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1)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支谦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 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 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 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 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
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 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佛经为释迦牟尼 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 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 2.“愚智天隔,圣也。”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 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 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当初,迦 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 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 一定的影响。 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 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 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 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因 循本旨,不加文饰”。
法句经序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Dharmapada 出三藏记集 A Collection of Records on the Emanation of the Chinese Tripitaka 文refined 质unhewn 直straightforwardness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摘要:
一、鸠摩罗什的背景介绍
二、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著作
三、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及其影响
四、鸠摩罗什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正文: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翻译家,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其父为名僧鸠摩罗炎,母亲为龟兹国王的妹妹耆婆。
鸠摩罗什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佛教,精通经、律、论三藏,成为一代佛学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著作有《金刚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这些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佛教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丰富了中国佛教词汇,如“心性”、“法界”、“净土”、“烦恼”等。
这些词语沿用至今,成为佛教信众和学者们广泛使用的词汇。
鸠摩罗什的翻译不仅使得佛教教义更加深入人心,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鸠摩罗什对佛教传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将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使得佛教教义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佛教的发展,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对后世的
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鸠摩罗什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翻译家

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鸠摩罗什(343—413年)后秦时龟兹人。
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世袭高位,后出家,远投龟兹。
在龟兹与王妹成婚。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往来西域各国,拜问名师,研习佛典。
他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名闻西域各国。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僧人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嘱吕光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但因吕光不奉佛,又见罗什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次年(385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至凉州。
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终于得以东入长安,时年五十八岁。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
弘始四年(402年),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始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罗什的翻译事业,成就空前。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古风,开始运用意译之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开辟了广阔园地。
鸠摩罗什最经典的句子

鸠摩罗什最经典的句子
鸠摩罗什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他所翻译的佛经被誉为佛教经典。
他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表达了佛教中的重要思想。
“一花一世界”意味着每朵花都是独特的,每个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
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是独特的。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尊重他人的不同。
“一叶一菩提”则表达了佛教中的菩提思想,即每个人都有成为菩萨的潜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使命,我们应该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鸠摩罗什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不同。
我们应该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1. 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常被用于表达无常性和世事变化的真理。
2. 空:指一切现象皆为空性,无实独立存在的本质。
3. 缘起:指一切存在皆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单独、独立存在的实体。
4. 心如木石:指心思定静如同木头石头一样,没有思维和活动。
5. 因果:指因果关系,即一切现象都有其因果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
6. 般若:指智慧,超越世俗常识的智慧。
7. 身心:指心与身体,表达心与身体的关系及心身的统一性。
8. 三世: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
9. 自性:指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所固有的特性。
10. 地狱:指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之一,是一种痛苦苦难的存在
状态。
这些词语在佛教教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鸠摩罗什翻译工作的重要成果,也对后世的佛教理论和修行起到了重要影响。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思想

