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所谓的生活即教育就是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而社会即学校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因此在答主观题的时候也可以加入这些观点作为自己加分亮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3.“教学做合一”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⑵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环保小知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4.全民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符合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9-01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其对生活与教育的阐释,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1]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生活决定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包含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2.是生活就是教育。
生活的内容和教育的内容一致,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学校时就提出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要受六方面的教育,包括:健康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劳动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
3.是为生活向前向上所需的真教育。
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围绕生活来进行,要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难。
陶行知主张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情,顺民意。
针对儿童的生活教育,提出只有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把儿童从成人的残酷里解放出来。
4.幼儿教育内容生活化。
凡是与幼儿生活有关的、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想知道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幼儿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幼儿一生发展的基础。
生活经验作为教育内容一方面便于孩子观察生活,搜集资料,同时还可以使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发展和提升。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倡导以生活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
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活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个人才能,从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未来栋梁之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2 对当代教育的影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当代教育中,陶行知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倡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与当今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成长的理念是一致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人文素养,这与当代教育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方向相契合。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
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生活为课堂,以实践为主导,这种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当代教育所接受和采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在于推动了教育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1. 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品格为重点。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切入点,将其与实践、道德教育等课程
内容联系起来的思想构成。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和塑造一个关怀他人、利他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他提出,教育应该尊重"(1)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个性;(2)道德原则,培养把道德当作具体行为的准则;(3)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处世能力的培养;(4)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丰富的体验,以及文化价值的
学习等。
他还强调,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学习和授课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兴趣爱好,把学生当作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要侧重实践性,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让
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经验发展,从而可以改变他们的思想世界和价值体验,使他
们可以借鉴自然界和生活界的关系,掌握生活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获得生活的自我发展。
总之,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是以追求真理为出发点,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和民族情怀与教育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强调实
践教育,把发展生活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达到实现全面发展的明确的目标,指
导学生的积极的人生发展,建立健全的人生理想。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即学校”,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活环境,努力进行教育。
它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是相联系的。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
无疑,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应该注意“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也有别于“学校社会化”。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论。
陶行知早就反对注入式的“教授法”。
主张“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陶行知认为,如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则一可使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二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继承了“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反对封建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教育。
它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生活力”、创造力”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2、阐述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摧残人才。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各种人才的激烈竞争,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要活学活用,要乐学,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来自: Feliĉa(愛,是永恆的信念。
) 2009-01-10 13:14:16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4〉是“生活即教育”主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行知为什么主“社会即学校”呢?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行知主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3〉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也是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
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实质是: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根据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1.实践性原则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
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
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
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 。
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
”“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
”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3.前进性原则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
抗战时期,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性原则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
”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
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 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
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 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
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全面性原则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
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教育目的,(“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
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体措施有: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体现。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特点及现实意义(一)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1.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
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
行知在总结生活教育12周年讲话时说:“反对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
……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2.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育学说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是儿童从做中学过程”行知师从杜威,但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根本突破,将其思想翻半个筋头,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得到解放扩大“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3.行知对中国教育史优点鲜明继承“教学做合一”是对“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说批判吸收;大学目标“在明民德”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改造;他批判继承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及“集体生活自觉教育”教育原则;他提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意”“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则,体现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
(二)行知“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关系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相通之处。
1.教育目的相通:“生活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遂民生保民族”的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2.以人为本教育观相通:共同批判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
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