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浅析美与人生

浅析美与人生摘要: 美是人类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愉悦的感受。
人生是一门艺术,我们做的无论什么事儿都是在创造艺术。
人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
人生,大多时候都是在对美的追求.于是,美与人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人生的完美,就是对美的最好诠释!关键词:美、人生、融合、美与人生在海边有个捡贝壳的男孩儿,每捡一只,他都认为不是最好的,便随手丢掉了。
黄昏来临,其他的孩子捡了满满一篮子美丽的贝壳,而他却愁眉不展,篮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像那小男孩儿,为追逐自己认为最美好的,结果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人们往往追心和求索,忙忙活活,一路的好风光却未能欣赏。
“人生的美,就是一边走,一边捡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一生美丽而芬芳”。
有的人,给自己定的目标往往太高,虽尽力拼搏却终无所获。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思考着美的内涵与深层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事美;第二:什么是人生;第三:美与人生究竟存在哪种关系;第四:为了达到美与人生的高度融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美的涵义美的世界色彩缤纷,气象万千。
她引出人们千种风情,百般慨叹。
面对姹紫嫣红,谁不啧啧称赞;涉足高山流水,令人流连忘返;身处花前月下,或有不尽柔情暗自生来;耳听松涛海啸,又会豪情勃发;面对万倾碧波,千帆竞发,则心旷神怡。
丽日蓝天之下,孩子们在绿茵之上嬉戏,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多美!在公共汽车上,看到青年人主动让坐,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雷锋一生助人为乐,令人仰慕,老山前线的勇士们“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的高尚情愫,定会在善良的人们心里里掀起崇敬的波澜……。
什么是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论辩过这个问题。
在这名篇中,柏拉图假设年轻的苏格拉底与颇负盛名的诡辩家希庇阿斯就美是什么的问题开展论辩,对话是从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请教美是什么开始的,当希庇阿斯听了苏格拉底的发问也曾满不在乎地说:“这问题小得很,小得不足道。
艺术与人生演讲稿

艺术与人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艺术与人生”。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艺术与人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丰
富多彩的生活。
首先,艺术给予了我们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抒发。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无
论是一幅画作、一部电影、一首诗歌还是一段音乐,都能够触动我
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
无尽的乐趣。
其次,艺术给予了我们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指引。
艺术作品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启发我们思考人生
的意义、价值观和人生的方向。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
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此外,艺术也是我们情感世界的寄托和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艺
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共鸣,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与他人产生心灵的交流。
这种情感交流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进人际关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艺术与人生是息息相关的,艺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而人生也为艺术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感悟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艺术成为我们人生的精神食粮,让艺术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针,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艺术与人生演讲稿

艺术与人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艺术与人生,两者似乎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而人生,就像一幅画,充满了各种色彩和线条,需要艺术来丰富和点缀。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艺术对人生的意义。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表达。
它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作品传递着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追求。
而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美的享受。
艺术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其次,艺术对人生的启迪。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美丽的画面或动人的音乐,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艺术作品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在我们陷入迷茫和疑惑的时候,艺术作品可以给予我们指引和启示。
正如歌德所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它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一些迷茫,多一些方向。
最后,艺术对人生的影响。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被功利所束缚,而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净化剂,可以让我们暂时抛开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世界中。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没有艺术,生活将变得枯燥乏味。
”。
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生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又是生活的映射。
”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的美,让艺术来丰富我们的人生。
谢谢大家!。
艺术与人生演讲稿

