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雾染是真的吗?

合集下载

氢弹核污染有多久

氢弹核污染有多久

氢弹核污染有多久
氢弹核污染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爆炸强度、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以及受影响区域的清洁和恢复工作。

在爆炸发生的瞬间,氢弹会产生巨大的热能和压力波,瞬间摧毁爆炸范围内的建筑物和物体。

随后,烟雾和火山喷发般的蘑菇云会升上高空,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核污染的持续时间可以从几小时到几个月不等。

主要的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碘和锶,在爆炸后的几个小时内会迅速散布,但它们的活动性也会迅速减弱。

其他放射性物质,如钚和铀,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它们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十年甚至更久。

清洁和恢复工作对于减少核污染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

这包括清除放射性物质,清理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以及采取措施保护人们免受辐射。

恢复工作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视污染程度和受影响区域的大小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核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可以对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预防核战争和核爆炸是至关重要的,以避免核污染的发生。

烟雾瀑布科学实验作文

烟雾瀑布科学实验作文

烟雾瀑布科学实验作文
烟雾瀑布科学实验。

哇,实验室里的气氛真的让人兴奋!我摆好那些试管和瓶瓶罐罐,感觉自己就要揭开一个科学大秘密了。

那试管里的液体,真的闪得我眼睛都花了!我点了个小火柴,靠近试管口,然后就看到一股烟雾慢慢飘出来,就像是舞台上的烟雾机,简直酷毙了!
接着我猛地一倒试管,哇塞!烟雾真的变成了瀑布!它顺着试管壁流下来,就像真的水瀑布一样,但又不湿漉漉的,太神奇了!
我看着那个烟雾瀑布,心里琢磨着,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这烟雾有生命,会听我的话?还是这试管里有啥魔法?
实验搞完,我坐在那儿想了半天。

这实验不仅好玩,还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多的好奇。

下次我还要试试别的实验,看看能不能再发现啥新东西!。

光源染发的原理

光源染发的原理

光源染发的原理光源染发的原理是指使用光源技术对头发进行染色的过程。

光源染发的主要原理可以归纳为氧化还原反应和光源的作用。

首先,光源染发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其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在光源染发中,染发剂中的氧化剂接收头发中的天然色素分子上的电子,导致头发中的天然色素分子发生氧化反应。

这样,头发中的色素分子被氧化剂改变,从而改变了头发的颜色。

其次,光源染发依靠特定的光源技术来激活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光源技术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

光源能量的输入可以激发染发剂中的分子,促使染发剂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染发剂中的光敏剂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然后释放能量激活氧化剂等化学物质。

在光源染发中,首先将染发剂均匀涂抹在头发上。

染发剂中可能含有氧化剂、染料颜料、碱性物质等。

然后,通过光源技术对染发剂进行激活。

激活染发剂后,染发剂中的氧化剂开始与头发中的天然色素分子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的作用是使天然色素分子发生结构变化,改变头发中的颜色。

一旦染发剂的氧化反应完成,可以通过清洗头发将剩余的染发剂洗掉。

然而,光源染发并非完全无害。

染发剂中常含有化学性成分,如氨、过氧化氢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头发和头皮产生一定的伤害。

染发过程中,染发剂可能会破坏头发结构,使头发变得干燥、脆弱。

此外,过度使用染发剂可能导致头发损伤,甚至引起头皮过敏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光源染发时需要谨慎选择染发剂,注意染发剂的成分,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使用。

总之,光源染发的原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光源技术。

通过氧化剂与头发中的天然色素分子的反应,头发的颜色得到改变。

光源技术可以激活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促使其发生反应。

然而,光源染发并非没有副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染发剂,并注意保护头发和头皮的健康。

植村秀离核污染多远

植村秀离核污染多远

植村秀离核污染多远
植村秀(Shu Uemura)是一个著名的化妆品品牌,以其高品
质和创新的产品而闻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植村秀与核污染问题有关。

事实上,植村秀离核污染并没有特定的距离。

核污染是指核事故或核爆炸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这种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水、土壤和食物。

因此,无论国家或地区离核污染源多远,都有可能受到核污染的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植村秀作为一个化妆品品牌,并没有直接与核污染问题相关。

植村秀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和安全的产品,经过严格测试和监管,以确保其产品不含有害物质,并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他们的产品主要由天然成分和经过检验的化学成分制成,确保对用户的安全和健康没有直接的危害。

