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生论文

合集下载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

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

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

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

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

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美的存在极其普遍。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

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

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

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

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

2023年诗意人生议论文

2023年诗意人生议论文

2023年诗意人生议论文2023年诗意人生议论文1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仕途失意的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倚剑天涯,诗意地生活。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抱着明月,李白一醉方休,这千年之醉,成就了李白这一代诗仙。

把失意烧成了落叶,李白终究在诗意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一匹青驴,一袭青衫,一条蜀道,一座崇山,诗意地生活,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的足迹,让李白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是啊,生活是何其需要诗意老点缀啊!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已逐渐萎缩,近似荒芜。

彩灯闪朔,燃尽了安宁,疲惫的心灵,已找不到归路。

其实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让焦炉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缓息,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只是我们缺少对诗意的发现,对美的感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黑暗的沉寂;门前的梧桐又长出了新叶,小鸟在枝头欢唱嬉戏;叽叽喳喳的路人小孩,一声声清脆的“早上好”,让你一天都倍感清新。

黄昏,夕阳斜斜映照的古道,残余着一丝喧嚣;归家的行人,拉长的影子,此中无不充斥着诗意。

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在烦乱的城市中,抬起头来,看着那静静的夜空,寂寞的繁星,哼着宜人的小曲;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暂时离开书桌,在草地上,享受大地的芳香。

诗意地生活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展云舒。

”诗意地生活就是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平静轻松中释然。

诗意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点心情,一份哀怨,简单到阳光照射下摇曳的那株狗尾巴草,简单到在落日的余晖中抖动的几竿修竹,都能给你不尽的思索和一份诗情.诗意,一种温情与浪漫,一种美幻与向往。

诗意地生活,练就我们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永远的充满诗意,轻松快乐,永远相随。

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回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诗意地生活,生命中从此便多了些许阳光。

诗意地生活,受伤的心灵从此便不再空虚。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

有人为信仰或者,有人为爱情活着,有人为事业活着,有人为别人活着;有人活得很轻松,有人活得很沉重;有人活得洒脱,有人活得笨拙;有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或。

活着,体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活着也昭示着崇高和猥琐,活着是一种累,活着是一种快乐,活着是一种悲哀,活着是一种享受,活着是一种美丽。

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对活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生命与死亡的冷静描述《活着》其实就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差阳错做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风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病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苦根饿后吃豆撑死,春生自杀而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总是将生命逼向死亡的角落,主要人物的活着和其他人物的死亡成了贯穿文本始终的强大对比法则。

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也正是福贵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之旅后的一种活着状态。

一方面,从亲人的相继离去中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随时性,所以他预先将五十块钱压在枕头底下,随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另一方面,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使得他处于阴阳混界的状态中,这可以从他和那条同是福贵的老牛的对话中看出。

其次,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生与死之间一贯的对立性。

因为这种生死无常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由命运的无常决定的,在巨大的命运苦难面前,生与死只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也正因此,生与死在余华笔下成了一种自然交替现象,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正如作品的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审美与人生论文

审美与人生论文

报名序号:55周---五--班西南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审美可以完善人生价值追求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院2011年 11 月 25 日审美可以完善人生价值追求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

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

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

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

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

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

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

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

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

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

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

【议论文】人生的追求

【议论文】人生的追求

【议论文】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追求是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一生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众多的智者和哲人都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人生的追求可以多种多样,它们各有不同,千差万别,但无论怎样,人生的追求都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奋斗的。

一、幸福是人生的最终追求。

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一种心境和状态,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各有不同,有人认为物质享受和地位地位的提升就是幸福,有人则认为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无论怎样,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之一。

二、个人成长是人生的追求。

个人成长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它包括人们在知识、技能、情感、品德等方面的发展。

个人成长不仅意味着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品德。

个人成长不仅让人们变得更有能力和更具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拥有更高的生命境界和更深的人生体验。