艺术与人生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艺术与人
生的话题。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表
现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而艺
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更是如影随形,相互交织。
首先,艺术是人生的镜子。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了
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正如莫奈
的《睡莲》、梵高的《星夜》等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独特
理解和表达,使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其次,艺术是人生的灵魂。
在生活的喧嚣中,艺术为我们提供
了一片宁静的天地,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慰藉。
无论
是音乐、绘画、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用心灵之笔勾勒
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其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滋养。
最后,艺术是人生的指南针。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
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引领着我们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正如帕瓦罗蒂
的歌声、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都是艺术史上的经典
之作,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在人生的征途中,艺术是我们心灵的依靠,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滋养。
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注艺术,
多感受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艺术成为我们人生
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谢谢大家!。
论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美育,又称美感教育。
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
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
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
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
例如,刚刚懂事的孩子就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听大人的夸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因为得了小红花而欣喜若狂。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孩子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孩子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
由此看来,孩子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了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了。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
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一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大学毕业后的教育更重要,直至退休后的精神生活。
美育的实施,不等于开设几门美育的课程,而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中、贯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
营造优良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特别是大众传媒,其人文价值导向到底是什么。
现在电视的影响面非常大,但其文化内涵、价值、格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不容忽视,幼儿教育者更应正确指导幼儿接触这些内容。
美育培养对感性世界无限风的形式的感受,体育对内涵丰富意韵的感受。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美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个人、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审美,人们通常说的“审美”,是一种体验,是把天地万物看成自我一部分时,产生的精神享受,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
审美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获得一种存在的喜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促进人性的完善且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审美还可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美是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事物,因为舒服,所以我们会去不遗余力地追求。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
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蒙那丽莎的微笑。
美学与生活论文

浅谈美学与生活的关系摘要:美是生活中的感悟,生活中每个角落都有美的影子,美也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呈现出来。
本文将会讨论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其中又涉及到自然,艺术以及心灵三大方面。
关键词:美生活自然艺术心灵感悟如今,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一致的定义,因为每个人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各有不同从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在生活中探讨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美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它与人们的意识有关,还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
亚里士多德如是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善可以说是符合人类们道德价值取向的。
美在主观上是人的社会意识;美又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可以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的本质是对生活积极肯定的形象。
内容有人们改造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劳动产品的实践成果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人的美。
社会美与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社会功利性、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欣赏的社会生活美是人们相互团结互助;每个人都有集体感、正义感、责任心、爱心;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自然美就是现实世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自然美注重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自然属性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
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比如,华山的险峻,张家界的仙境,桂林山水的清秀、龙脊山的美感等等不同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的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
艺术包含有音乐、建筑、绘画、史诗和戏剧等方面。
艺术有极强的创造性,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与亲身经历结合起来,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真实的情感。
人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通过艺术将自身的生活感悟表现到生活当中。
审美与人生论文

