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审美人生论_王洪

合集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摘编自《嫦娥三号:世界上在月表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1月3日早上,“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起先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逐步下降。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起先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起先缓速垂直下降。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胜利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金地冯卡门撞击抗的预选着陆区(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旁边。2024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察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嫦娥四号任务圆满胜利!嫦娥四号此次登陆区域是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该盆地是月球表面最大的陨石撞击盆地,始终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四号绽开的就位探测和巡察勘察不但获得了艾特肯盆地重要的地形地貌、构造、成分等信息,还发觉了一些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等矿物成分为主的岩石,这些发觉对探讨艾特肯盆地的演化特别有意义,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更令人惊羡的是,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
(摘编自《搜狗百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一号”与“嫦娥三号”探测器都是从西昌卫星放射中心放射胜利的,先后共同创建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次”。
B. “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时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不运用着陆伞,实现自由落体着陆,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苏词在用情的看法上具有一种豁然超解的美感,犹如天风海雨,飘然而来,倏然而去,刘熙载称之为“悬崖撒手处,无咎莫能追蹑矣”(《艺概》)。但因此也不免使人感到苏轼超脱得太简单,旷达得太轻松了,甚至有人怀疑他俨然具有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超乎尘垢之外”,是否就“短于情”或“不及情”呢?近人夏敬观曾把苏词超旷的特色分作两类,一类“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另一类“若夫激扬排宕,目空一切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其次乘也”(《映庵手批东坡词》)。后者主要指苏轼早期于超旷中流露有一些粗率弊病的词作,这多是由于东坡才气过人,俗话说“才”大“气”粗,所以为词下笔之际,难免有率意之处。而另外一类属于“上乘”的作品,则既有超旷的特质,也不流于粗豪;既有“寄慨无鹚”的当咽怨断之音,又能将这种幽咽的悲慨表现得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因而才不易为一般人所察觉。他的很多写于仕宦失意、流转外地的词,表面看起来,都很潇洒飘逸、超然旷达,然而其中却时而隐现出一种失意、流转之悲。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中隐然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冲突悲慨。再如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数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象因然高远不凡,结尾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语气也甚为旷达,但事实上却在“公瑾当年”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自己壮志未酬,被贬黄州而“早生华发”的对比中,蕴含了深痛的悲慨。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

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

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

②生:发芽。

③矧:也。

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

苏轼生平6篇

苏轼生平6篇

苏轼生平6篇说到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大家一定先会想到文豪、诗人之类的词吧。

而我心里最先想到的,却是人生赢家一词。

一堂课外阅读课上,老师准备给我们观看苏东坡的纪录片。

苏东坡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个诗人吗!我心里这样想着。

但是实在也是没事可做,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看。

一阵凄凉的笛声如同风一般从宁静的江水上拂过,苏东坡和朋友们坐在江上的小舟里,望着挂在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听着那阵阵凄凉的笛声。

吹奏笛子的人正是苏东坡的一位友人。

听着笛声的苏东坡便不解的问友人为何吹得如此凄凉,友人有些伤感的说道:“人都会有生老病死。

等我们死了,就再也看不到这月光下如画的风景了。

”面对友人的回答,苏东坡却坚定的说:“与其现作文在抱怨人生苦恼,不如现在再多看看这江山明月。

活着的时候看够了,死了也就不留遗憾了!”影片结束了,苏东坡在月光下说的话却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转眼间,一星期过去了。

周末,妈妈带我去农场玩,我一直很不高兴。

炎热的太阳像火球一样不断的烤着我的脸,喂马的时候还不小心踩了一点马粪。

整个世界仿佛在和我作对,连太阳也咧着嘴对我坏笑。

这时,我却想到了苏东坡。

恍惚之间,他好像笑着又说了一遍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所说的话。

是啊,抱怨人生的苦恼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鞋子脏了可以再买一双更漂亮的鞋,天气太热也可以买冰激凌吃。

想着想着,我不由得笑了。

真正的生命不是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在于它的宽度。

幸福,也往往很简单。

苏轼生平篇(2):品读苏东坡寄一叶扁舟,捋一轮明月,载一船星辉,品一壶美酒,我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执着而坚定地仰望着那位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的苏东坡。

