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的介绍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摘要:
一、鸠摩罗什的背景介绍
二、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著作
三、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及其影响
四、鸠摩罗什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正文: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翻译家,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其父为名僧鸠摩罗炎,母亲为龟兹国王的妹妹耆婆。
鸠摩罗什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佛教,精通经、律、论三藏,成为一代佛学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著作有《金刚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这些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佛教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丰富了中国佛教词汇,如“心性”、“法界”、“净土”、“烦恼”等。
这些词语沿用至今,成为佛教信众和学者们广泛使用的词汇。
鸠摩罗什的翻译不仅使得佛教教义更加深入人心,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鸠摩罗什对佛教传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将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使得佛教教义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佛教的发展,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对后世的
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鸠摩罗什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

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一、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34年-413年),本名竺法護,後改名竺道生,因为他的教义崇尚鸠摩罗什(音译自Sanskrit的Kumarajiva),所以后世称他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他将佛教经典从印度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鸠摩罗什的翻译成果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在佛教圈内广为使用的词语。
下面就来列举一些鸠摩罗什所创造的词语。
二、诸法鸠摩罗什所创造的第一个词语是“诸法”。
在佛教中,“诸法”是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精神、生命等等。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其成为中国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缘起“缘起”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中阿含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于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无常“无常”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中阿含经》中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意识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从而追求超越世俗的安稳与平静。
五、涅槃“涅槃”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意味着超越生死的境地。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对佛教徒的修行和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菩提“菩提”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觉悟和解脱。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明白修行的目的是要追求菩提,实现自我觉醒和解脱。
七、苦“苦”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中阿含经》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意味着一切生命都是苦恼的存在。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认识到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并通过修行追求解脱。
八、般若“般若”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智慧和洞察力。
鸠摩罗什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佛教,使佛教徒明白修行的核心是要培养般若智慧,以洞察事物真相。
生平:鸠摩罗什,以悲智征服中原的千古名僧

生平:鸠摩罗什,以悲智征服中原的千古名僧作者:黄晶晶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6期文:黄晶晶图:本刊资料库(除署名外)鸠摩罗什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照真正意义翻译并引进来,不但对后世佛教诸宗的产生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影响到以后中国的整个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走向,使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并立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基础。
公元413年4月13日,后秦弘始十五年的长安。
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鸠摩罗什(以下简称罗什)由弟子护送到草堂寺。
高足弟子团团围在高座周围,还有三千徒众挤满了草堂寺。
罗什睁开了浑浊的双眼,说道:“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说完,70岁的罗什永远闭上了双眼。
遗体由禁卫军运到逍遥园,依西域、天竺僧人的丧仪火化,薪尽火灭,罗什身体成灰,唯有舌头成舍利,不焦不烂。
智慧第一论辩无双威西域在所有关于罗什的传记中,他的孕育及出生都被描绘成近乎一桩神迹。
344年之前,天竺(古印度)人鸠摩炎辞避国相相位出家,东度葱岭来到龟兹,龟兹国(故城位于现新疆库车)王聘任他为国师,并将女儿耆婆嫁给他,于344年生下罗什。
