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作者:韩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唐玄奘,俗名陈袆,唐代高僧,著名的三藏法师。
曾从长安西游到达印度,学习佛法,带经书回国翻译,对我国佛教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有《大唐西域记》,为当时人们了解大唐以外的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翻译家,玄奘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对现今的翻译事业仍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音译方面。
本文将阐述分析“五不翻”原则并讨论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原则;音译;影响作者简介:韩旭(1990-),女,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一、“五不翻”原则佛教经典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佛经翻译过程先后采用过格义、拟配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其中音译方法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
而佛经中提及的事物,本土中无对应事物,采取音译进行创词也是常用方法,而这种翻译方法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翻译方式。
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五不翻”,“五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即五种情况需要音译,而这对先进的音译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五不翻具体如下:(1)秘密故:佛教经典中常有“秘密”,如“咒语”。
“咒语”的特点是神秘莫测,音奇,大师通过声音的形式或是文字形式来帮助人们化解苦难、平复心结。
这些深奥复杂拗口的“咒语”会使人们对佛陀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由于“咒语”的发音复杂深奥,所以在翻译佛经中“咒语”的内容时,就采取音译的方式以保持“咒语”的神秘性。
从功能对等理论上讲,这在原语环境与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佛经中音译的典范之作当属“大悲咒”,其汉语版全部采用音译。
(2)多义故:在佛教经文中,有些词汇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而且通常是一词五义、六义甚至是七义,但中文中却很少有此类词汇能与之对应。
论玄奘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

论玄奘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摘要] 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原则实际上就是音译的原则,这一套原则不仅对当时的佛经翻译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翻译活动也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传统译论中的精华。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五不翻”前言:目前,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建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这一学科的理论源泉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引进国外丰富的翻译理论;二是发掘本土的翻译理论。
我国的传统译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佛经翻译理论是其源头。
一、玄奘和佛经翻译佛教起源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自此盛行。
在此之前,翻译活动是小规模的,分散的。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佛经翻译便开始了,规模由小变大,由无组织的翻译变为有组织的翻译,迎来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佛经翻译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东汉至西晋,以支谶、支谦为代表。
其中,支谦提出的翻译理论包括了“信、达、雅”的基本概念。
二、东晋至隋代,以鸠摩罗什、彦琮、道安为代表。
著名的翻译理论有鸠摩罗什“依实出华”,释道安的“五失本, 三不易”和彦琮“八备”思想。
三、唐初至唐中叶,玄奘是其中的最杰出的代表,玄奘提出了翻译思想的“五不翻”原则。
唐代以后, 因为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经衰落,因此,佛经翻译也慢慢减少。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早年于洛阳出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四处参学游历。
贞观三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 部,1335 卷。
所译佛经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二、“五不翻”原则据台湾学者曹仕邦考证,“五不翻”原则最早记载于南宋法云《翻译名义序》第一卷〈十种通号〉第一“婆伽婆”条,原文如下: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始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 ” ( 许钧 , 2 0 1 4 : 1 5 0 ) 在 玄 奘 的佛 经 翻 译 中 , 确 实 受 到 了 当权 者 意 识 形 态 的 影 响。 我们 可 以从 玄奘 在 佛 经 翻译 的 十 一 个 译 场 司 职 中 发 现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职位 , 那就 是监 护 大 使 。之 所 以会 有帝 王派 官 员 参 与 译场 翻译 , 正 是 因 为 帝 王 需 要 对 佛 经 整 个 翻 译 流 程 及 翻译 内容 进 行 监 督 和 审 查。 以免 不 利 于 朝廷 的 内容 流 传 到 民众 中。 “ 翻译 作 为 一 种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活动 . 具 有 很 强 的 目的 性 . 这 里 必
佳偶 。” 玄奘 极 为 符 合 对 译 者 语 言 上 的要求 , 他不仅对 中印文字有很 深 的造诣 , 而且对佛教经典内容有 很 清 晰 地理 解 。
3 . 结 语
对 玄奘 的研 究 , 可 以理 解 中 国
用 。在唐朝时期 , 唐朝帝王认为 自 己 是道 教 创 始 人 老 子 的 后 代 , 所 以 在 唐 朝道 教 除武 后 时 期 , 大部分都
是 在佛 教 之 上 的 。 社会 对 佛 教 的需 求 ,迫使 帝王重 新重视 佛教的地 位 。也 正 因 为社 会 对 佛 教 的 需 求 , 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
力有严格要求 。 能否驾驭两种语言 是对译者能力 的重要衡量 。 余光 中 ( 2 0 0 2 ) 对这种能力或才能作过富有 感 染力的表述 : “ 大 翻译 家 都 是 高 明的‘ 文 字 的媒 婆 ’ 。 他 得 具 有 一 种 能力 , 将 两 种 并 非 一 见 钟 情 甚 至 是 冤 家 的文 字 , 配 成 情 投 意 合 的 一 对
