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玄奘

唐玄奘西天取经,西天为何方? 取何经?
• 目的地:印度:Fra bibliotek天竺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 恒河
玄奘著书称“印度”
• 取经:
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佛经的翻译有误,所 以要到天竺,以问惑辨疑。
出行路线
• 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 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 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 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 (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 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 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 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 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 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 瓦城),进入印度。
• 这些都体现了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 作业: •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 《苏武牧羊》 •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 中文名: 玄奘 • 国籍: 大唐 • 民族: 汉族 • 职业: 僧人,翻译家, 旅行家 • 信仰: 佛教 • 主要成就: 汉传佛教史上 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 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 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 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 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甘肃、新疆、 翻越天山、帕米尔高原、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 玄奘载满名震印度的声誉回到长安,夹道相迎的有数十万人之多。玄 奘的西行求法,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长达五万里,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 的交流,并为佛教在中土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同时 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 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 国佛学界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玄奘不愧为沟通中印文化的导师。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始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 ” ( 许钧 , 2 0 1 4 : 1 5 0 ) 在 玄 奘 的佛 经 翻 译 中 , 确 实 受 到 了 当权 者 意 识 形 态 的 影 响。 我们 可 以从 玄奘 在 佛 经 翻译 的 十 一 个 译 场 司 职 中 发 现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职位 , 那就 是监 护 大 使 。之 所 以会 有帝 王派 官 员 参 与 译场 翻译 , 正 是 因 为 帝 王 需 要 对 佛 经 整 个 翻 译 流 程 及 翻译 内容 进 行 监 督 和 审 查。 以免 不 利 于 朝廷 的 内容 流 传 到 民众 中。 “ 翻译 作 为 一 种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活动 . 具 有 很 强 的 目的 性 . 这 里 必
佳偶 。” 玄奘 极 为 符 合 对 译 者 语 言 上 的要求 , 他不仅对 中印文字有很 深 的造诣 , 而且对佛教经典内容有 很 清 晰 地理 解 。
3 . 结 语
对 玄奘 的研 究 , 可 以理 解 中 国
用 。在唐朝时期 , 唐朝帝王认为 自 己 是道 教 创 始 人 老 子 的 后 代 , 所 以 在 唐 朝道 教 除武 后 时 期 , 大部分都
是 在佛 教 之 上 的 。 社会 对 佛 教 的需 求 ,迫使 帝王重 新重视 佛教的地 位 。也 正 因 为社 会 对 佛 教 的 需 求 , 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
力有严格要求 。 能否驾驭两种语言 是对译者能力 的重要衡量 。 余光 中 ( 2 0 0 2 ) 对这种能力或才能作过富有 感 染力的表述 : “ 大 翻译 家 都 是 高 明的‘ 文 字 的媒 婆 ’ 。 他 得 具 有 一 种 能力 , 将 两 种 并 非 一 见 钟 情 甚 至 是 冤 家 的文 字 , 配 成 情 投 意 合 的 一 对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以信仰为基础,以语
言为媒介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佛经至今仍
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始终以信仰为基础,
以语言为媒介,遵循着一系列原则。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一、以信仰为基础。
玄奘深信佛教精神,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总
是以佛教文化为基本准则。
他常说:“翻译佛经,声音必须清澈,以
表明其内涵不乱。
”
二、以语言为媒介。
玄奘十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他经常认真学
习当地的方言和语言,使译文的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完整。
如在某一
场合,他曾经说过:“要翻译好佛经,一定要精通当地的语言。
”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玄奘在翻译佛经中,不仅注重准确性
和信仰深度,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他在翻译中常常把印度佛
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尤其是在释经的部分,更是将佛教思
想与中华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指导作用。
他意识
到信仰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信仰为基础,保证了译文的语言精确性;同时又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使译文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这些
原则无疑可以为现代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尤其是信仰的力量,为我们在翻译中遇到难题时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和动力。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不同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范围。
然而,一些突出的人物通过翻译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
其中玄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们在古代翻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玄奘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人物。
他的原名叫陈玄靓,生于6世纪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个僧人。
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那么必须熟悉原始的佛经,他因此努力学习梵文,希望了解原汁原味的佛教经典。
然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人可以为他翻译佛经,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亲自动身前往印度寻找这些古老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长达17年的求经之旅。
他来到印度,不断寻找佛教经典,并将这些经典翻译为汉语。
他在印度学习了梵文,也学习了佛教的其他方面,并结交了很多来自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的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中国的西安,带回了华严经等三百多万字的佛教经典,他的学问和勇气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
他后来还创办了大雁塔,将出版物和图书投入其中,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矗。
二、玄奘的意义玄奘的旅程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他的旅程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起到了连接这两个文化圈之间的桥梁作用。
他的译文使得中国人能够领悟佛教的精神,并将佛教文化融入到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学中,也促进了汉传佛教学说的发展;其次,玄奘的成就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扩大了影响力。
他的翻译让印度书面语言的最纯粹的东西被传到了中国——这也是让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最后,作为一位求经远行者,玄奘还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经历了长年的行走,跨足了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所以他的经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了世界的整体认知。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大唐西域高僧,俗名陈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之一。
他主要的事迹包括:
一、西行取经
玄奘年轻时热爱佛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佛法真谛,于是他向西天取经。
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沙漠、草原,越过高山大川,终于到达了印度,拜访了当时佛教的权威人物,学习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教义。
二、翻译佛经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翻译了多部佛经,如《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等。
