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合集下载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代谢、运输与分配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代谢、运输与分配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 成、代谢、运输与分配
植保051班 3号 叶良妹
一、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
原料:CO2、H2O、光照 产品:直接产物有糖类,包
括蔗糖和淀粉 间接产物有脂肪,蛋白质等。
有机物物的合成来自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 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三大步骤:
糖在无氧状态下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又 称EMP途径。糖酵解过程在细胞原生质内 进行
二、三羧酸循环(TCAC) z 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
线粒体逐步氧化分解,形成水和二氧化碳 的过程
三、磷酸戊糖途径(PPP) PPP是细胞存在。由于 磷酸戊糖是该途径的中间产物,故该途径 称为磷酸戊糖途径
的O2分子数或固定的 CO2分子数 光系统Ⅰ( PSⅠ)
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吸收700 nm的红光并 发生光化学反应。 PSⅠ颗粒较小,存在于 间质片层和基粒的非垛叠区。它与 NADPH 的生成有关
光系统Ⅱ( PSⅡ) 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吸收 680nm的红光
并发生光化学反应。PSⅡ颗粒较大,存在 于基粒片层的垛叠区它与 H2O的氧化即氧 气的释放有关
z 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体
主要糖类的代谢
z 淀粉(叶绿体内)、蔗糖(细胞质)经过 水解成葡萄糖,又经过糖酵解生成丙酮酸 若经过无氧呼吸则生成酒精或乳酸和少量 的ATP;若经过有氧呼吸则生成CO2、H2O 和大量的ATP。
三、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和 分配
有机物的运输
1、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 z 维管系统是专门执行运输功能的输导组织,由
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贯穿植物全身 z 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由韧皮部担任,主要运输
组织是韧皮部里的筛管和伴胞。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环割、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说明:
1、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 2、叶子的同化产物既可向上运输到正在生长的顶芽、 幼叶或果实,也可向下运输到根部或地下贮藏器官。
3、有机物在韧皮部中主要行纵向同侧运输; 4、木本植物根部贮藏的糖类或形成的有机氮化物是 由木质部向上运输; 5、根部吸收的水、矿质由木质部上运,叶子吸收的 矿质及老叶中撤退出的矿质离子是经韧皮部运输的。
韧皮部运输的几种糖结构
蔗糖运输的优点:
①溶解度很高(0℃时,179g / 100ml水)。
②是非还原性糖,很稳定。 ③运输速率很高。 ④具有较高能量。 适于长距离运输
(二)有机物运输的速度
第一节、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植物体内有机物合成的场所 和贮藏或消耗场所在空间存在着 一定的距离,因此二者间必然存 在着一个运输过程。
有机物质运输是决定产量的重 要因素,要使较高的生物产量转化 为较高的经济产量,有机物质的运
输和分配是关键。
一、有机物运输的途径
(一)短距离运输——胞内与胞间运输 1. 胞内运输: 指细胞内、细胞器间的物质交换。 有分子扩散 原生质环流 细胞器膜内外物质交换, 囊泡的形成与囊泡内含物的释放等
胞 间 运 输
共质体运输
共质体与质外体间交替运输 ——转移细胞
细胞内运输:细胞质——细胞器间的物质运输
细胞的内膜系统:核膜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溶酶体
分泌小泡 内吞小泡
高尔基体
溶酶体
运输小泡 内质网
质膜
细胞核
质外体与共质体间的运输--交替运输

