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

合集下载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契合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追求自由和民主梁启超是中国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拥护者,他认为,自由和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和权利。

他认为,只有私有财产权和言论自由才能保护人们不受统治者的侵犯。

这对现代社会来说依旧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权、言论自由、财产权等权利保护成为了社会热点。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应该在现代社会中深入挖掘其价值。

二、强调教育梁启超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特别的贡献,他在强调根据天才来发展不同的教育制度的同时,更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国家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基础,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败和灾难的发生。

现代社会也需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

但是,如果仅仅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格教育,或者明显贬低道德和人格品质,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于腐败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注重道德和人格教育,这对于现代社会也许会有奇效。

三、拥护对外开放梁启超强调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更好地发展。

他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在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并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先进思想。

这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

现代社会对于市场和交流的开放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国家之间产生了很多互动和交流,这让沟通变得更加便利,让事物之间距离更小。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国家若仅仅是封闭自保,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抗拒会让它与其他国家隔离。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在不断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接受来自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观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和教育等多个领域,而他的“情感说”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动力,也是美的根源。

他主张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他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直接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力。

艺术美育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而艺术美育正是能够满足他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艺术美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让人们从感知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且从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共鸣。

通过学习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青少年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变化,并且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艺术美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青少年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艺术美育可以开拓青少年的审美视野,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欣赏并领会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艺术美育还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青少年常常会面临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而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并释放青少年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学会通过艺术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梁启超的“情感说”为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通过艺术美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培养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都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艺术美育的重要性,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艺术学习机会和艺术表达平台。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关键 词:粱启超 ;教育思想; 当代启示
民族危 机孕育 了梁启 超教 育思 想 的产 生 ,作为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之一 的梁启超 , 在 面临 国家衰落 ,民族 危亡 的时代 背景 之 下 ,使其充分的认识 到,在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社会 的中国, 要实现 民族 的独立 ,就必须 开 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教育兴国 , 改革 现 行 的不合理 的教育制度 , 要 提倡 实现教育 国 民的普及化 , 树立起全 民学 习的意识 , 尤其 还提 出了要实现教育的平 等,主张妇女教 育 的重要性等重要教育理念 , 对于我们 当代 所 提倡 的教育兴国 、 强 国,以及大化的教育理 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女子教育 ,创办女子学堂 。
大繁荣 、大发展 。 2 . 梁启 超 的教 育 思想还 蕴含 着男 女平 等 、妇女解放的色彩 , 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 伦 常中男尊女卑 的不平等格局 , 对于当代 构 建 和谐 的家庭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当前 。 男女平等作 为家庭美德 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 基本 的道德规范 , 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 到了 保 障,我 国宪法 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妇女在政治 的、经济的 、文化 的、社会的和 家 庭 的生活 等各个 方面享 有同男 子平等 的 权 利” ,男女平 等已经演变为我 国的一项基 本 国策。在家庭生活中 , 夫妻关系的男尊女 卑, 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 观念 逐渐 没落 ,取而代 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 、 义 务上 的平 等 以及 对待子 女问题 的一视 同 仁。 总之 , 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广泛 。 他不仅 以其 维新变法活动 的政治家、思想 家
大的影响。

梁 启超 的教育 思想
1 . 开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兴 国的理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人
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提倡素质教育等。

首先,梁启超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
教育的中心不是课本、教材,而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梁启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最后,梁启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公民。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倡导素质教育等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

梁启超“情感说”与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梁启超曾提出了“情感说”的概念,强调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的艺术美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梁启超的“情感说”对当代青少年艺术美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人的心灵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

他认为,在情感上的培育比智力上的培养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情感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梁启超主张通过感性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使其具有高尚、坚定、温柔的品质。

而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正是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美感来触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愈发受到重视。

艺术美育是指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使其具有积极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

