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综合实习指导书
发酵实习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实验部分实验一、酸乳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掌握酸乳的制作方法、基本原理;2、了解发酵剂制备过程中的操作要点;3、对最终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及理化检测,并进行品质比较。
二、基本原理酸乳也成为酸牛奶,是人们喜欢的饮用发酵乳。
所谓发酵乳、鲜乳或乳制品等主要原料添加乳酸菌,发酵以后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乳制品。
乳经过发酵制成发酵乳以后营养价值提高,发酵乳中的蛋白质、钙盐容易消化吸收,具有消化、抑制肠道内异常的发酵和杀死肠道中的有害菌的作用。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均质、消毒、发酵等过程加工而成的。
酸乳的品种很多,根据发酵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凝固型酸乳和搅拌型酸乳两大类。
凝固型酸乳在接种发酵菌株后,立即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容器内发酵、成熟。
搅拌型酸乳先在发酵罐中接种、发酵,发酵结束后在进行无菌灌装并后熟。
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乳酸使牛奶中酪蛋白(约占全乳的2.9%,占乳蛋白的85%)变性凝固而使整个奶液呈凝乳状态。
同时,通过发酵还可以形成酸奶特有的香味和风味,本实验主要学习凝固型酸奶的制作方法。
三、实验材料1、材料:纯牛奶、白糖、酸牛奶2、仪器:电炉、水浴锅、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相关玻璃器皿四、实验步骤1、取2000ml纯牛奶放入锅中加热;2、当达到一定温度后,按照8%的比例加入160g白糖,搅拌溶解3、将牛奶加热到90℃;4、小组分装,每个三角瓶中加入50ml的牛奶,5、将分装好的牛奶放到95℃的水浴锅中,灭菌5min;6、冷却到45℃,在酒精灯下,接种适量的酸牛奶(一勺),并搅拌均匀,封好口;7、在37℃的温箱中保温培养2-4h,8、转入0-4℃冰箱中冷藏保存;9、品质鉴定五、实验结果品质鉴定:1.色泽:色泽均匀一致,呈乳白色。
2. 气味:具有与种子酸奶同样的香味,无酒精发酵味,无霉味或其他不良味道。
3.状态:凝块均匀,无气泡,没有乳清析出。
4.口感:口感就好,与种子酸奶味道一致,清香,顺滑,没有颗粒状物质。
发酵工程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生产出各种有用的产品,如食品、医药、化工产品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等;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pH计、发酵罐、酒精灯、试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1.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在校园内采集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过筛,去除杂质,备用;(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实验要求,称取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3)土壤样品的接种: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稀释,取适量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分离纯化: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化菌株。
2. 微生物鉴定(1)观察菌落特征:观察纯化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2)显微镜观察:将纯化菌株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染色特性等;(3)生化试验: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淀粉酶试验等,鉴定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3. 发酵条件优化(1)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称取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发酵罐中;(2)发酵条件优化:通过改变发酵温度、pH值、接种量、发酵时间等条件,观察发酵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饲料生产发酵工岗位作业指导书.doc

饲料生产发酵工岗位作业指导书1、根据生产要求提前10分钟到岗准备,认真参加班前会,理解并接受本班次的生产任务。
2、严格遵守“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规范操作,正确配戴好安全防护用品。
3、按规定检查螺式配件,特别是发酵仓内紧固件是否可靠,并予以确认,清理仓杂质,检查清理杂物及结块料。
主轴与压辐加注润滑油。
4、开启至最低转速,选择进行机外排料,检查原料色泽,及混合是否均匀。
5、打开阀门,微调节喂料电机转速,待喂料电机与加入量逐渐调至合适的程度,要求单手握紧一把粒料时即成团,松手后粒团即能散开为宜,然后进行进料。
6、交替调整喂料器转速,使主电机工作电流逐渐达到额定电流。
7、调整温度,保持在°C-°C之间。
8、如换料必须对进行清理,用一定的物料进行“冲洗”,严防交叉污染,检查规格是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9、发酵过程中,不断检查饲料色泽、气味、目数、含水量等。