然而,需要意识到的是,核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在过去的核事故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对于那些居住在核事故附近或可能受到核污染影响的人来说,保持警惕,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植村秀作为一个化妆品品牌与核污染没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核污染问题,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和环境。

魔法烟雾实验制作彩色的烟雾并了解背后的化学反应

魔法烟雾实验制作彩色的烟雾并了解背后的化学反应

魔法烟雾实验制作彩色的烟雾并了解背后的
化学反应
烟雾,是平时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质。

而在近期的科学实验中,利用化学原理和魔法元素,我们可以制作出彩色的烟雾。

这种炫彩烟
雾不仅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更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中
隐藏的化学反应。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材料来进行这个魔法烟雾实验。


先准备硼酸、甘油和酒精等物质,以及各种颜色的食用色素。

在实验
开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准备,如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远离易燃物品等。

接下来,按照特定的配方比例将硼酸、甘油和酒精混合在一起,并
加入适量的食用色素。

搅拌均匀后,将混合物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
点燃它。

随着燃烧的进行,我们会看到五颜六色的烟雾缓缓散发出来,营造出一种神奇的氛围。

这种彩色的烟雾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硼酸和甘油
的混合物在燃烧时会产生硼元素和氧化物,而加入食用色素则赋予了
烟雾不同的颜色。

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化学反
应在不同物质之间的作用机制。

总的来说,制作彩色的魔法烟雾是一项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科学
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烟雾的神奇魅力,更可以
深入了解其中隐藏的化学原理。

让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更多的奇妙之处。

全球十大污染事件PPT课件 人教版

全球十大污染事件PPT课件 人教版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 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 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 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 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 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 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 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 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 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 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 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 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 又有8000多人死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 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 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 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象一个锅盖 一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 流运动,由于这种原因,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 以及各种有害气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飘浮 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而降 低了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带来麻烦,更严重的是,使 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去,加重大气污染,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近代世界上所发生的重 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一半以上与逆温层的影响有关。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 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 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 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 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 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 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 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2014年十大“伪科学”流言

2014年十大“伪科学”流言

2014年十大“伪科学”流言作者:来源:《大众科学》2015年第01期1冬天不好过,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谣言:入冬后,北方地区开始供暖,而一则“地暖会造成白血病、引发癌症、诱发心血管疾病,还会造成白内障等视力问题,原因在于供暖辐射”的消息让人们不安起来。

真相:地暖其实是在地板中均匀铺设热媒,比如热水管、电缆等,利用热辐射的原理达到取暖的效果。

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会向空间发出热辐射,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其他物体发出的热辐射,这样才有物体间的热量传递。

热辐射中没有化学物质,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2听着就吓人,雾霾不散是因为“核雾染”?谣言:由于我国部分城市存在雾霾问题,于是网上有帖子“曝光”称: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下发现大型铀矿和煤炭资源,因为两者共存于同一地区,从而形成了所谓铀煤。

通过燃烧,煤炭中的铀进入到空气中,空气中含有放射性元素铀,这是目前国内大范围雾霾的原因。

真相:雾霾难散主要影响因素为气象条件。

目前来看,我国铀煤的铀含量基本上都在2%以下。

天然铀到处都存在,而铀元素本身是很重的元素,不易被氧化,不会变成粉尘;此外,电厂对排放物都会进行除尘、脱硫脱硝,就是真的有铀煤,也应该是留在燃烧残渣里,进入空气中是很微量的。

3食品添加剂又中招,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谣言:“方便面有毒”的各种传闻经常在网上流传,如:一包方便面最多含25种食品添加剂,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面饼添加明胶和烧碱,面汤灼烧胃黏膜……所以,食用方便面对身体有害。

真相: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毒”,只有使用不当才会造成危害。

调料包由调味物质、辅助营养物质和油脂等构成,再加上面饼为油炸,会导致其高盐、高油脂以及营养物质不均衡,长期食用方便面的危害也是来源于此。

但调味包中即便是添加了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防腐剂,只要在国标范围内就没有问题,且这些添加剂的含量不高,一般通过正常的人体代谢就能排出。

4高铁是非多,辐射严重致女性不孕?谣言:一篇题目为《高铁辐射严重,未婚妇女少坐》的网络文章称:国产高铁存在严重辐射问题,并且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采用车厢屏蔽技术以解决辐射问题。

雾核的概念

雾核的概念

雾核的概念雾核,也称为雾霾颗粒物,是指在大气中形成的微观颗粒物。

它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造成雾霾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雾核的形成机制、种类、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雾核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气溶胶物质,如硫酸盐、硝酸盐等。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自然来源(如火山活动、植物散发的揮发性有机物等)或人为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工业排放等)释放到大气中。