多情却被无情恼苏东坡是个豪情万丈的人,他少年时受到父亲苏洵的耳濡目染,以“澄清天下”为大志。

她的才情,被欧阳修所赏识,于是开始了他的仕途,也是他传奇人生的起点。

可好景不久,噩运奔腾而来,因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和而自愿流放杭州。

苏东坡是个正真率性的人,他自然不会明白官场的凶险。

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

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

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精选3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篇1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题记苏轼如一盏茶,苦涩中散发着清香,苏轼如一首诗,深邃中透露出生机。

如今苏轼不止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深沉情感,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家国忧思。

宋不生苏轼,万古如长夜。

读懂苏轼,读懂他的深情。

三任妻子,绝无二心;香消玉殒,悲不能已。

在发妻的坟头亲手栽下三万株松树,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第二任妻子逝后的十幅罗汉像;第三任妻子病逝的孑然一身,无不诉说着他的深情。

苏轼与苏辙血浓与水,苏轼经乌台诗案被抓入狱,苏辙愿自己辞官,只为营救兄长。

轼为车上扶手的横木,辙为车轮轧过的痕迹,轼与辙相辅相成。

苏轼是人间的烟火,璀璨又美好,譬如朝露,宛若晨光。

读懂苏轼,读懂他的乐观。

苏轼人生起起落落,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他既可在朝堂之上作诗,也可在农田中耕作;既可吃着大鱼大肉,也可每日粗茶淡饭。

在被贬的生活中自己动手,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认为“人间有味是清欢”。

回首过往的风风雨雨,只道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懂苏轼,读懂他的爱国。

苏轼父子三人走出眉山,对于十岁就立志争做范滂的他,立志报国是他的初心。

夹在新旧党派之间,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措施于民不利,也同样不满司马光对新法的全盘否定阻碍改革。

被贬地方,徐州防洪,定州治军,杭州治水,造福地方,无悔无怨,他在那星辰腐朽的宋朝熠熠生辉。

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远观觉得苏轼忧郁清冷,近看发现他干净澄澈,譬如一阵穿膛的风,一杯温暖的水,美好而温柔,在冷清的人间温暖一方天地。

作者:陈妍我读懂了苏轼作文600字篇2夜深了,邻居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我却睡不着,捧起一本《苏轼诗词文选》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除此之外,苏轼在思想上、政治上、哲学上、社会伦理学上、博物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故王安石在《西清诗话》中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第三阶段:被贬黄州到两次诏还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很低,并无实权。公余,他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至此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便再度自求外调,做杭州太守。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2.孤独寂寞。苏轼一生宦海起伏,多次遭贬谪,看清了官场上的蝇营狗苟,内心也难免会生出落寞悲凉。这种悲凉落寞苏轼常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这是作者被贬黄州当年中秋所作,起句便是沉重悲凉之音,既有对人生多舛的牢骚,又有对年华逝水的悲惋。作者把愁绪赋予江月,借山水化解,然而这种化解,是凄然,是无奈。特别是乌台诗案后,苏轼作品中有许多都充斥着这种心绪。“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初到杭州寄子由》),道出了产生这种心绪的矛盾之情。
第四阶段:远谪惠、儋
回京后的苏轼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而后,苏轼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65岁。

名人名家对苏轼的评价

名人名家对苏轼的评价
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
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王若虚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 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 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 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 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 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 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 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 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 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 东坡真是好命。
王若虚: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 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 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 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 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 南诗话》)

关于苏轼的名句名言大全

关于苏轼的名句名言大全

关于苏轼的名句名言大全关于苏轼的名句名言大全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

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名句名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的名句名言1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

——苏轼《无题》"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杂说送张琥》"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7、人间何处不巉岩。

——苏轼《慧湖峡阻风》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苏轼《花影》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1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东坡1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12、修其本而末自应。

——苏轼1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苏轼14、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晁错论》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 第2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Vol118,No122003年4月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Apr12003

收稿日期:20021222作者简介:王洪(1952),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轼审美人生论王洪(吉林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关键词:苏轼;审美人生;人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3)02-0001-08

一、苏轼人格的本质精神与仕宦人生 苏东坡人格的本质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单就笔者来说,就先后以/野性0和/仕隐情结0两种理论来探求之。/野性0的命题,重在与柳永的比较中,论述苏、柳分别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士大夫人格的近代文化开端。[1]以后,笔者又以/仕隐情结0这一命题,探讨了苏轼内心深处的隐逸与仕进这一士大夫的具有根本意义的人生命题,从苏轼一生348首词作中有66首77次使用具有归隐意思的/归0字,进行了量化分析,论证了苏轼的仕隐情结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2]现在来看,无论是/野性0还是/仕隐情结0,其实,都还仅仅是苏轼人格的一个侧面而已,欲解读苏轼之人生本质,还需从华夏文化士大夫人格的演进上寻求,需从士大夫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拷问。美学家宗白华曾有六境界说: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艺术境界。功利是人类的最为原始的阶段,而审美则是人类的终极境界。苏轼的人生,像芸芸众生一样,有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0,也有/穷研物理0的学术境界和/返本归真,冥合天人0的宗教境界,但我认为苏轼