植物组织内的有机物运输,多数情况下是两条途径交 替进行。 • 例如:当质外体两端的 扩散梯度平衡时,运输 物质将由质外体进入共 质体;在共质体内,由 于胞质环流促进了物质 在细胞间的转移。当运 输两端再度出现渗透梯 度时,溶质透膜进行质 外体运输。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四. 有机物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1. 代谢调节 (1)细胞内蔗糖浓度
<阈值 ,非运态 >阈值 ,可运态 K/Na比值低,有利于淀粉→蔗糖,输出率 提高。
(2) 能量代谢 ①作为直接的动力; ②通过提高膜透性而起作用。
2. 激素调节
除乙烯外,其他内源激素(主要是 IAA,GA, CTK) 都有促进有机物运 输与分配的效应。
库细胞
图6-7 蔗糖卸出到库组织的可能途径
2. 卸出机理
两种观点 ①质外体中蔗糖,同 H+ 协同运转,机制与 装载一样,是一个主动过程。
②共质体中蔗糖,借助筛管与库细胞的糖 浓度差将同化物卸出,是一个被动过程。
三、有机物运输动力——筛管运输机理
(Mechanism of Sieve Tube Transport)
受该叶片同化物的组织、器官(库)以及 连接它们之间的输导系统合称为源库单位.
2. 优先供应生长中心 3. 就近供应,同侧运输 4. 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5. 同化物和营养元素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三. 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1.影响同化物分配的3个因素
①供应能力 ——源的同化物能否输出以及 输出的多少。 “推力” ②竞争能力——库对同化物的吸引和“征 调”的能力。 “拉力” ③运输能力——联系直接、畅通,距离近, 库得到的同化物就多。
P-蛋白:亦称 韧皮蛋白,是 被子植物筛管 细胞所特有的, 利用ATP释放 的能量进行摆 动或蠕动,推 动筛管内有机 物质的长距离 运输。
成熟筛分子和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E-CC)的结构
第二节 同化物运输的形式、方 向和速率
Section2 Form,direction and Rate of

第5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物运输与分配

第5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物运输与分配
14
②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将韧皮部和木质 部剥离后插入一层蜡 纸或胶片等不能透的 薄物,在木质部与韧 皮部间形成屏障
55%
让叶片同化14CO2,数分钟后 24%将叶柄切下并固定,对叶柄 横切面进行放射性自显影, 可看出14CO2标记的光合同化 21% 物位于韧皮部。
15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水及其溶解于水中 的矿质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同化物包括光合
55%
高枝压条:又称空中压条、压条繁殖方法之一。
21%
晚春气温高时,选用2~3年生枝条,在枝
下部进行环割等处理,在环割处附上湿润的苔
藓、锯木屑或培养土等保湿并用塑料薄膜包裹,
待充分发根后,剪离母株,进行培育。如龙眼、
荔枝、柑橘、枇杷、杨梅、山茶、桂花等可采 用此法繁殖。
55% 21%
19
24%
为什么“树怕剥皮”?
管内有机物质的长距离运输。
11
胼胝质(callose)
是一种β-1,3-葡聚糖。正常条件下,只有少量的胼胝
质沉积在筛板的表面或筛孔的四周。
当植物受到外界刺激(如机械损伤、高温等)时,筛 管分子内就会迅速合成胼胝质,并沉积到筛板的表面或筛 孔内,堵塞筛孔,以维持其 他部位筛管正常的物质运
输。一旦外界刺激解除,
果实,也可以向下运输至根
24% 部或地下贮存器官。横向运
输是只在纵向运输受阻时, 55%
横向运输才加强。
21%
26
2、运输速度:一般约为100cm•h-1
24%
55%
21%
27
2、运输速度:一般约为100cm•h-1
比集转运率:单位截面积韧皮部或筛管在单位时 间内运输有机物的质量 g/(cm2· h) 例:马铃薯块茎韧皮部横切面为0.002cm2,块茎 在50d内增重240g,块茎含水量为75%,比集转

第六章(1) 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1)  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压 力 流 动 学 说
2. 支持压力流动学说的试验证据: 支持压力流动学说的试验证据: ◆白蜡树干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韧皮部汁 白蜡树干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 液中各种糖的浓度也在增加, 液中各种糖的浓度也在增加,且这种浓度差 随落叶而消失,随叶面积的恢复而恢复; 随落叶而消失,随叶面积的恢复而恢复; 蚜虫吻刺实验证明,溢泌液可持续数小时; ◆蚜虫吻刺实验证明,溢泌液可持续数小时;
P122图 图
(二)装载机理: 装载机理: 是一种主动过程。以蔗糖 质子共运输的方 是一种主动过程。以蔗糖-质子共运输的方 式进行。 式进行。 蔗糖-质子共运输 质子共运输: 蔗糖 质子共运输:SE-CC复合体质膜上有 复合体质膜上有 ATP酶—水解 水解ATP放能将膜内的 +运 放能将膜内的H 酶 水解 放能将膜内的 建立跨膜电化学势差—膜上的蔗糖 出—建立跨膜电化学势差 膜上的蔗糖 建立跨膜电化学势差 载体利用该势差——将蔗糖和 +运进 将蔗糖和H 载体利用该势差 将蔗糖和 运进SECC复合体。 复合体。 复合体
210×24% = SMT= 24×100×0.0042 4.9/cm2/h-1
在韧皮部中,筛管的横截面积仅占 , 在韧皮部中,筛管的横截面积仅占1/5,要计算筛管的 SMT,上述结果要乘以 。 ,上述结果要乘以5。
第二节 有机物运输机理 有机物运输机理的三个问题: 有机物运输机理的三个问题 1. 有机物在源端如何装入 有机物在源端如何装入SE-CC复合体? 复合体? 复合体 2. 有机物在库端如何从 有机物在库端如何从SE-CC复合体卸出? 复合体卸出? 复合体卸出 3. 有机物在筛管中运输的动力何来? 有机物在筛管中运输的动力何来?
筛 管 中 的 胞 纵 连 束