二、罗什开设译场 1)背景 罗什入华时,正是佛教在南北中国大面积推广之时,随着 佛教信徒的增加,规范佛经翻译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必需。 罗什是我国最早开设译场的译家,他在长安逍遥园与长安 大寺设立译场,率弟子八千余人,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开 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从而为以后译场制度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罗什所做出的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罗什不但翻译,而且讲授,使翻译与讲习 培养翻译人才:罗什不但翻译,而且讲授,使翻译与讲习 相结合。培养了许多造诣很深、名冠华夏的僧人,其中著 名的有僧睿、僧肇、慧观、道融、昙影等。 他使得佛经翻译由个人行为或少数人行为变成一种近乎大 众的行为,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这不仅避免 众的行为,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这不仅避免 了少数人翻译在技术上存在的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 高了所译佛经的信誉度,使伪经市场大大缩水。 他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 “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 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 本或者说是范本。 或者说是范本。 他利用国家政权的介入,确立佛经译本的权威性。后秦皇 他利用国家政权的介入,确立佛经译本的权威性。后秦皇 帝姚兴不仅对罗什优宠有加,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罗 什的译经事业中来。从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开始,中国佛 经翻译的性质上升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进入了“官译” 经翻译的性质上升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进入了“官译”的 历史阶段。这种翻译力量与机制的重新整合取得了前所未
开设译场(1) 开设译场(1)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Workshop) 1)翻译培训派创立翻译培训班的前提:归根到底,就是能否 进行文学翻译教学的问题。 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在《 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在《翻译教学: 翻译教材结构的几点说明》 1987)一书对此做了论述。 翻译教材结构的几点说明》(1987)一书对此做了论述。 最初他对文学翻译教学也持怀疑态度,通过实践,策德 内斯打消了疑虑,认为翻译确实可以进行教学,并希望 能吸引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一起“ 能吸引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一起“探讨诗歌翻译的理论与 实践” Zdanys,1987:10)。他说: 实践”(Zdanys,1987:10)。他说: 虽然我仍坚持创作不宜教学的观点,但我确实认为认真 讨论不同理论的文章,仔细研读原诗,对翻译的反复推 敲以及对翻译各方面的探索会使每一个参加培训班的人 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对文学的复杂性肯定 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对文学的复杂性肯定 会有更深的理解。(Zdanys,1987:11) 会有更深的理解。(Zdanys,1987:11) 2)翻译培训派理论和实践的代表人物应首推哈佛大学的里查 兹(I. 兹(I. A. Richards)。 Richards)。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里查兹在哈佛大学创办了阅读培训 班。这实际上是以后创办创作培训班及翻译培训班的前 奏。里查兹的真正目的是要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 用来“充分地理解” 用来“充分地理解”文本,以求得正确而统一的反应。 在里查兹所办的培训班里,里查兹企图就交流问题 (communication)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为此他制定 communication)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为此他制定 了一些规定和条款,他说:
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
摘要:
1.鸠摩罗什其人及其翻译成就
2.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举例
4.结论: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正文: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工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翻译的佛经和佛教词汇,不仅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如“菩提”(Bodhi)、“般若”(Prajna)等,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词汇中的核心词汇。
这些词汇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思想内容,也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此外,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教故事和比喻,如“盲人摸象”、“鹦鹉学舌”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故事,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鸠摩罗什翻译的词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实 出华 一、如何看待鸠摩罗什的‚增删‛问题?
两个问题
二、鸠摩罗什的译文是否‚华美‛?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爆声震烈,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
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再探讨
几组概念
译文 异化——归化 神学性——非神学性
鸠摩罗什 VS Benjamin
Benjamin:
Selbstgeltung
自身价值
„Denn kein Gedicht gilt dem Leser, kein Bild dem Beschauer, keine Symphonie der Hörerschaft“
(‚没有一首诗为读者 而作,没有一幅画为参 观者而画,没有一部交 响曲为听众而谱‛)
鸠摩罗什 VS 鲁迅
鲁迅:
——“硬译‛——“按板规逐句,甚 而至于逐字译‛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 ‘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 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 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 法……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 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 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所以 在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倒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2) ——翻译文体
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 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 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 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 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 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 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 文的文采。 罗什对译经文体的改革还表现 在他对音译的处理上。僧睿 《大品经序》说到罗什翻译时,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思想
一、鸠摩罗什生平简介 二、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 概述 三、开设译场 四、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再 探讨
鸠摩罗什生平简介
鸠摩罗什(344---413)公元四世纪末 五世纪初,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 人,原籍天竺, 博学多闻,游历西域 各国,幼年便成为西域各佛教国公认 的佛经大师。公元384年苻坚遣吕光灭 龟兹国,鸠摩罗什随军东来。公元401 年后秦姚兴灭后凉,请鸠摩罗什到长 安,尊为国师,并在译场‚逍遥园‛ 主持译经事业。他和南朝的真谛,唐 代的玄奘和不空,并称为我国佛经的 四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精通佛经,又通晓梵汉两种 语言。他得到姚兴的大力支持,又得 到释道安门下众多名僧的帮助。在这 些优越的主客观条件下,他把我国的 佛经翻译事业大的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4) ——翻译态度