三、人生的追求也可以是对美的追求。

美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它可以体现在音乐、绘画、文学、建筑、舞蹈等各个方面。

对美的追求是一种修养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通过欣赏和参与美的创造,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在尘世间追逐美,人们可以找到灵魂的栖息地,体验灵与肉、美与善的和谐统一。

四、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是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是一种不断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人们对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众多问题的思考都是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阔的眼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智慧和进步。

人生的追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

无论人们选择追求何种目标和价值,最重要的是能够理性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审美与人生论文五千字

审美与人生论文五千字

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审美教育对个体人文品质养成的重要性(一)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

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因为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

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解放思维。

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的首先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

钱XX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对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

钱学森认为,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

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

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好的教育。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

而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缺憾。

所以,培养学生健康和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

实践表明,学校艺术教育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第二,通过欣赏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艺术教育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审美力作文模板范文初中

审美力作文模板范文初中

审美力作文模板范文初中审美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审美力,比如欣赏一幅画作、赏识一首诗歌、品味一道美食等等。

审美力不仅仅是一种感知能力,更是一种文化修养和心灵境界。

在初中阶段,培养审美力尤为重要,因为这将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审美力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

比如,学生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多画几幅图画,参加学校的美术课程,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参加一些音乐、舞蹈等艺术类的课外活动。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校也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审美力的培养。

比如,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名家的作品,讲解一些绘画的技巧和艺术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课、文学课上,老师也可以多安排一些欣赏和鉴赏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多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审美力的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一起欣赏一些美的事物,比如一起去美术馆、看一场音乐会、读一本好书等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一些适合年龄的美术、音乐、文学启蒙教育,让孩子在家庭中就能接触到更多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最后,社会环境也对审美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艺术类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

社会上也可以多举办一些艺术展览、文化活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审美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初中生们能够在审美力的培养上有更多的收获,成为有情怀、有文化的人才。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800字作文议论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800字作文议论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要我们在乌云密布的时候,选择了阳光,选择了向世界展现你的自信的笑,那么,在通往成功与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远离了黑暗与沉论!——题记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如此,一向无法从自己身上找到美,只有当后来者的身上折射出自己从前也曾闪烁的光茫,才发现:那,真的很美! 两位经鄙人短暂培训的新播音员,已经坐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准备开始播音了,作文美陪伴着我。

我一再叮嘱他们一定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

摄像机的红灯亮了,我看见了新播音员脸上的微笑,只见她的嘴角微微上翘,脸蛋上泛着几朵红云。

虽然很紧张、很害羞,但她毕竟还是笑了,那是自信的微笑、阳光的微笑。

还是“卡”了,虽然他们都十分的努力想要一次成功,但对于新手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向他们微笑,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一句:“加油,你一定可以的!”第二次,我又看见了他们脸上的微笑,嘴角上扬,坚定的目光,让我很清晰地感觉到:他们更自信了。

就这样,这一“卡”就是好多次,可他们怎么样都没有气馁,那自信的微笑始终停留在他们的脸庞上,不是特别漂亮、帅气的脸庞,却是两张自信阳光的脸庞。

刹那间的我,像触电一般感受到了什么,那是一种美,一种敢对世界很大声地说:“我就是最伟大的奇迹”的美,一种能令人远离黑暗与沉沦,勇往直前地追求心中梦想的美,一种……终于明白,那种美的名字叫“自信”。

“铁石梅龙”为我们睥睨了一切傲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为我们展现了自信的豪壮。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志士,正是拥有了这种能征服一切的美,才取得了如此之成就,享有如此之盛名。

因为拥有自信之美而名扬千古的人,屡见不鲜。

最出名者莫过于毛遂。

毛遂,何许人也?他只不过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一位门客。

从毛遂自己写的一份简历中可以看见,他并不十分有才智。

他所说的“读书练剑”,在那名士如云的时代,也不过是很一般而已。

但他是如何得以脱颖而出的呢?正因拥有自信之美。

他自信,因此他敢于投奔手下名士如云的平原君;他自信,因此敢于“自荐”,而后随平原君见楚王,在楚国殿堂之上,又是因为他自信,拔剑指着楚国国君,讲出了一番令人心服口服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审美?审美需要哪些条件?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
浅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对生活与大自然的审美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拂去心里或看到的丑陋。

