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铜像落成记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以云冈石窟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最新哲学类】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存北魏云冈石窟造像记内容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探求 这一时期本地民众佛教信仰内容与嬗变,百姓心理追求及其信仰与本土观念、佛教教 义间的关系。文章由北魏平城民众的世界观切入,具体研究了北魏民众信仰的非系统 性与其礼佛行为下的皇权主义与家族主义观念,揭示了其时民众是如何在他们本来观 念的背景下接受佛教的,在他们固有信仰下他们是如何接受佛教概念并将之本土化, 之后平城民众的信仰观念在佛教影响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研究使平城民众佛教信 仰的实质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de印一rooted in me background of paying reSpect for Buddha reVeal tlle inert锄ce a11d
strong power of 10calism.Throu曲龇studying on di仃erent be似een the仃aditional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史称武州(周)山石窟寺,又称灵岩寺,云冈之说始于明 代中后期,由西域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 历时四五十年,用工难以数计。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浸润在北魏 的文化“土壤”里。云冈石窟特别把古代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与中华民族传统艺 术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形成了“云冈风格”。 《魏书·释老志》对云冈石窟的开凿做了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 沙门统。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 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①,并赞 其“雕饰奇伟,冠于一世”②。云冈石窟工程浩瀚,内容丰富,价值珍贵,绝非程式 化的解说词可表达清楚。
正定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铸造工期考

正定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铸造工期考作者:刘友恒张永波李秀亭来源:《档案天地》2020年第03期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供奉的宋太祖赵匡胤敕命铸造的七丈三尺金铜大悲菩萨立像,为我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铜铸佛教造像。
据碑文载,此像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971)。
然对其落成时间,因缺乏文字依据,向无定论,其铸造工期一直是未解之谜。
近年,笔者于隆兴寺弥陀殿一韦陀像下拼凑的底座中发现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为供养此像特造的石香炉底座,根据其上铭文分析,佛像应于太平兴国三年(978)落成。
据此可知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铸造工期长达七年。
由此尚可推知覆护佛像的大悲阁建造历时四年时间。
在敦煌莫高窟61窟西壁壁画“五台山图”的右下方,绘有一座方形的城池,城墙高高矗立,城门上建有门楼。
城内外衙署、寺庙、河流、桥梁、街道、店铺井然分布,送供使的驼队、马队穿城前行。
旁侧榜题曰“河北道镇州”。
镇州,即今河北正定。
正定是一座佛教重镇,也是古代河北通往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必经要邑。
1994年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坐落在城内东隅名传遐迩的隆兴寺和寺内所供主尊——宋太祖敕铸的金铜大悲菩萨巨像(亦称千手千眼观音)则是古城璀璨历史文化的精华和代表。
2019年8月19日习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时,在“五台山图”前曾讲到,正定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还介绍了隆兴寺和寺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的艺术价值。
隆兴寺,系隋代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建造。
唐中宗改额龙兴寺。
因城西唐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高四丈九尺铜铸大悲菩萨历经五代契丹战火和周世宗灭佛的两次劫难后被改为泥塑,宋太祖赵匡胤遂敕令于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宝阁。
落成后依此为主体历时百年扩建,逐步形成规模恢弘的河朔名刹。
后世深得封建皇室垂顾和僧俗众生护持。
尤其是清朝康乾盛世两次奉敕阖寺大修后,曾享“海内丛林第一大观”之誉。
康熙五十二年赐额隆兴寺。
隆兴寺内现存时代最早、最具影响力的佛像当属大悲阁内所供高七丈三尺(实测21.3米)的金铜大悲菩萨立像(图一),亦称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为我国现存古代最高的铜铸佛教造像。
中论 龙树菩萨造 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No. 1564 [cf. Nos. 1565-1567]中论卷第一释僧叡序中论有五百偈。
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
照其实也。
以论为称者。
尽其言也。
实非名不悟。
故寄中以宣之。
言非释不尽。
故假论以明之。
其实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
朗然悬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见。
三界以之而沦溺。
偏悟起于厌智。
耿介以之而致乖。
故知大觉在乎旷照。
小智缠乎隘心。
照之不旷。
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
知之不尽。