艺术美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梁启超的“情感说”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艺术美育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提出的“情感说”强调了情感对于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这与艺术美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往往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使人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梁启超主张通过感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感品质,而艺术美育正是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美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修养,使他们在接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出高尚、坚定、温柔的品质。

通过欣赏、体验和创作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形成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怀。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及对当代的启示

浅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及对当代的启示

浅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及对当代的启示摘要: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他的家庭教育可谓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功典范。

在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四大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综合视野,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家庭教育的生活性,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给当代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内容;理念梁启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都有精彩的论述,是“新国民”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家书》一书中记录了不少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与训诫,成为了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在梁启超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子女都成长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这成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

家庭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成为家庭教育领域中的成功典范,存在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和教育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内容聚焦梁门子女的成就分布于各个领域,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影响深远。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梁启超对孩子们长期的言传身教。

梁启超教育子女时,涉及到的教育内容全面而又恰当,并且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借鉴内容。

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梁启超,拥有着博学的知识,长远的见识,丰富的阅历。

他实施的家庭教育与同时代很多家庭相比都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就内容上来说,梁启超首先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并将其作为教育子女的根本性内容,成为孩子们一路求学的目标及未来工作选择的重要的精神陶冶。

在子女的学习方法上,言传身教,自我心得倾囊相授;在子女面对人生方向选择之际,给予建议,但始终不会剥夺子女的决定权。

他将“爱国者”、“学者”和“父亲”的角色相互融合,其高度融合在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中高度地呈现了出来。

梁启超近代女子教育实践

梁启超近代女子教育实践

一、引言梁启超(1873-1929),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提倡“新学”,主张变法维新,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近代女子教育方面,梁启超也有着自己的实践和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近代女子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历史背景1. 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民族危机深重。

此时,梁启超等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挽救民族危亡。

2. 晚清时期,中国女子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极为有限。

当时,封建礼教束缚着女性的思想,女子地位低下,难以获得教育。

3.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提高女子素质。

因此,他们开始关注女子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女子教育主张。

三、主要内容1. 提倡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

他强调:“女子者,国家之母也。

女子之教育,国家之根本也。

”他认为,女子教育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2. 倡导女子教育改革梁启超主张改革封建女子教育,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女子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他提出以下改革措施:(1)提倡女子上学:梁启超认为,女子应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应鼓励女子入学接受教育。

(2)改革女子教育内容:梁启超主张改革女子教育内容,使其适应时代发展。

他提出,女子教育应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女子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女子教师:梁启超认为,提高女子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优秀的女子教师。

他主张选拔有才华、有爱心的女子担任教师,以引领女子教育的发展。

3. 创办女子学校梁启超亲自创办了多所女子学校,如上海中西女塾、广东女子学堂等。

这些学校成为当时女子教育的典范,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影响1. 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梁启超的女子教育实践,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女子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曾繁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是颇有影响的清华研究院文科四导师之一。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梁启超是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奠基者,特别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建树颇多,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但对他在美学与美育领域的成就之高低,前期与后期之关系,具体的美学与美育理论贡献等在学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分歧,需要进一步研讨。

本文试图对于以上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上,深入探讨其活动的历史动因并看他与其前人及同时代人相比做出了那些新的贡献,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

梁启超生活于晚请与民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其时社会动荡急变,四万万同胞面临外侮内乱,中华民族经受着生存与危亡的考验,“保国保种”成为国家民族与一切有识之士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着由封建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在文化上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

在这种动荡急变与巨大转型的社会时代,梁启超是早期的弄潮儿,其后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

他作为叱咤风云的”康梁”之一,是早期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其后虽持改良的立场而与革命对立,但在反对袁世凯与张勋复辟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他最后的绝笔是为《辛稼轩先生年谱》所写“孰为公死,凛凛犹生”,说明其反封与爱国的情怀始终不变。

而在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转型的过程中,梁启超则与其政治上的逐渐落后相反始终是活跃在第一线的重要人物,在鼓吹“启蒙”,介绍西学以及建设新的“中学”之中成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梁启超个人,在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由政治家到教育家与学者的转型。