更为本质的,是典型的艺术境界,可以用审美人生来概括之,是/以宇宙人生底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底反映,而有艺术境界。0[3]相对于苏轼的宇宙人生来说,就是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苏辙说其兄在晚年流放海南时是:/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0,/独喜为诗,精深华妙0,[4](P61,本

1文所引资料,除特别注明,均出自5苏轼资料汇编6,中华书局1994年版,下面只给出篇名和页码,不再注明出处。)可以作为笔者此观点的形象说法,也就是说,现实功利的所有一切,包括功名的、富贵的,都不在苏轼胸中真正留意,只有文学的、艺术的创造,才是苏轼终生辛勤耕耘的园圃。这种情形,也如黄庭坚所说:/东坡先生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0这种孤高,是俗人难以理解的:/其商略终古,盖流俗不得而言。0(P90)与柳永作为市井文化的代表相比较,苏轼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的代表,是士大夫精英文化的代表。就苏轼早年所受到的教育和他自身的人生期望来说,苏轼的政治理想终生都并未得到实现。譬如其母以5后汉书#范滂传6作教材,对苏轼做儒家忠臣的启蒙:/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0[5]其父以对欧阳修谢表为试题的写作训练:/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云-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0(赵令:5侯鲭录6)都可以看到苏轼所受到的儒家仕进文化的良好教育。后来的苏轼,虽然使用了少年时代的习作,但是,却终生未能如老苏所期待的那样,出将拜相,如同欧阳公那样。苏轼自言其志时不多,不象是李白等唐人那样飞扬跋扈,自视甚高,宋人一般都较为收敛,比较内省,但苏轼之志仍可从后来的一些牢骚中看出,如:/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0(5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6其二)齐物志早年便有,奈何现实的情况却是地位卑微,谈何济时?因此,体现在苏轼人生的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是苏轼在政治的功业上似乎并未取得应有的成就和地位,如同苏轼晚年的自嘲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0,哀莫过于心死,晚年/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0的悲凉心境,与少年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0,形成鲜明的反差。苏轼具有卓绝当世的文学才华,又兼具杰出的政治才干,为什么会仕途坎坷,在政治方面始终不能顺畅?这一点,苏轼早年的恩师张方平看得十分清晰:/早尝识其为人,起远方孤生,遭遇盛明之世。,,轼自谓见知明主,亦慨然有报上之心。但其性资疏率,阙于慎重,出位多言,以速尤悔。0(P5)此段资料为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张方平挺身而出写给皇帝的奏章。虽然有此特殊背景,但苏轼/性资疏率0的性格特点,还是非常准确的。但将仕途的坎坷完全归结于某种性格,似乎过于简单,因为,如果苏轼对于仕途视为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多次因/性资疏率0而惹麻烦之后,必定会缄口不言的,而苏轼恰恰相反,在每次祸从口出、灾自笔来之后,都信誓旦旦,发出从此封笔的许诺,但却从未兑现,譬如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在/出门旋觉风吹面0的出狱同时,马上就/试拈诗笔已如神0/此去声名不厌低0了。不仅依旧我行我素,而且写出了更为瑰丽的篇什。可知,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之间,后者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苏轼从政的开端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苏轼兄弟一举成名,当时轰动的情形如同曾巩所说:三苏父子/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音角),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0(曾巩:5苏明允哀辞6P13)苏轼在考试完毕,直接被/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0,直接做到相当于现在专署中的副手级别。(由此后再任杭州通判被认为是/巧抑其资0,而杭州又是大州而知)到了英宗的时

