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影响因素,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3. 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了解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形成机制;4. 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5. 培养科学的国际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 主要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解释;- 因素禀赋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
3.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汇率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 资本流动与跨国投资。
4. 国际收支和汇率- 国际收支的计算与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影响。
5.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 金融政策与汇率管理;- 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通过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他们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文献阅读:推荐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小测验等;2. 作业(20%):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等;3. 期中考试(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4. 期末论文(2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
•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第二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与 特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1、商品的相对价格在理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而基本上不涉及商品的名义价格与货币 因素变化的影响。 “货币幻觉” 2、往往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两个部门)、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简单模型开始分析,然后推广 到较为复杂的模型。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静态或比较静态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
(二)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拥有 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即使一国缺乏任何具有绝对成 本优势的生产部门,只要各国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 生产成本的比较差异,各国按照生产成本的比较优 势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就能给各国带来 更多的财富。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与政府的层次 企业层次 学生个人这个层次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四、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数学分析基础或数理经济学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学好本课程的参考方法
要训练与提升自身的理论思辨能力。 平时应该多做习题。 在课外阅读有关国内外的参考文献,特别是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概念
(一)对外贸易总额、对外贸易差额与对 外贸易总量
国际经济学课件中文版(克鲁格曼教材)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发展,即使一国在所 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 ,仍可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并从贸易中获益。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各国应出口 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 的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贸易条件
新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条件的变化,即一国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 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福利水平。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会根据不同国家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性 来构建国际投资组合,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优平衡。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该理论强调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利用不同国家的 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跨国经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国际资本流动将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也将
反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不平等、文化冲突、环境破坏和恐怖主义等。
反全球化的影响
引发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际经济合作、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等。
06
CATALOGUE
中国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 快速增长,成为全球贸易大国。
利率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应该等于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即投资者在两国之 间进行套利活动所要求的汇率风险溢价。
国际收支理论
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即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汇率 的水平。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弹性分析法
该理论强调货币贬值可以通过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要求进出口需求对价格变动具有足 够的弹性。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3、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4、相互需求法则:在一国国内,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6、中心-外围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7、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金额。
8、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 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本课程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理解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3. 熟悉国际金融体系和汇率制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管理;4.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外汇市场调控的基本原理;5. 培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和制定对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和研究方法;3.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二单元:国际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2. 前沿技术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3. Heckscher-Ohlin模型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第三单元: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与影响;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争论;3.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单元:国际金融体系与汇率制度1.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2. 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的管理;3. 外汇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2. 外汇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3. 国际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明确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法:引用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讨论法:以小组讨论、学生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互动交流。