耆婆怀孕期间,变得聪明异常,最典型的特征是“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渊致”,就是善于辩论。
对此,佛经中有诸多“舍利弗在胎之证”的记载。
舍利弗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这种非凡无比的智慧是佛教传记家给予罗什的定位,“智慧第一”是罗什佛学修养的人生底色。
罗什的出生地龟兹国是西域中路上的重要国家,在汉代就成为西域的五大国之一,在罗什时代,它是周边很多小国的宗主国,国力处于一个比较鼎盛的阶段。
龟兹是佛教东传的主要驻足地,3世纪后期,佛教在该国已相当流行,从《晋书·西域传》并《出三藏记集》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当时龟兹王宫中,装饰的佛像与所进行的佛事活动已经同寺庙没有什么差别。
而整个国家,佛寺有100多所,僧人5000多。
罗什就是在这种佛教气氛浓厚的环境下成长的。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思想

二、罗什开设译场 1)背景 罗什入华时,正是佛教在南北中国大面积推广之时,随着 佛教信徒的增加,规范佛经翻译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必需。 罗什是我国最早开设译场的译家,他在长安逍遥园与长安 大寺设立译场,率弟子八千余人,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开 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从而为以后译场制度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罗什所做出的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罗什不但翻译,而且讲授,使翻译与讲习 培养翻译人才:罗什不但翻译,而且讲授,使翻译与讲习 相结合。培养了许多造诣很深、名冠华夏的僧人,其中著 名的有僧睿、僧肇、慧观、道融、昙影等。 他使得佛经翻译由个人行为或少数人行为变成一种近乎大 众的行为,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这不仅避免 众的行为,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这不仅避免 了少数人翻译在技术上存在的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 高了所译佛经的信誉度,使伪经市场大大缩水。 他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 “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 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 本或者说是范本。 或者说是范本。 他利用国家政权的介入,确立佛经译本的权威性。后秦皇 他利用国家政权的介入,确立佛经译本的权威性。后秦皇 帝姚兴不仅对罗什优宠有加,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罗 什的译经事业中来。从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开始,中国佛 经翻译的性质上升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进入了“官译” 经翻译的性质上升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进入了“官译”的 历史阶段。这种翻译力量与机制的重新整合取得了前所未
开设译场(1) 开设译场(1)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Workshop) 1)翻译培训派创立翻译培训班的前提:归根到底,就是能否 进行文学翻译教学的问题。 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在《 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在《翻译教学: 翻译教材结构的几点说明》 1987)一书对此做了论述。 翻译教材结构的几点说明》(1987)一书对此做了论述。 最初他对文学翻译教学也持怀疑态度,通过实践,策德 内斯打消了疑虑,认为翻译确实可以进行教学,并希望 能吸引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一起“ 能吸引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一起“探讨诗歌翻译的理论与 实践” Zdanys,1987:10)。他说: 实践”(Zdanys,1987:10)。他说: 虽然我仍坚持创作不宜教学的观点,但我确实认为认真 讨论不同理论的文章,仔细研读原诗,对翻译的反复推 敲以及对翻译各方面的探索会使每一个参加培训班的人 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对文学的复杂性肯定 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对文学的复杂性肯定 会有更深的理解。(Zdanys,1987:11) 会有更深的理解。(Zdanys,1987:11) 2)翻译培训派理论和实践的代表人物应首推哈佛大学的里查 兹(I. 兹(I. A. Richards)。 Richards)。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里查兹在哈佛大学创办了阅读培训 班。这实际上是以后创办创作培训班及翻译培训班的前 奏。里查兹的真正目的是要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 用来“充分地理解” 用来“充分地理解”文本,以求得正确而统一的反应。 在里查兹所办的培训班里,里查兹企图就交流问题 (communication)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为此他制定 communication)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为此他制定 了一些规定和条款,他说:
鸠摩罗什

不负如来不负卿——鸠摩罗什的传奇说起佛教中的著名人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西游记中的玄奘。
西游记虽说是一部小说,但是玄奘要去西天取经确有此事。
但是!你们不知道,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人从西域来到东土传经,历经十六年的坎坷磨难。
他,就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天竺人,出生于西域龟兹(qiu ci丘慈)国,东晋时后秦高僧。
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他幼年随其母嗜婆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精通梵语和汉语。
他翻译了许多经文,其中家喻户晓的就有《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摩诃he般若bo re波罗蜜经》。
其译文非常简洁晓畅,深入浅出,深受众人喜爱,因此广为流传。
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
鸠摩罗什,其人真实生平,颇具传奇。
其父鸠摩罗炎,是龟兹国国师。
其母嗜婆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
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自通天竺语。
