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翻译

合集下载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文学家王思任翻译的一部古代文献,记录了唐朝时期僧人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经历。

以下是该书的部分译文(仅供参考):
一、入西域
从唐朝西行,几年前
如今辗转万里路,到达中亚境
这里山高水险,异域风情无限
步步艰辛,独个儿勇敢向前
二、穿越沙漠
绵延无垠的沙漠尽头
炙热的阳光照耀着道路
一路上,我与同伴奋力行走
当穿越千里大漠,方见真正友谊
三、闯过雪山
从沙漠来到雪山边缘
寒风刺骨,山岩险峻
但我信奉佛教的坚定之心
让我跨过无数座冰雪遮山
四、潜伏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边境危险重重
却是我去往印度的必经之路
夜晚潜伏,白天行走
只为了昼夜不停向前
五、登上印度
终于,我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这是我历尽艰辛,追寻真经的地方
尽管皮肤黝黑,语言陌生
但我依然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六、寻找真经
在印度,我行遍千山万水
寻找佛教的真正经典
与印度的僧人学习交流
我们共同追求心灵的解放
七、安然归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
我终于携着真经归来
带着佛教智慧与西域文化
展示给大唐的众人们
以上译文仅为参考,具体的翻译版本可能会因翻译者而有所不同。

如果需要获取更准确和完整的译文,请参考相关翻译版本或查阅相关资料。

人教版西游记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西游记文言文翻译

《西游记》乃明代吴承恩所著,叙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之艰难历程。

今以人教版教材所载之《西游记》原文,译为现代汉语,以飨读者。

一、唐僧取经缘起【原文】唐僧,姓陈,名玄奘,号三藏。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尝游历天下,寻访仙道,欲求长生不老之术。

【译文】唐僧,姓陈,名叫玄奘,字号为三藏。

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

曾游历天下,寻求仙道,想要找到长生不老的秘诀。

二、孙悟空出世【原文】孙悟空,石猴也,生于花果山,自幼与众猴嬉戏。

一日,偶得灵根,化为石猴,能通灵性。

后因食仙桃,得道成仙。

【译文】孙悟空,是一只石猴,出生于花果山,从小和众猴嬉戏。

有一天,偶然得到灵根,化为石猴,具有灵性。

后来因为吃了仙桃,修炼成仙。

三、猪八戒、沙僧加入【原文】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犯天条,被贬下凡。

后因助唐僧取经,得以重返天庭。

【译文】猪八戒,原本是天蓬元帅,因为犯了天条,被贬下凡间。

后来因为帮助唐僧取经,得以重返天庭。

沙僧,原是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玉帝宝座,被贬下凡。

后因助唐僧取经,得以重回天庭。

四、唐僧师徒西行取经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译文】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一共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最终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

五、取经归来【原文】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重返东土大唐。

唐太宗设宴款待,赐予封号。

四人功成名就,各得其所。

【译文】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取得真经之后,返回东土大唐。

唐太宗设宴招待他们,赐予他们封号。

四人功成名就,各自得到了应得的地位。

六、结语【原文】《西游记》一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展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

其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令人难以忘怀。

【译文】《西游记》这部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展示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

其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迥异,让人难以忘怀。

五不翻

五不翻

浅析玄奘的翻译原则摘要:玄奘,作为一名杰出的佛学翻译家,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开创的“新译”译法、“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和“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五不翻,标准1.引言印度学者柏乐天曾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众所周知,玄奘通称为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经书。

并与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玄奘大师,来了解他在翻译方面所坚持的原则。

2.佛经“新译”的创始人在汉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早的一批译经者,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西域来华僧人。

东汉末年,安世高开始将佛经汉译,是中国佛教翻译的创始人。

接着,佛经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急剧发展的时期,在隋唐时佛经翻译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的繁荣发展,又要归于这位“新译”的创始人玄奘大师了。

在佛经翻译中,翻译者把玄奘以前所翻译的佛学经典称为“旧译”,把玄奘之后所翻译的称为“新译”。

“旧译”是指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新译”是指玄奘认为译本应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信民。

为了使佛经能够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3.“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3.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玄奘大师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这句话是指翻译既需要与原文真实贴切,又需要通俗易懂。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作者:包布赫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12期1.玄奘的翻译观玄奘主张应该注意原文风格,认为原文如果简单平实,译文就不应该做文字修饰。

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是对佛经中一些内容音译制定的规则,这表明玄奘不完全同意意译。

所以他属于“厥中”派,对于直译和意译是根据文本内容和风格而寻求方法,其方法则不拘泥于直译和意译。

“五不翻”音译原则分别是:第一个是“为秘密故”,原文中一些词语,如果难揣测出其义,则不能意译;第二个是“含多义故”,原文中有些词汇意思多,不能选择其中哪个具体的意义来翻译;第三个是“此无故”,原文词语中土没有;第四个是“顺古故”,有些专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使用,只需沿用无需另译;第五个是“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够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

2.从翻译因素论角度分析玄奘的佛经翻译许钧在《翻译论》(2014)一书中提出翻译因素论,他提出影响译者“译什么”和“怎么译”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唐朝时期,唐朝帝王认为自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所以在唐朝道教除武后时期,大部分都是在佛教之上的。

