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居秋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山居秋暝》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品味诗中的声韵美、意境美。
3.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背诵,使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2. 难点:理解诗中意象的转换,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日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 学习背景:介绍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3.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大意。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品味声韵美、意境美。
5.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中的难点、重点。
6. 朗读背诵: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背诵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味。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山居秋暝》2. 板书诗人:王维3. 板书重点意象:明月、清泉、松间、石上4. 板书难点词语:寥、落、清、澄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注意字迹工整。
2. 结合诗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3.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朗读、背诵方面是否存在问题?3.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秋日相关的图片,如金黄的落叶、丰硕的果实、美丽的山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秋日的美景。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领略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诗文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
(2)诗文复印件。
2. 学具:(1)笔记本。
(2)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水田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
(3)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 分析诗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文意境的感悟。
5.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诗文。
(2)背诵诗文。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作业设计1. 正确书写诗文。
2. 背诵诗文。
3.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诗文内容,体会了诗文描绘的意境。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
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
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
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
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颔联!”“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
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
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
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
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
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为什么是尾联?”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山居秋暝》教案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文描绘了山居秋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
2. 学具:(1)学生课本。
(2)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景色。
(2)简介诗人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
5. 欣赏与提高(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天气晚来添闲趣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声入耳竹喧莲动渔舟互补空静随意落花水自由闲云七、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注意字迹工整、美观。
2. 背诵《山居秋暝》,加强语感培养。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山居秋日景象的美丽,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暝、浣”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背诵《山居秋暝》。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赏析理解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想象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背景介绍法: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展示一些山水田园的图片,引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起领略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之美。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诗歌,正音纠错。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精读诗歌,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4.赏析诗歌,体会意境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清新、宁静、优美的意境。
小学语文 山居秋暝 课堂实录教案

小学语文山居秋暝课堂实录教案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师:同学们,请结合图片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钱钟书)师:大家知道王维的诗被苏轼和钱钟书是怎样评价的呢?是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代表作之《山居秋暝》。
横竖撇捺皆文化,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师:暝字是后鼻韵母,左边一个日字旁,右边一个薄雾冥冥的冥。