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
道俗之不夷。
二际之不泯。
菩萨之忧也。
是以龙树大士。
析之以中道。
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
括之以即化。
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
荡荡焉。
真可谓坦夷路于冲阶。
敝玄门于宇内。
扇慧风于陈枚。
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夫百梁之构兴。
则鄙茅茨之仄陋。
睹斯论之宏旷。
则知偏悟之鄙倍。
幸哉此区之赤县。
忽得移灵鹫以作镇。
险陂之边情。
乃蒙流光之余惠。
而今而后。
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
云天竺诸国。
敢预学者之流。
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
其染翰申释者。
甚亦不少。
今所出者。
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
秦言青目之所释也。
其人虽信解深法。
而辞不雅中。
其中乖阙烦重者。
法师皆裁而裨之。
于经通之理尽矣。
文或左右未尽善也。
百论治外以闲邪。
斯文袪内以流滞。
大智释论之渊博。
十二门观之精诣。
寻斯四者。
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予翫之味之不能释手。
遂复忘其鄙拙。
托悟怀于一序。
并目品义题之于首。
岂期能释耶。
盖是欣自同之怀耳中论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问曰。
何故造此论。
答曰。
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
有言从韦纽天生。
有言从和合生。
有言从时生。
有言从世性生。
有言从变生。
有言从自然生。
有言从微尘生。
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
种种说我我所。
不知正法。
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
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
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
以大乘法说因缘相。
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
《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第一集:乱世孤旅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
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
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
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访谈:罗什,属于龟兹

访谈:罗什,属于龟兹作者:黄小宇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6期口述人:王健林(龟兹研究院研究员)采访整理:黄小宇如今,想要在龟兹找到罗什的足迹及影响,只能在龟兹石窟及佛教寺遗址。
罗什弘扬大乘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据现有的资料推算,罗什在龟兹生活弘法约37年,从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44-352年,从出生到9岁。
9-14岁期间在罽宾等地游学。
第二阶段是357-385年,从14-42岁。
42岁被前秦大将吕光请去凉州(现武威)后再未返回。
如今,想要在龟兹找到罗什的足迹及影响,只能在克孜尔石窟。
有人认为,龟兹石窟作为佛学思想的载体,造就了少年时代的鸠摩罗什。
龟兹石窟艺术早于敦煌100多年,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也是开启敦煌石窟的“钥匙”。
以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赛姆千佛洞等为代表的古遗址在龟兹有154处,其现存洞窟600多个。
这时龟兹佛教正盛,龟兹主要寺院均由阿含学者佛图舌弥所统,而以后来往僧徒也都记述龟兹盛行小乘学,可以知道这一佛教中心长期以来是传播小乘为主的,因此在佛教艺术遗物中也主要是礼拜释迦的图像,如壁画中表现释迦前世的本生故事、释迦在世的本行、教化事迹(佛传故事与因缘故事)等。
这些精美的壁画,被誉为佛教故事的海洋,壁画中的供养人,正是与少年罗什同时期的龟兹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国内年代最早、新疆规模最大的克孜尔石窟,已编号的窟数达269窟,内容丰富,类型齐备,自4世纪至8世纪连续开凿。
其第一阶段开凿的洞窟,据中国学者研究,时间为4世纪左右,恰当罗什在龟兹的年代。
也是从这时起,开始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绵延千年的历程,揭开了它有声有色、瑰丽宏大的序幕。
龟兹早期石窟艺术,反映的主要是小乘有部派思想。
公元4世纪后,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由学习小乘思想转变为弘扬大乘教义,对龟兹地区的大乘佛教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内涵,促进了龟兹佛教石窟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

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作者:霍旭初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5期被誉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公元344年,出生在龟兹。
父亲鸠摩炎是印度人,母亲耆婆是龟兹国王之妹,鸠摩罗什自幼聪慧,初学小乘佛教,后改宗大乘。
至青年时,鸠摩罗什在大乘学上成就斐然,他“道震西域,名被东国”。
鸠摩罗什的巨大声望,成为中原前秦皇帝苻坚发动西伐龟兹战争的原因之一。
鸠摩罗什被前秦大将吕光携虏东归,有至姑藏(今日甘肃武威)时,苻坚战败于淝水,前秦灭亡。
吕光在姑藏建立后凉政权,鸠摩罗什在姑藏滞留17年。
吕光不信奉佛教,无奈的鸠摩罗什抓紧学习汉文,为后来在长安翻译佛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入长安,成为后秦国的国师。
他在长安翻译了30余部300多卷佛经,对我国佛教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成为东方佛教的根本大典。
朝鲜、日本佛教的发展也与鸠摩罗什有极大的关系。