报名序号:55周---五--班西南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通选课《审美与人生》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审美可以完善人生价值追求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院2011年 11 月 25 日审美可以完善人生价值追求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
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
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
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
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
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
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
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
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
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
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审美与人生【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
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
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
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1.审美的魅力1.1 审美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
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
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
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1.2 审美需要美感距离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
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
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
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
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我们不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学学。
他有一次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
此时,当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
丘吉尔作为政治家政绩卓著,作为军事家战功显赫,但想不到他在审美方面也如此内行,真叫人钦佩。
2.审美的发展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它与西方同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地域、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诸制约因素的不同,在以后中国渐渐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德和宗法观念。
这种趋向对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着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
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和墓葬品的绘制;先秦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部分描述周朝宗族历史的诗歌)即反映了这点。
可以说,此一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
直到儒学与道学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
3.审美人生观3.1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
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3.1.1 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①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③通过“艺术家”态度的熏陶,“人们尽管可以放弃艺术,但不会因此而丧失从它学得的能力;正如同人们已经放弃了宗教,但并没有放弃因它而获得的崇高和升华的心境;⑤“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之效,增强体力,激发快乐(也就是力感),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⑥艺术是生命力强化的工具,而只有生命力强化才可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艺术便是战胜人生悲剧性的强有力武器;⑦在尼采看来,艺术和艺术家是对人生的最好肯定,因为它把生命及其悲剧性审美化而拒绝了道德的偏见,从而“制造”了一个幻想性的“中间世界”,使人可以接受和超越人生的悲剧性。
3.1.2 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在笑对一切人生悲剧之时,审美的人生便跳舞于一切生命悲剧之中,跳舞于一切善恶之上。
“舞蹈”是尼采使用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两篇“舞蹈之歌”。
尼采用舞蹈象征一种内含着酒神精神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尼采的舞蹈的象征意义乃是超越性。
在尼采看来,生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又集中体现在强者、优秀者身上。
超越性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的保证,因此,在同人生的痛苦战斗时,应当体现出这种生命的超越性。
而舞蹈正象征了这种超越性。
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就是一个酒神精神化身的跳舞者,他有着宁静的气质,轻捷的足,无往而不在的放肆和丰饶。
所以,在尼采看来,具有酒神精神的审美人生态度的人,往往是跳着舞越过人生大地上的沼泽和凝重的悲愁。
3.1.3 醉的人生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
醉本就是酒神精神的特征。
尼采说:“日神的,酒神的。
有两种状态,艺术本身表现于其中,就象自然力表现于人之中一样……这两种状态也表现在正常生活中,只是弱些罢了;梦境和醉意……梦境释放的是想象力、联系力、诗之力,醉意释放出的是言谈举止之力:激情之力、歌舞之力。
”3.2 儒家和道家的审美和人生儒家美学所具有的宏深的哲学基础,使其践行表达充满自信。
从审美语言的运用来说,儒家既不怕形成片面的迂执,也不怕信息传达造成流失,相反,从孔子到其后学都不遗余力张扬语言的作用。
他们鼓励心有所怨,便发而刺上;心有块垒,即吐而为快。
《诗经》之“国风”、“小雅”,屈原的“离骚”之辞,司马迁的《史记》,杜甫之诗,韩愈、柳宗元之文都把心灵、人格的崇高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心灵、人格的极度推崇,乃是东方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儒家的“心”是一种感应中获得的主动之心。
它不以物我分割为前提,却以心象含物为机缘,从而人类社会即是可感性自然的延伸,又是感应性主体的类的扩大。
社会的理想化也就成了人格化、心灵化;自然的素朴存在也被观念巧妙织入情性之网,使其灾异变故都可察人伦风化。
至此,儒家美学臻于最完善的心灵功效。
唯人至上,唯心至上,不慕鬼神,不道虚无。
以道德化、理想化的人推行于现实,从而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健康、进取、丰富的心魂起到巨大的制约作用。
与儒家美学不同,道家从对自然、虚无、有形之物、功名利害的发展转化过程来谈人生哲理。
《老子》二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法则,自然是元始、无的指代,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
而一切已有形名的存在,又总是有自否定的因素潜伏于其后,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按道家的观战,凡事很难永久不变,要想长久,必须依从自然,致力于无为,载营魄抱一,知雄守雌。
老子的哲学蕴含着十分深奥的道理。
从意识、经验的旨归上讲,老子是反理性的。
从宇宙的空、无、大着眼,守身为本,随用为道,所奠立的是一种神妙莫测的智慧型哲学观。
这种观念冲击了儒家的切近现实的狭隘,可使人的心意为虚不为实,至于事态的变化则谋求穷尽自然之理,发挥出一切事理因素(有形的与无形的)的作用。
但它的弊害也是明显的:由于老子只是微言大义,后人不能深得奥妙,只一味守柔抱雌,向原始的、无所为的一极努力,只能造成自行消解的无序平衡状态。
所以,庄子对老子的哲学有所改造。
一方面,庄子主张变无用为有用,致力于远大的作为;另一方面,不舍细小幽微的事理,从其自然的法则进行开掘,使人的作为在经久的运作中达到出神入化境界。
与道家这种把人化入自然的旨归相比,西方用理性分解自然的观念是笨拙可笑的。
4.情感地把握世界,诗意地感受世界-为精神所照亮的人生“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有人说,诗意是一杯香茗,也是一池春水,亦是一缕花香。
我也曾寻找过,却始终感受不到诗意,它就像那抹被扬起的尘埃,一直都抓不到。
难道是这浮华的尘世,泯灭了那份小小的诗意?寻不到诗意,生活也依旧继续,只不过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单调是会令人乏味的,有些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也终倦了。
偶尔偷一下闲,搬出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眯着被阳光刺痛的双眼,享受着她轻柔的爱抚,我似乎感受到了陶潜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