[理学]第3章 第六节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理学]第3章  第六节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机物质的分配
1、代谢源与代谢库
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制 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 或部位。 代谢库(metabolic sink)能够 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 官或部位。 源-库单位(source-sink unit) 营养上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的源与库,以及二者之间的 输导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系统称 为源-库单位。
图5-6 蔗糖装载到筛管分子-伴胞的协同运输
2、同化物在库端的卸出
同化物卸出是指同化物从筛管-伴胞复合体进入库 细胞的过程。卸出途径至少有两种方式:蔗糖被束缚 在细胞壁的蔗糖酶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后经质外体进 入代谢库;蔗糖不经水解直接通过共质体进入代谢库。
通过质外体途径的糖类,经与质子协同运 转,进入库细胞,是一个主动过程;通过共质 体途径的蔗糖,借助筛管分子与库细胞的糖浓 度差将同化物卸出,是一个被动过程。
第六节
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及调控
一、 光合产物运输的途径、方向、 速度和形式
1、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有机物的运输不仅包括器官之间的 运输,还包括细胞内和细胞间的运输。 按照距离的长短,可分为短距离运 输和长距离运输。
(1)短距离运输 短距离运输可分为共质体运输和 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途径:质外体是连续的自由空间,开 放系统,有机物运输完全靠自由扩散的物理 过程,速度很快。
该学说将筛管看作一个中空、相连、密闭 的筛道,而筛管上有筛孔。也不能解释单一筛 管的双向运输蔗糖的现象。
(2)细胞质泵动学说
由H.Devries提出: 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 呈几条长丝 ,形成胞纵 连束,纵跨筛管分子, 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 反复地、有节奏地收缩 和张弛,产生蠕动,把 细胞质长距离泵走 ,糖 份随之流动。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会优先向生长中心运输和分配,并且会根据不同器官和组织的需求进行有规律的分配。

植物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工厂,而有机物就是这个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宝贝。

这些宝贝可不会随便乱跑哦,它们有着自己的“行动路线”和“分配原则”。

想象一下,有机物就像是一群聪明的小快递员,它们知道哪里是最需要它们的地方,然后就会马不停蹄地往那里奔去。

生长中心呢,就像是植物世界里的“明星”,所有的小快递员都争着要去为它服务。

当植物的某个部位正在快速生长,比如新芽萌发或者果实发育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成了生长中心,有机物就会优先向它们涌去。

就好像是一群粉丝,疯狂地朝着自己喜欢的明星涌去,只为了给明星送上最好的礼物。

而其他的器官和组织呢,也别担心它们会被冷落。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会根据它们的需求来进行合理的分配。

就像是一个公平的管理员,会根据每个房间的实际需要来分配资源。

叶子需要有机物来进行光合作用,根需要有机物来生长和吸收养分,果实需要有机物来长大和成熟,每个部分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

比如说,当植物的根系在努力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时,有机物就会多分配一些给根系,让它有足够的能量工作;而当果实要成熟的时候,有机物又会大量地涌向果实,让果实变得甜美可口。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规律的体现。

比如我们种植的果树,如果在开花结果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养分供应,果实就可能长得又小又不好吃。

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派对,如果食物不够,大家就不能尽情享受啦。

再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会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地施肥和管理,以确保植物能够健康生长,获得好的收成。