同时,大气中的水蒸气与气溶胶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微小的颗粒物,即雾核。

这些雾核在空气中漂浮,形成了可见的雾霾。

根据颗粒物的直径大小,可以将雾核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颗粒物的粒径进行分组,如超细颗粒(小于0.1微米)、细颗粒(0.1-2.5微米)和可见颗粒(大于2.5微米)。

其中,超细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因为其直径较小,可以深入到人体的呼吸系统,对肺部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雾核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对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和能见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雾核是云和雾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与数量会影响到云和雾的形成、演变和特性。

其次,雾核对大气传输和光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能见度降低,给交通运输和航空等行业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此外,雾核还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正反馈作用,因为它们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辐射平衡。

针对雾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减少气溶胶物质的排放是关键。

这需要加强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等方面的控制,推广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的释放。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了解大气污染状况和雾核浓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措施。

再次,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雾核和雾霾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治理策略。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鼓励大家从自身做起,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的负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雾染是真的吗?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近日,一个名为《为什么突然发生大面积持续雾霾?》的帖子被热传,于是很多人开始讨论所谓“核雾染”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虽然讨论很热烈,但相信真正仔细读过的整篇帖子的人并不多,大多数讨论都集中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而挑选的只言片语上。

至于为什么没有看完,很简单:涉及的知识太多,看不懂。

我耐着性子读完,发现其实根本不是内容上有多少难点,而是作者根本没有多少逻辑可言:把能想到的稍有关联的事情都扯到这篇帖子里,给人一种涉及的内容很广的印象,拉开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读者产生莫名的佩服感;同时,因为逻辑上衔接不到一块,读者普遍没有耐心读下去,只好简单翻看一下其中的结论,认为有这么大段的讨论证明一个结论,可以说明结论是合理的。

个人认为,这种编造谎言的手段是成功的,这篇帖子应该是研究传播学,尤其是研究谣言传播的很好的范例。

至于帖子的作者“物理学博士马可安”显然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如果博士论文写成这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拿到博士学位。

肯定有人不服气,认为帖子只是展示了一种可能,逻辑不严谨不能表明事实不正确。

那么,我可以负责任地回答:这是我见过的事实错误最多的帖子,几乎每一段都至少有一个槽点,随便数数也至少有20个槽点可以让我们尽情地去吐。

我大致归了一下类,选出与结论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点展开讨论:
铀矿和煤矿在同一地点,但不是在同一地层,更不是煤和铀混在一起原帖的“故事”起因于在内蒙中部的鄂尔多斯盆地大营地区发现的一个铀矿[1],按照原帖的说法,是因为燃煤的辐射过高才发现了“伴生”的铀矿,也就是说原帖作者认为是先有了多年的煤矿才找到的铀矿。

实际上随便查一下新闻就知道,大营地区的铀矿和煤矿是同时发现,而且主要是由于中央地质勘探基金提出了“煤铀兼探”的思路,才在发现煤矿的同时“顺便”发现了铀矿[1]。

当然,这个“顺便”是有理论基础的。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中石油、天然气、煤、砂岩型铀矿共存早已经不是秘密,国内石油/地质/地调系统和核工业系统对此早已做了多年的研究,相关的资料和论文数不胜数。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有了“煤铀兼探”的思路,这样每次勘探时只需要在地层中打一个钻孔就可以同时勘探两类资源,可谓事半功倍。

这所谓的“共存”也不是几种我们想象的几种资源混在一起区分不开。

“共存”只是二维空间上的共存,只是说在某区域的地下存在有这几种资源。

而地下的岩石是经过物质多年沉积、挤压、变质等过程之后形成的,由于沉积其上的物质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有的年代是岩浆侵入,有的年代是风沙或石头碎屑沉积,有些年代可能有土壤和生物的残留),从而使地下的岩石形成了分层的结构,即地层[2]。