本文正是通过对审美的概念分析,如何对事物进行审美和发现美的所在, 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去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审美人生美的事物
审美的概念
1.审美的理解
1.1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人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同时只有处在审美的活动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审美人”。

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喜欢或是感觉到美的事物进行精神和心理的洗礼,让美的事物陶冶自己的情趣,得到灵魂的更上一层,倘若一个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美,也很难进入到审美的状态的。

比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着不同的感观,一个喜欢它的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然而一个不喜欢它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朵花,影响到他美好心情。

1.2客体是一切美的事物
1.21美的概念
美是纯朴的,是一切的真善美,同时美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种“恶”或是“不美”。

在阅读老师的的博客时候,我被《和农人们去卖菜》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触到了,“打开后尾箱,开始装菜,农人们拿来塑料纸铺在里面,说是怕把我的车弄脏。

”,农人们是纯朴和真实,因为怕弄脏别人的车,就把一些塑料纸放上去了,他们这个小细节动作,就体现了他们是美的,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美丽,才让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和感人。

1.22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
1.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是因人而异的,自身是不自觉,不雕塑的,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

大自然的美,美在和谐,让人引发艺术的情怀和人生的感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的,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情感的美。

社会美在普通人老百姓上就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来,如《与农人们卖菜》中的农人们就体现出他们的真善美。

社会的美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它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

3.艺术美
一个美丽的建筑、一首动听的音乐、一件漂亮的服饰等等,都能舒缓我们烦躁的心,陶冶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宁静的真实的东西。

2.发现美的条件
2.24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
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

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

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要用自己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情感区欣赏美。

欣赏世界上的一切美的事物。

2.21 需要美感距离
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

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次他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

此时,当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

”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

2.23情感诗意地感受世界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美是存在着的,世界上不缺少着美,而是缺少这发现,美的人。

只有细心感受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世界的美丽。

在老师的《岭南的秋天》中,秋天,北方大地果实累累,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红的是高粱、是苹果、是柿子、是石榴,是大枣,黄的是玉米、大豆和谷子,物产似乎都在这个季节争相亮相,一派天下富足的景象。

秋季的岭南,没有“累累果实枝头挂,千家万户喜洋洋”的景象。

”,正是因为老师细心发现了大自然的南方北方不同的美,却能给出不一样的美的享受。


2.2.4从功利性的享受提升到超功利性的赏观
当今的人们对于金钱或物质不是缺乏,而是渴求!外在的世界很富足,而内在世界却很贫穷,甚至用更多的物质来填补空洞的灵魂,这种不健全的生活方式就造成了人生的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所以,我们生活的美需要具有高贵的精神气质;我们的审美需要超脱个人狭隘的物质功利,培养超功利性的审美情趣。

3.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
3.1在审美彰显真实的的自我
这个物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以审美的态度自我的存在价值。

所以,对于自我的审美与价值的寻向,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

《和农人们去卖菜》文中还写到“她们就在这个工厂门口摆摊卖菜,等六点钟下班的工人。

所以来得这么早,就是为了占个好位置。

”,正是农人们的勤劳和辛苦劳作这些闪光点,昭示他们对自己的肯定和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才让人钦佩和敬重,因为他们的身上就体现了人性的美!
3.2. 审美提高精神上的富有
人要有物质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著。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意念是神奇的,只有精神富有,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人要有物质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著。

我们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

3.3审美能提高人们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是一种感性的自由活动,它既是对悲观主义的克服,又是对乐观主义的补充与超越。

人们更好地把握美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美的潜在意味,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审美价值的目的。

也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而发现的,也是通过审美而得到理解的。

3.4.审美活动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有多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等等,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通过审美活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活的洒脱点。

人生虽然时刻面临困境和挑战,但生活也是充满着很多美好与鲜花般美妙,只有我们时刻追备着,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为我们深爱的和深爱我们的人好好活着,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