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读《美学原理》的一点感受

院系:哲社学院思Biblioteka 1班在内容摘要:人以迷的方式活在世界上,我们常常以主客二分的形式来对待所有的事物,人类的理性就是把人与周围其他事物一分为二的重要因素。人的这种对象性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三个维度上。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超越不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觉察不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所以人类想要在精神上实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精神家园的乐趣,需要心量的无限扩大,就离不开美学中所说的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象性存在方式实现到以真我为境界绝代性存在方式的超越。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中也会经常见到,并且使哲学、美学和宗教这三个领域紧密联系起来。纯粹美学相比于其他的美学有其独特的观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以下是我对纯粹美学和其他美学的一些理解和从中受到的启发。
这些障碍可大体分为烦恼障贪嗔痴慢疑和所知障身边邪见戒这些欲念蒙蔽了人的眼睛和心这样人就只能看到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人的精神也会随着身体的消失而灭亡所以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放弃自己的欲望通过慈悲行善来使人生得到超越进入一个极乐世界使人们超越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存在
纯粹美学批判
姓名:董澍澍
纯粹美学更注重研究了人生的精神境界层面,叶朗的美学的内容上包括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等更偏向或者说更形象的领域,但我觉得纯粹美学另一方面却是扩大了美学的范畴,纯粹美学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更多的途径、方式去实现。我觉得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提升人生境界,而不仅仅限于审美活动中,这也是给了人们殊途同归的机会。在通向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审美活动中,我在叶朗老师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领悟中体会到了意象世界的巨大感染力。
在我看的叶朗老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我觉得在这个学期中我同时收获了两种优秀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体系。有时两种观念会在脑子里发生冲突,有时又会形成共鸣。首先我想说这是我第一次同时吸收不同的两种知识体系,这造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就是我并没有偏向于哪一个观念体系或排斥另外一个,相反我对二者有所了解后很客观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而之前的学习中,我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都只是先选择一个体系观念学习,而在去学习其他观点时就会不自觉的先入为主的赞同第一个而且站在第一个观念的角度上去本能的排斥其他的体系观念,这样的学习方法造成我对不同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缺失,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的“迷失”。所以很感谢黄老师在教授我们自己的美学体系观念的同时也督促我们自觉接受其他不同的美学观念。现在我谈谈看了叶朗老师《美学原理》后对美学的一些了解和领悟。
美学原理 叶朗

美学原理叶朗
《美学原理》是叶朗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由叶朗精心编写,探讨了美学思想和艺术原理。
本文将结合叶朗的美学理论,讨论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贡献,以及美的重要性。
首先,美是一种感官愉悦的体验。
叶朗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真理,反映了个体心灵对客观现实的理解。
因此,美是集合了思考、想象和现实经验的一种深层感知。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当绘画技巧和画面整体结构结合得当时,可以让观者感觉到作画者表达出来的艺术意境和心灵深处的感受。
其次,美的来源在于心灵的交流。
叶朗认为,美的内在美感来源于个体内心的激情与渴望,它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相互之间的统一,从而拥有更强烈的交流能力。
例如,当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激情和心灵,观者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认可他们的情感,并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美对人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叶朗认为,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内心,是把人类意识从日常生活中拉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追求自我实现的助推器。
例如,当我们欣赏美妙的景色时,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来,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实现的方式。
最后,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叶朗认为,美是一门神学,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人类思想创新的催化剂。
例如,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可以从美的概念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
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叶朗的美学理论强调了美的定义、来源、贡献和重要性。
美是一种感官愉悦的体验,源于心灵的交流,可以给人们带来重大的意义。
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成为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非连续性文本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记述过一种特殊的“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
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性的、可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诗的作品中蕴含“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
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
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
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
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
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
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
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含答案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 2020.6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
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
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
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5章人生境界一、简答题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什么是审美人生?答: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1)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2)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
(3)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的爱,这是爱的人生。
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
二、论述题1.阐述美与人生的关系。
答:美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在:(1)美与人生有着内在统一性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①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整个人生可以看作一个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舞台,同样,艺术和审美的舞台亦是浓缩着的人生实践,所以,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大量出土文物都说明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
早在原始社会,审美活动就交织在祭神舞乐之中,成为原始人生存狂欢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审美活动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的需要从人类总体说,除了最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以外,审美活动也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的发展。
④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以人生实践为源泉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朗: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18
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或者说具有什么样的深层心态和风格。
一个有最高人生境界的人(天地境界)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那么,他同时也在向最高的层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最基本的经验世界,是最本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和万物之间并没有间隔,而是融为一体的,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当中所说的自然,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生是充满诗意的,这是人的精神家园。
但是在世俗生活中,又习惯于用主客两方面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说利用的对象,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就有着间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关进了一个牢笼。
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落入尘网”,用日本哲学家的话就是,“从根本上割裂主观与客观的自我,永远地摇荡在万丈深渊里,找不到立足之处”。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博把人生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你的人生”,一种是“我他的人生”。
后者被称为被使用的世界,把世界上一切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都是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欲望的工具。
而“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性格,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说“活着没有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普遍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而审美活动去掉了这种遮蔽,照亮了本来的世界。
清代的哲学家所说的显现真实,于是世界的一切都变得那么有灵性可以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自我实现的人的时候说,“自我实现的人
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有情趣,更能感受世界之美,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带着一种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来体验人生”。
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么美妙,每一朵花都令人喜爱不已,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乐生。
一个人能够乐生,享受人生,那么对于他来说,就把握了现在,世界上一些事物的利益和价值就不一样了,他的人生就成了诗意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人说“生生不息”,就是生而又生,创造再创造,“生生不息”就是创造的人生。
一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创造,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是审美的人生。
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
朱光潜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但是,“文革”结束以后不到三年,朱光潜先生就把黑格尔美学三大本全部翻译出来,还有歌德的《谈话录》等,加在一起有120万字。
这个时候的朱光潜先生已经是80岁高龄了,这是何等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和他的人生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创造的人生。
马斯洛曾说过,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我们都有未被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
许多人的确回避了自身的天职、使命、人生的任务等等,大多数人从来不想阐释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是基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生活,他们都是在最高的极限上生活着。
他们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说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是同一语,创造性和充分的人性也是同一语,自我实现就是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他们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
一个人的人生充满了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诗意的人生和创造的人生必然带来爱的人生。
日本有一位画家说过,“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刹那的辉煌”。
爱花、赏花,说明人对花无限珍惜。
不光是花,哪怕是一棵无名的小草也是这样。
自然的美、生命的辉煌,激起人们对人生的爱,这种对人生的爱必然和感恩的心情结合在一起。
马斯洛说过,高峰体验会带来一种感恩的心情,就像那些信徒对上帝的感恩,就像普通人对于命运、自然、人类、过去、父母、世界,对于曾经帮助过他得到成功的一切的感激之情。
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拥抱一切的胸怀,表现为对
于每一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回报的渴望、崇高的责任感。
审美活动使人感到人生的美好,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情,从而激励自己去追求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生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
马斯洛说,爱情、情爱和性爱,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使人惊喜、倾慕、敬畏,并且产生一种类似伟大音乐所激起的感恩心情。
这些都告诉我们,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是激励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的精神境界的人生。
总之,追求审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爱的人生。
人们在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叶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