这种转型大体以1918年欧游为界,其后梁氏逐步走上从教与为学之路。

这正是他在政治之路屡屡碰壁之后所选择的救国之路。

他在叙述自己的转变时说道“现在中国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没有那样说起来不令人头痛,但回到我们教育的本行便有一条光明的大路,摆在我们面前”。

(1)但其从教与治学却仍然难脱政治的影响,正如他在著名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有为、启超皆抱启蒙期'致用'的观念,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

(2)由此说明,他后期的学术活动仍不离“启蒙”与“救国”等与“致用”有关的大的“政论”范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氏后期从“知古而鉴今”出发主要致力于史学,在旧史学的改造与新史学的建设上建树颇多,使其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奠基者。

从1920年欧游回国到1929年初辞世,加上最后几年的缠绵病塌,梁氏这宝贵的六、七年学术活动时间主要用在史学建设之上,这是有成果为据的。

而在美学与美育学科建设上,由于距离”致用”相对较远,所以不是梁氏的主要用力所在。

但这并不排斥他在这些领域的独特建树。

诚如金雅教授所说,梁氏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大的人生论美学观。

2008/3·文艺争鸣·现象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梁氏的美学思想就是广义上的美育思想。

这也是由他的”启蒙”与”救国”的”致用”的学术路径决定的。

当然,前期他更倾向于政治”启蒙”,后期则更多学术意味,但”致用”的路径始终未曾偏离。

我们目前看到的材料,梁氏美学与美育理论,尽管仍然成果丰硕,见解不凡,而且的确以“新民”作为贯通前后的桥梁,但还不能说已经自觉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美学与美育理论体系。

也许,我们可以说他的美学与美育理论已经有一个“隐性的体系”,但毕竟缺乏“显性的体系”。

而且,这种“隐性的体系”还需要学者去加以阐发,从阐释学阐释主体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阐释,因此这就可能形成不同版本的梁氏美学与美育理论体系。

我们目前看到的材料显示,梁氏在美学与美育学科建设上还没有明显而自觉的学科意识,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他的文章中有“美学”与“美育”的字眼,梁氏的特殊贡献在于他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贯穿于他所有作品及其一生的资产阶级“救亡与启蒙”的精神,对于当时与今后,乃至今天我国的美学与美育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与参考价值。

请看,1900年,就在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那一年。

梁启超发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祖国的危亡进行了满怀民族激情的表述。

他在文中说道:“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奈何足怪!”但在国之濒危之际,梁启超并没有灰心,而是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青年。

在本文的最后,他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地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3)更为可贵的是梁氏将审美与文艺作为造就美哉少年与少年中国的重要途径,并于其后的1902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重要论文,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4)的重要论断。

在这里也许梁氏将小说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但他将文艺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初衷却是极有价值的。

总之,从《少年中国说》到《新民说》,再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梁氏的美学、美育与文艺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民族启蒙”的强烈情怀。

这不仅一改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传统,将其转变到文艺与“新的国民”塑造的现代轨道之上,而且完全切合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兴亡成为当务之急的现实。

可以说,“民族复兴”从1840年以来至今,一脉相承,成为我国美学、美育与文艺建设发展的基调。

梁启超在这一基调的形成中是最早倡导者之一,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是其不同于其他美学家之处,应予特别注意与重视。

有的学者将梁氏看作是功利主义的美学与美育理论家,但我们认为梁氏所倡导的“民族启蒙”是一种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宏大的民族功利,对于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美育,这种宏大的功利主义不仅有着政治的价值与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学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价值。

二梁氏的美育思想存在着一个隐性的体系,我个人理解这个隐性的体系就是以“新民”为其出发点,以“文学移人”、“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其内容,以“美术人”、“生活艺术化”为其指归,以新的艺术形式“小说”以及对于中国古代作品的现代阐释为其手段。

