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翻译佛教经典

合集下载

玄奘西行名词解释

玄奘西行名词解释

玄奘西行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玄奘西行不?这可真是一段超级厉害的旅程啊!玄奘啊,那就是唐朝的一位高僧。

他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怀揣着对佛法
的执着追求,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

你想想看,在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高铁,他就靠着自己的双
脚和一匹马,一路向西走啊走。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这就
好比你要一个人去攀登一座从来没有人爬过的高山,是不是超级难?
玄奘一路上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沙漠、雪山,还有各种不知道
名字的地方,他都闯过来了。

哎呀呀,这得多不容易啊!就好像你在
黑夜里走路,周围啥也看不清,还不知道前面有啥危险,但他就是不
害怕,一直往前走。

他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呢!有好心帮助他的,也有给他使绊子的。

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人一样嘛,有好人也有坏人。

但玄奘可不
管这些,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取得真经。

在西行的过程中,他学习了好多好多的佛法知识,就像一块海绵不
停地吸收水分一样。

他把这些知识带回了唐朝,对咱们国家的佛教发
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你说,他是不是超级伟大?
玄奘西行,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啊!他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玄奘,是不是就觉得那些困难也
没那么可怕啦?所以啊,玄奘西行真的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一段历史啊!。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文学家王思任翻译的一部古代文献,记录了唐朝时期僧人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经历。

以下是该书的部分译文(仅供参考):
一、入西域
从唐朝西行,几年前
如今辗转万里路,到达中亚境
这里山高水险,异域风情无限
步步艰辛,独个儿勇敢向前
二、穿越沙漠
绵延无垠的沙漠尽头
炙热的阳光照耀着道路
一路上,我与同伴奋力行走
当穿越千里大漠,方见真正友谊
三、闯过雪山
从沙漠来到雪山边缘
寒风刺骨,山岩险峻
但我信奉佛教的坚定之心
让我跨过无数座冰雪遮山
四、潜伏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边境危险重重
却是我去往印度的必经之路
夜晚潜伏,白天行走
只为了昼夜不停向前
五、登上印度
终于,我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这是我历尽艰辛,追寻真经的地方
尽管皮肤黝黑,语言陌生
但我依然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六、寻找真经
在印度,我行遍千山万水
寻找佛教的真正经典
与印度的僧人学习交流
我们共同追求心灵的解放
七、安然归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
我终于携着真经归来
带着佛教智慧与西域文化
展示给大唐的众人们
以上译文仅为参考,具体的翻译版本可能会因翻译者而有所不同。

如果需要获取更准确和完整的译文,请参考相关翻译版本或查阅相关资料。

西游记文言文附录翻译

西游记文言文附录翻译

附录一:唐僧唐僧,姓陈,名玄奘,唐朝人。

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才。

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成为一代高僧。

附录二:孙悟空孙悟空,名悟净,字行者,齐天大圣,石猴转世。

曾大闹天宫,后被佛祖收服,赐名“悟空”。

唐僧西行取经,悟空作为护法神猴,一路降妖伏魔,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三:猪八戒猪八戒,原名朱悟能,天蓬元帅转世。

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胎为猪。

唐僧西行取经,猪八戒作为唐僧的徒弟,负责挑担,一路降妖伏魔,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四:沙僧沙僧,原名沙悟净,卷帘大将转世。

因犯错被贬下凡,投胎为沙僧。

唐僧西行取经,沙僧作为唐僧的徒弟,负责照顾唐僧,一路降妖伏魔,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五:白龙马白龙马,原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犯天条被贬下凡,化作马身。

唐僧西行取经,白龙马作为唐僧的坐骑,一路驮着唐僧,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六: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南海观音,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唐僧西行取经,观音菩萨曾多次出手相助,赐予唐僧师徒法宝,指引他们降妖伏魔。

附录七: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天宫之主,三界之尊。

唐僧西行取经,玉皇大帝曾派遣天兵天将协助唐僧师徒,捉拿妖魔。

附录八:太上老君太上老君,道教始祖,掌管天宫炼丹。

唐僧西行取经,太上老君曾赐予唐僧师徒法宝,助他们降妖伏魔。

附录九:阎罗王阎罗王,阴间之主,掌管生死簿。

唐僧西行取经,阎罗王曾派手下协助唐僧师徒,捉拿妖魔。

附录十: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佛教最高领袖,掌管三界。

唐僧西行取经,如来佛祖曾出手相助,赐予唐僧师徒法宝,指引他们取得真经。

以上为《西游记》文言文附录翻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

在阅读过程中,如有疑问,敬请查阅原著,以正视听。

重点历史试题及答案

重点历史试题及答案

重点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A. 公元前221年B. 公元前202年C. 公元前221年D. 公元前202年答案:A2.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A. 李世民B. 李渊C. 李隆基D. 李治答案:B3.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 朱元璋B. 朱棣C. 朱允炆D. 朱高炽答案:A4. 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A. 康熙B. 乾隆C. 光绪D. 溥仪答案:D5.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是:A. 1911年B. 1912年C. 1913年D. 1914年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答案:ABCD7. 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A. 汉武帝时期B. 汉文帝时期C. 汉景帝时期D. 汉宣帝时期答案:BC8. 下列哪些是唐朝的盛世?A. 贞观之治B. 开元盛世C. 永徽之治D. 贞元之治答案:AB9. 清朝的“康乾盛世”是指:A. 康熙时期B. 乾隆时期C. 雍正时期D. 嘉庆时期答案:AB10.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21年B. 1922年C. 1923年D. 1924年答案:A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和____。