10、生产时主轴应每班加油一次,压辗每2-3小时加油一次,加油时注意观察加油量以压辗压盖轻微冒油为宜,过多浪费,各润滑点必须定期加油。
11、在保证发酵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出料速度。
负责压棍,环模更换工作,定期清理制粒机,喂料器,搅拌罐内的积垢和缠绕物,并对发酵系统进行有效的维护保养。
下班前搅拌罐内料仓物料必须全部走完,排尽,防止变质感染。
12、爱护,保养工器具,工器具定置摆放,专用工具锁入工具柜;认真打扫工作场地,及卫生责任区, 做一次下班前的例行全面检查。
13、工作认真负责,不做与本工作无关的事情,不串岗,不脱岗,不睡岗并且做到勤动手,勤观察,勤动脑,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对本工序的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以及机器保养,环境卫生,工具管理负责,并纳入工资考核,积极完成上级领导临时安排的各项事务。
发酵厂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进一步了解发酵工艺的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6月1日至7月15日在某知名发酵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让我对发酵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二、实习内容1. 发酵车间参观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发酵车间,了解了发酵车间的整体布局、设备设施以及发酵过程。
发酵车间分为原料处理区、发酵区、离心分离区、精制区等,各个区域功能明确,设备先进。
2. 发酵工艺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了以下发酵工艺:(1)原料处理:包括原料的筛选、清洗、粉碎、混合等环节。
(2)发酵:将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发酵,利用微生物将原料转化为目标产物。
(3)离心分离:将发酵液中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4)精制:对分离后的液体进行精制,去除杂质,提高产品质量。
3. 实践操作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以下实践操作:(1)原料处理:学习了原料筛选、清洗、粉碎等操作,掌握了原料处理的基本技能。
(2)发酵:参与了发酵液的接种、搅拌、控制温度等操作,了解了发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离心分离:学习了离心分离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离心分离的基本技能。
(4)精制:参与了精制过程中的过滤、浓缩、结晶等操作,了解了精制工艺的基本流程。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对发酵工艺的认识:通过实习,我对发酵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发酵工艺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的重要作用。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了解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实习,我了解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本次发酵厂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对发酵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2014第一学期发酵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2013-2014第一学期发酵工艺学实验指导书第一篇:2013-2014第一学期发酵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酸奶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通过酸奶的制作,了解乳酸发酵的基本原理。
2.掌握酸奶的制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酸奶是鲜奶经过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乳制品,具备鲜奶的全部营养成分。
酸奶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乳糖酶和活性乳酸菌等。
酸奶是采用优质纯鲜牛奶加入白糖均质,经超高温灭菌后接入乳酸菌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发酵型乳制品。
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乳酸菌具有把奶类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的功能,称为乳酸发酵。
在形成乳酸的同时也产生其他一些酸类物质,从而导致了PH 值的下降,当达到乳类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如牛奶蛋白质的等电点约在PH4.5 左右),引起蛋白质的沉淀,使原来流动性较大的乳类,因凝固作用而变成类似果冻的胶状物,称之为“凝乳”。
三、实验试剂与器皿1.菌种:嗜热乳酸链球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乳酸菌种也可以从市场销售的各种新鲜酸乳或酸乳饮料中分离;2.培养基:脱脂乳粉或全脂乳粉、鲜牛奶、蔗糖;3.恒温水溶锅、酸度计、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酸乳瓶(200~280mL)、培养皿、试管、300mL三角瓶。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酸奶的制作1.1将1%-2% 脱脂乳于80~85℃ 灭菌10~5min,同时加入5%--6%蔗糖,充分混合,然后冷却至35~40℃,作为制作饮料的培养基质。