4. 多媒体辅助: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图表和案例分析。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作业与报告: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展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1、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内外平衡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
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进入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
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主要载体: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意义: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国际分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章1、重商主义理论:时期: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的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局限:(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2、绝对优势理论:涵义: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因素比较理论、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等。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解释了各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2.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贸易协定等。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政策包括配额、进口限制、补贴等。
贸易协定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
3.国际经济均衡:国际经济均衡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
国际经济均衡模型包括货币市场均衡模型、物价调整模型等。
4.国际汇率:国际汇率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价格之一、国际汇率决定了货币的相对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利率、通胀等。
5.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
直接投资是指在国外直接投资企业或项目,间接投资则是通过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的投资。
6.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通过跨国生产和国际分工,推动了全球贸易和资金流动。
7.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涉及到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支付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和支付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是资金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债券和股票等。
9.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贫穷和不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10.国际经济危机:国际经济危机是指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
国际经济危机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都会带来巨大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国际经济学是一个广阔复杂的领域,涵盖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国际经济现象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工人来说,国际贸易是机会还是威胁?机会:1.工人可买到最便宜的消费品,雇主可买到最有利于发挥工人技能的技术与设备2.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3.生产出口商品能为本国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威胁:1.工资成本较低的外国工人生产的廉价的出口商品使工业国工人面临失业威胁2.企业会把工厂转移到工资低和环保标准宽松的国家3.大量贫穷国家移民自愿接受较低工资4.与低工资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对发达国家进口竞争压力大的部门的低技能工人产生的威胁尤为严重二.全球化的优缺点?优点:1.当世界各国都生产其拥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和服务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很快,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2.全球竞争和低廉的进口商品使价格保持稳定,使通货膨胀不容易破坏经济增长3.开放型经济促进技术发展和创新,并从国外引入新思想4.出口产业的工人比进口竞争产业的工人获得的工资高出约15%5.全球资本流动使美国能够获得海外投资并保持低利率缺点:1.不少美国人由于进口或生产的海外转移丢掉工作,新工作工资低于原来水平2.很多美国人担心被解雇,特别是在进口竞争产业的企业工作的人3.工人面临来自雇主削减工资的命令,若不同意,会被老板威胁派到海外工作4.除蓝领工作外,服务业和白领工作越来越受到转移到海外的影响5.当公司在低工资国家建立像在美国一样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工厂时,美国工人就失去了竞争力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提出者?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即在一个由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构成的世界中,如果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即生产单位产品使用的劳动较少),而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将是有益的。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生产劣势,互利贸易仍可发生,低效率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的相对较少(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高效率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高的相对较多(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
四.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内容?提出者?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将出口那些大量使用相对丰裕的资源的产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大量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的产品。
(注意,对比较优势有决定作用的是资源禀赋比率,而不是每种资源的决定数量)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H-O-S定理(赫-俄-萨定理)。
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即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
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
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
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
该命题隐含的启示为:1.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自由贸易越是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必要性越是减弱,因此,前者使国家间同种要素的相对报酬甚至绝对报酬均等化。
2.国际贸易将减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甚至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