社会对佛教的需求,迫使帝王重新重视佛教的地位。

也正因为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就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而言,翻译界真正对此问题予以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许钧,2014:150)在玄奘的佛经翻译中,确实受到了当权者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玄奘在佛经翻译的十一个译场司职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职位,那就是监护大使。

之所以会有帝王派官员参与译场翻译,正是因为帝王需要对佛经整个翻译流程及翻译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以免不利于朝廷的内容流传到民众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玄奘翻译成就探析

玄奘翻译成就探析

玄奘翻译成就探析作者:张茹娟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2期摘要: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所译经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可谓前所未有。

本文对玄奘生平及其翻译贡献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玄奘在佛经翻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玄奘翻译佛经1.引言大多数人知道“玄奘”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西游记》这部广为流传的著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唐三藏虽善良慈悲却娇弱胆小,多亏了三个徒弟的勇敢保护,最终才得以取回真经。

小说中的原型——历史上的玄奘同吴承恩笔下的人物相比,更具魅力,他对佛经翻译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作为一位佛教高僧,他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佛教范围,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努力奋斗。

从佛教言之,玄奘翻译的经论既多又精,他不仅是在佛教中国传播史上成就最大的学者,还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赖永海,2010:381)。

2.生平简介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通称三藏法师,出生于官宦世家,高曾祖父四代都做过官。

其母广平宋氏,育有四子一女,玄奘法师为其第四子。

玄奘五岁丧母,自幼受其做僧人的次兄的影响,十五岁时在洛阳出家。

他自小就显现出卓尔不群的气质,聪慧异常。

僧传说:“法师粤自褓辰,夙标温嶷,迨于二十日,更表贞淳,机智有殊,聪敏绝异。

”玄奘出家后更是勤学,遍游长安、成都、荆州、相州、赵州等地,访问名师,感到他们对佛教理论所说纷纭,难以定论。

后来他听外僧波颇说,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讲授《瑜伽师地论》,可以总括大、中、小三乘学说,便产生了去印度求学的想法。

当时已有不少西行至天竺求法的先行者,特别是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的《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

公元六二九年,在请求出国未被批准之后,他私自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十六国,历时四年到达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作者:梁岩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玄奘毕生奉献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不管是从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顶峰,译论虽少但精华灼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本文以玄奘的为终点剖析对象来讨论研究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一、玄奘翻译历史背景及其深渊玄奘(公元600-664年)经过西行17载,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佛教大小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万多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并为中国古代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

玄奘精通语言又申通佛理,译文似为天成之作,正如梁启超评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

序》)从翻译历史上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

但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终生献与佛经事业。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佛经译论开篇当为三国时期支谦《法句经序》,在中国佛经译论诞生初期,就已经有直译、意译之争,支谦在直译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抵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

曾经当时也有众多译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一现现象明我国现状从一开始便深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化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

“弃文求质” 是中国翻译早起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早起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畏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

由此得出,中国开篇议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风向的土壤中。

随着佛经文化的渐入,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本饰,国内的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学术思潮的融合进入社会的必要性,译文多为“滞文格文”直译观。

鸠摩罗什(344-413)以意译为代表的“宗匠”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的评价,从文本来看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被享有誉名“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与《宋高僧传》)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后的高僧对于“文”、“质”两者之见,多执中用两,中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 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 原则。 2.1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 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 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
五不翻”原则
(二)态度严谨,着笔审慎,译前广罗名本,校
勘异同,择善而从。 因为传本的不同,有的字句之间相差很远, 校勘各本异同,有所根据,作出判断,订正 舛文。 (三)语言精确,确台原籍,直译意译,不拘 一例。 (四)重译经论,参考旧译,订正前失,使之益 臻完善。
四、玄奘的翻译贡献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
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
第一高僧。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 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二、玄奘的翻译作品
玄奘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 等地译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超过了与他 并称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四大家的鸠摩罗什、真谛和 不空三家翻译数量的总和。 1.《大唐西域记》 由玄奘口述,弟子窥基笔录,将十七年艰难求法行 程中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 以上的都城、地区、国家的各种情况,整理成《大 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各国 (如阿富汗、巴基斯、《成惟识论》
所翻译的经论以法相惟识学为中心,译出瑜

伽行派一本十支各论 3、译出小乘有部的《俱舍》、 《婆沙》等 阿毗达磨(论书),还在玉华寺译出《大般 若经》
三、玄奘的翻译理论
(一)集体翻译,分工负责,有计划地进行。玄
奘吸取前人的经验,取精用宏,制出集体合 作的翻译程序制度,分工负责,各有专职。 在《续高僧传》里,他所主持的译场和翻译 程序是: 译主、征义、证文、书手、笔受、缀文、参 译、刊定、润文、梵呗。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
译” 。 (1)秘密之,故不翻。2)含多义,故不翻。 (3)此方所无,故不翻。(4)顺于古例, 故不翻。 5)为生善,故不翻。
参考文献:
[1] 徐丽萍.玄奘“五不翻”理论解析[J].牡丹
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61-63 [2]www. Wikipedia .com [3] 常闻.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J]. 闽南佛学,1991(1):23-24 [4] 陈全明.玄奘对我国翻译及文化交流事业的 历史性贡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 (1):8-11
玄奘与翻译
BY 陈绵(英语093)
玄奘
一、玄奘简介
二、玄奘的翻译作品 三、玄奘的翻译理论
四、玄奘的翻译贡献
一、玄奘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
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 人 。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 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 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