罗什的意译并非毫无原则的乱译。他运 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 于接受理解。可以说,罗什是我国较早 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译者,与后来西方 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不谋而合。 罗什译经庄重严谨。他先将梵文译成 口语,讲出义旨,并拿旧译来对照,经 过详细讨论,写成初稿,还要以‚论‛ 证‚经‛,再做修改。他的译场也是论 场,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辩论,互 相斟酌,所以‚一言三复‛,‚详其义 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罗什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其以前译者多不署名,道安编撰《综理
开设译场(2)
二、罗什开设译场 1)背景 罗什入华时,正是佛教在南北中国大面积推广之时,随着 佛教信徒的增加,规范佛经翻译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必需。 罗什是我国最早开设译场的译家,他在长安逍遥园与长安 大寺设立译场,率弟子八千余人,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开 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从而为以后译场制度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罗什所做出的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罗什不但翻译,而且讲授,使翻译与讲习 相结合。培养了许多造诣很深、名冠华夏的僧人,其中著 名的有僧睿、僧肇、慧观、道融、昙影等。 他使得佛经翻译由个人行为或少数人行为变成一种近乎大 众的行为,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这不仅避免 了少数人翻译在技术上存在的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 高了所译佛经的信誉度,使伪经市场大大缩水。 他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 ‚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 本或者说是范本。 他利用国家政权的介入,确立佛经译本的权威性。后秦皇 帝姚兴不仅对罗什优宠有加,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罗 什的译经事业中来。从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开始,中国佛 经翻译的性质上升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进入了‚官译‛的
开设译场(3)
三、美国翻译培训派与罗什开设译场的相同之 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翻译可以进行教学, 以便培养翻译人才 制定一定的规范,寻求统一。里查兹制定了 一些规定和条款企图通过交流寻求某种统一 的答案;罗什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 互相辩论,互相斟酌, ‚一言三复‛,‚详 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鸠摩罗什 VS Nida(1)
Nida:
鸠摩罗什 VS Nida(2)
玄奘本:(公元648-656年)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 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 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界而般涅,虽度 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 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 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 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 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 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 者‛
罗什本:(公元402年)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鸠摩罗什 VS 支谦
支谦:
采用意译的方法,改‚胡音‛为汉 意,大量采用道家术语来表示,“凡 是涉及重大哲学方面的概念,几乎 都是来自《老子》” “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使佛教普及 化,无疑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之所以能够开创新的‚文‛ 的译风,是因为他生于中国,长于中 国,“除了佛学之外亦熟知中国本土 学说,要利用中国学术思想作为参 照系,……自然感到得心应手‛
Ü bersetzungstheorien – Eine Einführung, Tü bingen: Gunter Narr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1) ——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 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 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 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 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高僧 传---鸠摩罗什传》)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 ‚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 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 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 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 意‛即是 ‚信‛;‚其文约而诣,旨
参考文献
Stolze, Radegundis:
Verlag, 2001. 曹文学:《翻译论》,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 杜建慧、杨金良、雷万忠:《翻译学概 论》,民族出版社,1998。 黄振定:《翻译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译林出版社,2000。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8。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3) ——重译
在罗什之前的译者,往往以中国玄学唯心主 义的立场去理解佛经,因此经常借用玄学名 词来译佛学概念,释道安反对这种‚格义‛ 的方法,罗什译经则完全屏弃‚格义‛,付 出不少心血去创立佛教专用名词。罗什在翻 译时,通过采用汉字音译等方式,重新定名, 改掉了以前译本中直接援引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的概念术语,从而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基本上还了佛典的本来面目,使译文更加忠 实于原作。
开设译场(1)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1)翻译培训派创立翻译培训班的前提:归根到底,就是能否 进行文学翻译教学的问题。 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在《翻译教学: 翻译教材结构的几点说明》(1987)一书对此做了论述。 最初他对文学翻译教学也持怀疑态度,通过实践,策德 内斯打消了疑虑,认为翻译确实可以进行教学,并希望 能吸引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一起‚探讨诗歌翻译的理论与 实践‛(Zdanys,1987:10)。他说: 虽然我仍坚持创作不宜教学的观点,但我确实认为认真 讨论不同理论的文章,仔细研读原诗,对翻译的反复推 敲以及对翻译各方面的探索会使每一个参加培训班的人 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对文学的复杂性肯定 会有更深的理解。(Zdanys,1987:11) 2)翻译培训派理论和实践的代表人物应首推哈佛大学的里查 兹(I. A. Richards)。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里查兹在哈佛大学创办了阅读培训 班。这实际上是以后创办创作培训班及翻译培训班的前 奏。里查兹的真正目的是要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 用来‚充分地理解‛文本,以求得正确而统一的反应。 在里查兹所办的培训班里,里查兹企图就交流问题 (communication)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为此他制定
关于‚不可译‛(2)
Humboldt: Ein Wort ist so wenig ein Zeichen eines Begriffs, daß ja der Begriff ohne dasselbe nicht entstehen, geschweige denn fest gehalten werden kann; das unbestimmte Wirken der Denkkraft zieht sich in ein Wort zusammen, wie leichte Gewö lke am heitren Himmel entstehen. (符号和它所指之间的关系犹如天 空中的浮云,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Weisgerber: „Weltbild der Muttersprache“(母语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