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三个假设:1. 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
2 .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3. 贸易会使得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等。
五.国际贸易是移民的替代品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资源的国际流动并不会必然发生,因为产品的国际贸易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资源会被具体化到产品中,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重新分配。
资源国际流动的一个重要效应是,会导致资源相对稀缺性或丰裕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价格,即通过使相对丰裕的资源更加稀缺来提高它的价格,这么看,能够影响要素价格的国际贸易可以被视作资源国际流动的替代方式。
但国际贸易和劳动力移民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还可能是互补关系,尤其在短期和接近长期的情况下,随着贸易扩大,有些工人会失业,会迫使工人到就业形势更好的外国寻求就业机会,这样,贸易会增加移民数量。
六.贸易会使穷人更穷吗?影响美国工资差异的因素有国际贸易和技术变革,移民,教育和培训。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革会提高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拉大工资差距;非技术型工人的入境降低了技术工人的相对供给水平,拉大工资差距;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增加,增加了技术型工人相对于非技术性工人的劳动比率,利于降低工资差距。
实际上,绝大部分工资差异缘于国内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工资差异的扩大上,贸易的作用相对较小,不仅科技水平,教育和培训对工资差异的影响都将大于贸易。
事实上,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的需求的减少是他们工资水平降低的最主要原因七.关税征收的主要计价方式?1.从价税。
按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为标准计征关税。
这里的价格指进出口商品的完税价格。
应纳税额=应税进出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2.从量税。
依据商品的数量、重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来征收关税的。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3.复合税。
对进口商品既征从量关税又征从价关税的一种办法。
一般以从量为主,再加征从价税。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八.关税如何加重本国出口商的负担?1.出口商购买的进口投入品通常要缴纳关税,由此增加了投入品的成本。
竞争市场上无定价权也无法转移给消费者,高价格会减少海外销量。
2.关税还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增加生活费用。
高工资和高生产成本,削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进口关税的国际连锁效应也将导致国内出口下降。
关税降低了进口商品数量,进而减少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进口能力,使对本国的出口商品需求收缩,因此出口产业的产量和就业量趋于下降。
九.关税、配额、补贴,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关税(P138)关税的福利效应包括收入效应,再分配效应,保护效应,消费效应。
收入效应:表示政府获得的关税收入,是消费者剩余损失的一部分,即面积c。
转移到政府中,对国家整体而言,收入效应不会减少总福利,消费者剩余仅仅是由个人转移到政府公共部门而已。
再分配效应:收入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的部分,即面积a。
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为a+b,生产者必须用部分额外收入来补偿产量增加所带来的较高的成本,即面积b,面积a属于生产者的净盈利。
与收入效应一样,它不会导致总体经济福利的损失。
保护效应:表示由于资源浪费而给国内经济造成的损失,这些浪费是由于生产额外的商品所增加的单位成本造成的,即面积b。
消费效应:即面积d,是由于征收关税,价格上涨,消费数量下降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导致了消费效应无谓损失=保护效应+消费效应(b+d),都是社会的真实成本,并没转移到其他经济部门中。
小国模式下,关税全部已提价形式转给了国内消费者,价格上涨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没有有力的福利效应可以弥补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因为小国相对于世界市场无足轻重,无力影响贸易条件,因此进口关税将减少小国的福利。
大国模式下,关税的是税收效应相当于c+e,注意,大国政府获得的关税收入来自国外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这点与小国情况不同,小国面临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关税负担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
(见图P143)关税杜福利的消极影响是由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导致的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要提高福利,必须将无谓损失(b+d)与贸易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收益(e)进行比较:e>(b+d),社会福利增加e=(b+d),社会福利保持不变e<(b+d),社会福利减少配额进口配额指对特定时期内准许进口的商品数量的限制。
配额导致每单位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损失面积为a+b+c+d,a为再分配效应,b 是保护效应,d是消费效应,配额导致经济福利的无谓损失,即b+d(P168)c为收入效应,表现为意外利润,配额收入效应的分配取决于这些集团之间的交易价格,谁会获得这份意外利润,取决于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分为两种情况:1).欧洲出口企业进行串谋,最终形成垄断卖者,若美国商店属于竞争性买者,他们将会互相抬价竞争购买欧洲产品,价格上升,配额的以外收益归属欧洲。
出保护效应和消费者效应,这部分以外收益也将成为美国经济的福利损失。
2).美国进口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家进口企业,从而形成垄断买者,欧洲出口企业成为竞争性卖者。
美进口公司以世界市场价格购买欧洲产品,再以提高后的价格卖给美国消费者,配额的收入效应流向进口企业,因此不意味着美国经济福利的损失。
补贴补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成本上的优势,使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实际成本或利润的价格出售产品,来提高本国的贸易地位。
补贴分为国内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国内生产补贴:政府向竞争产业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导致国内生产增加,进口减少。
生产者获得的补贴收入被生产者剩余和高成本生产(保护效应)所吸收。
P179图a,面积a以生产者剩余的形式分配给了更有效率的美国钢铁生产者,是补贴收益的一个去向。
面积b为保护效应,是补贴收益的另一个去向。
出口补贴:出口商获得的补贴是他们得以将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到海外。
然而,这导致了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形式的母国的净福利损失。
P179图b,出口补贴对美国美国造成的福利效应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加以分析。
出口补贴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出口补贴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失等于a+b+c+d,美国生产商的盈利是以美国消费者和纳税人的福利损失为代价的。
无谓福利损失为b+d,d为因生产额外商品而上升的国内成本,b为由于价格上涨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损失。
关税、配额、补贴,对国家福利的影响比较:配额>关税>补贴。
与关税相比,配额对进口的限制能力更强,若进口商的效率高,外国生产者降低成本削减利润,可以抵消关税,仍可进口,因此关税允许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但配额通过对进口商品加以绝对数量上的限制,比关税限制能力更强,遏制了竞争。
总之,关税的保护程度取决以市场机制,而配额排除了竞争机制。
与补贴不同,关税和配额除允许低效率的本国生产外,还会扭曲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导致了消费效应,而补贴不会。
因此补贴在保护国内生产者方面可达到与同等数额的关税和配额相同的结果,但国民福利损失更少。
十.倾销的影响?倾销:是国际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
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后,若同一种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国内的价格,或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被视为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