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这种现象与舍利弗在母胎时的情形相似。
鸠摩罗什从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jie 便已通晓妙谛。
他的名声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佩。
每年举行讲经说法,西域诸王都云集来闻法并长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边,让鸠摩罗什踏着登上法座。
从骠骑将军吕光攻破龟兹国后,鸠摩罗什的人生便坎坷起来。
吕光攻破龟兹,俘虏了罗什,却没有法眼看不出罗什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就把他当凡人戏耍,硬逼他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
鸠摩罗什怎么也不肯答应,吕光就设计,给他灌酒并将其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里。
鸠摩罗什酒后破戒,痛不欲生,却为弘法忍辱而生。
吕光又命令鸠摩罗什骑猛牛、乘恶马,想看看他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
后秦时,国君姚兴为能让其留下“法种”,遂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
据《晋书》记载,鸠摩罗什有两个儿子。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说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讲述了,如果有谁感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或者去查史料《高僧传》《出三藏记集》。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天竺人也。
世为国相。
父鸠摩罗炎,聪懿有大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
龟慈王闻其名,郊迎之,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诸国交娉,并不许,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
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
罗什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义亦自通。
年十二,其母携到沙勒,国王甚重之,遂停沙勒一年。
博览五明诸论及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然罗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专以大乘为化,诸学者皆共师焉。
年二十,龟慈王迎之还国,广说诸经,四远学徒莫之能抗。
有顷,罗什母辞龟兹王往天竺,留罗什住,谓之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之东土,惟尔之力。
但于汝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必使大化流传,虽苦而无恨。
”母至天竺,道成,进登第三果。
西域诸国咸伏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坐侧,令罗什践而登焉。
苻坚闻之,密有迎罗什之意。
会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智入辅中国。
”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邪?”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光军未至,罗什谓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从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出兵距战,光遂破之,乃获罗什。
光见其年齿尚少,以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罗什拒而不受,辞甚苦至。
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所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
罗什被逼,遂妻之。
光还,中路臵军于山下,将士已休,罗什曰:“在此必狼狈,宜徙军陇上。
”光不纳。
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人,光密异之。
光欲留王西国,罗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中路自有福地可居。
”光还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于是窃号河右。
属姑臧大风,罗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然不劳自定也。
”俄而有叛者,寻皆殄灭。
沮渠蒙逊先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光遣其子纂率众讨之。
3---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1)

依实 出华 一、如何看待鸠摩罗什的‚增删‛问题?
两个问题
二、鸠摩罗什的译文是否‚华美‛?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爆声震烈,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
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再探讨
几组概念
译文 异化——归化 神学性——非神学性
鸠摩罗什 VS Benjamin
Benjamin:
Selbstgeltung
自身价值
„Denn kein Gedicht gilt dem Leser, kein Bild dem Beschauer, keine Symphonie der Hörerschaft“
(‚没有一首诗为读者 而作,没有一幅画为参 观者而画,没有一部交 响曲为听众而谱‛)
鸠摩罗什 VS 鲁迅
鲁迅:
——“硬译‛——“按板规逐句,甚 而至于逐字译‛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 ‘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 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 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 法……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 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 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所以 在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倒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2) ——翻译文体
