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5文化碰撞——玄奘与鸠摩罗什

不顾安危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 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 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 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 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 行愿。
热爱故国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 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 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 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 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 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 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 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 “中华民族的脊梁”。
思考
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 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 得了成功,这点是相同的;至于小说 孙悟空、八 戒等一系列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都是虚构的。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 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 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 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 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 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 以至全世界。他的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 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与鸠摩罗什
主讲人:唐艳霞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 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 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 译家。
真诚学习
玄奘与鸠摩罗什两位传世佛教大师

玄奘与鸠摩罗什两位传世佛教大师佛教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传世大师,其中玄奘和鸠摩罗什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佛教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学识造诣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玄奘和鸠摩罗什两位佛教大师。
一、玄奘的生平与贡献玄奘(602年-664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壮丽的事迹。
玄奘出生于陕西长安,早年出家修行,并对印度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学习佛教经典,玄奘不顾艰险,于629年开始踏上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他历经艰险,历时17年,穿越沙漠、山川,终于抵达印度的寺庙,学习了大量经典。
玄奘的贡献不仅仅是将大量的佛教经典带回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他将多种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他以身作则,高度重视佛教的文化交流,曾多次前往宫廷陈述佛教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他还亲自创建了一系列寺庙和文化机构,为佛教的传播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鸠摩罗什的生平与贡献鸠摩罗什(344年-413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的佛教传教士。
他生性聪明才智过人,16岁便舍家出家,并深入研究佛法。
鸠摩罗什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翻译能力而闻名于世。
鸠摩罗什的一生几乎都在佛教翻译工作上度过,他所翻译的经典数量庞大,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还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教义体系,对后来的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两位大师的学识造诣玄奘和鸠摩罗什都是佛教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对佛教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玄奘的学识极其广博,他不仅熟悉佛教经典,还对历史、文学、天文等各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在印度期间,深入学习了多种语言、文化,为佛教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鸠摩罗什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精通多个语言,擅长翻译印度佛经。
他的翻译成果以准确、通顺、易于理解著称,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翻译常识

一)、翻译简史1)佛经翻译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
南宋以后趋于衰微。
在这漫长的一千年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译师。
下面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个人:释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
释道安(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
在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毗pi)等。
他还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录和整理工作。
他主张直译的。
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
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
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诃he )、《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的翻译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
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
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他的经籍不但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而且位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
