不是典型的“优美”,在世俗的标准中,它可以“奇形怪状”,甚至可以“丑陋难耐”,但只要对象与它存在客观环境和谐共处,舒适共生,就是大美。
其实对于“美”的定义和理解,我还可以有很多。
但我始终觉得,和谐舒适,以德为先便是美。
而这一点,也是我认为美与人生联系最紧密,最能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点。
美对人生的作用是?美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
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这里还有生活条件、阶级地位、民族状况、道德、宗教、政治观点影响和制约。
所以其实可以看出美及审美对人生的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它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选择,可以是积极亦可以是消极。
比如说性格阴暗面较多的人,可能会觉得污秽的事物更适合他们的审美观;而性格偏向光明的人,大概更喜欢纯洁的事物,觉得污秽的东西看了很恶心。
当然,也不乏一些自命清高实际上对事情看法比较片面的人。
某些人把屠害别的生物当作乐趣,这就是一种负面的审美。
一个人对于美的认识和其审美水平极容易影响其人生态度。
举个例子,往往喜欢冷色调的人性格上更冷静理智,而偏爱暖色调的人却往往更活泼热情。
审美能力很多是决定于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家庭,但是也是可以后天的培养的。
审美能力高的人对于制作和欣赏艺术作品会有更多的见解,更深的领会和想象。
相反那些低级趣味的人,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多有看不懂,不理解的感觉,甚至贬低唾骂,这些都是很不好的表象。
审美能力高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他们看待生活的时候能有更有趣的方式,对生活中的琐碎也有平和的态度,对问题也有多方面的观点帮助他们去理解,这样的时候人将变的更加平静,脱离了很多愚昧的烦恼和不必要的抱怨。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审美水平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包括了他的审美标准、审美对象、审美目的等等,而这句话大概表述了人的审美目的地变化。
最开始接触美时,人们只是觉得这样美好的东西使人心情愉悦,所以想要多多地欣赏;越到后来,人们对美的操控会越高,这就意味着,人们会下意识地通过接触美欣赏美而提高自身的不足。
所以,通过多看多经历多感受艺术审美,一个人从情趣到眼界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因为审美行为在于内心的体悟,是一种可以深深挖掘与培养人潜力与内在修养的行为。
因此可以得出,美与审美行为时可以对人的精神素质、眼界情趣起到积极作用的。
所以其实系统化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国民那个的欣赏水平与日常情趣,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非常有帮助,更是有助于提高国民人文素养。
现当代我国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成绩,还大力提倡“美育”。
所谓“美育”,是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提出的重要学说。
他在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而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力提倡美育。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可见蔡元培先生及王国维先生的“美育”的坚决支持。
而现当代的“美育”,即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
”人类源于自然,对自然总是有一种恋母情结,因此会深深地迷恋着自然的美好。
人类从最开始对美的思考来自于自然,许多对美的标准的界定也是大自然长期演变形成的自然而然的惯性标准。
我们要认识大自然,就必须要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要了解大自然,就需要发掘大自然的美;要开发大自然,就需得运用大自然的美。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一把木椅,如果不符合使用的目的,坐着不舒适,即使装饰的再华丽,看起来也是不美的。
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古代中国手工艺人对美的观点,这里的美带有强烈的功能性。
最后一个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
那么,审美及美育究竟对人生有何作用呢?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审美与美育当然也会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大众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
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
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大众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大众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