一般而言,越深的地层形成的年代越久远。

而煤矿、铀矿等分别属于不同的地层,几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

在鄂尔多斯盆地,煤矿主要分布于侏罗系下统的延安组及以下地层中,而铀矿石则主要分布在侏罗系中统的直罗组,在煤矿地层之上[6]。

这两个组的厚度都在300米以上,不会出现原帖所说的越挖越深没有限制的问题,就算出现,也不可能在采煤越挖越深的情况下采出铀来。

而且,从形成的机理看,铀矿石主要是火成岩,也就是说铀矿的形成与火山喷发的岩浆关系密切,而煤炭则主要来自于植物残体的转化。

两者截然不同,当然不太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地层中。

因此,所谓“煤和铀矿石混在一起,难以分开;更有许多铀的成分渗透到煤之中”就纯属无稽之谈。

当然,原帖中所说的火电厂周边辐射高的情况的确存在,这是因为形成煤的树木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从土壤中吸收少量的铀和钍等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残留在植物体内并最终分布到煤矿中。

但是,火电站都是具有除尘设施的,因而这些元素大多是留在燃煤剩下的残渣中并被专门处理,而不是扩散到大气中[3]。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估算,天然本底辐射产生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是2.4 mSv,燃煤电厂辐射产生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为1.0~1.5 mSv。

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公众受到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能超过1 mSv,而我国电厂的人均有效剂量当量基本都低于0.5 mSv [4,5]。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燃煤排放放射性元素的整体水平还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至于后来作者计算的那2.5亿吨就更可笑了,铀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缘[6](这次发现的大营铀/煤矿就在边缘地带),而作者估算时显然认为整个盆地只要是有煤的地方必然有铀了。

假设真如作者所认为的,大批的铀资源已经成为大气颗粒物飘散在空中了,中国处于中纬度西风带,下风向的韩国、日本甚至美国恐怕早已经接收到了中国飘去的“核雾染”了吧?
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东亚诸国早已经加强了对核污染的监测。

若中国真的输送了大量的铀污染到邻国,我们的邻居们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呢?为什么那么多天天组织各种抗议活动的环保NGO也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呢?难道世界上所有人都还被蒙在鼓里,只有原帖作者这个极度聪明的人洞悉了真相?环境污染事件不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计划,只要事情发生并产生大规模影响了,根本不是禁止个微博搜索就可以遮掩的。

霾不是雾,水汽不是最重要的
原帖作者不止混淆了煤矿、铀矿开采的内容,后面关于雾霾的一些事实更是混淆得一塌糊涂。

光说煤和铀当然联系不到雾霾的问题,如果联系不到雾霾,仅凭“中国上空漂浮
着大量放射性粉尘”这种夸张的论断不足以让人信服。

于是原帖作者不得不继续
歪曲概念,炮制出“放射性粉尘是大面积持续雾霾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

雾和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雾主要是大气中饱和的水汽凝结在大气颗粒物上的小液滴,因为低温条件下水蒸汽的挥发能力更差,所以雾常常出现在相对低温的夜晚和凌晨。

而且,随着太阳出来温度升高,凝结在大气颗粒物上的水再次挥发到大气中,所以雾消失了。

而霾则是指由于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升高而导致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

PM2.5具有相对较强的吸光能力,从而能够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这个特性与水
汽没有关系,而且霾也不像原帖作者所说的可以在太阳出来后一挥发就消失掉的。

当然,PM2.5可以吸附水汽,从而加重霾的吸光效应,导致能见度的进一步下降。

换句话说,有些情况下雾和霾的界线并非十分分明,霾可以看作是细颗粒物含量高雾。

由此可以看出,形成霾的关键在于细颗粒物,而不是水汽。

我国目前时常出现的大面积雾霾主要是由高浓度的PM2.5造成的,这个有环保部的空气质量
监测结果作为依据。

既然水汽不是主因,那原帖由水汽产生的种种讨论就没有基础了,什么“威尔逊
云室”效应也就没有依据了。

(威尔逊云室效应这个词估计是原作者杜撰的,因
为威尔逊云室只是威尔逊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实验设备,并非什么物理定律。


此外,粉尘是指直径小于7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而PM2.5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原帖作者将工地粉尘与霾做比较也是不合理的。

工地粉尘主要是大粒径的颗粒物,而大粒径的颗粒物本身就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大。

将“粉尘”、“霾”和“雾”混为一谈,可见原帖作者根本不懂关于霾的最基础知识。

总结:混淆概念是谣言传播的基础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帖作者的整个论述都集中在对两个关键概念的混淆上:将“煤铀兼探”曲解为煤与铀混在一起无法分开;将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曲解为水汽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正是因为把很多并无关系的事物用混淆概念的方式联系到了一起,才使原帖看上去像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实际上,原帖讨论的基础是不存在的,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可笑的。

把不相干让人想不到但听上去又有相近之处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是相声把听众逗笑的手段之一,我们就当是在听一段相声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