他不仅亲自翻译,还组织了一批翻译团队,共翻译了75部佛经,使佛教更好地传播到中国。
三、传播佛教
玄奘回到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多座佛寺,广泛传播佛教教义,介绍印度佛教文化,对唐朝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事业
除了传播佛教,玄奘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
他在长安创办了大慈恩寺,开设了佛学讲座,为后人培养了众多佛教学者和传教士。
他还创办了一所学堂,普及经史子集等知识,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总之,玄奘是一位杰出的佛教传教士和文化使者,他的事迹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玄奘是我国最伟大的佛家翻译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经和他的翻译事业。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在佛经上翻译的功绩让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的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这样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事业的肯定。
由于佛教思想上的种种分歧,在贞观元年,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经过了凉州、玉门关、五烽等地,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伊吾。
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当地国王的礼遇。
过了高昌国治国,玄奘继续一路西行,先后经过了屈支、碎叶城、赤建国、葱岭等地,玄奘停留在加湿弥罗国。
在那里,玄奘学习了许多梵文经典,之后他又在附近游历了四国,并且分别学习了当地的佛法知识。
在玄奘31岁那年,他终于进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仅仅是学习佛教经论,还寻访了那里的佛教遗迹,更是先后游历附近的数十个国家。
在印度之后,玄奘再一次启程,西行到了萨罗国、达罗毗茶国、钵伐多国等地。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时间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在这62年的时间里,他将一生都倾注在佛教上。
在13岁时,当时还是在隋朝,他受到了隋朝大理寺卿的赏识,在东都的净土寺出家,从此以后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研究佛经上去。
在公元622年,他受戒,拜访名僧,开始讲经说法。
在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得到了众多高僧的指点,在这些人的基础上,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名气逐渐开始在蜀中等地传播。
并且意识到唐朝的佛学有很大的隐患存在。
在公元626年,由于天竺僧人的佛学知识的散播,玄奘首次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29岁的玄奘正式踏上了西行的路途。
此去之后,直到公元645年,他才重回长安,期间历经了将近19年的时间。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
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这些佛教经典的学习,他不但耳听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过一次就能记在心,并且还能深入钻研,领会到大家所见不到的道理。
当时长安有常、辩两大德,号为佛学权威,声驰海外,从学如云,都对他特加称赏,赞为佛门“千里驹”。
玄奘法师在国内遍向佛学名家学习,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
但他觉得这些人各擅宗派,义旨有殊,考验经典,亦不尽同。
使他意识到过去翻译上,词不达意处一定很多。
他认为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要解决这些疑问,求得正确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难达到目的。
这年秋天,陕甘一带发生霜灾,灾民四出逃荒,他就乘机夹在灾民群里向西出发,决定由现在的甘肃,经新疆至印度求学。
他由秦州(天水县)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凉州(武威县)。
在这里他曾接受邀请,讲经月余,西域各国的商人来参加听讲的很多。
商人归国后多向国王称赞,所以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处流传了。
玄奘法师进入北印度后,到处观礼圣迹,学习经典。
曾在迦湿弥罗国,跟七十余岁的著名的法称法师学《俱会论》《正理论》(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
那里延续着重视学术的传统,有96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玄奘法师为学这些经论,在那里停留了两年。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学术最盛,玄奘法师在这里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原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
还有弥勒、迦叶波等许多菩萨的遗迹。
那里有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
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一万左右的人。
主持人是个年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
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极为感动,当即派人迎入,引见戒贤法师。
那烂陀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
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
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
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
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
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
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
等论一年。
在南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
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
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
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
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玄奘法师久游思归,寺内诸大德苦留不许,经向戒贤法师说明归国译经,宏扬佛学的志愿后,得到戒贤法师允许。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经过长途跋涉,回到长安。
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十八年了。
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共计520夹657部。
由二十匹马驮来。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要用兵辽东,他赶到洛阳相见,太宗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
并一再劝他还俗做官,他都坚决地拒绝,表示决心从事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义。
回来后,除奉命口述,由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书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详细叙述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便摆脱了一切俗务,专心于翻译事业。
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翻译工作。
唐朝为提倡这件大事,曾命各地举荐通达经典的人,做他的助手。
当时被荐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
因等12人;长于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9人;长于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
此外还有担任抄写事务等,共计50余人。
后来唐太宗又曾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润色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帮助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一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玄奘法师在先后十九年间(645~664),一直在努力作翻译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
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典75部,计1330卷。
玄奘法师精通梵文和中文,直接从事翻译工作,做事态度又极为认真负责,遂创造了他的翻译事业上空前伟大的成就。
在他以前,中国对于佛经的翻译,最初是“口授”而非“笔授”;后来是“笔授”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译得不成熟,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才是中国人对翻译事业真正的开始。
他的翻译态度极为谨严,当翻译《大般若经》时,梵文有二十万颂,文字过于冗长,同事屡请删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后因想到像鸠摩罗什法师那样的除繁去重,总不妥帖,还是一字不遗地把它译出来了。
还有,当时本流行着晦涩难懂的骈文体,他毅然采用了朴素的通俗文体,因此他的翻译,不仅真实传达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到唐代文体的改革。
玄奘法师不仅把佛经译成中文,据说还曾把中国老子的著作,部分译成了梵文。
所以他不仅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家,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介绍到外国去的文学家。
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圆寂于长安的西明寺,享年69岁。
本来最后几年,他因劳苦过甚,身体已很衰弱,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努力译经,终致积劳不起。
他的一生,恭谨好学,专心学术,不骄不谄,行藏合时,深受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崇敬。
玄奘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家,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