齐读诗题。
师:秋暝是何意啊?哦!你能够结合注释知道,这是秋天的傍晚。
那山居呢?在山里居住。
谁能连着来说一说?生:诗人居住在山里看到的秋天的傍晚的景色。
师:诗人王维晚年半官半隐,就居住在此山中。
知道是哪一座山吗?(出示:终南山)师:这座山很有名。
陶渊明有诗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啊,是隐士们的向往之地。
王维在终南山还有一个住所就叫做“辋川别业”。
请你再读一遍——辋,别业就相当于别墅。
结合课文插图我们来猜一猜,王维的别墅大概是什么样子?——仅仅几间茅草屋而已。
师:那这深居里究竟有怎样的秋色?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求:1.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与插图,读通句子。
3.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读懂诗歌大意。
师:请你来读一读。
不错,读得准确又流畅,特别是将诗中的“暝”和“浣”两个字读得非常标准。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音韵。
来,同学们,咱们一起读一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境师: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听着听着,心中冒出了一个疑惑:诗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师:空山。
(板书:空山)师:最后一个词是什么?师:可留。
(板书:可留)师:这空山有什么好留恋的?王维笔下的终南山究竟隐藏着哪些动人的景物呢?一个个小手举的高高的,想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些景物主要集中在哪些诗句中呢?我们一起聚焦中间这两联,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孙双金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孙双金课堂实录
在这本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孙双金老师在课堂上的多角度教
学方式。
他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
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
过开展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探索。
此外,实录中还记录了孙双金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
他关
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潜力。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通过故事和案例分享,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本实录也展示了孙双金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
他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使课
堂更加生动有趣。
他还善于运用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总之,《山居秋暝孙双金课堂实录》是一本记录了孙双金老师
在课堂上教学情况的文献作品,通过全面、多角度的记录,展现了
孙双金老师的教学风采和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
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
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
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
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颔联!”“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
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
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
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
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
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为什么是尾联?”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大家说得很好!因为尾联结题,所以往往在尾联出现,这指的是就题结的情况。
而且往往出现在第八句。
我要问一个同学,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叫起了韩利,她说:“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一种渴望。
”“你从哪儿看出的?”“就是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没有提到归隐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又换句子了?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我不过是问一个理由而已。
”我笑了,“‘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楚辞·招隐士》。
”学生纷纷说,这个注释上是有的。
“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
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大家看,这个诗我们一下子就读懂了,没什么难的。
这么简单的诗,我们再分析一下,看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这一首诗每一联,每一句话都有问题可寻,但我们少讲几个,我提几句。
首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有问题,我改两个字,就改好了。
”看我给王维改诗,大家都笑起来了。
我在黑板上把诗改成“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然后得意洋洋地问:“改得怎么样?”下面纷纷议论起来。
有同学在下面喊:“先讲讲你的道理嘛!”“好,我就讲讲我的道理。
为什么说‘明月林间照’?这个‘林间照’比‘松间照’更准确,山里面恐怕不仅仅有松树吧?肯定也有其他树木呀,怎么能够厚此薄彼呢?”听了我的解释,下面嚷成了一团。
我接着说:“当然我也想过一种可能,比如我老家的乾陵,就以松树为主,但那是人工林,王维时代不可能有人工林吧?所以这样一改更符合实际情况。
”下面议论更多了。
“先听我把话说完。
”我示意他们静一静,“下面这句更成问题,‘清泉石上流’,我们可以想象水势比较大,为什么会比较大?”我用笔在黑板上划出“新雨”两个字。
“小雨嘛!”王敏在下面说。
“谁告诉你是小雨的?”我笑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样逗我。
“而且山里面因为地势的原因,溪流一般在相对凹的地方,即使小雨也会很快使水上涨的。
我去九寨沟的时候,路上下雨,山上无数的小瀑布就往下流,非常危险,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聚水的作用。
下了雨,肯定水比较大,泉水比较急,此其一。
为什么不能用‘清泉’?因为既然下雨,雨必然会把山上的泥土冲刷到溪流中,溪流就不会清澈了。
”“现在你们把这两句齐读一下:‘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
’是不是感觉要好很多?”我得意地问。
“不是!”下面齐声说。
然后纷纷反驳我。
王依举手起来说:“我觉得‘松林’和‘清泉’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不是那种很实际的描写。