玄奘的译文与鸠摩罗什的译文相比,是倾向于直译的。
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再加上他工作勤恳、认真,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或着说有的直译成分多一些,有的意译成分多一些。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02-103)2)严复与“信、达、雅”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了。
严复(1853-1921)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
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法。
他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又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肄yi)、《法意》、《穆勒名学》等。
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
中国翻译简介

叁
存在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存在的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界长期争论 没有一部系统科学的奠基之作 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翻译理论及本国翻译理论
肆
阅读书目
,1984
建议阅读书目
1992
《 翻
罗
译 论 集
新 璋
》
,
商
务
印
书
馆
《 中
陈
国 译 学
福 康
理
论
史
稿
》
,
外 教 社
,
1998
《 中
马
国 翻 译
祖 毅
简
史
》
,
对 外 翻 译 出 版 公 司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1951) ——第一次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
80年代后我国翻译理论逐渐形成各种流派
研究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为主和研究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 的两大流派 传统译论代表人物:
罗新璋、马祖毅、陈福康、刘宓庆等 西方的译论代表人物:
蔡毅、许军、谭载喜、廖七一等。
我国翻译理论
罗新璋:《翻译论集》(1984)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贰
发展线索
支谦对翻译学的贡献
支谦之翻译
提出“难译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 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实传不易。”
首创:改“胡音”为汉意的翻译方法;合本;加注;
支谦尚文,后人尊他为“文”派的代表人物
道安对翻译学的贡献
道安之翻译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
译梵(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之,三失
【觅宗记】唯识宗 初祖 玄奘 大慈恩寺 祖庭(下)

【觅宗记】唯识宗初祖玄奘大慈恩寺祖庭(下)玄奘到达边境的时候,没有马上入境,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出国是偷渡,而对他的通缉并没有解除,他担心一踏上国土就被抓起来,于是他给唐太宗写了篇奏章,托原高昌国一位叫马玄智的人,带着这份奏表,想办法递给皇帝。
玄奘的这份奏表里,详细地讲解了他出国取经的艰难,以及取回真经的结果,他在奏章里说:“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东传;然胜典虽来,而圆宗尚阙;常思访学,无顾身命。
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在这里,玄奘首先承认错误,说自己是违法出境,接着又讲到了他的艰苦历程。
其实他是想以此来试探皇帝对他的态度在此时是否已经有了转变。
果真,七、八个月后,他等来了皇帝同意他回国的诏书,于是玄奘带着他的这些珍宝,高高兴兴地回到了长安,而运送这些珍宝的马匹,就有20匹,那在长安城里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以上基本上是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虽然缺少了些趣味性,但毕竟这是历史的真实。
1904年的老照片那时的唐太宗正在洛阳,于是玄奘从长安赶到洛阳去拜见皇帝。
唐太宗接见他的时候,说了句令玄奘意外的话。
他问玄奘,到西天取经时,为何没有向他事先报告?玄奘听到了这句话,肯定觉得很狗血,但他又不敢说自己两次的出国申请都被拒绝的事实,于是玄奘很委婉地对他的出国做了解释。
他说自己当时已经给朝廷上了奏表,可能是因为审批者认为他出国的理由不够充分,于是没有给他发出国批文,于是他只好自己偷渡出境。
玄奘说,自己也知道这么做是违反了国法,所以他一直对这件事觉得很惭愧。
唐太宗却跟他说,因为你是出家人,就不能按俗众的要求来对你。
我不知道玄奘听到了皇帝的这句话,心里会怎么想,以我的揣度,玄奘一定想:如果不是您的命令,我的出国哪里会受那么多的磨难,而今我取回了真经,才让我的逃犯身份得以解脱。
玄奘撰《大唐西域记》玄奘回国之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他取回的那些真经翻译成汉语,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派读到确实无误的经文。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作者:梁岩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玄奘毕生奉献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不管是从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顶峰,译论虽少但精华灼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本文以玄奘的为终点剖析对象来讨论研究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一、玄奘翻译历史背景及其深渊玄奘(公元600-664年)经过西行17载,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佛教大小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万多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并为中国古代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
玄奘精通语言又申通佛理,译文似为天成之作,正如梁启超评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
序》)从翻译历史上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
但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终生献与佛经事业。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佛经译论开篇当为三国时期支谦《法句经序》,在中国佛经译论诞生初期,就已经有直译、意译之争,支谦在直译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抵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
曾经当时也有众多译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一现现象明我国现状从一开始便深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化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
“弃文求质” 是中国翻译早起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早起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畏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
由此得出,中国开篇议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风向的土壤中。