候,由于苏轼当时的名气甚大,英宗在府邸时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因此,极希望援引李太白故事,将苏轼擢拔为翰林学士。而实际上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的位置,是此后二十余年苏轼经历黄州贬谪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只有短暂的几年时光。苏轼刚刚出山,就被张方平等元老视为/国士0,皇室后宫也都将苏轼作为宰相的材料加以培养,但终苏轼一生,最高的官职也未能如其弟苏辙那样官拜尚书右丞,与闻国事。绝大多数时间,苏轼的身份是两类,一类是作为中级官员的州守:从凤翔签判、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太守,直到湖州太守发生乌台诗案,加上其中的守丧,前后历时约二十年,都在这个阶层徊翔,而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正是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生命阶段;苏轼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罪臣,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相加的贬谪时间,竟然长过元八年的得意时光,而且,正是苏轼一生的中年、晚年的最为成熟的时期。元只有八年,其中再扣除苏轼不合时宜而自请外放,则苏轼之一生,在政治方面,确实是坎坷不遇的。 那么,是不是苏轼真的没有拜相的愿望?应该说,在儒家文化时代的士大夫,可能大抵都会有过这样的理想,尤其苏轼具有极大的文学声望。当时他的声望,不仅仅局限于宋朝版图,而且,远23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0,显示了苏轼的政治灵活性和原则性,此其十;/及至杭,吏民习公旧政,不劳而治0,/岁适大旱0,苏轼/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0,表现了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其十一;西湖葑田淤泥,废而不理,苏轼/周视良久0,提出/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0的方案,达到/葑田除而行者便0一石二鸟的效果,更加以/募人种菱,取其利以备修湖0,以及/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0,(苏辙:5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6P62-69)则苏轼已经颇有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才干,此其十二。苏辙所举及苏辙未举之事例尚多,然欲证明苏轼之政治才干,此十二例足矣!苏轼之不能入阁,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在于苏轼本人对于功名富贵的蔑视。他曾有5蜗牛诗6:/升高不知疲,竟作黏壁枯0,将那种功利人生刻划入骨,将这种功利人生的结局看得十分透彻。对于功名富贵,苏轼是蔑视的,对于那些阿谀小人,尤其蔑视。/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承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0(陈师道:5后山诗钞6P138)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苏轼的/性资疏率0,理解苏轼似乎永远学不会世俗人情,永远是赤子之心。朱弁5曲洧旧闻6记载:/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0每当友人晁美叔以此规劝他,苏轼答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某之所虑,不过恐朝廷杀我耳!0(朱弁:5曲洧旧闻6P321-322)意即只要不被杀头,那就要直言忠谏到底了。蔑视富贵而又性不忍事,则自然与功名富贵无缘。/平生寓物不留物0(苏轼:5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6),这是苏轼对于身外之物的一个总体性的人生信条,/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物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0(苏轼:5宝绘堂记6)对于身外之物的物质享乐,是可以寓意寄托而不能留意的,何谓寓意,寓者,托也,寄托也,寄居也,/民生于地上,寓也,其与几何。0[6]寓意者,知足长乐,因为并不以物为终极之追求;留意者,则以物为人生之目的,则不仅纵有尤物也难以快乐,因为,物质的享乐是没有穷尽的,而且,往往就是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因为,对于留意于物的人来说,总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因此,对于富贵,苏轼一生都是淡然处之的。早年在凤翔签判任上时,就有一老僧密传给他炼金术,苏轼当时疑惑于为何太守陈公求而不得,老僧却愿意主动传授给苏轼,老僧答以/为之者,多因致祸,非公无可授者0,后来,/陈公知坡得之,恳求甚力0/陈得而为之,不久,果败官而归。0(5春渚旧闻6,卷十P163)炼金术是一种化学实验,本身无罪,要看谁人掌握,苏轼晚年日啖茶芋,生活困苦,却终生不用,而太守陈公弼学了就用,立竿见影,也就立竿见影地身败名裂了。王安石变法其间,曾有谢景温弹劾苏轼舟行贩卖私盐,/穷治无所得0,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苏轼其人是不可能为此蝇头小利汲汲奔走。苏轼一生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苏轼颇不以为意,5鹤林玉露6记载:/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每月朔,取钱四千五百,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0;而5桃源手听6记载:/东坡为钱塘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公令以二十来以判。事笔随意作行书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竞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0听起来更像是杜撰的故事,但以东坡之才气名望,当不难也。故东坡之物质生活用苏轼的话来说,是:/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0就总体而言,苏轼的仕宦人生是失败的,元后期苏轼曾有短暂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名号,但只是虚衔,而且昙花一现。但有失方有得,苏轼失之功业,得之审美。相对于仕宦而言,苏轼以文学始,而以文章终,如同5清波诗话6记载,晚年流贬岭南时押送苏轼的使臣所说:/学士始以文章得,终以文章失。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