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 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 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 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 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 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 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 文的文采。 罗什对译经文体的改革还表现 在他对音译的处理上。僧睿 《大品经序》说到罗什翻译时,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
鸠罗摩什的故事

鸠罗摩什的故事
鸠摩罗什是一位佛教大师,他是天竺国(今印度)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
他年轻时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游历各地,研究佛教经典和哲学。
鸠摩罗什在37岁时来到中国,在长安的逍遥园中研究佛法,后来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一所寺庙,传播佛教教义。
他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千古一僧”。
然而,鸠摩罗什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
他曾被迫两次破戒,还被吕光逼迫娶妻,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的弟子们也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道生和慧远。
鸠摩罗什在中国待了将近30年,直到61岁时在长安去世。
他的弟子们继承了他的事业,致力于传播佛教教义,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鸠摩罗什长安之困
鸠摩罗什的名声越来越高,他的名字不仅在西域各国广 为人知,而且也传到了长安。公元382年,前秦的皇帝苻 坚派遣大将吕光征讨西域。临行之前,苻坚特地嘱咐吕 光攻克龟兹之后,将鸠摩罗什带回来。吕光俘获鸠摩罗 什后,带着他撤回内地。军队走到凉州,就是甘肃的武 威,长安的苻坚就被杀死了,吕光便留在了凉州称王, 鸠摩罗什也只好滞留在后凉。 公元401年,后秦打败后凉,把鸠摩罗什迎请到了长 安。这时鸠摩罗什在凉州已经滞留了16年。前秦和后秦 的皇帝都虔诚地信仰佛教,由于鸠摩罗什的到来,佛教 在长安或者说整个关中地区盛况空前。 佛教在两汉之交时传入中国,真正开始翻译佛经是在 汉末。但早期翻译的佛经不仅词语不规范,还很难看懂 ,而且许多重要的佛经没有翻译出来。后秦皇帝请鸠摩 罗什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与前人相比,鸠摩罗什翻 译佛经的优势十分明显。他的梵文水平极高,来自龟兹 ,到过印度,还懂西域其他的一些语言,在凉州16年学 会了汉语,可以说是最佳的翻译人才。
观看视频
鸠摩罗什
出生经历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 ,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炎天赋异禀 且有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 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 ,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 ,是龟兹王的妹妹,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 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 徵。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 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当鸠摩罗 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 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 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 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 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2.1西域高僧鸠摩罗什
简介
鸠摩罗什(西元344—413年),出生古代西域的 龟兹国,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 什,意译童寿。是东晋时后秦的一位高僧,译经 家。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 帝义熙五年(西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 ,在逍遥园火化。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的公主。鸠摩罗什7岁时 ,信奉佛教的母亲就带着鸠摩罗什出家。鸠摩罗什从小 天资极高,能“日诵千偈”,即每天可以背诵1000首 诗。为了修行的需要,母亲在鸠摩罗什9岁时,又带着 他来到印度学习,师从佛学名师盘头达多。 3年以后,12岁的鸠摩罗什随母亲回国。在龟兹, 鸠摩罗什跟从一位名叫佛陀耶舍的僧人学习《十诵律》 。这段时间他学习的《中论》、《百论》和《放光般若 经》,都是大乘重要的经典,后来传到汉地,有很大的 影响。
棋奕对答藏玄机 有一天,吕纂和鸠摩罗什下棋。吕纂吃掉一 颗鸠摩罗什的棋子,吕纂说:“杀胡奴头 。”鸠摩罗什回答:“不能杀胡奴头,胡 奴将杀人头。”鸠摩罗什的话,是有影射 的意义,但是吕纂未能醒悟。吕光的弟弟 吕保,有一个儿子名叫吕超,吕超的小字 叫胡奴,后来果然杀死吕纂,拥立兄长吕 隆为帝。当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鸠摩罗什 的预言。
鸠摩罗什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崭露头角,名噪一时。他是龟兹 人(新疆),祖上原是天竺人(印度),出身婆罗门族,在 印度世袭高位。他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炎,青年时弃相位出家 ,东渡葱岭,远投龟兹,当上了该国的国师。龟兹王有个妹 妹年方二十,才思敏捷,读佛经过目不忘。她对鸠摩罗炎一 见锺情,矢志非君莫嫁。龟兹王强迫鸠摩罗炎娶她为妻,婚 後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罗什七岁随他的母亲一 同出家。每天能背诵三万二千字经文,号称“日诵千偈。” 罗什十二岁随母亲回龟兹国,途中有一高僧对他母亲说 ∶“这个小沙弥应当好好守护。如果年至三十五岁仍不破戒, 将来必定大兴佛法,度人无数。如果破戒,就只能当个有学 问的法师罢了。”接著,他随母来到沙勒国停留一年,先拜 佛陀耶舍和须利耶苏为师,学了许多大乘经典。鸠摩罗什叹 道∶“我过去学小乘,好比是蠢人不识金子,错将黄铜当成宝 贝。” 二十岁时,他在龟兹国受戒,不久,他的母亲再往印度, 临行时勉励他到中国弘传大乘佛教。他毅然应允,表示即使 为此受尽苦难也决无怨恨。他留住龟兹二十多年,广习大乘 经论。龟兹王为他造了金狮子座,铺上锦褥,请罗什升座说 法。罗什说法时,西域各国的国王跪在座边,俯伏在地,让 罗什踏在他们的背上,一步步登上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