1.2将纯种嗜热乳酸链球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及两种菌的等量混合菌液作为发酵剂,均以2%~5%的接种量分别接入以上培养基质中即为饮料发酵液,亦可以市售鲜酸乳为发酵剂。
接种后摇匀,分装到已灭菌的酸乳瓶中,随后将瓶盖拧紧密封。
1.3把接种后的酸乳瓶置于40--42℃恒温箱中培养3~4h。
培养时注意观察,在出现凝乳后停止培养。
然后转入4~5℃的低温下冷藏24h以上。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指导书讲解

实验一腐乳制作一、实验目的1.理解和掌握腐乳的加工原理。
2.掌握腐乳的酿造过程和工艺要点。
二、实验原理豆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是用豆腐发酵制成。
民间老法生产豆腐乳均为自然发酵,现代酿造厂多采用蛋白酶活性高的鲁氏毛霉或根霉发酵。
豆腐坯上接种毛霉,经过培养繁殖,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等复杂酶系,将豆腐中的有效物质分解,同时在长时间后发酵中与添加的辅料一起形成腐乳特有的色、香、位、体。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菌种:毛霉斜面菌种2.实验材料: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葡萄糖,纱布,无菌水,豆腐坯,红曲米,面曲,甜酒酿,白酒,黄酒,食盐等。
3.仪器和器具250mL三角瓶,接种针,小笼格,喷枪,小刀,带盖广口玻瓶,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工艺流程毛霉斜面菌种→扩大培养→孢子悬浮液→豆腐坯→接种→培养→晾花→加盐→腌坯→装瓶→后熟→成品2.操作要点2.1孢子悬液制备(1)毛霉菌种的扩培:将毛霉菌种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于25℃培养2-3d进行活化;将斜面菌种转接到盛有种子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于20-25℃培养6-7d,要求菌丝饱满、粗壮,孢子生长旺盛,备用。
种子培养基:取大豆粉与大米粉质量比为1:1混合,装入三角瓶中,料层厚度为1-2cm,加入5%水。
加纱布包口,0.1MPa灭菌30min。
(2)孢子悬液制备:于上述三角瓶中加入无菌水100mL,充分震摇,用无菌双层纱布过滤,滤渣倒回三角瓶,再加100mL无菌水洗涤1次,合并滤液于第一次滤液中,装入喷枪贮液瓶中供接种使用。
2.2 接种孢子用刀将豆腐坯划成4.1cm×4.1cm×1.6cm的块,将笼格经蒸汽消毒、冷却,用孢子悬液喷洒笼格内壁,然后把划块的豆腐坯均匀竖放在笼格内,块与块之间间隔2cm。
再用喷枪向豆腐块上喷洒孢子悬液,使每块豆腐周身沾上孢子悬液。
2.3培养与晾花将放有接种豆腐坯的笼格放入培养箱中,于20-25℃下培养,最高不能超过28℃。
《食品发酵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食品发酵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活动一大家一起踢纸球活动二剪纸小作坊活动三纸桥承重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剪纸,了解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通过设计制作纸桥、纸球、剪纸等一系列活动锻炼身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更多剪纸的技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纸在日常是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掌握更多的剪纸技法和技巧。
2、通过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具准备:彩色纸张、剪刀、胶水、视频展示台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大家一起踢纸球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足球的结构及质地还有运动员对足球的要求。
2、通过教学,并使学生能够利用纸制作球,介绍制作过程及建议。
3、了解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会制作纸球2、怎样才能使球更稳固,不能贫。
教学准备:彩色纸张,剪刀,足球,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研究足球1、师出示足球,生观察、了解足球的结构、质地。
2、恳请班上几个嗜好足球的男生上来踢足球,谈论体会。
二、制作纸球1、对怎样搞纸球展开探讨。
2、确定做纸球的步骤思索:怎样才能使纸球更稳固、不能贫呢?三、试做纸球(视频展示台)大家先行打纸球,谈论感觉。
不足之处:太重、打不远弹性不足,落地后起不来。
……四、改进纸球分析纸球存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
活动目标:1、独立自主自学找出围裙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顺利完成围裙的制作。
2、尝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唤起学生创作兴趣,体验合作探究的快感,体会围裙创作的奥妙。
重点难点:重点:掌控围裙制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制作经验。
难点:在设计制作中能发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工作:教师准备:课件ppt、示范作品、制作的材料。
学生准备工作:布袋若干、剪刀、笔。
发酵车间作业指导书标准版