随着佛经文化的渐入,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本饰,国内的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学术思潮的融合进入社会的必要性,译文多为“滞文格文”直译观。
鸠摩罗什(344-413)以意译为代表的“宗匠”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的评价,从文本来看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被享有誉名“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与《宋高僧传》)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后的高僧对于“文”、“质”两者之见,多执中用两,中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01 综述-I - 德汉互译

他于629年(627?)西行赴天竺受学(取经), 645年返回长安,从事佛经翻译。玄奘本人未 明确提出自己的翻译方法,他的翻译以直译 居多,但却被世人称为“新译”,即和以往 的直译、意译均有所不同。玄奘翻译态度认 真,孜孜不倦,贯彻始终。所译佛经七十五 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Übersetzen vom Deutschen ins Chinesische bzw. vom Chinesischen ins Deutsche
的《几何原理》
Übersetzen vom Deutschen ins Chinesische bzw. vom Chinesischen ins Deutsche
严复(1853-1921)
•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 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 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 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林纾(1852-1924)
Übersetzen vom Deutschen ins Chinesische bzw. vom Chinesischen ins Deutsche
• 林纾本人不懂外语,由别人口述原文
内容,他作笔录,用古文译出一百七 十多部欧美文学作品,其中不少为世 界文学名著,如《巴黎茶花女遗事》 (Die Kameliendame)、《黑奴吁天录》 (Onkel Toms Hütte)、《块肉余生记》 (David Copperfield)、《魔侠》(Der
翻译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工作
• 翻译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只能 是出发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 翻译不可以有译者自行发表意见或任意创造,分 寸上要既无“不及”,也不“超越”,要恰到好 处地“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即起到好的桥梁 作用。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史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关于理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
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
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
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
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
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
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
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
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
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
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课程名称: 中西翻译史
专 业: 英语笔译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学 号:
姓 名:
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两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和玄奘都具
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但两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等有着极大的差别。本
文主要从翻译开展方法、以及对佛典原文、可读性的处理等具体方法这几个方面
对两位大师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鸠摩罗什;玄奘;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1. 引言
谈及佛经的翻译,我们就不得不先提及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大师,他们两位
都具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
鸠摩罗什在翻译上的造诣,《维摩诘经序》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文约而诣,其旨
婉而彰”,他的译文既实现了表征上的可读性,又传递了佛经的教化内容,做到
了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而玄奘法师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成形,可谓功勋卓著,影响
深远,他也因此得到了“三藏”的美誉,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则称其是“真正
的,划时代的‘三藏’。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也曾提及玄奘的佛经翻
译时说:“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这两位都是译经
大师,玄奘被认为是“新译”的杰出代表,而鸠摩罗什则是“旧译”当中的佼佼
者,显然,一“旧”一“新”,表明二人在佛经翻译中有相异之处,当然,也还
是可以找到二人的共同之处,本文就将对两者翻译方法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
分析比较。
2. 翻译的开展方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开展佛经翻译的方法都是利用译场作为翻译场所,除了由他
们在译场中担任翻译活动的主体之外,还有大批的高僧大德协助其进行翻译,这
也保证了他们佛典译品的数量和质量。鸠摩罗什的长安译场,据《高僧传》卷二
《晋长安鸠摩罗什传》记载,共有八百之众,实际上则远不止于此。鸠摩罗什自
称“弟子三千”,他的弟子僧肇在《梵网经序》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因此,翻译
的规模自不必说,目前现存的经卷就有三十九部,另外,质量显然也得到了保证。
这些僧众当中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是杂家,不仅懂得佛学,其他
中国传统学问也有所涉猎,也这是这些高僧与罗什一起字斟句酌,探讨佛典本旨,
探寻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这样规模的,这样人才济济的、高手如云的翻译主体
采取这样的方式,想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质量。
而玄奘在译文数量和质量方面甚至是鸠摩罗什也无法比拟的,他的翻译可以
说达到了佛经翻译史的顶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译场。据《续高僧传》