他是用这两种东西来衬托他自己,松树是一种很挺拔刚毅的植物,清泉也是一种高洁的象征,它们是用来表明作者的性情,并不是真实的描写。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哦,是这样呀!”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
“还有没有补充的?”宋良波举起了手:“你为什么说‘松林’呢?一棵松行不行?”其他同学嚷了起来,显然不同意他的看法。
宋良波继续说:“‘空山新雨后’,应该是空山,山上很少有树。
”“哦?‘空山’指的是山上很少有树吗?”这种说法来得很突兀,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
“这里其实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空山’,先放一放,请宋良波同学说完。
”“还有一点,‘天气晚来秋’,说明是秋天,秋天树叶都掉光了,唯有松树是常青的。
”“那现在入秋了没有?”“入秋了!”有几个同学回答。
“我们要不要去峨眉呀青城呀去看一看,看叶子掉了没有?这个理由不能够成立。
好,我们现在把‘空山’解决一下,‘空山’是什么意思?”“没有人。
”“有没有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你凭什么说没有人?还有没有其他说法?”“空气清新!”又是一阵大笑。
我知道有人又跟我“捣乱”,但对这种善意的“捣乱”,我一般比较宽容,上课嘛,不能够太严肃。
议论又起,但是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说是表示山很静。
“很多同学都说对了,就是静。
但是后面明明有声音呀?”“静不代表没有声音。
”一个同学在下面接着我的话说。
“说得很好,静不代表没有声音。
王维的诗里提到‘空山’的地方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夜静春山空’。
他要隐居,地方肯定是比较静的,不可能‘游人如织’。
”我接着说:“好,我们小结一下。
刚才王依同学提出‘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说这是作者人格的写照。
那么再看这两句,是不是纯粹的写景?”“不是!”“这肯定不是纯粹的写景了,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写人。
其实王维还写过一些诗,他说‘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
在古人眼里,不同的树林有时候地位不一样,比如梧桐,柳树,各有其地位。
无论是‘恶木’还是‘清泉’,都已经被人格化了。
现在假如我让你来写诗评,你还会不会单纯地理解为写景?”“不会。
”“那么我们举一反三,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其他类似的诗歌,是不是要多想一想,分析一下这类意象?我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意象值得注意?”“月亮!”“这个最常见,不用说了,还有呢?”“柳树!”一个同学说。
“柳树,折柳,都与送别,离别,挽留有关。
还有呢?”“杜康!”周犁喊道。
“这不能算,它只是借代,以人名代酒。
”“菊花!”旁边有人喊。
“对,菊花是高洁的象征,最早出现在《离骚》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陶潜也说:‘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是陶渊明奠定了菊花这个意象的意义。
许多意象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逐渐赋予意义的。
‘不是此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还有吗?”“杜鹃!”我旁边的贾希说。
“看,她又找出一个。
杜鹃又叫什么?”“子规。
”看样子大家都知道。
“‘此中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的叫声非常悲凄,而且听来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跟什么有关系?跟思念、离别,特别是凄凉有关。
‘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还有没有?”“红豆!”另一个同学说。
“红豆生南国……”王敏马上接上了。
“对,还有呢?”“蜡烛!”“也算一个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过我觉得倒是现代人用得多一些,常用来比喻我们教师嘛。
还有没有?”“莲花!”史如水说。
“对,莲。
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意象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的,莲花代表着一种清洁精神。
除此之外,‘莲’还与‘怜’谐音,南朝民歌中说:‘雾露掩芙蓉,见莲不分明。
’《西洲曲》中也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就是‘怜子’,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
还有没有?”“鸳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还有没有?”“猿!”“呵呵,对,也是一个,猿声比较悲切,李白的诗里较多出现,学过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这才想到他们并没有学《蜀道难》,我接着说:“刚才我们提到的诗里面就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杜甫的《登高》一开始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它也是悲凉凄切的代名词。
还有吗?”“青鸟!”“对,青鸟也是爱情的一个代名词,‘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吗?”“梧桐!”“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史如水已经接过我的话了。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诗:‘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为什么要强调种梧桐?种其他树不好吗?是因为梧桐也往往与悲戚联系在一起。
还有没有?”“竹子!”“对,也是高洁的象征。
还有象鹧鸪,它的叫声被人翻译成‘行不得也么哥哥’,所以也有不少诗用它来代表思念与送别,例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已经总结了不少,以后遇到以后就要注意,‘梅兰竹菊’之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我们接着往下看,颈联好像也有问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个颈联我也要改一改……”下面又嚷成一团:“还要改呀!”我笑了:“你们说不改我就不改了!”“改呀!”下面齐声说。
“你们肯定说我又要改坏了!我改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游’。
”因为要考虑到押韵,我明知“游”字用得不好但是没办法改过来。
我还没有解释,方鸿已经举起手来:“他这样写有他的理由,如果你这样改的话,就改坏了。
他是说听到竹林里的喧闹,才知道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
他看到莲叶的动,他就知道渔舟来了。
”“但是这里有问题,之所以听到喧闹,是因为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这毫无疑问。
正常的理解应该是‘浣女归竹喧’……”“不是的!”方鸿截断了我的话,“这是从作者的感觉顺序来写的,他先听到竹林喧闹,才知道女子回来。
”在他说的时候,我注意到林雨在转过身和后面的同学说话,没有仔细听方鸿发言,于是我说:“大家把他的意思听明白了没有?”同学纷纷说:“听明白了!”“我叫一个同学把方鸿的意思再说一遍。
林雨。
”林雨站起身来,表情尴尬:“我没有听清楚。
”我笑了笑,让她坐下了,我想她肯定已经明白我为什么喊她了。
“实际上是因为浣女归才有竹喧,但他写的时候却先写竹喧后写浣女归,为什么?《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的出场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