发酵车间作业指导书发酵岗位1.岗位设备以及工艺流程1.1设备流程1.2工艺流程1.3岗位设备一览表2.车间操作控制程序2.1配料操作一、配料操作1、配料前将配料缸清洗干净,并目测检查当天所需各种原辅料的品质和是否备齐。
2、严禁使用污染变质或规格不合的原辅料,以及用浑浊的水源配料。
3、在配料桶内注入适量的工艺水,种子罐注入0.15m3,发酵罐注入0.45m3,通入蒸汽,开启搅拌器,将水加热至60℃左右,投入称量好的原料。
按白糖、豆饼粉、玉米浆、硫酸镁、磷酸二氢钾、泡敌的顺序依次将称量好的原料在搅拌状态下加入配料缸。
每加一种原料需完全溶解或分散均匀后方可再加入另一种原料。
无机盐及泡敌应在最后用少量水分别溶解或分散后加入。
4、待配料缸内的物料安全充分搅拌均匀后,用12N盐酸或12N氢氧化钠将料液的PH值调至6.0±0.1。
5、将混匀的物料在搅拌状态下,用泵打入种子罐或发酵罐,然后用工艺水清洗干净配料缸后定容。
6、认真填写配料记录,以备核查。
2.2空消操作规程1、灭菌前的准备:(1)、灭菌前应将罐清洗干净,并认真检查罐内各附件是否松动脱落,各种管道、阀门、压力表、温度表有无漏气,失灵或堵塞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修复。
(2)、灭菌前必须逐段排尽蒸气管内的冷凝水。
(3)、灭菌前通知锅炉房保持供汽量,并保证车间分汽缸上的蒸汽压力大于0.3 Mpa。
(4)、通知空压机房启动空压机,发酵工段用空气压力不小于0.25Mpa,同时循环水也要及时到位。
2、空罐灭菌(1)、灭菌前,应将手孔或人孔盖好,加垫圈并紧固螺栓。
(2)、打开进汽阀门及各排汽阀,同时打开底阀排尽冷凝水,并严格执行空消条件:发酵罐0.15mPa.60min 29±1℃,种子罐0.12Mpa,60min,125±1℃。
(3)、在空罐灭菌的同时,要进行接种等有关管道的灭菌。
(4)、灭菌结束后,为避免罐压急速下降造成负压,不可立即通入冷却水冷却,否则罐内压力骤降,形成强烈负压危及罐体安全,而应当通过排汽阀门均匀缓慢排汽降压,直至掉零,待温度降至70℃左右时方可打开料孔投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综合实验一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
及抗生菌的体外抗菌鉴定
综合实验二玉米淀粉液化、糖化及酒精发酵综合实验三甜酒的酿造
综合实验一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
及抗生菌的体外抗菌鉴定
一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
1 实验目的
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差不多原理和操作技术,学习并掌握土壤稀释法和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2 实验原理
筛选放线菌是新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已发觉的抗生素有80%皆来自于放线菌。
放线菌要紧存在于土壤中,并在土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一般地,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
通常,随着地理分布、植被及土壤性质的不同,放线菌的种类、数量和拮抗性也各不相同。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其中的放线菌多以链霉菌为主,因此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
若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的几乎全部是链霉菌。
然而,当采纳加热处理土样、选用专门培养基或添加某种抗生素等方法时,均可提高稀有放线菌的获得率。
由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专门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要紧采纳稀释法,并通过选用专门培养基的方法,来获得少量稀有放线菌。
3 仪器和材料
(1)培养基: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精氨酸琼脂,高氏1号琼脂,以上每种培养基皆用500ml三角瓶分装250ml。
(2)灭菌物品:牛皮纸袋,培养皿,1ml、5ml吸管,250ml 三角瓶分装90ml无菌水(含30粒玻璃珠),18×180mm试管分装9ml无菌水,牙签,玻璃刮铲,18×180mm试管中分装10 ml 1‰
K2Cr2O7母液。
(3)其它:采土铲,细目筛,药勺,称量纸,试管架,小天平,记号笔。
4 试验步骤
(1)采土:选择适宜采样地点。
用采土铲去除表土,取5~10cm深处的土壤约150g左右,装入无菌牛皮纸袋中,并注明采样日期、地点、土壤类型、植被和采样人姓名等。
(2)土样预处理:新奇土样应适当风干,并喷施小剂量杀虫剂以防培养过程中虫卵发育的阻碍。
(3)制备平板:每组取10套无菌培养皿,将冷却至50℃左右的各培养基,分不倒入平皿,每皿约15~20ml。
每种培养基中需加入20ppm的K2Cr2O7溶液。
在皿盖上注明培养基种类及组号。
(4)制备土壤稀释液:每组称取10g土样,放入90ml无菌水中,得到土壤原液。
手摇15~20min后,静置1min。
再用无菌吸管取1ml上清液,置于9ml无菌水中,充分混匀,则得到10-2稀释液。
依此类推,制备10-3、10-4稀释液(一般地,较肥的土壤使用10-3~10-5稀释液,而瘦土则使用10-2~10-4稀释液)。
(5)铺平板:用1ml无菌吸管分不取0.1ml 10-3~10-5稀释液,置于培养基平板中央。
然后,再用无菌的玻璃刮铲均匀涂布,
静置10min。
每1稀释度3个重复,每1种培养基10套平板。
并注明各稀释度。
(6)培养及观看:将各平板置于28℃恒温箱中倒置培养14天。
要求分不在第2天、7天和14天进行观看,并依照菌落大小、气生菌丝有无、气生菌丝和基质菌丝的颜色及可溶性色素有无等培养特征,选择单菌落放线菌进行纯培养,同时在平板背面的相应位置上作好标记。
(7)纯培养:及时将选定的单菌落接入高氏1号琼脂斜面,每个菌株接1支斜面。
必要时,中间可加1次划线分离培养,然后再转斜面。
5 结果与讨论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考虑题
1、在分离土壤放线菌时什么缘故要选用多种培养基?