这些内容与中国传统美育的“礼乐教化”与“诗教”、“乐教”相比有着许多新的现代的而且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元素,应该讲是比较新颖的,值得加以研究。

但其中的许多基本内容已有诸多学者阐释,因此我在此简单加以论述。

“新民说”。

梁氏在戊戌维新失败后逃避日本期间对于维新改良及其失败进行了反思,得出了仅仅依靠上层皇帝与少数贵族必然失败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的重要经验教训。

而依靠人民又必须改造旧的“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性”。

这就是他于1902年在《新民说》一书中提出著名的“新民说”,成为其包括美育在内的新的民族启蒙活动的出发点。

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通过戊戌维新的失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兴亡,人民的文明程度是最重要的,只有有新的人民,才能有新制度与新国家,否则什么也谈不上。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人民由于深受封建主义影响,因而国民性存在诸多毛病。

他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列举了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脆弱与公共心之缺乏等等国民性的弱点。

由此,梁氏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课题,改造的重点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5)而其重要途径则是文学艺术,特别是新型文艺形式小说。

他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

(6)这就开创了以文艺改造国民性这一中国近代以来美学、美育与文艺学优良传统的先河,为鲁迅等所继承。

这恰是梁启超美学与美育理论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可以说“新民说”伴随了梁启超的一生,贯穿在他的包括美育在内的一切学问之中。

在1922年所写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他又在论述趣味教育的同时论述了“教育趣味”。

所谓“教育趣味”就是他认为教育承当着培养“新民”的重任。

“文学移人说”。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文学移人说”。

他在论述了小说所具有的“常导人游于他境界”与“感人之深”的两大重要特点之后说道“此两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

苟能批此2008/3·文艺争鸣·现象家的责任等等,应该说是中国学者最早研究情感教育的学术论著。

他认为,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情感的陶冶,用情感来激发人,感染人,教育人。

而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他借鉴德国哲学家与美学家康德有关人的思维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与此相应教育就分为知育、情育与意育,并借用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来概括这三育的功能。

情育的功能当然就是“仁者不忧”。

他将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统一起来,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关于情感教育的途径,梁氏提出“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利器”的重要观点。

很明显,他还借用费希纳《美学导轮》中有关“审美阈”的概念提出“情感阈”的概念。

接着,他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中国优秀古典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特别是有关故国之思、抗击外侮、同情弱者的情怀。

包括诗三百、汉乐府、屈原、李白、杜甫、辛稼轩等作家作品,并将这种情感表现归结为“奔进的表情法”、“回荡的表情法”、“蕴藉的表情法”等等。

情感教育是西方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不仅限于美育,还包括情感训练等等方面。

但梁启超在这里显然主要是讲以艺术教育为主的美育。

正因为梁氏将情感教育看作是造就审美世界观的艺术教育,所以他明确要求艺术家“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挈,向里体验。

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把他表现出来。

这谗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

(13)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美术人”。

梁启超于1922年在《美术与生活》的讲演中提出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美术人”。

他说美术教育的任务是两个,一个是培养懂得艺术创作的“美术家”,一个则是培养能够欣赏美术的“美术人”。

他说“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14)那么,什么是“美术人”呢?梁氏认为就是生活有趣味之人。

他认为所谓“趣味”不是一种“披枷带锁”的“石缝”中的生活,而是一种自由的生活;也不是一种没有一点血色的“沙谟”的生活,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

其实,这就是一种将审美看作生活必需品的审美的生活。

梁氏认为,培养这种能够审美的生活的“美术人”是国民改造与建设的需要。

他说一个人审美情趣的麻木就使一个人成为没有趣味的人,而一个民族审美情趣的麻木就使一个民族成为没有趣味的民族。

而美术的作用就是将这种麻木的审美情趣恢复过来,使没趣变成有趣,“明白这个道理,便知美术这样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