答案:文字12. 唐朝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将佛教经典翻译成____。

答案:汉语13.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14.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亲自主持编纂了____。

答案:《康熙字典》1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____。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政策。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推行了法律,修建了长城,加强了对外防御。

17. 唐朝的开元盛世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案: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对外交流频繁。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摘要】中国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首先介绍佛教文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析其早期发展和繁荣时期,在其中探讨其作品风格和主题特点。

接着探讨中国佛教文学的衰退与复兴,以及其在现代的发展现状。

最后总结中国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文学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佛教文学, 起源, 发展, 传入, 早期, 繁荣, 衰退, 复兴, 现代, 影响, 意义, 发展方向, 重要性, 研究目的, 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国佛教文学的重要性中国佛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

佛教文学的传入和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

中国佛教文学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佛教文学以佛教经典和佛教思想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宗教内涵和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佛教文学不仅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有所表现,还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经的翻译、佛教经典的创作、佛教思想的传播等,都为中国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佛教文学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文精神,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佛教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佛教文学在中国传入、早期发展、繁荣时期、衰退与复兴以及现代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特点,并探讨中国佛教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作者:梁岩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玄奘毕生奉献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不管是从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顶峰,译论虽少但精华灼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本文以玄奘的为终点剖析对象来讨论研究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一、玄奘翻译历史背景及其深渊玄奘(公元600-664年)经过西行17载,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佛教大小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万多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并为中国古代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

玄奘精通语言又申通佛理,译文似为天成之作,正如梁启超评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

序》)从翻译历史上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

但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终生献与佛经事业。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佛经译论开篇当为三国时期支谦《法句经序》,在中国佛经译论诞生初期,就已经有直译、意译之争,支谦在直译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抵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

曾经当时也有众多译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一现现象明我国现状从一开始便深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化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

“弃文求质” 是中国翻译早起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早起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畏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

由此得出,中国开篇议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风向的土壤中。

随着佛经文化的渐入,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本饰,国内的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学术思潮的融合进入社会的必要性,译文多为“滞文格文”直译观。

鸠摩罗什(344-413)以意译为代表的“宗匠”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的评价,从文本来看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被享有誉名“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与《宋高僧传》)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后的高僧对于“文”、“质”两者之见,多执中用两,中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西行翻译佛教经典
公元7世纪,唐朝年间,一个年轻的僧人,名叫玄奘,为了弘
扬佛法,不畏艰险,越过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喜马拉
雅山,走过了漫长而险恶的旅程,最终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寺,
学习并翻译佛教经典,这个壮举对于世界的宗教文明和交流可谓
有着天翻地覆的意义。

翻译佛教经典的意义
佛教自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以来,经过传播,范围已经
扩展到中国、中亚、东南亚、斯里兰卡、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许多人开始热烈地追随佛教,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佛教经典的
翻译成为了一个十分必要的任务。

玄奘正是为了这项工作出发。

玄奘的前世与今生
玄奘生于公元602年,他是一位聪明、才华横溢、好学苦练的
少年。

年轻时期,玄奘对佛教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且为了更好
地了解佛教,他尝试着学习了梵文及其他语言,总共学习了11种
语言,这些语言学习为他后来的西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29
年,玄奘跟随启蒙师父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并且,玄奘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翻译事业。

大唐的玄奘
玄奘在唐代光阴复杂的背景下,成为了李世明、唐玄宗、武则天等帝王的侍从,也是妃嫔的心腹。

作为带领15名弟子出发前往印度的领袖,玄奘牢记他的目标,不顾艰难险阻,数次奔波,最终到达那烂陀寺。

在那烂陀寺,玄奘用他的才智和智慧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如《大唐西域记》、《菩提道次第廣論》、《唯识三十论》、《长阿含经》等。

玄奘的传世之作《大唐西域记》
玄奘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其传世之作,它不仅是一部著名的旅行记录,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本书被认为是唐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因为它详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外交往、社会文化习俗、音乐艺术、风俗习惯和地理景观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反映了玄奘走遍印度的所见所闻。

该书双语记述,既有中文,又有梵文,从这个方面来说,它也是一部非常宝贵的语言研究资料。

玄奘的文化贡献
玄奘的翻译佛教经典的工作,使中国的佛教文明能够对西方世
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他对于佛教文化的贡献也更加持久。

他不
仅将佛教文化带入了中国,还开创了“四大翻译家”的传统,他的
翻译工作不仅使许多佛教文献传入中国,而且也让中国佛教文献
传播到了印度及其他世界各国。

同时,玄奘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翻译素质的培养,都为后来的翻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语
玄奘是一名真正的文化传承者,他带着一份榜样的精神,走遍
千山万水,为了推广佛教文化,他不遗余力;他的工作,不仅让
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佛教文化的发展过程,而且也为我们的民族文
化对世界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范本。

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位
杰出的翻译家的贡献,更要秉持他的精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