2、在培养基中添加K2Cr2O7有何作用?
二抗生菌的体外鉴不
1 实验目的
了解抗生素产生菌体外筛选法的原理,学习并掌握抗生菌的鉴不方法。
2 实验原理
由土壤中分出的放线菌需进一步鉴不是否为需要的抗生菌。
首先应依照筛选目的确定试验模型,然后利用培养基平板进行拮抗性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法。
其要紧依据是扩散原理,即观看在抗生菌周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和透明度则表明了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强弱。
本实验选用了这两种方法。
3 仪器与材料
(1)培养基:500ml三角瓶中分装300ml黄豆饼粉琼脂,18×180mm试管分装4ml黄豆饼粉浸汁,300ml三角瓶分装150ml细菌培养基,150ml三角瓶分装50ml马铃薯培养基。
(2)试验菌: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
深红酵母(Ruodotorula rubra)
(3)待测菌株:
琼脂培养物:将融化的黄豆饼粉琼脂倒入无菌培养皿,制成平板。
用记号笔在平皿背面画一直线,将平皿一分为二,分不注明待测菌株的编号。
并按照编号将待测菌株密集划线接入平板。
同法接入华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endens)和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作为对比菌,28℃下培养7天
发酵液:将待测菌株和对比菌分不接入黄豆饼粉培养液,作好标记,28℃下振荡培养7天。
(4)灭菌物品:培养皿,打孔器,镊子,圆滤纸片,15×150mm试管分装5ml无菌水,1ml吸管,无菌漏斗。
(5)其它:接种用具,游标卡尺,记号笔,摇床。
4 试验方法
4.1 琼脂块法
(1)分不取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支,加入5ml无菌水
制成菌悬液,备用。
(2)取9套无菌培养皿,向每套培养皿中分不加入1ml试验菌悬液,然后加入约12ml冷却至45℃左右的细菌培养基,迅速在实验台上摇匀,制成指示菌平板。
每1种指示菌3个重复,并注明指示菌及测定菌株的位置。
(3)用无菌打孔器将待测菌株和对比菌的黄豆饼粉琼脂培养物切块,每种培养物9块。
(4)用无菌接种针,将待测菌株和对比菌琼脂块分不移入各指示菌平板的相应位置上,菌面朝上,间隔均匀摆放。
(5)静置20min后,放入恒温箱,37℃下培养18~24h。
(6)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并观看抑菌圈的透明程度和边缘整齐程度。
4.2 滤纸片法
(1) 向深红酵母菌斜面中加入5ml无菌水,制成菌悬液。
(2) 向已冷却至45℃左右的马铃薯培养基中加入0.5ml深红酵母菌悬液,摇匀后,倒3个指示菌平板,并在平皿背面标明测定菌株的位置,备用。
(3)过滤各测定菌株的发酵液。
(4) 用无菌镊子取无菌的圆滤纸片,蘸取各测定菌株的发酵
滤液,放入指示菌平
板的相应位置上,每1测定菌株3个重复。
(5) 静置20min后,28℃下培养2天。
(6) 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并观看抑菌圈的透明程度和边缘整齐程度。
5 结果
将实验所得结果填入下表,抑菌圈直径以mm来表示。
考虑题
1、什么缘故在移入琼脂块和滤纸片后不立即保温培养?
2、抑菌圈小是否就意味着菌株的抑菌活性差?什么缘故?
实验进度安排
第一天:设备预备,土壤采样,培养基预备
第二天:培养基预备,分离稀有放线菌体
第三天:土壤稀释法和微生物的纯培养
第四天:琼脂块法筛选,滤纸片法筛选培养
第五天:实验结果观看总结报告撰写
综合实验二
玉米淀粉液化、糖化及酒精发酵
1 实验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用酶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淀粉水解糖酒精发酵方法。
掌握粗淀粉含量和还原糖、酒精含量的化学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
发酵过程中,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
发酵生产中,淀粉水解糖液的质量,与生产菌的生长速度及产物的积存直接相关。
能够用来制备淀粉水解糖的原料要紧有薯类(木薯、甘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等,依照原料淀粉的性质及采纳的水解催化剂的不同,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可分为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中常采纳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制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l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那个过程称为液化;第2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在生产上称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差不多上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也称为双酶水解法。
利用酒精酵母将可酵糖转化为酒精的过程称为发酵。
2.1 酶法液化原理
淀粉的酶法液化是以α-淀粉酶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因此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α-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如下变化:蓝→紫→红→浅红→不显色(即碘原色)。
酶法液化以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
加酶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