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

农家参谋基层教育-260-NONG JIA CAN MOU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陈延琼(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4)【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形成了不少英语外来语,同时英语也受汉语影响形成了许多汉语外来语。
本文以“英汉外来语”为研究对象,以玄奘“五不翻”理论为视角,探讨该理论对英汉外来语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英汉外来语玄奘被尊称为经律论“三藏法师”,他主要思想之一是“五不翻”,这里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再现原文不可译的部分;其次,“五不翻”原则是指词组的翻译而不是句子的翻译,该原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翻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查看有关“五不翻”原则的相关文献,大多都是对其进行浅尝辄止的论述,并未深入阐述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五不翻”理论,对英汉外来语的翻译进行解读,使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
1 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译,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比如“陀罗尼”是梵语Dhārani 的音译,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咒语,如果按照梵语译音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效果,但是按照其字面意思译为汉语,就不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感,翻译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阿门”一词,最初来源于犹太教,后来用于基督教,基督徒常以此作结表示总结和肯定。
“阿门”(amen)用于祈祷的结束语或表示赞成同意,但amen 并不译为但愿如此或同意,而是直接按照音译为“阿门”。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基督教徒每次祷告结束时为了表达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之心,产生某种神秘的感应,因此发音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汉语意思。
其二,只译其音却不译其意,可能是保持祷告的神秘感,从而使人心存敬畏。
其三是为了保留异域文化的味道,让人们一听便知此人为基督徒。
如今非基督徒的人们在祈祷保佑时也会使用这个词。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引言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
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作者:梁岩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玄奘毕生奉献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不管是从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顶峰,译论虽少但精华灼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本文以玄奘的为终点剖析对象来讨论研究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一、玄奘翻译历史背景及其深渊玄奘(公元600-664年)经过西行17载,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佛教大小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万多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并为中国古代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
玄奘精通语言又申通佛理,译文似为天成之作,正如梁启超评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
序》)从翻译历史上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
但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终生献与佛经事业。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佛经译论开篇当为三国时期支谦《法句经序》,在中国佛经译论诞生初期,就已经有直译、意译之争,支谦在直译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抵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
曾经当时也有众多译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一现现象明我国现状从一开始便深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化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
“弃文求质” 是中国翻译早起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早起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畏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
由此得出,中国开篇议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风向的土壤中。
随着佛经文化的渐入,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本饰,国内的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学术思潮的融合进入社会的必要性,译文多为“滞文格文”直译观。
鸠摩罗什(344-413)以意译为代表的“宗匠”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的评价,从文本来看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被享有誉名“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与《宋高僧传》)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后的高僧对于“文”、“质”两者之见,多执中用两,中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从玄奘_五不翻_理论解读中医汉英音译_任荣政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Z10102) ; 上 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任荣政,男,博士、在站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 中医英语教学与翻译研究。
而更好地指导中医汉英音译实践。
1 “秘密故”原则