总之,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指挥家,指挥着有机物在植物体内有序地流动和分配。

了解这个规律,对于我们种植植物、提高农业产量、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对植物的奥秘感兴趣,不妨去阅读一些植物学的科普书籍,或者参观植物园,亲身体验植物世界的神奇。

有机物运输跟分配资料文档

有机物运输跟分配资料文档

一、韧皮部装载的途径
1.质外体运输 (apoplastic transport)。
2.共质体运输 (symplastic transport)。
二、蔗糖—质子共运转
韧皮部装载的特点: 1 逆浓度梯度进行
2
需要能量
3
具有选择性
三、多聚体一陷阱模型( polymer – trapping model)
第五节
韧皮部卸出
韧皮部卸出(phloem unloading)是指装 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 (receiver cell)的过程。 蔗糖从筛分子卸出,然后以短距离运输 途径运到接受细胞,最后在接受细胞贮藏或 代谢。
一、同化产物卸出途径
共 质 体 途 径 和 质 外 体 途 径
二、依赖代谢进入库组织
第二节 有机物运输确方法是示踪法。 用14CO2饲喂叶片 进行光合作用之 后,在叶柄或茎 的韧皮部发现含 14C的光合产物。
结论: 有机物在植物体内上行和下 行运输都通过韧皮部。同化产物 也可以横向运输,但正常状态很 少。
获取运输流汁液的方法
蓖麻的蔗糖装载能被外施IAA促进,被外施ABA抑制;
甜菜主根吸收蔗糖被外施ABA促进,而被外施IAA抑制。
复习思考题
讨论高等植物的植物的运输系统 胞间连丝的结构与功能 如何证明同化物的运输部位及运输形式 讨论韧皮部运输的特点 韧皮部运输的动力是什么?简述压力流动学说的要 点及评价。 韧皮部物质如何装入与卸出?其机理是什么? 讨论同化物运输的方向与规律。 名词解释:质外体运输 共质体运输 交替运输 P蛋白 溢泌现象 压力流动学说 胞质泵动学说 韧 皮部装载 韧皮部卸出
二、胞质泵动学说 (cytoplasmic pumping theory) 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状,形成胞纵连 束(transcellular strand),纵跨筛分子,每束直径 为一到几个µm。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有 节奏地收缩和张弛,就产生一种蠕动,把细胞质长距 离泵走,糖分就随之流动。 反对者怀疑筛管里是否存在胞纵连束,胞纵连束 可能是一个赝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D+ NADH+H +
FADH22
草酰琥珀酸
FAD
ATP
琥珀酸 GTP
CO22
GDP
α-酮戊二 酸
琥珀酰CoA
可编辑版
CO2
NADH+H+ NAD+
14
AMP
烟酰胺核 苷酸
NAD+: R=H NADP+: R=PO3H2
R
维生素B5体内活性形式:作为脱氢酶的辅酶,参与新陈代谢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又叫辅酶Ⅰ(CoⅠ)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可D编P辑+ )版 又叫辅酶Ⅱ (CoⅡ) 15
可编辑版
9
2、 生 化
ATP 葡萄糖
AD6-P磷酸葡己萄糖糖激酶
1-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ATP 6-磷酸果糖