鸠摩罗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文化伟人。
1994年,在克孜尔石窟召开了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间,有学者问,鸠摩罗什是龟兹人,那具体出生地在什么地方?当时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一提问倒是刺激了我,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萌生了寻找机会探考鸠摩罗什出生地的念头。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计划联合编辑出版大型画册——《龟兹》,为搜集资料,我们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组成了考察小组,对龟兹地区古迹遗址进行踏查。
这正好为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古代龟兹都城有两个时代区域,汉代、唐代的龟兹都城基本在一个区域,魏晋南北朝的龟兹都城在另一个区域。
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考证,汉、唐龟兹都城即现在库车的皮朗故城,魏晋南北朝龟兹都城在现在的新和、沙雅境内(古代均为龟兹之地)。
公元344年,正当东晋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是龟兹王妹之子,必定出生在王宫内。
所以,鸠摩罗什出生地自然要锁定在魏晋时期龟兹都城范围内。
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_季羡林

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季羡林[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初期,龟兹和焉耆曾起过中介作用。
鸠摩罗什前,龟兹佛教已进入前期鼎盛,此时统治龟兹的是小乘律。
鸠摩罗什学问由小乘转为大乘,是其一生极为重要的关头,这期间,龟兹戒律也转为大乘,此为罗什影响所致。
在说服其师归依大乘后,罗什渐“道流西域,名被东国”。
鸠摩罗什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依然兴盛,只是龟兹已渐转为小乘律天下了。
鸠摩罗什曾非常向往中原,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国。
[关键词]鸠摩罗什 龟兹和焉耆 佛教信仰[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5)06-0029-13 [中图分类号]B94在进入本文之前,先做几点说明。
首先,以前我已经用了很长的篇幅,阐明了很多问题。
但是,对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还没有做综合的概括的叙述。
我的想法是,在没有阐明前面的问题的情况下,综合的概括的叙述是有困难的。
其次,对两地佛教信仰的叙述,为什么以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个时期来命名?鸠摩罗什与龟兹佛教确有极紧密的关系,以他命名,理由充实,而玄奘则只不过在《大唐西域记》中顺便叙述了两地的佛教情况,何以也用他的名字作为分期标准?理由并不复杂。
罗什和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醒人耳目。
最后,标题虽为两地,然实以龟兹为主。
原因是,两地在佛教传播方向,在丝路交通方面,地位并不相等,龟兹材料多而焉耆材料少。
我的叙述龟兹多而焉耆少,是客观事实的忠实反映。
许多研究新疆佛教的著作中只有龟兹,而无焉耆,也是出于同一原因。
现在来谈两地的佛教信仰,罗什一节时间上限是佛教的最初输入,下限是唐初,紧接着就是玄奘一节。
鸠摩罗什这个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人物,他在龟兹和中原都有重要的活动。
我在这里既然是在讲新疆佛教史,因此我只谈他在西域的活动,中原的活动由另外一分册去负责阐述,以避免重复。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 ),男,山东临清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
广东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

广东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孙天才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
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
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
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
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
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的。
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
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是日宿夜行的。
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
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颗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
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
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
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上唯余了几面断垣残壁,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
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
这胡儿动摇了,也是想着协助偷渡出境是死罪,也是想着前途渺茫去也是死,就动了抽刀杀师的念头。
但唐僧闭目端坐,念珠如常,那种沉静如佛的庄严令这个凡夫俗小还刀入鞘了。
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一个大唐的苦行僧孤身而西,人兽的骨骸是生灵的路标。
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唐僧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鸠摩罗什铜像落成记