“五不翻”原则的第一条“秘密故”,是指一些带 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咒语、密语,应保留其原有的发音 不变,故不宜意译而应采用音译。如“陀罗尼”为梵 语 Dhārani 的音译,指佛教中的真言、咒语,其中较 为熟悉的观 音 菩 萨 六 字 真 言“唵 嘛 呢 叭 咪 吽 ”就 是 一种陀罗尼。陀罗尼本身都是有其内在含义的,如 六字真言的意思为“如意宝啊,莲花呦! ”分析此条 音译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方面,这 些咒语、真言被认为是通过其发音而产生某种神秘 的感应,因此发音本身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其字面含 义。另一方面,对此类经文只译其音而不译其意,也 有出于 保 持 经 文 的 神 秘 感,从 而 令 信 众 心 存 敬 畏[3]。当然,这同时也必然会影响佛经内容的有效 传递,比如像《大 悲 咒 》这 样 的 大 段 陀 罗 尼,全 文 共 84 句,也完全采用音译,难免会令诵读者只知其声 而不解其意。
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引言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玄奘,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以其长达17年的印度取经之旅而闻名于世。
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也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一、佛教经典的传播玄奘在印度取经期间,亲自搜集、抄录了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
他将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使得中国的学者和信徒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玄奘的翻译工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玄奘在印度期间,学习了梵文和巴利文,使得他能够准确理解佛教经典的原意。
他把这些经典带回中国后,亲自组织了一支翻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玄奘本人亲自参与了翻译的工作,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1.2 佛教经典的传播与学习玄奘的翻译工作使得佛教经典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经典的传播不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中国的学者和信徒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也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玄奘的印度取经之旅使得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他在印度期间与当地的学者和僧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学习了印度的文化和知识。
回到中国后,玄奘将这些学习带回了祖国,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2.1 与印度学者的交流玄奘在印度期间,广泛与当地的学者和僧人进行了交流,学习了印度的文化和知识。
他和印度学者们一起讨论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交流了对各自文化的理解。
这些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2 中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玄奘将在印度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带回了中国,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印度的文化和思想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同时,他也将中国的文化带给了印度,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玄奘译经的质量,达到了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
实践成就一方面得益于理论指导,同时又提升理论认识。
因此,尽管玄奘的译论留存极少,但其思想精华闪现出的光芒历经千年,依然眩目。
从翻译历史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亦非理论先行者,在其之前,译论已散见,各家观点也形成了争锋的局面。
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毕其终生于佛经事业,剖析当时的背景及历史渊源,有助于了解其理论主张的基础和源头。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时,安世高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了。
然而,一般认为,佛经译论开篇当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参见陈福康2000:6)。
支谦认识到翻译之难——“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进而审视时下之观点,起初责“质直”之言为“不雅”,后则附众随流,在“实宜径达”声中,也便“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了。
可见,在佛经译论诞生初期,直译、意译之争便开始了,支谦在直译的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阻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
当时众译家还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论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
其实,这种“弃文存质”的直译主张是翻译早期发展历史的必然反映,因为早期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文化的阻隔,而且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唯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
由此可见,我国开篇译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的土壤之中。
随着佛家文化渐入本土,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饰,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的融合社会必要性,译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
从道安对意译的斥责可以看出当时的意译之风。
道安(314-385)坚持“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反对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旨。
“五失本,三不易”概括了其理论主张及其对翻译的认识。
鸠摩罗什(344-413)通晓梵汉,堪称“译界第一流宗匠”(梁启超语),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评价。
从其译经来看,罗什偏意译,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因此,其译文“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见《宋高僧传》)。