的记载,玄奘译场的翻译主体也是一个庞大的僧团,且各有分工。这些佛教精英,
分工详细,各司其职,保证佛经翻译的质量: 主译人在翻译的过程中,旁边有证
义,以对照主译人的译文与原文,如有出入,可与译主共同商定,另外还有证文,
在译主朗诵梵文时,注意是否与原文存在出入,其后,还有人负责中文的润色,
甚至还有人专门负责最后对译文进行反复诵读,确保所译佛经朗朗上口。
然而,其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同。鸠摩罗什的译经主要是将译经与讲经相结合。
作为译主,鸠摩罗什通晓经典内容,所以既是翻译主持者,又担任了经典的讲解
者和讨论的主持人,参与者不仅可以听讲,还能提出质疑并参与讨论。这种翻译
形式使得罗什译著的经典中对于许多佛理的研究多融入了他自己的思想,而不再
是对于原著完全呈现。此外,由于其在译经初期对汉语不够娴熟,所以在译经过
程中还是会受到门人的协助,而这些参与译经的僧人熟知中国传统儒道文化,通
过他们的笔受与润色,不免会加入个人对佛经先入为主的见解,这些都影响着罗
什的译作。
玄奘作为中国本土人,谙熟佛教教义且精通梵汉两种文字,因此他不需要像
鸠摩罗什那样依赖中国助手才能译得比较畅达。玄奘所主持的译场,与鸠摩罗什
时期的译场相比,废除了既译经又讲经的形式,使“译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事
翻译的场所。此外,在组织方面也更为健全,单是翻译的职司多达十一种,译经
组织分工明确,译经节奏更加紧凑,译经效率更加高效,译文就更加完善了。
3. 具体的翻译方法
3.1 对佛典原文的处理方法
佛典原文与汉文的一大差异就是:汉语在表达上一般简单明了,而原典经文
则注重华丽的辞藻和反复吟唱,已经说过的事情,在说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却又被
重复,而且不乏卷帙浩繁的作品,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在对待原典的这一个问题
上,鸠摩罗什的观点是:“既览群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文相应”,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删繁就简。罗什主张意译,用简洁的语言来传达经文内
容,并适当简化译文以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使得其与旧本相较而言,简洁流畅。
在译《大智度论》时,罗什甚至大刀阔斧,“三分除二”之后,仅得一百卷。而玄
奘却是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一问题,不愿删略梵本,主张直译,忠实原本,将梵本
中反复吟唱的部分逐一翻译,不惜使文本显得繁冗。比如对《大般若经》的翻译,
该经梵本一共有二十万颂,可谓卷帙浩繁,玄奘却是严格按照原本的数量来翻译,
译了六百卷,没有删略。又如,同为《金刚经》译本,罗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5178 字,而玄奘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有8208 字,同一部经典
却有近三千余字的差别。除此之外,鸠摩罗什翻译出来的《心经》、《维摩诘经》、
《阿弥陀经》等经书,每一本都比玄奘的相应译本要短。鸠摩罗什自己也说过他
一生当中翻译的经论中只有《十诵律》没有经过删减,其它的都是经过删减了的。
总结来说,鸠摩罗什的翻译风格就是删减压缩,而玄奘则比较忠实于原文,没有
对经文做出太多的删减。
3.2 可读性的处理方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在翻译中都把很多精力放在译文的可读性上。鸠摩罗什生于
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9岁时随其母去往天竺拜师学法,3年后返回龟兹,
因此,印度和龟兹两种文化的熏陶对鸠摩罗什的译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度文
艺传统崇尚音律,佛学典籍也不例外,所以梵语佛经读起来余音绕梁,韵味十足。
此外,的出生地古龟兹国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音乐领域的较发达,
对汉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种重视音律的环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
响了鸠摩罗什,使得他在佛经翻译中极其重视译文的可读性,竭力确保译文朗朗
上口,富有音乐感。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专集》中评论鸠摩罗什翻译文体对
中国文学发展之影响时说道: “即宋元明以降,杂剧传奇弹词等长篇歌曲,亦间
接汲佛本行赞等书之流焉。”注重译文音乐感的审美意识,不仅来源于鸠摩罗什
的个人经历,同时他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佛学理论,因为,朗朗上口的佛经有利
于修行者识记与修持,同时,富于乐感的偈颂也是佛教仪式上的必需品。
与鸠摩罗什相似,玄奘同样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在玄奘指导的译场中,有若
干分工,而其中有一道分工叫做“梵呗”,这一分工的职责就是负责将译文一唱
三诵,翻来覆去,至朗朗上口为止。另外,玄奘本人由于梵、汉双语俱臻化境,
所以在翻译梵文原本时,能够在尽量无损原文意义的情况下,将原文转化成他所
擅长的六朝文体,这一点可以从他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所发现,例如
其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每一句间钩锁连环,逻
辑分明,这种紧密严谨的六朝文风,读起来,自然是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感。这
样一来,自然也是利于僧众的诵读与修持。
4. 总结
鸠摩罗什和玄奘虽然身处不同的时期,但他们分别将印度的中观学派和唯识
学派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为后世中国佛教学派和各宗派的奠立与发展打下坚实的
理论基础,他们所译的经典,对佛教文献的中国化添砖加瓦。他们弘扬大乘佛教,
有计划、系统地翻译大乘典籍,奠定了汉文大藏经的体系结构,为中国佛教史与
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不断总结前人及自己的译经经验,形成的译经方
法及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我国译经事业的发展和当今翻译实践都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nder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p16, p87.
2. Hung, E. 1999. The role of the foreign translator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radition, 2nd to 19th century[J].Target, 11(2).
3. 曹树明,姜春兰. 从《妙法莲华经》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特征[J]. 广东海
洋大学学报. 2008(02)
4. 李惠玲. 鸠摩罗什与中国早期佛经翻译[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02)
5.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 盛文辉,王元建. 鸠摩罗什与玄奘的翻译——文学性与神学性[J]. 湖南税
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7. 孙昌武. 中国文化史上的鸠摩罗什[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 孙洋. 翻译主体与翻译成就——谈鸠摩罗什与玄奘的相似性[J]. 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2013(03)
9. 魏玉凡. 《金刚经》译本比较研究——以鸠摩罗什本和玄奘本为例[J]. 宜
春学院学报. 2015(11)
10. 喻湘波,张瑛. 浅谈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J]. 科技经济市场. 2006(12)
11. 赵卿.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之比较[J]. 科技视
界.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