AD1P,6-二磷磷酸酸果果糖糖激酶
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
磷酸甘油
2NAD+
醛脱氢酶
2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2ADP
2ATP3-磷酸甘油酸
磷酸二羟丙酮
变位酶
2-磷酸甘油酸
一.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在生物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
彻底氧化分解为CO2、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称为生物氧化。 实质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 反应,又叫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
可编辑版
18
2、生化历程:
1)氧化脱羧阶段
①:6-P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易得溶血性贫血症,又叫蚕豆病.②:
6-P葡萄糖酸内酯水解酶(内酯酶)
③:6-P葡萄糖酸脱氢酶
可编辑版
19
2)非氧化重组阶段
7-P景天糖 5-P木桐糖
5-P核糖
3-P甘油醛
6-P果糖 4-P赤鲜糖
5-P木桐糖
可编辑版
20
第三节 生物氧化
可编辑版
11
二、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有氧氧化的途径
1、定义:在有氧条件下,EMP途径生成的丙酮 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COA后者被彻底氧化分 解的过程。
由于形成的第一个产物为柠檬酸所以又叫柠檬酸 循环、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循环,Krebs循环。 定位:线粒体基质
C6H12O6→ 2CH3CHOHCOOH+75.6kJ ?
☆ 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CO2的呼吸作用是存在的,如
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 可编辑版
4
二.呼吸作用(生物氧化)的特点:
1)相同点
体内氧化
体外氧化
(1)物质氧化方式:加氧、脱氢、失电子
(2)物质氧化时消耗的氧量、得到的产物 和能量相同。
可编辑版
(3)共产生12molATP
可编辑版
17
三、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简称PPP)
----磷酸己糖支路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简称HMP)
1、定义:G在细胞浆中逐步降解氧化的酶促过程。 定位:细胞质 特点:氧化、脱羧、非氧化重组。 起始物:G-6-P
可编辑版
12
2、TCA循环的准备阶段 :丙酮酸形成乙酰CoA
EMP
G
2丙酮酸(细胞质)
+H+
Mg2+
丙酮酸脱氢酶系
丙酮酸
(线粒体内)
可编辑版
乙酰CoA
13
程3 生 化 历
乙酰CoA H2O
草酰乙酸
NADH+HH+
CoA
柠檬 酸
H2O 顺乌头酸
H2O
苹果酸 NAD+
异柠檬酸
H2O
延胡索酸
三羧酸循环



酸黄 素








VB


2黄

FMN 和FAD是脱可编氢辑版酶的辅基。
16
4、总结:
1)总方程式:
乙酰COA+3NAD++FAD+ADP(GDP)
+Pi+2H2O—2CO2+COA+3(NADH+H+) +FADH2+ATP(GTP)
2)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特点:来自(1)需氧(2)两次脱羧、四次脱氢(三次受体是NAD+,一次 是FAD)、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
吸收的O2(体积或摩尔)
可编辑版
8
第二节 呼吸代谢途径
一、 糖酵解
Embden Meyerhof Parnas –EMP pathway 获得诺贝尔奖 1、定义:葡萄糖经1,6-二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 酸降解,生成丙酮酸并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又 叫EMP途径。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定位:细胞质中。起始物:葡萄糖。 产物:丙酮酸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可编辑版
1
前面讲的光合作用是植物把外界物质 改造为自身物质的过程,是新陈代谢的 同化作用方面。
本章讨论的呼吸作(Respiration):是将 植物体内的物质不断分解的过程,是新 陈代谢的异化作用方面。
可编辑版
2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途径与度量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呼吸作用:植物体一切生活细胞经过某些代谢途
烯醇化酶
2ADP 2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可编辑丙版酮酸
糖原
10
3、总 结
1)总反应方程式: G+2NAD++2ADP+2Pi
2丙酮酸+2(NADH+H+)+2ATP+2H2O
2)只有一次脱氢 3)具有3步不可逆反应,这3步的酶是限速酶,防 止糖分解的逆转。 4)对于原核生物,1分子G经糖酵解生成2丙酮酸, 共净剩8ATP。
4 .增强植物的抗性 健壮,中间产物
可编辑版
7
四.呼吸作用的度量
1.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的植物组织(或 原生质毫克氮)所放出的CO2的量(QCO2)或吸 收的O2气的量(Q O2)。
2.呼吸商(RQ):
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CO2量与吸收 O2气量的体积比或摩尔比。
RQ=
放出的CO2(体积或摩尔)
径使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可编辑版
3
1、有氧呼吸: 利用O2,将有机物彻底氧化成无机物,释放全部能量
的过程。
C6H12O6+6O2 → 6CO2+6H2O+2881.2kJ
2、无氧呼吸(发酵) : 缺O2条件下,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部分能量。
酒精发酵:
C6H12O6 → 2C2H5OH+2CO2+100.8kJ 乳酸发酵:
5
2)不同点
体内氧化
体外氧化
(1)反应条件: 温和
剧烈
(2)反应过程: 分步反应 一步反应
能量逐步释放 能量突然释放
(3)产物生成: 间接生成 直接生成
(4)能量形式: 热能、ATP 热能、光能
可编辑版
6
三.呼吸作用的意义:
1. 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慢,逐步释放,ATP等形式储存 2. 呼吸作用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3. 为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硝酸盐的还原提供还 原型的NAD+或还原型NA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