罗什对翻译的见地隐于一个妙喻之中,“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参见陈福康2000:18)其后高僧对于“文”、“质”之见,多执中用两,持一种辩证、厥中的看法。
彦宗(557-610)著《辩证论》,“以垂翻译之式”(彦宗)。
从评述历代译经及译论到经验总结,再到垂范译者的“十条”、“八备”,彦宗对翻译的探讨“可谓深探本源”(梁启超语),说明我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了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可见,玄奘所处时代已是译事兴盛,译论纷呈,盛世大唐,百业更兴。
玄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竭其精,毕其生,致力于佛经翻译,成就千秋伟业。
可以说,玄奘的译经思想萌发于历史沃土,成熟于躬身实践。
下面将对其思想核心进行剖析,以灼其华。
3.方法论与“五不翻”佛经翻译至玄奘时已是异彩纷呈,各家观点虽有争论,但并不排斥,在直译意译的统领下,各显千秋。
“质”者存其真而近于理,“意”者得其体而隐于形。
按佛教史家的古译、旧译和新译之分,鸠摩罗什开启了一个时代,而玄奘则将佛经翻译引领到了新的高峰,登峰造极的不仅仅在于译著的数量和质量,还在其秉持的原则和方法论。
玄奘之前的译经,方法和过程同一,先按梵文逐字搬译,再按汉语语法改写,最后由笔人润饰。
其中辗转传递,加之个体之间认知和阐释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词增减,原意走失。
玄奘则不然,梵汉精晓,佛理深通,“览文如己,转音犹响”(《西域记》)。
其译文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关于玄奘的翻译方法,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进行过专门研究,在对勘玄奘所译的《集论》和《俱舍论》后,总结出了六种翻译技巧(参看马祖毅1998:66-68)。
1)补充法。
玄奘译经时,为了使读者了解,常常加几个字或一两句话。
如俱舍论品:“大德法救复作是言”,原文没有“法救”二字,加上之后可使读者知道“大德”指的是谁(法救是人名)。
再如“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蕴”,“八万行”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若照原文直译,只译出一个“彼”字,便可能产生误解。
2)省略法。
玄奘的译文删略原文之处极少,而且限于无关紧要之处。
如在“adi,等”之前删节一些“等”字可以包括的字词。
3)变位法。
改变梵文的次序,如《集论》中“avinirbhayarttyatiniyatam upadaya”,玄奘译成“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颠倒了两句的次序。
4)分合法。
玄奘运用此法翻译梵文复合词,有时“分”,如《集论》中“sat cetanakayah caksuh samsparsajcetana srotraghranaphvayamanah samsparjacetana”,被译成“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在原来的“耳鼻舌身”每个字后添加“触所生思”;有时“合”,如《集论》中“yasca purvantaklpika drstayah yasca apararrakalpika drstayah”,直译应为“计前际见,计后际见”,但玄奘合译为“计前后际见”。
5)译名假借法。
使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专门术语,使含义格外清楚。
如一般使用“识”来译“vijnana”,但玄奘有时用它来译“citta”(心);“心”字一般用来译“citta”,但他有时用“心”来译“dharma”(法)。
6)代词还原法。
把原文中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有时在名词前加“此、彼”等字样。
此六种技巧在玄奘的翻译态度和原则指导下,运用自如,终成大师杰作。
玄奘翻译方法如是丰富,然其论述留存极少,后世从零散的材料中将其译论归结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在直译意译的争执中,玄奘执其中,既不偏“质”,也不过“文”,因为“文过则艳,质甚则野”(《大唐西域记》)。
从玄奘的译文形式看,“比较起罗什那样修饰自由的文体来觉得太质,比较法护、义净所译那样朴拙的作品又觉得很文”(参见马祖毅1998:65)。
他引用孔子之言“必也正名乎”,强调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
有学者(吕澂)指出,玄奘翻译擅胜之极在于融化原文中的义理,熟练而巧妙地拿一家之言来贯通原本。
由此可见,玄奘的“文、质”平衡技艺是多么的高超,确实做到了“真、俗”的高度统一。
如果说旧译是对古译的突破,那么玄奘开创的新译则是佛经翻译新的里程碑。
玄奘认为在“不违本”的原则下,“传经深旨,务从易晓”(《大唐西域记》),并力图纠正旧译之艰涩和失本。
他制定的“五不翻”原则尤为后世所推崇。
其实,玄奘译论之精华所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一是“五不翻”;前者针对段落结构而言,后者则针对名词而言。
“五不翻”具体为:1)秘密故,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3)无此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4)顺古故,如“阿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5)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
“五不翻”对名词和名称的翻译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孔子的“名从主人”之说,实际上,玄奘常引用孔子、老子等人之语为其辩护,思想上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古典文论。
4.玄奘译论的现代意义现代译论在现代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关照下,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译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
对翻译的多视角研究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从多样性中看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这种多维度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传统译论是现代译论的奠基石,因此,对传统译论的'反思便成了构筑现代翻译学的理论诉求。
我国译论始于佛经翻译,在数百年的译经史中,译家的丰富经验凝结而成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理论大川,历经千年,经久不息,为现代译论的开创奠定了理论根基。
在译经大师中,玄奘虽谈不上理论大家,然其精华灼现,灿若星辰,尤其在方法论上,影响后世极为深远。
玄奘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
在义理上,他反对古代译经家的‘达意’原则而提倡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是谓“求真”;在文法上,他应用六朝以来字句偶正奇变的文体,再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融成一种“整严凝重”的翻译风格,既恰当的体现了印度佛教原典的结构,又符合中国的文法习惯,是谓“喻俗”;在一些关键词汇(名词和名称)上,他提出了五不翻的原则,为后世所共许。
将玄奘的翻译原则置于现代视野下,仍可见其光芒。
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严格意义上说,是对传统译论的总结升华,玄奘在持“信”的基础上,已开始寻求上升到类似“达、雅”的境界。