在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前,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沉思像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在铜像背后,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1992年夏,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首届全国性“西域佛教学术研讨会”。
会后,与会代表们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西域佛教研究召开了座谈会,商定在1994年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之际,在鸠摩罗什出生地龟兹召开“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塑纪念像。
塑像地点设在龟兹古国地域内的克孜尔千佛洞(现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所在地)。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又称罗什,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他的父亲来自印度,名鸠摩炎,母亲是龟兹王妹,母字耆婆,故兼取两者,又名鸠摩罗耆婆。
鸠摩罗什不仅是享誉东晋时代的西域高僧,而且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名人。
他7岁随母出家,先受业于龟兹高僧佛图含弥的小乘佛学,后来又游学于北印度、疏勒、莎车等地。
他年轻时改宗大乘,由此开始弘扬大乘佛学。
《高僧传》载:“什道震西域,声被东国。
”公元384年他东行传教。
401年至长安后大规模译经并组织僧团,其门徒弟子遍及中原。
西域僧侣东土弘法至鸠摩罗什达到巅峰,所译佛经也成为中国
佛教学派藉以开宗立派的基本经典。
鸠摩罗什的历史名望首先是一位佛学大师,然后才是与唐代以后的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佛经翻译家。
现在看来,他的成就看似多表现在佛经翻译方面,其实他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
因为,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汉代之后儒释道的融合才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奠基人,其功绩远远超出佛教文化的历史范畴。
当然,他的业绩也直接影响到西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石窟艺术便是其代表。
龟兹石窟是现存的龟兹佛教文化遗产中最丰富的部分,它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等共同构成龟兹佛教艺术的主体,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库车县、新和县、温宿县、乌什县、柯坪县所遗留的石窟遗址就有20处之多,洞窟总数超过700余个,并且还有未发现的、被埋在山坡下的洞窟。
这些石窟中尤以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县的库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和阿艾石窟比较著名。
龟兹石窟的年代,一般认为其上限在公元4世纪左右,下限在伊斯兰教征服龟兹之前,大约维持到公元14世纪中叶。
由于龟兹是北传佛教的必经之地,加之龟兹民族(吐火罗)语言文字与贵霜文化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所以,无论从宗教心理与文化地理方面,均可以广泛吸纳印度和中亚甚至西亚
的文化传统,这种联系与中原汉地特别是早期接受佛教文化的状况有很大区别。
故此,龟兹石窟的年代不仅早于中原,包括龟兹佛教的性质也与北印度早期佛教有着相近的特点。
龟兹石窟的内容,主要反映印度北传佛教的部派特征,并且以小乘说一切有部等教义为重要发展线索。
不过,龟兹佛教的大乘因素也很突出,因此,龟兹石窟的内容是大、小乘佛教思想兼融,并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所侧重。
值得珍视的是这种大、小乘佛教内容兼融并蓄的造像现象,在世界各地的佛教遗址中并不常见,这种情况应该与鸠摩罗什在龟兹极力弘扬大乘佛教有直接关系。
鸠摩罗什塑像设计曾几易其稿,其间新疆文博界、艺术界的专家论证会就召开了两次,对样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样稿确定之后,即由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所长陈世良将样稿的图片以及设计样稿的依据――龟兹石窟中雕塑、壁画的相关资料,报送中国佛教协会。
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绍良先生的支持及指导之下,鸠摩罗什像的设计样稿得到认可。
在铜像制成之后,按照赵老的授意,《佛教文化研究》杂志的封面刊登了鸠摩罗什铜像。
塑像着僧衣(衣纹贴身,呈西域式的“曹衣出水”状),坐束帛座、头微倾俯视:塑像背东朝西,双手无着;身躯雄健、沉静凝思、神情安详。
面部五官、头像与身体、手和脚均为写实手法,风格倾向于世俗层面。
塑像的设计者阎玉昆等先生曾长期在莫高窟临摹研究敦煌彩塑,还亲自到克孜尔石窟考察壁画及临摹出土的彩绘泥塑原作,以确证鸠摩罗什塑像风格的合理因素。
如鸠摩罗什的坐姿就参考了壁画中思维菩萨的姿势,像座的原型是壁画中的束帛座,最底层是以莲花托衬。
鸠摩罗什塑像高3米,基座高1.8米。
塑像设计期间,正巧国学大师冯其庸一行来克孜尔石窟参观考察,龟兹石窟研究所敬请冯老给鸠摩罗什塑像题记,冯先生欣然命笔,留下的墨宝被制成铜牌安置在图像的基座上。
塑像位置的选择,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定在当时一进克孜尔石窟大门约一百米、中心大道的第一个路口。
这个十字路口的北面是克孜尔谷西区西端一片洞窟最密集的区域,南西角是学术与接待大厅,塑像背面的大路可通达石窟群的各个区域。
像坛的石头材质最终选择了敦煌附近的柳园红1号花岗岩。
随后一段时间,克孜尔的山谷又响起了似当年工匠们开窟造像的敲击石头的叮当声。
1994年9月9日上午10时,“鸠摩罗什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开幕。
世界各地云集而来的专家、学者、国内外诸山长老及弟子等数百人参加了这场热烈而庄重的揭幕典礼。
一个大型的、盛况空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地召开了,这真得归功于鸠摩罗什这位举世无双的贤圣大德的前世因缘,否则,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光彩魅力怎么会又一次重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